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批评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haohuo8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活动,需要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与产业依托,十几年的文化产业化即已催生了我国庞大的电影产业,电影文化与电影产业均需依托于大众文化消费价值观及其文化抉择,大众文化消费观与文化抉择引领了时代消费文化的导向,亦左右了受众审美趣味对电影产业的影响,随着影像阅读感官需求愈加强烈化,由此而完形的视觉文化对电影的创作趋向施加了日益重要的影响。电影产业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着弱政治话语与强经济主导性的宽松环境,我国的深化改革亦为电影产业赋予了软实力意义上的产业兴起与产业腾飞的先天秉赋,进而开始导致整个电影产业的巨大变迁,改变产业批评的失语与缺席常态势在必行,产业批评不仅是产业发展本身的需要,更是产业发展的时代需要。
  一、 电影批评领域的问题及解析
  (一)传统的电影批评问题
  电影批评所依据的电影理论,在电影的主体发生变化时,则电影的批评语境也必然随之而发生变迁。传统的电影批评即指针对目标电影,对其所进行的系统化的解构与观察过程,传统的电影批评由镜头、构图、剧本、摄影、音乐、美术等诸多方面组成,以艺术、美学、人文、科技等视角给出更加专业化的相关建议以及与导演等可能相左的意见。电影批评其实亦是电影理论的一种“口水化”的表现形式,而游离于电影理论之外的电影批评就像空中楼阁一样,曾记否,那场关于硬性电影与软件性电影的论争?抚今思昔,从当今的时代特质来看,这是一个充满着新异变化的既非硬性亦非软性的灵性电影时代,针对电影产业的批评实质上是一种大历史观趋向下的美学变奏,电影批评不应仅仅停留在电影评论的状态,而应超越电影个体本身向宏观演进。[1]
  (二)传统电影批评的演进问题
  电影批评的演进需要参照整个电影发展史,剥离于电影发展史,电影批评就会成为无源之水,纵观电影发展历程,电影个体既无法摆脱其时代特质,亦无法摆脱整个电影的产业化特质,因此,电影批评完全可以由微观的个体观察上升至对整个电影产业的观察,以当代电影而言,当代电影产业早已与传统电影产业出现了较大的背离,当代电影产业不仅创作观念愈加脱离现实而向虚幻演化,并且在创作主体的意识方面亦愈加乏现实化,这就使得针对产业的批评也随之而出现了向宏观方向的演化。大时代背景、新技术支撑、高文化语境、泛文化思潮等必然带来美学与审美方式的宏观变迁,时代的发展,给电影批评带来了新的研究方向、研究对象以及研究课题,同时,亦带来了新的挑战,这些改变显然动摇了传统的电影批评范式。[2]
  (三)传统电影批评的演化问题
  回到中国电影批评视角,中国电影批评不必拘泥于民族概念不放,无须死磕民族概念,风物长宜放眼量,应以发展的全局化可持续视野审视整个世界电影业界,中国的绝大多数电影人喜欢住进自己的电影“树洞”,只和与自己相似的人或意气相投的人组成小圈子,只能从相近的相亲方式中获取心灵上的温暖,以自我理解意义上的电影方式进行记录、进行环绕着自我理解的映射、进行环绕着自我的巡回审视,以自我理解的方式自我安慰与自我安顿,较为缺乏危机意识,较为缺乏研究精神,较为缺乏实验精神,亦较为缺乏走出去的探索精神,更缺乏让外界阳光照射进来的勇气,按照费斯汀格法则如果绝大多数人仅执着于自己所能掌控的10%显然无法达成电影理论研究的演化。因此,批评视野的拓展势在必行。
  二、 电影批评领域的新趋势
  (一)本体论趋势
