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和精准脱贫备受关注。关于农民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领域,本文基于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对农民问题的认识,从阶级分析、利益和组织层面揭示农民问题的内部规律,并以贵州塘约村成功的扶贫改革为例,指出农村依据当地实际进行集体化、组织化,可以促进生产社会化的实现,从而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解决农村空心化、留守儿童等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关键词 列宁农民观;乡村振兴;产业脱贫;基层组织建设
中图分类号:A821;F3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18)04-099-02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8.04.040
Abstract Since th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Research about farmers is an important field of Marxism,so this paper revealed internal rule of farmers’ problem from class analysis, interest and organization level,based on Lenin’s view of farmers in the new economic policy period.And taking the successful poverty alleviation reform of Tangyue Village in Guizho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pointed out that the rural areas can be collectivized and organized according to the local reality, which can promote realization and socialization, so as to change backwardness of countryside and solve outstanding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KKey words Lenin’s view of farmers; Rural revitalization;Industrial poverty reduction;Grassroots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在乡村振兴和精准脱贫工作中,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1 列宁农民观的科学内涵
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列宁对农民问题做了深入探究,其具有前瞻性的理论和观点,构成了列宁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思想,是基于俄国农业大国的现实情况和实践经验,因而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另外列宁对农民的认识,前后期有所不同,本文所用列宁农民观,主要指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的农民观,相比早期的农民观更为学界所认同。
1.1 对农民进行阶层分析
列宁认为农民既是劳动者,又是私有者,政治倾向摇摆不定,对农民进行阶层分析是应该首要进行的工作。列宁把农村阶层分为3个,即大农、中农以及农村被剥削劳动群众。“大农”就是农业中的资本主义企业主,“中农”从经济地位上看就是小私有者,“农村被剥削劳动群众”即贫苦农民。因此列宁将整个农民阶层分为农业无产阶级、小农以及农业资本家3个层面,根据各自不同的特性来制定相应的对策。
1.2 尊重和维护农民利益
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应该如何对待农民”这个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必须尊重和维护农民的利益,将农民吸引到革命阵营里来。列宁认为“造成农村经济和文化落后的最深刻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城乡对立”[2],因此首先“城市应该支援农村,农民需要城市工业”[3];其次,通过发展工业带动农村发展,及时运用小资金和小工业来帮助农民提升经济水平;再次,利用电气化来连接城乡,列宁指出:“农村居民流入城市,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生活条件接近是消灭城乡对立的条件”[4],依托现代最高科技连接的城乡电气化是打破城乡对立局面的基础,允许农民有自由迁徙的权利。
1.3 重视农村合作组织
列宁认为,合作社是一个过渡阶段的过渡形式,“对待合作社,在政策上不僅要使它能经常地享受一定的优待,而且要使这种优待成为纯粹资财上的优待;此外,国家应该从组织上广泛帮助农民合作组织,特别是进行农产品加工,改良土壤,扶持手工业等”[5],通过合作社改造小农,不能急于求成,而要采取逐步过渡的方法。在俄共(布)十大上,列宁明确指出:“只要我们有了实力雄厚的大工业,能够给小生产者好处,使他们实际看到这种大经济的优越性,就能保证实现这个过渡”[5]。
2 贵州塘约改革对列宁农民观的反映和发展
2.1 贵州塘约改革对列宁农民观的反映
塘约村位于贵州省安顺市,3年前还是国家二级贫困村、空心村。全村3千余人口,劳动人口1 400多人,最多时外出打工人数超过1 100人。2014年,塘约村遭遇洪灾,导致全村大面积受灾,之后被确定为精准扶贫对象。在这种情况下,村民在村委会和村党支部组织下重建家园,在困难面前,村民更加团结,成立了“村社一体”合作社,共同开展生产工作, 根据自身情况、家庭情况加入运输、种植、建筑或加工专业社,为家园建设贡献力量。全村整合发展,走集体化道路,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一年内实现了脱贫。 显而易见,塘约村的改革达到了列宁农民观的基本要求,但是用列宁农民观对其解释存在不足。塘约改革带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比如村党支部体现党领导一切;村委会是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主要组织形式等。原因主要有2个方面:一方面,列宁农民观是在俄国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用于我国具体改革和事件中需要适应过程,经过实践检验再指导实践,多次往复,才可能行之有效;另一方面,列宁农民观尽管比较全面,但也比较零散,不够系统化,而理论只有越系统,指向性才越明确,准确性也就越高。
2.2 贵州塘约改革对列宁农民观的发展
塘约改革不仅部分体现了列宁农民观,并且对中国境况有所表现,这应当被认为是一种对列宁农民观的发展。
