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10月8日是世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从美国回到祖国50周年,也是由他领军开创的中国航天事业49周年的日子。钱学森早年在美国就以研究火箭和空气动力学而蜚声全球,回国后又主要以航天工程研制而获得卓越成就。今年已届94岁高龄的钱学森为中国航天的崛起和腾飞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他的一生犹如儿时所向往的大鹏高飞远翔,在广袤的太空划出了一串永远闪光的轨迹。
旅美生涯
钱学森生于1911年12月11日。早年在北京师大附小、附中求学期间,学习非常用功,成绩名列前茅,深得老师的器重和赞许。1929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5年毕业后考取了清华大学“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远涉重洋踏上科学救国之路。钱学森先在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他的成绩不但比美国学生好,而且比同班的其他外国人都好。由于学工程一定要到工厂去,而当时美国航空工厂不欢迎中国人,所以一年后他开始转向航空工程理论,即应用力学的学习,取得硕士学位后,又慕名到加州理工学院深造,师从著名空
气动力学家冯·卡门教授。冯·卡门教授第一次见到钱学森时,看到的是一位个子不高、仪表严肃的年轻人,他异常准确地回答了教授的所有提问,他思维的敏捷和富于智慧,顿时给冯·卡门教授留下深刻的印象。获取博士学位后即留在冯·卡门教授领导的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工作。他们建立了亲密的师生合作关系,在喷气推进技术和空气动力学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
冯·卡门教授十分推崇他的这位中国弟子,曾这样评价说:“他在许多数学问题上和我一起工作,我发现他非常有想象力,他具有天赋的数学才智,能成功地把它与准确洞察自然现象中物理图像的非凡能力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青年学生,他帮我提炼了我自己的某些思想,使一些很艰深的命题变得豁然开朗。”钱学森与老师合作,共同创造了“跨声速流动相似率”、“高超声速流概念”和“冯·卡门-钱学森公式”等理论,在空气动力学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
在冯·卡门教授的影响下,钱学森对新兴火箭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参加了著名的古根海姆实验室五人火箭小组。1942年,由于战时的需要,美国暂时放松了对外国人的限制。这年美国军方委托加州理工学院举办喷气技术训练班,钱学森是教员之一,讲授和研究用火箭发动机推进导弹的课题。1943年他和热心研究火箭技术的同学马林纳合作,完成了《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的研究报告,提出了几种火箭研究的设想,为美国发展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奠定了理论技术基础。1944年,钱学森在冯·卡门领导下,参加了美军“下士”导弹的设计工作。1945年,钱学森被美国空军聘为科学咨询团成员,参加了对德国秘密研制火箭的技术考察。这时,加州理工学院提升他为副教授。他在美国已成为一位卓有建树的火箭专家。美国空军高度赞扬钱学森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做出了“无法估价的、巨大的贡献”。
1946年,钱学森随冯·卡门教授到麻省理工学院任职,并在1947年初,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年轻的正教授终身行列。从1949年开始,他又肩负起著名的古根海姆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的职务。这时的钱学森已被公认为世界上力学界和应用数学界的权威、空气动力学研究的开路人、现代火箭技术的先驱者。
艰难的回国历程
当新中国诞生的礼炮声传到大洋彼岸时,钱学森兴奋极了,立即萌生了强烈的回国念头,决心为新生的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1950年7月,他去见主管他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凡尼尔·金波尔,告诉他准备动身回国。这位海军次长大为震惊,立即通知移民局不许放行,咆哮地说:“我宁肯把他枪毙了,也不愿放他回中国,因为他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1950年8月23日,钱学森和蒋英买好了回国的机票,办好了行李托运及回国的一切手续,也就正是在这个当口,美国当局突然通知钱学森不得离开美国,理由是说他的行李中藏有同美国国防有关的“绝密”文件。半个月后几名警务人员突然闯进了钱学森的家,非法逮捕了他。钱学森被送往特米诺岛,关押在岛上的一个拘留所里。两个星期后虽由几位美国同事好友保释出来,但行动继续受到移民局的限制和联邦调查局的监视,被滞留了5年之久。
在这段时间里,钱学森有意改变科研方向,开始从事工程控制方面的研究工作,1954年写成《工程控制论》,开创了一个新的工程技术研究领域,从而确定了他在工程控制论领域创始人的地位。
