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流通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快了我国流通现代化进程,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随着我国流通领域的全面对外开放,外商投资出现了新变化,带来了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尤其是随着外资流通企业进入速度的明显加快,外商独资经营趋势的日益明显,外资流通企业经营形式的不断变化,外资流通企业在诸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也逐步显现。
一、外资进入我国流通领域的积极影响
总体来讲,外资进入我国流通领域促进了中国流通现代化步伐,提高了我国流通服务业水平。
一是加快了我国流通现代化进程,提高了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我国流通现代化始于流通领域的对外开放。自1992年我国流通领域对外开放以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迅速发展。新型流通业态不断涌现,已经深入到零售、批发、餐饮和生产资料流通领域。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各种现代经营技术和管理方法,在流通领域特别是零售业中广泛使用。
随着我国流通现代化的发展,流通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大。流通产业的发展还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创造了较好的市场条件。1992—2005年期间,我国政府共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341家,合同利用外资金额49亿元,开设店铺5657个,营业面积1388万平米。我国流通领域全面开放后,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零售业态和商业技术的不断引入,加速了我国传统商业向现代商业的转变,加快了我国流通现代化进程,增强了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现代化程度和国际化程度。同时带动了地产、旅游、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有利于扩大现代服务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二是有利于提高我国流通企业规模,提升我国流通企业的竞争力。我国流通领域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使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衔接更加紧密,推动了我国流通现代化进程,提高了国内流通企业的组织化程度,企业规模迅速做大,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并涌现了一批具有较大规模与品牌优势的流通企业。同时,由于流通体制改革的同步展开,国内民营资本也在不断壮大,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国内流通业的格局,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充分竞争、竞相发展的格局。国内流通企业在受到竞争压力的同时,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和营销技术,扩展规模,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必然会提高我国流通企业的整体效益水平,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此外,外资的进入,还加速了我国流通领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强和改善了我国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投资环境,为我国流通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有利于提高我国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消费行为方式。世界零售巨头如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之所以能够实现迅速扩张的全球化策略,与其创造性的营销方式和独特的经营理念密切相关,这些独特的经营理念大大刺激了中国人新的消费需求,扩大了销售市场。外资商业企业所带来的体验式消费改变了中国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同时,在不断满足中高端消费者需求的同时,许多外资超市、大卖场和折扣店都采取了商品低价策略,这种价格策略提高了消费者福利,尤其满足了低收入者的消费需求。
四是促进了我国出口贸易。我国流通领域的全面开放,直接促进了跨国零售企业在我国采购额的不断增加,一些跨国零售企业甚至把采购中心转移到中国,增加了中国在其全球化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进一步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增强了相互影响力。
二、外资进入我国流通领域的负面效应
我们认为,外资进入我国流通领域在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是造成对我国市场的强力挤占,政府调控力度和实施受到影响。我国零售业发展期短,无论从资本实力、品牌实力、经营管理水平,尚没有一家企业能与外商的综合实力相抗衡。2005年全国连锁百强中有一多半企业利润下降,北京、广州、上海、南京、深圳等地的繁华商业地段,“洋超市”拉走了大批客流。一项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5000平方米以上的外资大型超市占5%,但在10个率先开放的城市中占当地网点数量的27.7%,销售额占29.8%,其中大连占到了43.4%,厦门甚至占到了97.3%。
有专家认为,目前我国流通领域中外资所占市场份额不足3%,不足以对我国经济构成威胁。我们认为,我国流通领域真正的危险在于外资流通企业可能会占据最有价值的地区市场和经营领域,吸引走最具价值的顾客。事实上,目前在最具影响力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东部沿海地区以及大卖场等核心业态中外资已经占有足够影响力的可观份额。如果遇到自然灾害、严重疫情等而导致国内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供应紧张的情况,政府的调控力度和实施会受到较大影响和制约,2003年的“非典”疫情就是一个例证。
