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常用的古诗词表达技巧分类
(一)修辞手法
1.常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比、反问、设问、双关、互文、反复等。
如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作者写的是江南春天的景象,诗中的“千里”使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了江南的广阔和春意盎然。这样写可以引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使诗歌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再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陶者和富家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琵琶行》“终岁不闻丝竹声”、“门前冷落鞍马稀”,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诗中分别以“丝竹”代音乐,以“鞍马”代客人,以“杜康”代酒。
2.常用修辞格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
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互文:使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节奏明快。
(二)表达方式
1.记叙
如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意思为:“藕红花残时,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2.描写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写出了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
(1)正面描写。如白居易的《杨柳枝词》中的“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正面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婀娜姿态。
(2)侧面描写。如王昌龄《从军行》中的“红旗半卷出辕门”,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写声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行军;另一方面是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突出战事的紧张。
3.议论
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抒情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2)间接抒情
①借景抒情
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就是诗人张继在国家遭受战争、自己赶考落榜,处于痛苦、彷徨、忧愁和无奈之时的借景抒情之作。
②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
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此诗以梅自喻,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三)表现手法
1.用典
如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用了“庄周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
2.衬托
①正衬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正面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
②反衬
如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动写静,愈见其静。
3.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主要有三种情况:写景为实,抒情为虚;物象为实,想像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虚)”再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巴山夜雨”是写实,“共剪西窗烛”是写虚,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构成了完美的意境,表达了盼望与妻子团聚的心情。
4.动静结合
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其中的三、四两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静一动,雄浑开阔,令人称道。
5.抑扬
(1)先抑后扬。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前两句写诗人兴致高昂、慕名游园,然而,乘兴到来却不能如愿以偿,一扇冰冷的柴门把满腔的热情挡在了胜景之外,好不扫兴。后两句却兀地一转,以一枝出墙的红杏写出满园的春光,游园不值,却又另有所得,前面遗憾,后面高兴,情绪在先抑后扬的落差中跌宕,春色在由喜转忧再由忧转喜的变换中更加美丽。
(2)先扬后抑。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整首诗先紧紧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再盘马弯弓,引而不发,及至捧到高处,却顺势一撒手,任其摔落,于是,前面的褒扬一并转化为贬抑的势能,正所谓“捧得愈高,摔得愈惨”,诗人对当政者崇佛媚道、不任贤才的讽刺也就更加深刻、更加有力。
6.想象
如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歌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7.其他的表现手法
还有:联想、烘托、对照、铺垫、总起、点面结合、前后照应、铺陈渲染、借古抒怀、借古讽今、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想象、卒章显志、即事抒怀等等。
这里要说明的是: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很多,以上所列只是在高考中常见的。不同的技巧之间也有相通之处,因此在鉴赏技巧的时候要注意,一首诗或词的表达技巧往往不是单一的,在作具体分析时,应该多方面地去想一想,不要漏说最主要的技巧,同时分析要尽量具体些,说出道理来。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后面两句,可以作如下的分析:
(1)以乐景写哀情。花开鸟鸣本是令人喜乐之景,但由于战乱不断,家庭离散,诗人见乐景而倍生伤痛之情。
(2)这种乐景写哀情也可以说成是反衬。以乐景反衬哀情,以倍增其哀。
(3)如果答拟人手法,也未尝不可。诗人感时伤别让花也溅泪,鸟也惊心,是诗人移情入景,将自己的主观感受移到花鸟身上,从而表现出诗人伤痛之深。
二、规律总结
1.答题技巧
如果对所给诗词的表达技巧进行赏析,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①从炼字角度:着重分析该字的表达效果对主旨所起的作用。
②从名句角度:着重分析该句的情感哲理所在对主旨所起的作用。
③从修辞角度:审清修辞手法,该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起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④从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⑤从表现手法:辨明表现手法,如化用典故、想像等。
2.常见题型及答题步骤
(1)提问方式
在高考试题中往往综合出现,很少孤立地命题,往往命题为: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试分析本诗中使用的某某手法。诗中用了哪些手法(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
(2)答题步骤
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
①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明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释怎样用了这种手法。(阐运用)
③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分析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及旨意。(析效果)
(3)公式: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三、应试技巧点拨
1.广泛阅读,注重积累,培养扎实的基本功
平时复习中只有广泛阅读和积累古诗词,培养诗词鉴赏扎实的基本功,考场上才能快速悟得所考诗词中的真谛,准确地理解原作的精髓,提高答题准确率。
2.熟悉高考,把握规律,掌握答题方法
历年高考诗词鉴赏中的技巧类试题是我们复习的重点。做高考题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熟悉游戏规则”,所谓“游戏规则”就是命题规律和解题方法。
3.科学审题,掌握要领,规范表达
(1)仔细审题,明确要求,确定方向
①审准题干
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是笼统地考查“手法”、“技巧”,还是考查某个具体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确定考查的类型,才能确定好答题的方向,防止犯“方向性”的错误。
②审读诗词
仔细阅读考卷所提供的诗词,按照题目——作者——正文——注释的顺序,把握意象,品悟意境,体会情感,总结表达技巧。
(2)理清思路,仔细推敲,规范表达
在审题、读题的基础上,根据已确定的题型,理清自己的解答思路,确定答题步骤。然后,仔细推敲语言,运用相关术语,规范表达。
