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高等教育下的专业教师的主要的职责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解答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帮助学生提高对本专业的认识及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培养未来的专业人才。21世纪是信息时代,学生很容易从各种媒介和渠道获取信息和知识,教师不再是知识信息的唯一传播者,高校专业教师的权威也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如何适应信息时代要求,转变高校专业教师的认知,树立新观念,重新定位,是每一个高校教师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担负起培养人才的使命。
一、从“教学”向“导学”转变
按我国高等学校通常做法,“专业”这一概念是作为学校组织教学的主要机构和管理单位,“由同一专业学生所组成的班集体、教师组织(与专业同名的教研室),与教师组织相连的经费、教室、实验室、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以及实习场所等”,[1]大学围绕着各专业、学科、各门课程组织其教育形式和教学内容,高校的系科专业教师也随之形成并担负起培养人才的任务。随着现代科技不断发展,专业科目也日益增多,教师和学生人数也剧增,新的专业新的课程也越来越多,知识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劳动的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培养人才的各种专业学院也随之诞生,大量新兴科学领域的发展,基础科学、边缘科学、新技术科学等大量涌入专业教学计划,高校所设置的专业内容更加广阔,交叉性更强,对专业教师要求也越来越高了。
学界有观点认为: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是高等教育部门根据科学分工和产业结构的需要所设置的学业门类,专业设置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等院校专业的设置从其设置口径、方向、时间及空间等方面进行的变化,都是为了充分施展专业设置在人才培养活动中的多方面作用。要实现人才培养这一重要目标,教师就担负着重要作用,尤其是专业教师,大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落到教育中的主体(教育者)与客体(受教育者)身上。这一对主客体关系决定了高校教育活动的一切,换句话说,高校教育就是教师与学生围绕高深学问知识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一个以高深学问知识或“普通知识”而存在的实施者;一个是因“对学术进行充满想象力的探索,在知识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而存在的接受者,[2]他们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共同交错地相互发生影响作用着。古语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知不足”和“知困”指的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自己现有水平的不满足和困惑,教育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就不断提升着他们对知识的认识,发展着他们对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共同完成着教育与受教育的使命。
以往,专业教师一直就是这样的师生关系,在这种“教”与“学”师生关系中,教师占绝对优势,绝对的主体地位,师生之间几乎没有平等的沟通和交往。而信息时代的到来,打破了这种局面,教师以一支粉笔就可以走遍天下的神奇成为过去时,学生摆脱了依附式的师生关系,能够从更多的渠道获取知识,接受教育,单一的“教学”演变为“导学”,教师的主要职责发生改变,成为引导与指导,辅导与教导。
1.引导与指导。教师更多应在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而不再是简单知识的传播者,更重要的是需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致力于课程的开发和创新。
2.辅导与教导。信息时代带来的巨大信息量的同时,也对教师与学生提出了挑战。
教师应凭借自己的学术优势和丰富的经验给予学生切实帮助,利用好网络获取有用信息,学会甄别,提高鉴别能力,学会独立思考。
二、从“主角”向“多角色”转变
胡锦涛同志在谈到科学发展观教育理论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温家宝同志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培养人才作为高等学校的第一要责,学校和教师都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搞好教学和培养学生上。教授要上讲坛给本科生上课。科学研究也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但要与教学和培养人才紧密结合。”[3]一直以来高校专业教师就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角,他们以丰富、独到的教学经验和专业学术素养,充当着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教育实践的研究者、教学改革的实施者。如今信息时代的到来,让他们从单一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知识协同构建者”,从“单纯道德说教”转变为“树立人格楷模”,讲坛上的“主角”演变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多方面的引导者、提供者及开发者等多重角色。
1.学生人格的引领者。专业教师以其对专业、学术深入了解及未来发展的把握,以自身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人格魅力,风趣幽默厚实的教学风格,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其专业的兴趣,很多专业教师也因此成为大学生心目中的偶像,他们是大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楷模、标杆。
2.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专业教师帮助学生成长为知识的主动接受者,学习上的引路人。他们不同于辅导员等专业思想教育工作者,他们的授课一般有一个阶段,在这段与学生相处的时间里,其为人就是思想教育的载体,其言传身教不露痕迹,起到了领路人的作用。
3.教学改革的推进者。在日益深化的教学改革中,专业教师不断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心得,以自身教学为改革作创新、尝试,探讨学习的多样化、个性化,成为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实施者。
4.学习资源的提供者与开发者。专业教师不但要掌握本专业知识、教学手段,还要具备与信息环境相适应的科研能力,并整合相关的信息资源,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设计与开发适合学生的教育资源,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效果。通过专业教师的帮助,学生可尽快共享网络资源,交流学习。
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认为,信息是经济社会的驱动力,在经济增长因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传播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交流与共享过程。在当今信息时代,高校专业教师除了要认识到新变化,转变观念,重新定位之外,还要不断提升自身信息素养,并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环境中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水平,以更强更高的素质担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夏征农,陈至立.辞海.