二是外资并购可能形成垄断,危害相关产业发展。目前独资和并购成为跨国公司进入我国流通领域的重要途径。外资并购最大的负面效应在于它可能导致垄断,从而控制东道国市场,破坏东道国的原有竞争秩序。跨国公司利用资本运营控股并购我国企业后,凭借其雄厚实力逐步占领较大的市场份额,对我国产业尤其是战略性产业的控制,可能将垄断国内一些行业。
因此,外资进入流通领域后,如果不加以控制和约束,就很可能在流通领域占据垄断地位,进而操纵一个国家的工业,使东道国的制造业成为跨国垄断分销商的打工仔,从而威胁东道国的产业发展,影响东道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转换。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流通产业又是一个关系国家安全的产业。许多拉美国家在分销领域放开后,被跨国垄断分销商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造成了这些国家产业发展畸形,产业竞争力微弱,国民经济发展滞后的局面迄今难以扭转。
三是国内流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遭受巨大冲击。目前我国正处在高速增长时期中的一个重要调整阶段,由于国内市场对外资大规模开放,使许多正在迅速成长之中的优势流通企业面临实力更强大的跨国公司的竞争,其中相当一部分企业很可能会将外方收购作为求生存、发展的途径,对国内流通企业产生挤出效应。此外,外资并购国内流通企业后,有可能打断国内运行已久的供应链,而转向跨国公司母国或跨国公司在国内的配套生产企业,并以规模化、连锁化经营,实施低价策略占领我国消费市场,形成绝对成本优势,越来越多的流通企业在价格竞争的压力下将被挤出市场。
外资商业企业持续享受的超国民待遇也严重抑制了我国国内商业企业的发育、成长和壮大,而且外资对内资的挤出效应正在显现。不正视和妥善处理这一问题,将给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四是就业遭遇挤出效应。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流通业造就了数千万人的就业机会,国计民生涉及千家万户。而外资进入流通业并快速扩张,产生了巨大的直接和间接的就业挤出效应。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调查,沃尔玛、家乐福营业面积在8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店,每销售1000万元的商品,需要从业人员20人,而中国中等以下店铺,则可以吸纳从业人员50人,就业比率或直接的挤出效应是1∶2.5至1∶3。此外,由于外资零售大店强劲的市场竞争力,也迫使内资商业企业减员,即造成间接挤出效应。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1300家企业的5万多家零售门店的统计,2004年内资零售企业营业面积增长了26.5%,从业人员只增长了14.3%。
从以上数据可以反映这样一个关系,店铺规模越大,其单位商品销售额需要的从业人员越少,中小企业、中小店铺的发展就越困难,需要的就业人员也就越少。因此,以上数据分析也就可以说明,外商投资零售企业大店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抑制了中小商业企业的发展和就业的增长。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中国流通产业的发展需要外资的参与,需要通过全面开放来加快中国流通现代化的发展。但是,我们认为,引进外资的正面效应主导时期已经结束,负面效应已经上升到值得高度警觉的主导方面,用市场、时间换技术、换管理、换经验的正面效应基本衰减殆尽,原有的看法和政策不仅存在重大疏漏,而且已经陈旧过时。面对外资如此强劲的扩张势头,如何加强对外资商业发展的调控,在政策上仍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
一、外资进入我国流通领域的积极影响
总体来讲,外资进入我国流通领域促进了中国流通现代化步伐,提高了我国流通服务业水平。
一是加快了我国流通现代化进程,提高了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我国流通现代化始于流通领域的对外开放。自1992年我国流通领域对外开放以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迅速发展。新型流通业态不断涌现,已经深入到零售、批发、餐饮和生产资料流通领域。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各种现代经营技术和管理方法,在流通领域特别是零售业中广泛使用。
随着我国流通现代化的发展,流通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大。流通产业的发展还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创造了较好的市场条件。1992—2005年期间,我国政府共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341家,合同利用外资金额49亿元,开设店铺5657个,营业面积1388万平米。我国流通领域全面开放后,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零售业态和商业技术的不断引入,加速了我国传统商业向现代商业的转变,加快了我国流通现代化进程,增强了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现代化程度和国际化程度。同时带动了地产、旅游、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有利于扩大现代服务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二是有利于提高我国流通企业规模,提升我国流通企业的竞争力。我国流通领域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使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衔接更加紧密,推动了我国流通现代化进程,提高了国内流通企业的组织化程度,企业规模迅速做大,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并涌现了一批具有较大规模与品牌优势的流通企业。同时,由于流通体制改革的同步展开,国内民营资本也在不断壮大,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国内流通业的格局,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充分竞争、竞相发展的格局。