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赵本山,从小品到电视剧,他创造了奇迹。随着赵本山现象的出现和升温,许多人开始关注他。赵本山的农村题材轻喜剧,在人物塑造、地方语言的运用上,与东北文化有何渊源呢?
【关键词】赵本山 轻喜剧 地方语言 东北文化
赵本山,从小品到电视剧,他创造了奇迹。从最初的二人转《摔三弦》到小品《相亲》《火炬手》再到影视剧《刘老根》《乡村爱情》,赵本山一路走来,带着东北文化,以“农民”形象上演了一出出精彩的剧目,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获得了“当代杰出的戏剧表演艺术家”和“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并被称为“东方笑神”、“东方卓别林”。①从1999年到2008年,赵本山的小品连续10年获得春晚语言类节目的一等奖,赵本山拍摄的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也成了央视春节贺岁剧的大热门。②赵本山自导自演的《刘老根》系列连续剧于2002年和2003年在央视春节期间播出,并取得高收视率。特别是2008年在央视一套首播的《乡村爱情2》,平均收视率为8.46%,最高时竟达到11.62%。在影视界的巨大成功使赵本山几乎成为东北文化的“代言人”。③
随着“本山剧”的出现和升温,赵本山现象近年来也成为媒体关注的一个文化焦点。许多学者也对赵本山现象作了评价和研究,戏剧理论家余秋雨从喜剧表演方面对赵本山作了高度评价,吉林师范大学杨朴教授还把赵本山小品的表演放在二人转艺术和东北原始戏剧中去阐释,把赵本山的小品与东北民间文化传统联系起来,使对赵本山现象研究有了理论的高度。
“本山剧”为何热播?它与地方语言、农村生活、东北文化有怎样的联系,对其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一、“本山剧”的热播
赵本山的影视作品多为轻喜剧,以肯定美好或进步的现实或理想为主要内容,既有对新生事物的赞扬,也有对落后保守行为的善意讽刺,并以诙谐幽默的语言体现出轻松明快的格调。从《刘老根》到《马大帅》,再到《乡村爱情》,赵本山的农村题材轻喜剧走红。首先是与题材有关。赵本山选定的题材为农村剧,东北广阔农村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来源。加之,中国有8亿多农民,广大农民是这类电视剧的最广大而且稳定的受众群。其次,走轻喜剧路线来展现农村。剧情充满喜剧色彩,语言诙谐幽默、简单明了,不仅适合广大农民,对都市里生活紧张的城市人也是很好的放松和娱乐。尤其《乡村爱情》系列剧加入了爱情的主题,吸引了年轻受众。第三,在“本山剧”之前的农村题材轻喜剧的成功发展,为“赵氏”影视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类电视剧本身已经成为一种个性鲜明的电视符号,已具有广泛的市场号召力。第四,在国家加大解决“三农”问题的大背景下,农村题材剧顺应了新农村建设的潮流和国家政策,符合形势要求。从《刘老根》系列剧到《乡村爱情》系列剧讲述的都是东北新农村的故事,从各个方面展现了新农村的变化以人们思想的转变。农村题材剧符合国家当前政策宣传的需要,所以在制作、宣传和播映方面就更易得到有关方面的支持和协助。
二、“本山剧”的特点
(一)人物塑造
在人物塑造方面,“本山剧”准确生动地刻画了东北人的性格——朴实、宽厚、爽朗、幽默。不论是赵本山自己塑造的还是其他演员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源于生活的最原生态的表演,让观众感觉到真实。《刘老根》里思想超前又主观的刘老根、真爱又吃醋的丁香、故作聪明的药匣子、朴实直爽的大辣椒;《乡村爱情》里精明泼辣的谢大脚、想升官的常贵、爱贪小便宜的刘能、势利又会算计的谢广坤等鲜活人物,在观众看来就是身边人物的再现。剧情展现上,也是日常生活之事,吃饭、劳作、睡觉,和观众的日常生活相似,容易拉近和观众的心理距离,因为贴近生活所以吸引观众。
(二)地方语言
赵本山的小品在央视春晚舞台上火了10年,语言幽默是其制胜的法宝。 “本山剧”以小品嫁接电视剧,重视语言的提炼,把东北话直爽的特点发挥到极致,风趣、幽默的台词比比皆是。像刘老根的口頭语“小样儿”、《乡村爱情》里的“老好了”、“特有派”、“咋这样呢”等,还有让观众捧腹的经典台词——“长痛不如短痛,短痛不如不痛,当然,不痛是不可能的”、“事就是这么个事,情况就这么个情况!”“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非在农村找,找也不找你谢大脚”等。电视媒介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向受众提供消遣娱乐,电视剧作为实现电视媒介娱乐功能的重要手段,需要具备轻松愉悦的特质。“人们一生中经常看电视的原因首先是在于它提供消遣的能力,其次才是它提供的知识性内容。”④现代的人生活节奏快,为了缓解压力放松自我,人们业余时间会挑选放松、幽默的节目来看。而具有小品风格的“本山剧”来自东北民间,内容幽默、语言诙谐,迎合了人们放松的需求。虽然曲折的剧情也表现了人生的挫折,但剧中人物幽默、乐观的生活态度,是人们希望和追求的状态。