1955年6月,钱学森夫妇摆脱了特务的监视,在家书中夹带了给陈叔通先生的信,请求祖国帮助他早日回国。1955年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开始,王炳南大使按照周总理的授意,以钱学森这封信为依据,与美方进行交涉和斗争,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允许钱学森回国。8月5日钱学森接到美国政府的通知,说他可以回国,但在乘坐美国邮船的归途中,仍当犯人对待。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和蒋英带着他们六岁的儿子永刚、五岁的女儿永真,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开始了为创建新中国航天事业的新征程。
报效祖国
钱学森回国后,周恩来总理为他的一家接风洗尘,要他先到全国各地看一看,熟悉一下新中国的情况。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亲眼看到祖国建设蒸蒸日上的景象,钱学森深受鼓舞,并且也深深感到自己身上负有的重任。
1955年11月,钱学森和钱伟长合作筹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1956年1月5日力学所正式成立,钱学森任所长至70年代后期。
1956年春,钱学森应邀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并在会上发言。毛泽东主席设宴招待全国政协委员,热情邀请钱学森与他坐在一起,并亲切地征询他对发展火箭技术的意见,勉励他致力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多培养自己的青年科技人才。在毛泽东主席“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和周恩来总理的热情鼓励下,钱学森这位饱受屈辱回到祖国怀抱不久的海外赤子异常激动,怀着对新中国发展国防尖端科技事业的强烈责任感,奋笔疾书提交了一份《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阐述了发展中国火箭导弹工业的规划设想和具体步骤。在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的一次不寻常的中央军委会议上,钱学森被邀给最高军事领导人讲解我国发展导弹事业的规划和设想。同时,由他牵头完成周总理领导制定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中《喷气与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任务。随后,中央决定成立以聂荣臻为主任的航空工业委员会,钱学森被任命为委员,并出任1956年10月8日诞生的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在最初组建的航天队伍里,只有钱学森一人是火箭专家,他从为新分配来的大学生讲授《导弹概论》开始,投入了一个神秘而宏伟的事业,这156名大学毕业生,后来成为我国火箭、导弹与航天技术队伍的骨干。
1958年钱学森协助聂荣臻元帅部署了第一枚近程导弹的仿制工作。
1959年他光荣地成为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1960年10月,在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的极端困难条件下,他带领广大科技人员和工人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在很短的时间里仿制成功第一枚近程导弹,并于11月5日一举发射成功。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964年6月29日,我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进行飞行试验获得成功,标志着我国的导弹技术从仿制进入到了独立研制的新阶段。1966年10月27日,遵照周恩来总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指示,钱学森协助聂荣臻元帅,在酒泉发射场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飞行试验。这次史无前例的试验,标志着中国开始有了用于自卫的导弹核武器。 早在1953年,钱学森就研究了星际航行的可行性。1958年,毛泽东主席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立即引起了钱学森的强烈共鸣。他即与科学家赵九章、郭永怀等一起积极倡导开展空间技术研究工作。在他的主持下,连续举办了12期星际航行座谈会,并作了《今天苏联及美国星际航行火箭动力及其展望》的演讲。1962年又编著出版了《星际航行概论》一书,组织安排了航天的预先研究课题,为发展中国的空间事业准备条件。1965年1月8日,钱学森正式向国家提出报告,建议早日制订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和付诸实施。同年5月,中央军委召开会议批准研制人造地球卫星计划,并组建卫星研究院,拟定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总体方案。钱学森成为研制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总指挥、总顾问,1968年又兼任新组建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
