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以读促写是学习写作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可以把课本中的经典篇目作为写作素材来开展写作教学。通过课内文本的指导阅读,来学习文章中的优秀写法,收集课文内外有用的素材,思考谋篇布局的方式,达到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精力,最大程度地提升写作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以读促写;学习描写;素材积累;谋篇布局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4-059-2
近年来,在高考语文试卷上,作文占了七十分,比重不可谓不大。因此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通过作文训练,我发现我校学生在写作方面大多基础薄弱,表达能力差,知识储备少,课外阅读量远远达不到高中学生的要求。加上受到年龄和生活环境的限制,写起作文来,常常出现无话可写,只有记叙而无描写,事例反复使用,文章结构单一等问题。有鉴于此,我想到教材都是经过筛选的经典篇目,各有所长,为什么不就地取材,将书中的写作方法、人物事例、布局方式变成学生学习写作的素材呢?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新课改要求教师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因此,我开始尝试以读促写,把课本中的优秀篇目作为写作教材教学生写作。通过教学研究,我认为只要目标明确,有侧重点地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文本,并同步安排相关写作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描写方法,积累文章素材,学习谋篇布局的方式,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帮助学生用更少的时间、精力,学习到更多的写作知识。
一、学习描写方法
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学生在写作中经常会千人一面,不能选取人物具有代表性的特点来描写;有的描写不能为文章中心服务,纯粹是为凑字数而写的;有的描写方法单一,通篇使用一到两种描写方法,使得文章枯燥乏味,不够生动形象。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學中我常常选择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描写片段,让学生分析其优点,吸取其长处,总结经验,再进行写作练习,以提高学生的描写水平。
在记人的作文中,学生一开始就会进行外貌描写,但是大多并不出彩,两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所有笔下的人物都没有什么不同。于是在上《金岳霖先生》一文时,我让学生找出文中对金先生外貌穿着描写的语句,然后合上书概括金先生外貌上的主要特征,学生立刻就回忆起来了:他常年带着一顶呢帽,讲课时也不脱,帽檐压得很低;患眼疾,戴一副一白片一黑片的眼镜;穿一件其他教员很少穿的夹克;走起路来深一脚浅一脚。然后我提示学生,为什么你们记得这样清楚呢?学生明白了,因为金先生的这些特征是别人所没有的,可以体现出他“怪”的特点,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说他,仿佛亲眼见到金先生一样。接着我请学生反思,你们笔下的人物外貌描写可以达到这个效果吗,让人一看就知道说的是谁?使学生领悟到平时外貌描写没能写出人物特点的不足之处。最后要求学生当堂描写一位老师和同学,写完后站起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判断片段描写的是谁。有的同学一读,大家就喊出被写人的姓名;有的同学读完了,底下的同学还在冥思苦想,他就知道特点还不突出。学完这篇课文以后,学生的外貌描写大有进步,不再不分巨细地把人物从头写到脚,而是有侧重点地把握人物的主要特征,明白了写不出特点还不如不写的道理,比我反复强调描写外貌要抓住人物与众不同之处,效果要好得多。
同样,学生也很喜欢进行环境描写。无论写人写事,开篇总喜欢描写天气或者周围环境。可是描写的内容与中心毫无关联,既不能突出人物形象,也不能表现思想感情,纯属无用功。所以在学习《荷塘月色》时,我选出“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两个句子,请学生分析。学生经过引导领会到之所以写路灯光没精打采的和蝉声蛙声很热闹,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表现作者内心的不宁静。由此学生逐渐领悟到每一段描写都应该有它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交代环境,更是为突出人物形象、突出中心思想服务的,自己不应该毫无目的地进行环境描写。接着我趁热打铁,请学生以父亲帮助别人为背景写一段环境描写,学生大都懂得用暴风骤雨或者烈日骄阳来衬托父亲的高大形象。单纯地进行写作教学,往往枯燥无味。理论性的知识让学生云里雾里,即使听懂了也很少能灵活地运用于实际的写作中。但是结合课文中的例子,让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学生自己体会到这样描写的好处,在记住课文的同时也记住了描写的方法,自然而然地运用于写作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记叙文中,描写是最常用、最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描写出色,文章自然会很精彩。然而水滴石穿,写作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写作教学上,不如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用课文中好的写作方法于点滴中影响教育学生,使学生掌握好的描写方法,并能够灵活主动地运用于写作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积累写作素材