(三)东北文化特色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形成一方文化。东北地区,地处边疆,高山大河,森林茂密,气候寒冷,拥有广茂的黑土地。东北人豪爽大气、不拘小节,是北方的山水养育的,也成为北方人的重要特征。东北地区生活着汉、满、朝等多个民族。所以,东北文化有其多样性和独特性。同时东北是农业大省,农民人口比重大,人们也崇尚农业。这片土地孕育了颇具特色的黑土地文化。黑土地文化是原生态文化,具有野性美。赵本山最初拍电视剧,也是想通过这样一个载体,反映东北黑土地的浓郁文化底蕴,表现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因此,作为一个东北土生土长的农民艺术家,赵本山对东北农村的风俗习惯、日常生活非常熟悉,对农村的现实问题也十分了解,他创作的形象真实、生动、幽默,既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又真实地反映了农村社会现实。“本山剧”以地道鲜活的东北方言糅合了东北文化的二人转成分,具有地域文化的新奇感。
赵本山的影视作品依托东北文化取得了成功,从客观上也促进了东北地方文化的传播,引起东北方言热。“本山剧”的热播也使广大观众了解了东北农村的生活习惯、风俗风情,向观众传达了最朴实的东北文化。“本山剧”的拍摄地选择了山水秀美的东北农村,在电视剧热播之后,也促进了当地民俗旅游的发展,对促进经济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当然,“本山剧”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在影视制作上衔接略显生硬,剧情也不够新颖。在对东北文化的展现上,也只是从农村这个侧面来展开,不具全面概括性。但是从发行结果来看,无疑是成功的。客观上对东北文化的传
播也是有影响力的。上升到一种文化现象,就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①青岛新闻网,2008年4月22日
②大众网,2008年4月11日
③搜狐娱乐,http://yule.sohu.com/20080226/n255370242.shtml
④[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陈亮等译,《传播学概论》,根据新华出版社1984年9月第一版翻印,第178页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新闻出版科学研究所2008级研究生)
【关键词】赵本山 轻喜剧 地方语言 东北文化
赵本山,从小品到电视剧,他创造了奇迹。从最初的二人转《摔三弦》到小品《相亲》《火炬手》再到影视剧《刘老根》《乡村爱情》,赵本山一路走来,带着东北文化,以“农民”形象上演了一出出精彩的剧目,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获得了“当代杰出的戏剧表演艺术家”和“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并被称为“东方笑神”、“东方卓别林”。①从1999年到2008年,赵本山的小品连续10年获得春晚语言类节目的一等奖,赵本山拍摄的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也成了央视春节贺岁剧的大热门。②赵本山自导自演的《刘老根》系列连续剧于2002年和2003年在央视春节期间播出,并取得高收视率。特别是2008年在央视一套首播的《乡村爱情2》,平均收视率为8.46%,最高时竟达到11.62%。在影视界的巨大成功使赵本山几乎成为东北文化的“代言人”。③
随着“本山剧”的出现和升温,赵本山现象近年来也成为媒体关注的一个文化焦点。许多学者也对赵本山现象作了评价和研究,戏剧理论家余秋雨从喜剧表演方面对赵本山作了高度评价,吉林师范大学杨朴教授还把赵本山小品的表演放在二人转艺术和东北原始戏剧中去阐释,把赵本山的小品与东北民间文化传统联系起来,使对赵本山现象研究有了理论的高度。
“本山剧”为何热播?它与地方语言、农村生活、东北文化有怎样的联系,对其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一、“本山剧”的热播
赵本山的影视作品多为轻喜剧,以肯定美好或进步的现实或理想为主要内容,既有对新生事物的赞扬,也有对落后保守行为的善意讽刺,并以诙谐幽默的语言体现出轻松明快的格调。从《刘老根》到《马大帅》,再到《乡村爱情》,赵本山的农村题材轻喜剧走红。首先是与题材有关。赵本山选定的题材为农村剧,东北广阔农村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来源。加之,中国有8亿多农民,广大农民是这类电视剧的最广大而且稳定的受众群。其次,走轻喜剧路线来展现农村。剧情充满喜剧色彩,语言诙谐幽默、简单明了,不仅适合广大农民,对都市里生活紧张的城市人也是很好的放松和娱乐。尤其《乡村爱情》系列剧加入了爱情的主题,吸引了年轻受众。第三,在“本山剧”之前的农村题材轻喜剧的成功发展,为“赵氏”影视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类电视剧本身已经成为一种个性鲜明的电视符号,已具有广泛的市场号召力。第四,在国家加大解决“三农”问题的大背景下,农村题材剧顺应了新农村建设的潮流和国家政策,符合形势要求。从《刘老根》系列剧到《乡村爱情》系列剧讲述的都是东北新农村的故事,从各个方面展现了新农村的变化以人们思想的转变。农村题材剧符合国家当前政策宣传的需要,所以在制作、宣传和播映方面就更易得到有关方面的支持和协助。