  文化产业化为电影产业的极速发展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电影产业的发展使得传统电影批评已经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传统的电影批评绝大多数仅针对电影产业中个别电影这一个体现象,电影的产业化发展趋向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电影批评的发展趋向。因为,从本体论的视角来看,电影批评应更多地关注存在本身及其存在的意义,并试图揭示存在的最为基本的特质,电影批评应倾向于对电影产业本体艺术品质的充实,与电影产业本体文化观念的弥补。从本体论的宏观视角观察,我国目前的电影产业就其本体而言存在着对于现实的脱节与疏离,亦存在着过度娱乐导致的对于人文关怀的缺失,还存在着过度商业化导致的美学理念上的媚俗倾向,由此可见,大时代亦有大时代的自主脉络下的流变性,小时代亦有小时代的见微知著下的蝴蝶效应。
  (二)方法论趋势
  方法论的由微观向宏观拓展是电影批评领域的新趋势,思维方式及其定式与惯性的改变推动了陈旧传统思想观念的转变,从而引起科学研究方法与研究视野的升变。首先,电影批评应抛弃权威尊崇,并深究权威论断,适度的固执不可或缺,因为,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电影批评存在的意义恰在于我思我在;其次,针对电影产业问题进行复杂问题的解列化,然后,将解列的问题以由简而繁的顺序排列,由简入繁;最后,针对已经全部解决的问题,加以深入审视,并对其进行整体化检验,验证问题解决的彻底性、完全性与整体性。由现象描述进入本质还原,以实现基于宏观文化意识的批评,电影产业批评可以彻底过滤掉针对影片个体的无序争论以及攻讦质疑,以宏观的定位中深度解析电影产业发展,由此可见,针对电影产业的批评,实质上即是对整个电影业态的宏观解剖。[3]
  (三)系统论趋势
  系统论、信息论以及控制论的引入为电影批评带来了批评新风,同时亦将传统的电影批评方式消解于电影产业的复杂性之中,鉴于某些复杂问题的无法分解性,针对这种情形只能以复杂方法加以处理,复杂问题解决必须以综合性、系统性方法进行。电影产业日渐显现的配方式制作,流水线配比以及大规模制造等都为电影批评提供了全新的施展领域,同时,亦为电影产业批评提供了最初的雏形,电影产业化发展的黄金时代也必将催生出电影理论研究与产业批评的黄金时代,电影产业批评也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将研究理论引入电影产业领域提供了顺应时代发展基础之上的文化意识与美学营构。电影产业批评最终将体现为,由电影产业批评所建立起来的关照产业效应、产业引致的文化效应、产业影响下的社会效应的三重批评标准。   三、 电影批评领域的新形态
  (一)文本化影像与影像化文本
  针对电影批评的各种方法论以及基于信息论与语言中心社会学等概念论,最终仍然要归根于文本影像,电影批评作为美学的一种形式,文本化影像是其元诉求,电影首先起源于文本,文本产生于受众审美趣味驱动下的审美需求,文本蕴含着受众审美的旨趣意象与无极影像,由文本化影像拟真还原为影像化文体需要由经历剧本、构图、镜头、摄影、美学以及其他艺术过程的孕育,无论是鲜活的影像还是最初的文本,都具备可抽象为广义与宏观的特质。文本化影像对于产业话语权的转移与争夺的影响较大,产业话语权的变化也直接导致了产业批评主体的变迁,最终必然带来产业批评范式的改变,时代需要为艺术批评赋予了新的内核,同时,也给电影批评带来了新的发展模式与全新的发展路径。
  (二)范畴与重构
  电影产业的重新定位,为电影产业评论带来了多元化的批评视角、多元化的价值批评取向以及多元化的受众诉求批评,并由电影产业的重新定位,从而全方位地拓展了电影产业的批评范畴,进而形成了电影产业批评范畴与批评重构下的泛理性分析的产生。同时,电影产业由其全局范畴到其整体重构,亦表现出了惊人的一体化范畴与同步重构的同一性特质,与其对应的电影产业批评的话语场域的亦因应建构与重构,为电影产业批评奠定了新的评判体系与新的评判标准,同时,亦为产业批评赋予了敏锐的研判力、电影产业的思想倾向以及艺术品质的知察力。电影产业批评领域的新形态囊括了现代电影理论、本体论、方法论以及三论等的嬗变过程,亦包括电影符号学与镜像理论等范畴,产业批评将对批评视域与批评话语产生双重影响,亦将导致批评方式生发出新的形态。
  (三)符号学意象