(一)修辞手法
1.常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比、反问、设问、双关、互文、反复等。
如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作者写的是江南春天的景象,诗中的“千里”使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了江南的广阔和春意盎然。这样写可以引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使诗歌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再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陶者和富家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琵琶行》“终岁不闻丝竹声”、“门前冷落鞍马稀”,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诗中分别以“丝竹”代音乐,以“鞍马”代客人,以“杜康”代酒。
2.常用修辞格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
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互文:使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节奏明快。
(二)表达方式
1.记叙
如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意思为:“藕红花残时,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2.描写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写出了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
(1)正面描写。如白居易的《杨柳枝词》中的“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正面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婀娜姿态。
(2)侧面描写。如王昌龄《从军行》中的“红旗半卷出辕门”,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写声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行军;另一方面是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突出战事的紧张。
3.议论
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抒情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2)间接抒情
①借景抒情
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就是诗人张继在国家遭受战争、自己赶考落榜,处于痛苦、彷徨、忧愁和无奈之时的借景抒情之作。
②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
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此诗以梅自喻,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三)表现手法
1.用典
如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用了“庄周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
2.衬托
①正衬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正面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
②反衬
如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动写静,愈见其静。
3.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主要有三种情况:写景为实,抒情为虚;物象为实,想像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虚)”再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巴山夜雨”是写实,“共剪西窗烛”是写虚,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构成了完美的意境,表达了盼望与妻子团聚的心情。
4.动静结合
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其中的三、四两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静一动,雄浑开阔,令人称道。
5.抑扬
(1)先抑后扬。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前两句写诗人兴致高昂、慕名游园,然而,乘兴到来却不能如愿以偿,一扇冰冷的柴门把满腔的热情挡在了胜景之外,好不扫兴。后两句却兀地一转,以一枝出墙的红杏写出满园的春光,游园不值,却又另有所得,前面遗憾,后面高兴,情绪在先抑后扬的落差中跌宕,春色在由喜转忧再由忧转喜的变换中更加美丽。
(2)先扬后抑。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整首诗先紧紧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再盘马弯弓,引而不发,及至捧到高处,却顺势一撒手,任其摔落,于是,前面的褒扬一并转化为贬抑的势能,正所谓“捧得愈高,摔得愈惨”,诗人对当政者崇佛媚道、不任贤才的讽刺也就更加深刻、更加有力。
6.想象
如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歌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7.其他的表现手法
还有:联想、烘托、对照、铺垫、总起、点面结合、前后照应、铺陈渲染、借古抒怀、借古讽今、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想象、卒章显志、即事抒怀等等。
这里要说明的是: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很多,以上所列只是在高考中常见的。不同的技巧之间也有相通之处,因此在鉴赏技巧的时候要注意,一首诗或词的表达技巧往往不是单一的,在作具体分析时,应该多方面地去想一想,不要漏说最主要的技巧,同时分析要尽量具体些,说出道理来。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后面两句,可以作如下的分析:
(1)以乐景写哀情。花开鸟鸣本是令人喜乐之景,但由于战乱不断,家庭离散,诗人见乐景而倍生伤痛之情。
(2)这种乐景写哀情也可以说成是反衬。以乐景反衬哀情,以倍增其哀。
(3)如果答拟人手法,也未尝不可。诗人感时伤别让花也溅泪,鸟也惊心,是诗人移情入景,将自己的主观感受移到花鸟身上,从而表现出诗人伤痛之深。
二、规律总结
1.答题技巧
如果对所给诗词的表达技巧进行赏析,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①从炼字角度:着重分析该字的表达效果对主旨所起的作用。
②从名句角度:着重分析该句的情感哲理所在对主旨所起的作用。
③从修辞角度:审清修辞手法,该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起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④从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⑤从表现手法:辨明表现手法,如化用典故、想像等。
2.常见题型及答题步骤
(1)提问方式
在高考试题中往往综合出现,很少孤立地命题,往往命题为: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试分析本诗中使用的某某手法。诗中用了哪些手法(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
(2)答题步骤
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
①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明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释怎样用了这种手法。(阐运用)
③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分析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及旨意。(析效果)
(3)公式: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三、应试技巧点拨
1.广泛阅读,注重积累,培养扎实的基本功
平时复习中只有广泛阅读和积累古诗词,培养诗词鉴赏扎实的基本功,考场上才能快速悟得所考诗词中的真谛,准确地理解原作的精髓,提高答题准确率。
2.熟悉高考,把握规律,掌握答题方法
历年高考诗词鉴赏中的技巧类试题是我们复习的重点。做高考题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熟悉游戏规则”,所谓“游戏规则”就是命题规律和解题方法。
3.科学审题,掌握要领,规范表达
(1)仔细审题,明确要求,确定方向
①审准题干
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是笼统地考查“手法”、“技巧”,还是考查某个具体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确定考查的类型,才能确定好答题的方向,防止犯“方向性”的错误。
②审读诗词
仔细阅读考卷所提供的诗词,按照题目——作者——正文——注释的顺序,把握意象,品悟意境,体会情感,总结表达技巧。
(2)理清思路,仔细推敲,规范表达
在审题、读题的基础上,根据已确定的题型,理清自己的解答思路,确定答题步骤。然后,仔细推敲语言,运用相关术语,规范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