[2][英]约翰.亨利.纽曼著.徐辉译.大学的理想(节本)[M].
[3]温家宝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0:37-38.
[4]孙华.高等教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从“教学”向“导学”转变
按我国高等学校通常做法,“专业”这一概念是作为学校组织教学的主要机构和管理单位,“由同一专业学生所组成的班集体、教师组织(与专业同名的教研室),与教师组织相连的经费、教室、实验室、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以及实习场所等”,[1]大学围绕着各专业、学科、各门课程组织其教育形式和教学内容,高校的系科专业教师也随之形成并担负起培养人才的任务。随着现代科技不断发展,专业科目也日益增多,教师和学生人数也剧增,新的专业新的课程也越来越多,知识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劳动的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培养人才的各种专业学院也随之诞生,大量新兴科学领域的发展,基础科学、边缘科学、新技术科学等大量涌入专业教学计划,高校所设置的专业内容更加广阔,交叉性更强,对专业教师要求也越来越高了。
学界有观点认为: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是高等教育部门根据科学分工和产业结构的需要所设置的学业门类,专业设置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等院校专业的设置从其设置口径、方向、时间及空间等方面进行的变化,都是为了充分施展专业设置在人才培养活动中的多方面作用。要实现人才培养这一重要目标,教师就担负着重要作用,尤其是专业教师,大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落到教育中的主体(教育者)与客体(受教育者)身上。这一对主客体关系决定了高校教育活动的一切,换句话说,高校教育就是教师与学生围绕高深学问知识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一个以高深学问知识或“普通知识”而存在的实施者;一个是因“对学术进行充满想象力的探索,在知识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而存在的接受者,[2]他们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共同交错地相互发生影响作用着。古语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知不足”和“知困”指的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自己现有水平的不满足和困惑,教育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就不断提升着他们对知识的认识,发展着他们对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共同完成着教育与受教育的使命。
以往,专业教师一直就是这样的师生关系,在这种“教”与“学”师生关系中,教师占绝对优势,绝对的主体地位,师生之间几乎没有平等的沟通和交往。而信息时代的到来,打破了这种局面,教师以一支粉笔就可以走遍天下的神奇成为过去时,学生摆脱了依附式的师生关系,能够从更多的渠道获取知识,接受教育,单一的“教学”演变为“导学”,教师的主要职责发生改变,成为引导与指导,辅导与教导。
1.引导与指导。教师更多应在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而不再是简单知识的传播者,更重要的是需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致力于课程的开发和创新。
2.辅导与教导。信息时代带来的巨大信息量的同时,也对教师与学生提出了挑战。
教师应凭借自己的学术优势和丰富的经验给予学生切实帮助,利用好网络获取有用信息,学会甄别,提高鉴别能力,学会独立思考。
二、从“主角”向“多角色”转变
胡锦涛同志在谈到科学发展观教育理论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温家宝同志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培养人才作为高等学校的第一要责,学校和教师都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搞好教学和培养学生上。教授要上讲坛给本科生上课。科学研究也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但要与教学和培养人才紧密结合。”[3]一直以来高校专业教师就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角,他们以丰富、独到的教学经验和专业学术素养,充当着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教育实践的研究者、教学改革的实施者。如今信息时代的到来,让他们从单一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知识协同构建者”,从“单纯道德说教”转变为“树立人格楷模”,讲坛上的“主角”演变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多方面的引导者、提供者及开发者等多重角色。
1.学生人格的引领者。专业教师以其对专业、学术深入了解及未来发展的把握,以自身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人格魅力,风趣幽默厚实的教学风格,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其专业的兴趣,很多专业教师也因此成为大学生心目中的偶像,他们是大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楷模、标杆。
2.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专业教师帮助学生成长为知识的主动接受者,学习上的引路人。他们不同于辅导员等专业思想教育工作者,他们的授课一般有一个阶段,在这段与学生相处的时间里,其为人就是思想教育的载体,其言传身教不露痕迹,起到了领路人的作用。
3.教学改革的推进者。在日益深化的教学改革中,专业教师不断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心得,以自身教学为改革作创新、尝试,探讨学习的多样化、个性化,成为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实施者。
4.学习资源的提供者与开发者。专业教师不但要掌握本专业知识、教学手段,还要具备与信息环境相适应的科研能力,并整合相关的信息资源,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设计与开发适合学生的教育资源,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效果。通过专业教师的帮助,学生可尽快共享网络资源,交流学习。
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认为,信息是经济社会的驱动力,在经济增长因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传播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交流与共享过程。在当今信息时代,高校专业教师除了要认识到新变化,转变观念,重新定位之外,还要不断提升自身信息素养,并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环境中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水平,以更强更高的素质担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夏征农,陈至立.辞海.
[2][英]约翰.亨利.纽曼著.徐辉译.大学的理想(节本)[M].
[3]温家宝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0:37-38.
[4]孙华.高等教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