  宏观电影产业批评超越了传统的技术研究、结构主义、受众反应、明星崇拜等基本形态,向更为广泛的涉及社会学理念、符号学意象、精神分析以及社会心理等宏观视角渗透,已经完全超越了电影本身,更深入地探究电影内在动力及其存在意义,从而研究电影产业如何将恰当的对时代具有指导意义与普适社会价值的内涵传递给广大受众,从符号学而言,电影产业的核心价值就在于社会积极意义的凸显,电影产业的符号学意象重在以系统论下的符号架构作为电影产业的承载体系,以信息论的形态传达电影产业的意象。[4]新兴的后现代主义等新的电影批评形态为电影产业批评亦提供了研究理念与方法论的支持,以信息论为主轴的电影符号学、电影社会学等都将成为电影产业批评的新形态衍生,鉴于影像艺术表达的复杂性、层次性、矛盾性,以符号学意象的解读更易抽象出电影产业的隐喻象征与意象剖析。
  结语
  电影评域内的众声喧哗反而弱化了电影评域阵地的传播方式,电影批评主体等在新时期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亦给电影批评,尤其是产业批评带来了新的理论支撑、新的发展趋势以及新的形态,电影的产业批评是根性的问题意识,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下,微观与宏观并存的批评体制将搭建起渐进式的电影批评的升变。产业批评的新趋势与新形态,事实上 也带给了电影产业一种媒介化下的生存发展新取向,展望电影产业批评的未来,人文气韵的与日俱增将推动电影产业批评走向更高层次、更加深刻、更加博大、更加进步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王田.中美电影批评比较[J].当代电影,2011(4):25-26.
  [2]许立勇,陈娴颖,李九如,周劲含,董茜,章新强,陈一愚,潘雨,齐伟,李淑娟,曹慎慎.现实发展与精神传承——对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的探讨[J].当代电影,2011(8):19-20.
  [3]熊立.问题意识·科学方法·批评体制——危机中的电影批评之出路[J].文艺评论,2011(7):33-34.
  [4]肖海欧.中国新生代电影与舆论场域的互动关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其他文献
美国科幻电影《X战警》自2000年上映后风靡全球,迄今已有7部先后上映,并获得了土星奖和MTV电影奖中的多个单项奖。科幻电影掀起的观影热潮及其传递出的美国价值观和文化主题,也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试以科幻电影的研究角度举例如下:叶珽的《“金刚狼”的动漫改编形象策略浅析》[1]、王艳的《解读好莱坞科幻电影中的文化内涵》[2]等。正如江晓源所指出的:幻想电影当然不是科学,一方面,它们开发了科学的娱乐功
期刊
电影作为艺术,其根本的力量在于运用心理驱动调动出观众的欲望并令观众看到银幕上所没有的东西。这不仅是电影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本体特征,而且也是电影本身以“不在”展现“在”的关键所在。正是由于电影构建出了有和无、在和不在、自我和非我、可见和不可见、显要和隐次之间本来就存在着相互依存与相互转换的辩证关系,因而,电影能够“用德里达的话讲,‘不在’以残存于我目前的言行中的‘踪迹’(trace)的形式,游戏在我身
期刊
《马语者》是根据英国作家尼古拉斯·埃文斯的同名小说改编,由罗伯特·雷德福执导并主演的一部剧情片。小说一经问世,便位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且热销全球千万余册,俨然成为图书出版的一大奇迹。而同名电影的拍摄更使《马语者》在全球形成了轰动效应。好莱坞著名电影导演罗伯特·雷德福历尽10年心血,将《马语者》打造成了一部充满浓郁诗情、具有无限精神内涵的电影佳作。影片由一次意外重创而展开叙述,以一场寻求疗伤的
期刊