钱学森为实现人造卫星能够上天,解决了许多关键技术上的问题。1966年,当发射第一颗卫星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进行滑行段喷管控制的仿真试验时,出现了晃动幅值异常现象,大家束手无策。钱学森到现场观察了整个试验过程,认真倾听了大家的意见,然后胸有成竹地做了结论:“这种情况是在近乎失重的状态下产生的,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晃动模式已不能成立。此时流体已成粉末状态,晃动力很小,不会影响火箭的正常飞行。”后来的飞行试验证明,这个结论是完全正确的。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火箭托着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当从千里之外的观测站传来“卫星入轨”的喜讯,钱学森看到自己多年呕心沥血结出丰硕的成果,看到多年奋斗的梦想变为现实,终于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流下了喜悦的泪水。他回国15年,终于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实现了报国的夙愿,迎来了中国航天时代新的黎明。
钱学森打开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大门。此后,他把主要精力集中于组织管理、策划指导,站在航天技术发展的高层,统揽全局,运筹帷幄,对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规划、型号的方案论证、技术攻关、重大问题的组织协调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以后洲际弹道导弹、水下发射战略导弹、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各种人造卫星以及神舟飞船的成功发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人们不会忘记钱学森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和发展建树的伟大功绩。
心系神舟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钱学森又在思考把人送上天的事了。在钱学森和许多航天科学家的建议下,国家秘密启动了“714”工程,提出研制曙光1号载人飞船,讨论了中国建造第一艘飞船的方案,并着手选拔培训航天员。
原定1973年底发射曙光1号飞船,但由于当时正处于“文革”时期,国家经济困难,技术上也有许多问题,在1975年3月正式宣布载人飞船工程下马,钱学森的载人飞天梦想暂时尘封起来。不过,钱学森深信中国总要走载人航天的路子,所以研制队伍只相应进行了缩编,有的预研工作保存了下来,为日后重新上马打下一定基础。
20世纪90年代,我国航天技术长足发展,国家制定了著名的“863计划”,载人航天工程再一次启动了。钱学森在听了飞船论证的情况汇报后说:假设要人上天,飞船作为第一步可以是这样。如果说要搞载人航天,那么用简单办法走一段路,保持发言权,是可以的。当“921工程”上马后,钱学森一直关心着这个载人航天工程的每一步发展,每一次神舟飞船试验飞行成功,他都显得非常高兴,对年轻的航天科技人员大加赞赏:“载人航天这件事,我们一直想做但没有做成,你们今天终于做成了,非常了不起!”
钱学森心系神舟,终于在他年届92岁高龄之时,看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梦想实现了。2003年10月16日,钱学森难以抑制兴奋和欣喜的心情,用他那只颤抖的手工整地写道:“热烈祝贺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向新一代航天人致敬”!
伉俪情深
要谈钱学森和蒋英的爱情故事,得从他们的父辈谈起。
蒋英的父亲蒋百里,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陆军上将,也是著名的文化学者,他著述宏富,以“兵学泰斗”驰名于世。
蒋百里与钱学森之父钱均夫早年都就读于浙江杭州求是书院(现浙江大学前身),并于1901年和1902年先后留学日本数年,一个学军事,一个学教育,回国后又都定居在北京,因此蒋钱两家关系甚密。
蒋英生于1920年9月,她是蒋百里五个女儿中最美丽最聪明的一个。而钱学森是钱均夫的独生子,自幼酷爱艺术,有广泛的爱好,尤其是迷恋音乐,少年时代便是有名的铜管乐手。
可以说钱学森和蒋英的爱情是科学和艺术的结晶。当有人问及蒋英当时的情形时,蒋英深情地回忆道:“那时候,我们都非常喜欢哲理性强的音乐作品,学森还很喜欢美术,水彩画也画得相当出色。因此,我们经常一起去听音乐,看美展。”后来钱学森负笈去美国学航空工程,而蒋英则远去西欧学古典声乐。“我从心里佩服他。他那时很出名,才36岁就已经是正教授了,很多人都敬仰他。我当时认为有学问的人是好人。”
1947年桂子飘香的季节,钱学森与蒋英在上海喜结良缘。此时蒋英已是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钱学森则是学识超群的科学家。
这年9月26日,钱学森与蒋英赴美国波士顿。他们先在麻省理工学院附近租了一座旧楼房,算是安家了。新家陈设很简朴,二楼一间狭小的书房,同时也是钱学森的工作室。起居间里摆了一架黑色大三角钢琴,为这个家平添了几分典雅气氛。这架钢琴是钱学森送给新婚妻子的礼物。
在1950年到1955年期间,也就是5年的软禁生活,他们相濡以沫,互相扶持,互相鼓励。
