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蔡襄是书法史上著名的“宋四家”之一,身为当时著名的官员,他为人正直,做事敢于担当,有时候敢言别人不敢言之语,颇受时人的尊崇,欧阳修就曾直言不讳地评价他为“杰然之士”。
守原则,不起诏书
蔡襄曾经担任过知制诰一职,主要任务是负责起草诏书,按说这是个没有多少权力的官职,可他做起来却是原则性很强。有一回,三位御史谈论起宰相梁适在施政中的种种不当做法,没想到这番话语传到了梁适的耳朵里,梁适闻听很是恼怒,就找个机会向皇帝做了奏请,获准解除他们的职务,起草诏书的任务自然就交到了蔡襄这里。蔡襄接到任务后,对此事有所耳闻的他并没有立刻起草,而是做了认真的调查,然后就向上级直言道:“这样的诏书绝对不能起草。”上级听了,不解地问:“这是皇帝授意的,跟咱也没啥关系,犯得上惹梁相不高兴吗?”他则言之凿凿地说:“批评官员施政的不当之处原本就是御史之责,为尽职尽责而罢免官职,不合乎法度。”不论别人怎么劝说,他始终是不改初衷。
面对皇帝的圣命和宰相的权威,蔡襄却有着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他既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精神权威,也不依附于任何现实的政治力量,在真理的追求中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和操守。
行诺言,悉心待之
欧阳修一向对韩琦非常敬佩。有一回,欧阳修撰写了一篇名为《相州昼锦堂记》的文章,写好后准备要勒石刻碑,就将撰写碑文的任务交给了同样敬佩韩琦的蔡襄。蔡襄接下这个任务之后,显得很是诚惶诚恐,立刻就投入到創作之中。为了把字写好,他别出心裁地想出了一个招数,就是将碑文中的每一个字都在纸上写了几十遍,写好之后,让身边的人从中挑选出写得比较好的,然后自己再从中寻找一个最满意的字,最后把每个挑选出来的字组合在一起,这才形成了一篇完整的碑文,世人因此而称之为“百衲碑”。看到这篇书写流畅、字体苍劲有力的碑文,欧阳修大为赞叹,当他得知蔡襄创作的整个经过后,深有感慨地说:“没想到一向惜字如金的人,对待一篇碑文竟能如此认真,着实难得!”
面对自己敬仰之人,用诚挚的态度对待实属正常,而蔡襄答应撰写碑文之后,是把这种态度做到了极致。
树规矩,顾及他人
蔡襄的朋友很多,而且这些人经常喜欢聚集在他的书房里谈文论字,研习书法。有很多人都很奇怪,为什么大家乐于去他那里?后来有个朋友讲了这样的一件事情:蔡襄有个习惯,每次朋友们约定好一起切磋的时间,他都会提前让家里人把要用到的诸如笔墨纸砚之类的东西准备好,而且会要求别人空着手过来。一旦有人带着书写工具前来,他都会要求对方暂放别处,等回去时再把自己的东西带走。起初大家也不习惯,毕竟自己的书写工具用着才顺手。后来往深里一琢磨,才理解了蔡襄的良苦用心:他之所以这样做,是顾及这些朋友中家境有穷有富,带的东西自然也是档次有高有低,为了避免贫穷者过于尴尬,他才定下了这么一条规矩,顺便养成了这么一个习惯。
胡适说:“待人以心,顾及他人感受,才是真正的高贵。”能够来自己书房一块儿交流的人,那都是志趣相投者,尽管蔡襄自己不是嫌贫爱富之人,能够做到对朋友一视同仁,但毕竟家境各异,难保富有者不自傲、贫穷者不自卑,倘若因为贫富悬殊而影响了友情,就未免得不偿失了。一旦出现这样的结果,肯定是令人不悦的。心细如发的蔡襄,用自己特殊的规矩和习惯避免了这一状况的发生,使得周遭的人均能和谐相处,这的确是“真正的高贵”。
南宋著名文学家周必大在提及蔡襄时说:“仁宗朝蔡忠惠公昌言直道,文章政事,廷臣鲜出其右。”作为一名在各方面均成就斐然的士人,他以自己仗义执言、待人诚挚的品格赢得了一份良好的名声。那么,他在当时能够获得人们的认可,并乐于与之交往,应该与他在人情交际中的种种做法有着紧密的关系。
(摘自《演讲与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