国内流通企业在受到竞争压力的同时,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和营销技术,扩展规模,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必然会提高我国流通企业的整体效益水平,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此外,外资的进入,还加速了我国流通领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强和改善了我国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投资环境,为我国流通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有利于提高我国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消费行为方式。世界零售巨头如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之所以能够实现迅速扩张的全球化策略,与其创造性的营销方式和独特的经营理念密切相关,这些独特的经营理念大大刺激了中国人新的消费需求,扩大了销售市场。外资商业企业所带来的体验式消费改变了中国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同时,在不断满足中高端消费者需求的同时,许多外资超市、大卖场和折扣店都采取了商品低价策略,这种价格策略提高了消费者福利,尤其满足了低收入者的消费需求。
四是促进了我国出口贸易。我国流通领域的全面开放,直接促进了跨国零售企业在我国采购额的不断增加,一些跨国零售企业甚至把采购中心转移到中国,增加了中国在其全球化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进一步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增强了相互影响力。
二、外资进入我国流通领域的负面效应
我们认为,外资进入我国流通领域在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是造成对我国市场的强力挤占,政府调控力度和实施受到影响。我国零售业发展期短,无论从资本实力、品牌实力、经营管理水平,尚没有一家企业能与外商的综合实力相抗衡。2005年全国连锁百强中有一多半企业利润下降,北京、广州、上海、南京、深圳等地的繁华商业地段,“洋超市”拉走了大批客流。一项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5000平方米以上的外资大型超市占5%,但在10个率先开放的城市中占当地网点数量的27.7%,销售额占29.8%,其中大连占到了43.4%,厦门甚至占到了97.3%。
有专家认为,目前我国流通领域中外资所占市场份额不足3%,不足以对我国经济构成威胁。我们认为,我国流通领域真正的危险在于外资流通企业可能会占据最有价值的地区市场和经营领域,吸引走最具价值的顾客。事实上,目前在最具影响力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东部沿海地区以及大卖场等核心业态中外资已经占有足够影响力的可观份额。如果遇到自然灾害、严重疫情等而导致国内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供应紧张的情况,政府的调控力度和实施会受到较大影响和制约,2003年的“非典”疫情就是一个例证。
二是外资并购可能形成垄断,危害相关产业发展。目前独资和并购成为跨国公司进入我国流通领域的重要途径。外资并购最大的负面效应在于它可能导致垄断,从而控制东道国市场,破坏东道国的原有竞争秩序。跨国公司利用资本运营控股并购我国企业后,凭借其雄厚实力逐步占领较大的市场份额,对我国产业尤其是战略性产业的控制,可能将垄断国内一些行业。
因此,外资进入流通领域后,如果不加以控制和约束,就很可能在流通领域占据垄断地位,进而操纵一个国家的工业,使东道国的制造业成为跨国垄断分销商的打工仔,从而威胁东道国的产业发展,影响东道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转换。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流通产业又是一个关系国家安全的产业。许多拉美国家在分销领域放开后,被跨国垄断分销商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造成了这些国家产业发展畸形,产业竞争力微弱,国民经济发展滞后的局面迄今难以扭转。
三是国内流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遭受巨大冲击。目前我国正处在高速增长时期中的一个重要调整阶段,由于国内市场对外资大规模开放,使许多正在迅速成长之中的优势流通企业面临实力更强大的跨国公司的竞争,其中相当一部分企业很可能会将外方收购作为求生存、发展的途径,对国内流通企业产生挤出效应。此外,外资并购国内流通企业后,有可能打断国内运行已久的供应链,而转向跨国公司母国或跨国公司在国内的配套生产企业,并以规模化、连锁化经营,实施低价策略占领我国消费市场,形成绝对成本优势,越来越多的流通企业在价格竞争的压力下将被挤出市场。
外资商业企业持续享受的超国民待遇也严重抑制了我国国内商业企业的发育、成长和壮大,而且外资对内资的挤出效应正在显现。不正视和妥善处理这一问题,将给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四是就业遭遇挤出效应。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流通业造就了数千万人的就业机会,国计民生涉及千家万户。而外资进入流通业并快速扩张,产生了巨大的直接和间接的就业挤出效应。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调查,沃尔玛、家乐福营业面积在8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店,每销售1000万元的商品,需要从业人员20人,而中国中等以下店铺,则可以吸纳从业人员50人,就业比率或直接的挤出效应是1∶2.5至1∶3。此外,由于外资零售大店强劲的市场竞争力,也迫使内资商业企业减员,即造成间接挤出效应。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1300家企业的5万多家零售门店的统计,2004年内资零售企业营业面积增长了26.5%,从业人员只增长了14.3%。
从以上数据可以反映这样一个关系,店铺规模越大,其单位商品销售额需要的从业人员越少,中小企业、中小店铺的发展就越困难,需要的就业人员也就越少。因此,以上数据分析也就可以说明,外商投资零售企业大店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抑制了中小商业企业的发展和就业的增长。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中国流通产业的发展需要外资的参与,需要通过全面开放来加快中国流通现代化的发展。但是,我们认为,引进外资的正面效应主导时期已经结束,负面效应已经上升到值得高度警觉的主导方面,用市场、时间换技术、换管理、换经验的正面效应基本衰减殆尽,原有的看法和政策不仅存在重大疏漏,而且已经陈旧过时。面对外资如此强劲的扩张势头,如何加强对外资商业发展的调控,在政策上仍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