历史叙事与重大事件是电影文学的重要主题,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关注,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电影的宏大叙事传统与风格。这种宏大叙事的叙事传统,其内涵就是一种对宏大历史事件的诠释,是一种全景式的、群体式的叙事方略。因此在理论的层面上,宏大叙事被认定为是一种无所不包的叙事,它具有强悍的主题,鲜明的叙事结构,也隐含着使某种意念权威化、合法化的政治意图。可以这样认为,电影中的宏大叙事是一种对人类某段历史进程或重大事件
期刊
电影《费尼兹花园》(The Garden of the Finzi-Continis)又译《悲惨的青春》,改编自意大利作家乔治·巴萨尼的《芬奇·孔尼蒂花园》,于1970年被著名新现实主义派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搬上荧屏,主要讲述二战前夕,一对犹太男女没有结果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平静的花园外社会的暗流涌动。小说以“我”的视角对过去进行追忆,朴实中透着淡淡的哀情。影片问世后分获第21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和
期刊
影像优先已成为近年来莎剧电影改编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策略。这种以奢华场面和新奇特效吸引观众眼球的莎剧电影,固然有其产生的特殊原因:由于大多数莎剧电影都选择保留原作语言,因而对不甚熟悉莎剧原作的观众来说,画面成为他们理解情节和人物的主要参考,而对白则成了可有可无的装饰。这类以影像驾驭文字的莎剧电影改编,尽管有助于普通观众对莎剧的理解,却也有着将原作文本简单化和庸俗化的危险。面对莎剧电影改编中的文字与影像
期刊
海外中国电影研究自上世纪始,距今已走过50多年的历程,研究者从各自独立的零星式分兵作战到不断联合的团体协作,海外中国电影研究学术朋友圈已然成型;而以英语学界为代表的海外中国电影研究其理论范式也显现出越发明朗的轮廓与清晰的脉络,本文将以20世纪末英语学界在中国电影研究理論方面的探寻、整合、建构为主线,梳理呈现出一幅与本土研究相异的海外中国电影研究图景。  一、 理论译介与探寻  乔治·桑塞尔(Geo
期刊
一、 作为“纪录”和“诠释”综合体的纪录片是一项修辞活动  之所以称之为“纪录片”而非“记录片”,是因为“记”主要表现为动作,记录是指不加任何主观处理的原生态摹写。“记者,所以叙事识物,以备不忘,非专尚议论者也。”[1]它意味着“本该被说出的东西的意义域被方法的精确性所掩盖”。[2]而“纪”则侧重于动作的施动过程,是在记录之中渗入主体性创作精神,是对记录对象的选择、重组或重构,它并非以方法的精确保
期刊
美国作家苏珊·柯林斯(Suzanne Collins)的作品《饥饿游戏》(The Hunger Games,2008)三部曲一经出版就获得了美国读者的认可,狮门影业公司紧随其后,于2012年、2013年、2014年分别上映了改编电影《饥饿游戏》(2012,票房6.91亿美元)、《星火燎原》(2013,公映三周全球票房6.734亿美元)以及《嘲笑鸟》(上)(2014,超过7亿美元的超高票房荣登北美票
期刊
西方国家对影视旅游的关注较早,被称为“Movie and TV in-induced tourism”。1963年,好莱坞环球影城的建成和开放被视为西方影视旅游的开端,1987年无锡影视基地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影视旅游的起步。随着影视旅游这一形式的发展,国内外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研究,2010年度的《旅游学刊》中两度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综述[1-2],本文不再赘述。根据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的收集和整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