丰富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素材,是写出优秀作文的前提。然而现在的学生,课业繁重,缺少阅读的时间,又没有养成主动收集素材的习惯。个别学生甚至一个经典事例运用于各类文章,从而造成作文空洞无物或事例陈旧乏味的现象。所以给作文注入新鲜的血液成为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那素材从哪里来呢?课本就是我们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
长期以来,学生的作文被李白、杜甫、雷锋等人充斥,却不知这些人多年来已经被反复咀嚼,再尝不出一点新滋味。学生没有注意,其实社会底层具有高尚品德的平凡人,有时比名人、伟人更令人敬佩。所以我带领学生寻觅课本中的平凡人:《五人墓碑记》中,不满阉党暴政,自发起来反抗,不惜牺牲生命的车夫周文元等五人;《品质》中在机械化大生产的巨大压力下,宁可饿死也不肯降低靴子质量的靴匠格斯拉先生;《老王》里老病缠身,却不占他人便宜,感恩图报的三轮车夫老王……他们并没有接受过诗书礼乐的熏陶,却具有正义不屈的品格;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为温饱而奔波,却始终不曾放弃善良、诚信的美德;他们面对死亡的威胁,始终没有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这些平凡的人,常常被学生忽视,其实他们所具有的美德,是足以被写成文字的。所以我要求学生在学完课文后,用一、两百个字概括这些人物的事例及其具有的品德,做成素材卡,并以《底层的光芒》为题,进行作文训练。课本是最好的老师,课文除了具有提高阅读能力,获得情感体验的作用外,更为我们准备了大量优秀的素材。只要在日常的文本学习中多用心留意,多阅读品味,多注意积累,就会有看似沙粒实则珍珠的素材被收入囊中,得到意想不到的财富。 素材是作文的血肉,没有新鲜生动的素材,就会令文章黯然失色。寄希望于学生课外阅读的搜集整理,不如把目光放在课本上,着眼于课内的文本。把握住课文内外每一个可用的人物、事例,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就可以得到更丰富的素材,为作文添砖加瓦。
三、思考谋篇布局
如果说素材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篇章布局就是文章的框架。一篇文章要写得精彩,巧妙的构思,新颖的形式是至关重要的。而学生在写作文时,经常打不开思路,结构千篇一律,不知如何谋篇布局。
以记叙文为例,学生在写作时,常将事件的起因、经过、高潮、结局按时间、空间顺序依次交代。这样的结构中规中矩,没有大的问题,却也很难出彩,不够新颖。写作教学中我们教过学生叙述的顺序,可是在实际写作中,学生却很少想到运用顺叙以外的其它方法。《祝福》一文给了学生一个再次学习谋篇布局的机会。《祝福》以祥林嫂为主人公,文章交代了她一生初到鲁镇,被逼改嫁,再到鲁镇,最终死于祝福前夜的悲惨遭遇。学生通过复述情节,发现文章并不是按照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叙述的,而是用了倒叙的手法,在文章开头先交代祥林嫂的死,再回顾她的一生。学生一致认为这样的叙述顺序设置了悬念,比按正常的顺序叙述更能吸引读者。而祥林嫂被逼改嫁后,夫死子亡的经历,也是在她第二次到鲁镇后,通过插叙的手法,经他人之口叙述的。学生觉得这样既把祥林嫂改嫁后的情况交代清楚了,又让读者更加同情她的不幸遭遇。通过《祝福》的学习,学生明白了用倒叙手法先交代结果或者在行文中用插叙手法补充说明一些情况,只要运用合理,就会使文章获得更好的表达效果。在之后的作文训练中,倒叙和插叙的手法占据了写作的半壁江山。可见只要让学生领会到不同布局方法的妙处,他们自然而然会运用于自己的作文中。
议论文写作也是一样。学生习惯于先陈述论点,再摆出分论点,接着用论证方法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可是学习了《拿来主义》之后,学生发现:鲁迅先生提出和阐述拿来主义之前,先驳斥了送去主义,说明了送去主义的危害。他为什么要这样写?经过讨论,学生发觉点明送去主义的危害性,就更能突出拿来主义的必要性。而且由送去引出拿来,可以使行文更加自然,显得顺理成章。发现了这样写的好处,学生开始反思:我能不能这样写呢?我写议论文的时候也可以先批评错误的现象和看法,再提出和证明自己的论点。这不是比直接说明自己的看法更深刻,更有力吗?课文比教师更有说服力,学生眼见为实,逐步开始尝试文章不同的布局方式,收效显著。
新颖的结构布局可以为文章增色添彩。课文都是大家之作,文章的结构比其它的作品更加独特。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中发掘精妙之处,取长补短,收归己用,合理巧妙地为文章谋篇布局。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用什么样的教材,一直是一个难题。如何在课堂有限的时间之内,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社会要求之下,让学生更好地学会写作,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语文课文是编者精心挑选的经典之作,既然选入了课本,就应当充分合理地使用它。只要有心,处处留意,仔细探索,就可以从中学习写作的各类方法,提取写作的珍贵素材。因此我认为作文教學完全可以合理利用语文教材,以课内阅读促进课外写作的发展,以有限的时间精力最大可能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以新颖独特的布局结构、与众不同的素材、细腻生动的描写创作出优秀的文章。