回国后,蒋英的艺术才华又焕发出来了,她最初在中央实验歌剧院担任艺术指导和独唱演员,后又到中央音乐学院担任系主任、教授。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整个70年代,我国每次发射导弹、核导弹和人造卫星时,钱学森都要亲临第一线,在基地一蹲就是十天半个月,甚至一个月。当时保密要求十分严格,钱学森出差在哪儿,干什么从来不对家人讲。有一次蒋英在家里一个多月得不到钱学森“音讯”,不得不找到当时的国防部五院问:“这么长时间渺无音讯,他还要不要这个家了?”五院的 同志告诉她:“钱院长在外地出差,他平安无恙,只是工作太忙,暂时还回不来,请您放心。”蒋英听了,心里有了数,具体事情也就不再多问了。
有人曾请教过这样一个问题,你们俩一个在科学上、一个在艺术上都达到了高峰,共同生活了50多年,这科学和艺术是怎样相互影响的呢?钱学森对这个问题作了明确的阐述:“蒋英是女高音歌唱家,而且是专门唱最深奥的德国古典艺术歌曲的,正是她给我介绍了这些音乐艺术,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也要感谢我的爱人蒋英。”
艰难的回国历程
当新中国诞生的礼炮声传到大洋彼岸时,钱学森兴奋极了,立即萌生了强烈的回国念头,决心为新生的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1950年7月,他去见主管他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凡尼尔·金波尔,告诉他准备动身回国。这位海军次长大为震惊,立即通知移民局不许放行,咆哮地说:“我宁肯把他枪毙了,也不愿放他回中国,因为他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1950年8月23日,钱学森和蒋英买好了回国的机票,办好了行李托运及回国的一切手续,也就正是在这个当口,美国当局突然通知钱学森不得离开美国,理由是说他的行李中藏有同美国国防有关的“绝密”文件。半个月后几名警务人员突然闯进了钱学森的家,非法逮捕了他。钱学森被送往特米诺岛,关押在岛上的一个拘留所里。两个星期后虽由几位美国同事好友保释出来,但行动继续受到移民局的限制和联邦调查局的监视,被滞留了5年之久。
沉思中的钱学森
1991年获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
钱学森在国防科大指导工作
1999年9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
|
|
钱学森生于1911年12月11日。早年在北京师大附小、附中求学期间,学习非常用功,成绩名列前茅,深得老师的器重和赞许。1929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5年毕业后考取了清华大学“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远涉重洋踏上科学救国之路。钱学森先在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他的成绩不但比美国学生好,而且比同班的其他外国人都好。由于学工程一定要到工厂去,而当时美国航空工厂不欢迎中国人,所以一年后他开始转向航空工程理论,即应用力学的学习,取得硕士学位后,又慕名到加州理工学院深造,师从著名空
气动力学家冯·卡门教授。冯·卡门教授第一次见到钱学森时,看到的是一位个子不高、仪表严肃的年轻人,他异常准确地回答了教授的所有提问,他思维的敏捷和富于智慧,顿时给冯·卡门教授留下深刻的印象。获取博士学位后即留在冯·卡门教授领导的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工作。他们建立了亲密的师生合作关系,在喷气推进技术和空气动力学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
冯·卡门教授十分推崇他的这位中国弟子,曾这样评价说:“他在许多数学问题上和我一起工作,我发现他非常有想象力,他具有天赋的数学才智,能成功地把它与准确洞察自然现象中物理图像的非凡能力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青年学生,他帮我提炼了我自己的某些思想,使一些很艰深的命题变得豁然开朗。”钱学森与老师合作,共同创造了“跨声速流动相似率”、“高超声速流概念”和“冯·卡门-钱学森公式”等理论,在空气动力学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
在冯·卡门教授的影响下,钱学森对新兴火箭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参加了著名的古根海姆实验室五人火箭小组。1942年,由于战时的需要,美国暂时放松了对外国人的限制。这年美国军方委托加州理工学院举办喷气技术训练班,钱学森是教员之一,讲授和研究用火箭发动机推进导弹的课题。1943年他和热心研究火箭技术的同学马林纳合作,完成了《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的研究报告,提出了几种火箭研究的设想,为美国发展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奠定了理论技术基础。1944年,钱学森在冯·卡门领导下,参加了美军“下士”导弹的设计工作。1945年,钱学森被美国空军聘为科学咨询团成员,参加了对德国秘密研制火箭的技术考察。这时,加州理工学院提升他为副教授。他在美国已成为一位卓有建树的火箭专家。美国空军高度赞扬钱学森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做出了“无法估价的、巨大的贡献”。