二、“本山剧”的特点
(一)人物塑造
在人物塑造方面,“本山剧”准确生动地刻画了东北人的性格——朴实、宽厚、爽朗、幽默。不论是赵本山自己塑造的还是其他演员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源于生活的最原生态的表演,让观众感觉到真实。《刘老根》里思想超前又主观的刘老根、真爱又吃醋的丁香、故作聪明的药匣子、朴实直爽的大辣椒;《乡村爱情》里精明泼辣的谢大脚、想升官的常贵、爱贪小便宜的刘能、势利又会算计的谢广坤等鲜活人物,在观众看来就是身边人物的再现。剧情展现上,也是日常生活之事,吃饭、劳作、睡觉,和观众的日常生活相似,容易拉近和观众的心理距离,因为贴近生活所以吸引观众。
(二)地方语言
赵本山的小品在央视春晚舞台上火了10年,语言幽默是其制胜的法宝。 “本山剧”以小品嫁接电视剧,重视语言的提炼,把东北话直爽的特点发挥到极致,风趣、幽默的台词比比皆是。像刘老根的口頭语“小样儿”、《乡村爱情》里的“老好了”、“特有派”、“咋这样呢”等,还有让观众捧腹的经典台词——“长痛不如短痛,短痛不如不痛,当然,不痛是不可能的”、“事就是这么个事,情况就这么个情况!”“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非在农村找,找也不找你谢大脚”等。电视媒介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向受众提供消遣娱乐,电视剧作为实现电视媒介娱乐功能的重要手段,需要具备轻松愉悦的特质。“人们一生中经常看电视的原因首先是在于它提供消遣的能力,其次才是它提供的知识性内容。”④现代的人生活节奏快,为了缓解压力放松自我,人们业余时间会挑选放松、幽默的节目来看。而具有小品风格的“本山剧”来自东北民间,内容幽默、语言诙谐,迎合了人们放松的需求。虽然曲折的剧情也表现了人生的挫折,但剧中人物幽默、乐观的生活态度,是人们希望和追求的状态。
(三)东北文化特色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形成一方文化。东北地区,地处边疆,高山大河,森林茂密,气候寒冷,拥有广茂的黑土地。东北人豪爽大气、不拘小节,是北方的山水养育的,也成为北方人的重要特征。东北地区生活着汉、满、朝等多个民族。所以,东北文化有其多样性和独特性。同时东北是农业大省,农民人口比重大,人们也崇尚农业。这片土地孕育了颇具特色的黑土地文化。黑土地文化是原生态文化,具有野性美。赵本山最初拍电视剧,也是想通过这样一个载体,反映东北黑土地的浓郁文化底蕴,表现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因此,作为一个东北土生土长的农民艺术家,赵本山对东北农村的风俗习惯、日常生活非常熟悉,对农村的现实问题也十分了解,他创作的形象真实、生动、幽默,既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又真实地反映了农村社会现实。“本山剧”以地道鲜活的东北方言糅合了东北文化的二人转成分,具有地域文化的新奇感。
赵本山的影视作品依托东北文化取得了成功,从客观上也促进了东北地方文化的传播,引起东北方言热。“本山剧”的热播也使广大观众了解了东北农村的生活习惯、风俗风情,向观众传达了最朴实的东北文化。“本山剧”的拍摄地选择了山水秀美的东北农村,在电视剧热播之后,也促进了当地民俗旅游的发展,对促进经济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当然,“本山剧”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在影视制作上衔接略显生硬,剧情也不够新颖。在对东北文化的展现上,也只是从农村这个侧面来展开,不具全面概括性。但是从发行结果来看,无疑是成功的。客观上对东北文化的传
播也是有影响力的。上升到一种文化现象,就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①青岛新闻网,2008年4月22日
②大众网,2008年4月11日
③搜狐娱乐,http://yule.sohu.com/20080226/n255370242.shtml
④[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陈亮等译,《传播学概论》,根据新华出版社1984年9月第一版翻印,第178页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新闻出版科学研究所2008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