关键词:以读促写;学习描写;素材积累;谋篇布局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4-059-2
近年来,在高考语文试卷上,作文占了七十分,比重不可谓不大。因此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通过作文训练,我发现我校学生在写作方面大多基础薄弱,表达能力差,知识储备少,课外阅读量远远达不到高中学生的要求。加上受到年龄和生活环境的限制,写起作文来,常常出现无话可写,只有记叙而无描写,事例反复使用,文章结构单一等问题。有鉴于此,我想到教材都是经过筛选的经典篇目,各有所长,为什么不就地取材,将书中的写作方法、人物事例、布局方式变成学生学习写作的素材呢?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新课改要求教师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因此,我开始尝试以读促写,把课本中的优秀篇目作为写作教材教学生写作。通过教学研究,我认为只要目标明确,有侧重点地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文本,并同步安排相关写作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描写方法,积累文章素材,学习谋篇布局的方式,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帮助学生用更少的时间、精力,学习到更多的写作知识。
一、学习描写方法
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学生在写作中经常会千人一面,不能选取人物具有代表性的特点来描写;有的描写不能为文章中心服务,纯粹是为凑字数而写的;有的描写方法单一,通篇使用一到两种描写方法,使得文章枯燥乏味,不够生动形象。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學中我常常选择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描写片段,让学生分析其优点,吸取其长处,总结经验,再进行写作练习,以提高学生的描写水平。
在记人的作文中,学生一开始就会进行外貌描写,但是大多并不出彩,两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所有笔下的人物都没有什么不同。于是在上《金岳霖先生》一文时,我让学生找出文中对金先生外貌穿着描写的语句,然后合上书概括金先生外貌上的主要特征,学生立刻就回忆起来了:他常年带着一顶呢帽,讲课时也不脱,帽檐压得很低;患眼疾,戴一副一白片一黑片的眼镜;穿一件其他教员很少穿的夹克;走起路来深一脚浅一脚。然后我提示学生,为什么你们记得这样清楚呢?学生明白了,因为金先生的这些特征是别人所没有的,可以体现出他“怪”的特点,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说他,仿佛亲眼见到金先生一样。接着我请学生反思,你们笔下的人物外貌描写可以达到这个效果吗,让人一看就知道说的是谁?使学生领悟到平时外貌描写没能写出人物特点的不足之处。最后要求学生当堂描写一位老师和同学,写完后站起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判断片段描写的是谁。有的同学一读,大家就喊出被写人的姓名;有的同学读完了,底下的同学还在冥思苦想,他就知道特点还不突出。学完这篇课文以后,学生的外貌描写大有进步,不再不分巨细地把人物从头写到脚,而是有侧重点地把握人物的主要特征,明白了写不出特点还不如不写的道理,比我反复强调描写外貌要抓住人物与众不同之处,效果要好得多。
同样,学生也很喜欢进行环境描写。无论写人写事,开篇总喜欢描写天气或者周围环境。可是描写的内容与中心毫无关联,既不能突出人物形象,也不能表现思想感情,纯属无用功。所以在学习《荷塘月色》时,我选出“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两个句子,请学生分析。学生经过引导领会到之所以写路灯光没精打采的和蝉声蛙声很热闹,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表现作者内心的不宁静。由此学生逐渐领悟到每一段描写都应该有它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交代环境,更是为突出人物形象、突出中心思想服务的,自己不应该毫无目的地进行环境描写。接着我趁热打铁,请学生以父亲帮助别人为背景写一段环境描写,学生大都懂得用暴风骤雨或者烈日骄阳来衬托父亲的高大形象。单纯地进行写作教学,往往枯燥无味。理论性的知识让学生云里雾里,即使听懂了也很少能灵活地运用于实际的写作中。但是结合课文中的例子,让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学生自己体会到这样描写的好处,在记住课文的同时也记住了描写的方法,自然而然地运用于写作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记叙文中,描写是最常用、最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描写出色,文章自然会很精彩。然而水滴石穿,写作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写作教学上,不如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用课文中好的写作方法于点滴中影响教育学生,使学生掌握好的描写方法,并能够灵活主动地运用于写作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积累写作素材