1946年,钱学森随冯·卡门教授到麻省理工学院任职,并在1947年初,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年轻的正教授终身行列。从1949年开始,他又肩负起著名的古根海姆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的职务。这时的钱学森已被公认为世界上力学界和应用数学界的权威、空气动力学研究的开路人、现代火箭技术的先驱者。
艰难的回国历程
当新中国诞生的礼炮声传到大洋彼岸时,钱学森兴奋极了,立即萌生了强烈的回国念头,决心为新生的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1950年7月,他去见主管他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凡尼尔·金波尔,告诉他准备动身回国。这位海军次长大为震惊,立即通知移民局不许放行,咆哮地说:“我宁肯把他枪毙了,也不愿放他回中国,因为他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1950年8月23日,钱学森和蒋英买好了回国的机票,办好了行李托运及回国的一切手续,也就正是在这个当口,美国当局突然通知钱学森不得离开美国,理由是说他的行李中藏有同美国国防有关的“绝密”文件。半个月后几名警务人员突然闯进了钱学森的家,非法逮捕了他。钱学森被送往特米诺岛,关押在岛上的一个拘留所里。两个星期后虽由几位美国同事好友保释出来,但行动继续受到移民局的限制和联邦调查局的监视,被滞留了5年之久。
在这段时间里,钱学森有意改变科研方向,开始从事工程控制方面的研究工作,1954年写成《工程控制论》,开创了一个新的工程技术研究领域,从而确定了他在工程控制论领域创始人的地位。
1955年6月,钱学森夫妇摆脱了特务的监视,在家书中夹带了给陈叔通先生的信,请求祖国帮助他早日回国。1955年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开始,王炳南大使按照周总理的授意,以钱学森这封信为依据,与美方进行交涉和斗争,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允许钱学森回国。8月5日钱学森接到美国政府的通知,说他可以回国,但在乘坐美国邮船的归途中,仍当犯人对待。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和蒋英带着他们六岁的儿子永刚、五岁的女儿永真,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开始了为创建新中国航天事业的新征程。
报效祖国
钱学森回国后,周恩来总理为他的一家接风洗尘,要他先到全国各地看一看,熟悉一下新中国的情况。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亲眼看到祖国建设蒸蒸日上的景象,钱学森深受鼓舞,并且也深深感到自己身上负有的重任。
1955年11月,钱学森和钱伟长合作筹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1956年1月5日力学所正式成立,钱学森任所长至70年代后期。
1956年春,钱学森应邀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并在会上发言。毛泽东主席设宴招待全国政协委员,热情邀请钱学森与他坐在一起,并亲切地征询他对发展火箭技术的意见,勉励他致力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多培养自己的青年科技人才。在毛泽东主席“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和周恩来总理的热情鼓励下,钱学森这位饱受屈辱回到祖国怀抱不久的海外赤子异常激动,怀着对新中国发展国防尖端科技事业的强烈责任感,奋笔疾书提交了一份《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阐述了发展中国火箭导弹工业的规划设想和具体步骤。在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的一次不寻常的中央军委会议上,钱学森被邀给最高军事领导人讲解我国发展导弹事业的规划和设想。同时,由他牵头完成周总理领导制定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中《喷气与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任务。随后,中央决定成立以聂荣臻为主任的航空工业委员会,钱学森被任命为委员,并出任1956年10月8日诞生的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在最初组建的航天队伍里,只有钱学森一人是火箭专家,他从为新分配来的大学生讲授《导弹概论》开始,投入了一个神秘而宏伟的事业,这156名大学毕业生,后来成为我国火箭、导弹与航天技术队伍的骨干。
1958年钱学森协助聂荣臻元帅部署了第一枚近程导弹的仿制工作。