丰富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素材,是写出优秀作文的前提。然而现在的学生,课业繁重,缺少阅读的时间,又没有养成主动收集素材的习惯。个别学生甚至一个经典事例运用于各类文章,从而造成作文空洞无物或事例陈旧乏味的现象。所以给作文注入新鲜的血液成为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那素材从哪里来呢?课本就是我们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
长期以来,学生的作文被李白、杜甫、雷锋等人充斥,却不知这些人多年来已经被反复咀嚼,再尝不出一点新滋味。学生没有注意,其实社会底层具有高尚品德的平凡人,有时比名人、伟人更令人敬佩。所以我带领学生寻觅课本中的平凡人:《五人墓碑记》中,不满阉党暴政,自发起来反抗,不惜牺牲生命的车夫周文元等五人;《品质》中在机械化大生产的巨大压力下,宁可饿死也不肯降低靴子质量的靴匠格斯拉先生;《老王》里老病缠身,却不占他人便宜,感恩图报的三轮车夫老王……他们并没有接受过诗书礼乐的熏陶,却具有正义不屈的品格;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为温饱而奔波,却始终不曾放弃善良、诚信的美德;他们面对死亡的威胁,始终没有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这些平凡的人,常常被学生忽视,其实他们所具有的美德,是足以被写成文字的。所以我要求学生在学完课文后,用一、两百个字概括这些人物的事例及其具有的品德,做成素材卡,并以《底层的光芒》为题,进行作文训练。课本是最好的老师,课文除了具有提高阅读能力,获得情感体验的作用外,更为我们准备了大量优秀的素材。只要在日常的文本学习中多用心留意,多阅读品味,多注意积累,就会有看似沙粒实则珍珠的素材被收入囊中,得到意想不到的财富。 素材是作文的血肉,没有新鲜生动的素材,就会令文章黯然失色。寄希望于学生课外阅读的搜集整理,不如把目光放在课本上,着眼于课内的文本。把握住课文内外每一个可用的人物、事例,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就可以得到更丰富的素材,为作文添砖加瓦。
三、思考谋篇布局
如果说素材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篇章布局就是文章的框架。一篇文章要写得精彩,巧妙的构思,新颖的形式是至关重要的。而学生在写作文时,经常打不开思路,结构千篇一律,不知如何谋篇布局。
以记叙文为例,学生在写作时,常将事件的起因、经过、高潮、结局按时间、空间顺序依次交代。这样的结构中规中矩,没有大的问题,却也很难出彩,不够新颖。写作教学中我们教过学生叙述的顺序,可是在实际写作中,学生却很少想到运用顺叙以外的其它方法。《祝福》一文给了学生一个再次学习谋篇布局的机会。《祝福》以祥林嫂为主人公,文章交代了她一生初到鲁镇,被逼改嫁,再到鲁镇,最终死于祝福前夜的悲惨遭遇。学生通过复述情节,发现文章并不是按照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叙述的,而是用了倒叙的手法,在文章开头先交代祥林嫂的死,再回顾她的一生。学生一致认为这样的叙述顺序设置了悬念,比按正常的顺序叙述更能吸引读者。而祥林嫂被逼改嫁后,夫死子亡的经历,也是在她第二次到鲁镇后,通过插叙的手法,经他人之口叙述的。学生觉得这样既把祥林嫂改嫁后的情况交代清楚了,又让读者更加同情她的不幸遭遇。通过《祝福》的学习,学生明白了用倒叙手法先交代结果或者在行文中用插叙手法补充说明一些情况,只要运用合理,就会使文章获得更好的表达效果。在之后的作文训练中,倒叙和插叙的手法占据了写作的半壁江山。可见只要让学生领会到不同布局方法的妙处,他们自然而然会运用于自己的作文中。
议论文写作也是一样。学生习惯于先陈述论点,再摆出分论点,接着用论证方法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可是学习了《拿来主义》之后,学生发现:鲁迅先生提出和阐述拿来主义之前,先驳斥了送去主义,说明了送去主义的危害。他为什么要这样写?经过讨论,学生发觉点明送去主义的危害性,就更能突出拿来主义的必要性。而且由送去引出拿来,可以使行文更加自然,显得顺理成章。发现了这样写的好处,学生开始反思:我能不能这样写呢?我写议论文的时候也可以先批评错误的现象和看法,再提出和证明自己的论点。这不是比直接说明自己的看法更深刻,更有力吗?课文比教师更有说服力,学生眼见为实,逐步开始尝试文章不同的布局方式,收效显著。
新颖的结构布局可以为文章增色添彩。课文都是大家之作,文章的结构比其它的作品更加独特。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中发掘精妙之处,取长补短,收归己用,合理巧妙地为文章谋篇布局。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用什么样的教材,一直是一个难题。如何在课堂有限的时间之内,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社会要求之下,让学生更好地学会写作,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语文课文是编者精心挑选的经典之作,既然选入了课本,就应当充分合理地使用它。只要有心,处处留意,仔细探索,就可以从中学习写作的各类方法,提取写作的珍贵素材。因此我认为作文教學完全可以合理利用语文教材,以课内阅读促进课外写作的发展,以有限的时间精力最大可能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以新颖独特的布局结构、与众不同的素材、细腻生动的描写创作出优秀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