1959年他光荣地成为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1960年10月,在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的极端困难条件下,他带领广大科技人员和工人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在很短的时间里仿制成功第一枚近程导弹,并于11月5日一举发射成功。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964年6月29日,我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进行飞行试验获得成功,标志着我国的导弹技术从仿制进入到了独立研制的新阶段。1966年10月27日,遵照周恩来总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指示,钱学森协助聂荣臻元帅,在酒泉发射场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飞行试验。这次史无前例的试验,标志着中国开始有了用于自卫的导弹核武器。 早在1953年,钱学森就研究了星际航行的可行性。1958年,毛泽东主席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立即引起了钱学森的强烈共鸣。他即与科学家赵九章、郭永怀等一起积极倡导开展空间技术研究工作。在他的主持下,连续举办了12期星际航行座谈会,并作了《今天苏联及美国星际航行火箭动力及其展望》的演讲。1962年又编著出版了《星际航行概论》一书,组织安排了航天的预先研究课题,为发展中国的空间事业准备条件。1965年1月8日,钱学森正式向国家提出报告,建议早日制订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和付诸实施。同年5月,中央军委召开会议批准研制人造地球卫星计划,并组建卫星研究院,拟定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总体方案。钱学森成为研制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总指挥、总顾问,1968年又兼任新组建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
钱学森为实现人造卫星能够上天,解决了许多关键技术上的问题。1966年,当发射第一颗卫星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进行滑行段喷管控制的仿真试验时,出现了晃动幅值异常现象,大家束手无策。钱学森到现场观察了整个试验过程,认真倾听了大家的意见,然后胸有成竹地做了结论:“这种情况是在近乎失重的状态下产生的,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晃动模式已不能成立。此时流体已成粉末状态,晃动力很小,不会影响火箭的正常飞行。”后来的飞行试验证明,这个结论是完全正确的。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火箭托着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当从千里之外的观测站传来“卫星入轨”的喜讯,钱学森看到自己多年呕心沥血结出丰硕的成果,看到多年奋斗的梦想变为现实,终于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流下了喜悦的泪水。他回国15年,终于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实现了报国的夙愿,迎来了中国航天时代新的黎明。
钱学森打开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大门。此后,他把主要精力集中于组织管理、策划指导,站在航天技术发展的高层,统揽全局,运筹帷幄,对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规划、型号的方案论证、技术攻关、重大问题的组织协调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以后洲际弹道导弹、水下发射战略导弹、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各种人造卫星以及神舟飞船的成功发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人们不会忘记钱学森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和发展建树的伟大功绩。
心系神舟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钱学森又在思考把人送上天的事了。在钱学森和许多航天科学家的建议下,国家秘密启动了“714”工程,提出研制曙光1号载人飞船,讨论了中国建造第一艘飞船的方案,并着手选拔培训航天员。
原定1973年底发射曙光1号飞船,但由于当时正处于“文革”时期,国家经济困难,技术上也有许多问题,在1975年3月正式宣布载人飞船工程下马,钱学森的载人飞天梦想暂时尘封起来。不过,钱学森深信中国总要走载人航天的路子,所以研制队伍只相应进行了缩编,有的预研工作保存了下来,为日后重新上马打下一定基础。
20世纪90年代,我国航天技术长足发展,国家制定了著名的“863计划”,载人航天工程再一次启动了。钱学森在听了飞船论证的情况汇报后说:假设要人上天,飞船作为第一步可以是这样。如果说要搞载人航天,那么用简单办法走一段路,保持发言权,是可以的。当“921工程”上马后,钱学森一直关心着这个载人航天工程的每一步发展,每一次神舟飞船试验飞行成功,他都显得非常高兴,对年轻的航天科技人员大加赞赏:“载人航天这件事,我们一直想做但没有做成,你们今天终于做成了,非常了不起!”
钱学森心系神舟,终于在他年届92岁高龄之时,看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梦想实现了。2003年10月16日,钱学森难以抑制兴奋和欣喜的心情,用他那只颤抖的手工整地写道:“热烈祝贺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向新一代航天人致敬”!
伉俪情深
要谈钱学森和蒋英的爱情故事,得从他们的父辈谈起。
蒋英的父亲蒋百里,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陆军上将,也是著名的文化学者,他著述宏富,以“兵学泰斗”驰名于世。
蒋百里与钱学森之父钱均夫早年都就读于浙江杭州求是书院(现浙江大学前身),并于1901年和1902年先后留学日本数年,一个学军事,一个学教育,回国后又都定居在北京,因此蒋钱两家关系甚密。
蒋英生于1920年9月,她是蒋百里五个女儿中最美丽最聪明的一个。而钱学森是钱均夫的独生子,自幼酷爱艺术,有广泛的爱好,尤其是迷恋音乐,少年时代便是有名的铜管乐手。
可以说钱学森和蒋英的爱情是科学和艺术的结晶。当有人问及蒋英当时的情形时,蒋英深情地回忆道:“那时候,我们都非常喜欢哲理性强的音乐作品,学森还很喜欢美术,水彩画也画得相当出色。因此,我们经常一起去听音乐,看美展。”后来钱学森负笈去美国学航空工程,而蒋英则远去西欧学古典声乐。“我从心里佩服他。他那时很出名,才36岁就已经是正教授了,很多人都敬仰他。我当时认为有学问的人是好人。”
1947年桂子飘香的季节,钱学森与蒋英在上海喜结良缘。此时蒋英已是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钱学森则是学识超群的科学家。
这年9月26日,钱学森与蒋英赴美国波士顿。他们先在麻省理工学院附近租了一座旧楼房,算是安家了。新家陈设很简朴,二楼一间狭小的书房,同时也是钱学森的工作室。起居间里摆了一架黑色大三角钢琴,为这个家平添了几分典雅气氛。这架钢琴是钱学森送给新婚妻子的礼物。
在1950年到1955年期间,也就是5年的软禁生活,他们相濡以沫,互相扶持,互相鼓励。
回国后,蒋英的艺术才华又焕发出来了,她最初在中央实验歌剧院担任艺术指导和独唱演员,后又到中央音乐学院担任系主任、教授。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整个70年代,我国每次发射导弹、核导弹和人造卫星时,钱学森都要亲临第一线,在基地一蹲就是十天半个月,甚至一个月。当时保密要求十分严格,钱学森出差在哪儿,干什么从来不对家人讲。有一次蒋英在家里一个多月得不到钱学森“音讯”,不得不找到当时的国防部五院问:“这么长时间渺无音讯,他还要不要这个家了?”五院的 同志告诉她:“钱院长在外地出差,他平安无恙,只是工作太忙,暂时还回不来,请您放心。”蒋英听了,心里有了数,具体事情也就不再多问了。
有人曾请教过这样一个问题,你们俩一个在科学上、一个在艺术上都达到了高峰,共同生活了50多年,这科学和艺术是怎样相互影响的呢?钱学森对这个问题作了明确的阐述:“蒋英是女高音歌唱家,而且是专门唱最深奥的德国古典艺术歌曲的,正是她给我介绍了这些音乐艺术,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也要感谢我的爱人蒋英。”
艰难的回国历程
当新中国诞生的礼炮声传到大洋彼岸时,钱学森兴奋极了,立即萌生了强烈的回国念头,决心为新生的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1950年7月,他去见主管他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凡尼尔·金波尔,告诉他准备动身回国。这位海军次长大为震惊,立即通知移民局不许放行,咆哮地说:“我宁肯把他枪毙了,也不愿放他回中国,因为他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1950年8月23日,钱学森和蒋英买好了回国的机票,办好了行李托运及回国的一切手续,也就正是在这个当口,美国当局突然通知钱学森不得离开美国,理由是说他的行李中藏有同美国国防有关的“绝密”文件。半个月后几名警务人员突然闯进了钱学森的家,非法逮捕了他。钱学森被送往特米诺岛,关押在岛上的一个拘留所里。两个星期后虽由几位美国同事好友保释出来,但行动继续受到移民局的限制和联邦调查局的监视,被滞留了5年之久。
沉思中的钱学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