2.2.1 组织是基础和前提 农民只有组织起来,发展成為能够依托的主体,才能有更大的生存空间。农村去组织化后,农民陷入贫困不能自拔,市场起决定作用的经济条件下,小农自身素质不足以支撑有效的经济生活决策。卡尔·波兰尼曾经阐述过新时期的农村集体经济拥有新的特性,比如合作社是一种具有共同目标,在一定范围内能够整合资源的组织,可以将经济活动有序地嵌入到国家和社会之中,而不是让市场的逻辑凌驾于社会的逻辑之上。现实的农村发展中,遵循集体发展轨迹的农村,其发展现状和前景都较个人发展更胜一筹,给予了帕累托最优发挥和体现的机会,并且当下中国也有丰富的农村管理人才,只要能够实现“1+1>2”,集体化就有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2.2.2 共同利益是纽带和合力 以建设村社共同体为目标关乎农民各个方面的利益,全方位覆盖经济、文化、社会、生态。通过推进农村生产关系创新,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农民解放和农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致力于改变农业生产方式,使农民也可以体面地生活;打造新时代农业,培育新时代农民,着力振兴乡村。总的来说,通过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形成“四轮驱动”,最终实现农民解放。
2.2.3 阶级分析是内隐条件 阶级分析起到指引政治方向的作用,列宁在阐述马克思主义这个原理时说:“一个社会中一部分人的意向同另一部分人的意向相抵触,社会生活充满着矛盾……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事实”[6]。但是阶级分析主要体现在决策制定,最终要实现基层组织扎根农村,在组织动员群众的活动中焕发生机。
3 新时期推动三农发展的对策建议
组织可以对农村社会进行梳理,摒弃纷繁杂乱的状况,利用制度、部门等使其条理化、清晰化。因此组织是当前中国农村应该优先解决的问题,此处的组织可以理解为广义的组织。
3.1 再造村社共同体
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需要农村教育的深化、农民素质的提升、农业技术的推广等。这样一个系统性工作直接在农户之间进行显然成本过高,推行很有难度,此时可以考虑借助组织的力量。组织是进行系统性工作最有效的工具,在农村构建村社共同体,让农民有更多的归属感、主体感和获得感,将大大降低政策执行和落实的成本,但是村社共同体的建立要注意上下衔接,既对农民负责,也对上级政府负责。
3.2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农村集体经济除了社会维系功能,更重要的是以经济联系、经济建设为基本任务,在新时代以产业融合、技术应用等新手段力求创造农业、农村的新局面,开创农民的新生活。“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是振兴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力”[7]。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必将改变农村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形成利益共同体,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将使农村的社会生态形成良性循环,农村就业岗位的增加、工作质量的提升,势必能够吸引农民工返乡,从而缓解农村空心化、留守儿童以及农村教育发展等一系列问题。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
[2] 列宁.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13.
[3] 列宁.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93.
[4] 列宁.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97.
[5] 列宁.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1.
[6] 李若谷.试论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矛盾与阶级斗争[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4):1-8.
[7] 肖锐,陆华勇.兖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能力调查报告[J]. 山西农经, 2016(2):43-44.
责任编辑:李杨
关键词 列宁农民观;乡村振兴;产业脱贫;基层组织建设
中图分类号:A821;F3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18)04-099-02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8.04.040
Abstract Since th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Research about farmers is an important field of Marxism,so this paper revealed internal rule of farmers’ problem from class analysis, interest and organization level,based on Lenin’s view of farmers in the new economic policy period.And taking the successful poverty alleviation reform of Tangyue Village in Guizho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pointed out that the rural areas can be collectivized and organized according to the local reality, which can promote realization and socialization, so as to change backwardness of countryside and solve outstanding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KKey words Lenin’s view of farmers; Rural revitalization;Industrial poverty reduction;Grassroots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在乡村振兴和精准脱贫工作中,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1 列宁农民观的科学内涵
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列宁对农民问题做了深入探究,其具有前瞻性的理论和观点,构成了列宁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思想,是基于俄国农业大国的现实情况和实践经验,因而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另外列宁对农民的认识,前后期有所不同,本文所用列宁农民观,主要指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的农民观,相比早期的农民观更为学界所认同。
1.1 对农民进行阶层分析
列宁认为农民既是劳动者,又是私有者,政治倾向摇摆不定,对农民进行阶层分析是应该首要进行的工作。列宁把农村阶层分为3个,即大农、中农以及农村被剥削劳动群众。“大农”就是农业中的资本主义企业主,“中农”从经济地位上看就是小私有者,“农村被剥削劳动群众”即贫苦农民。因此列宁将整个农民阶层分为农业无产阶级、小农以及农业资本家3个层面,根据各自不同的特性来制定相应的对策。
1.2 尊重和维护农民利益
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应该如何对待农民”这个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必须尊重和维护农民的利益,将农民吸引到革命阵营里来。列宁认为“造成农村经济和文化落后的最深刻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城乡对立”[2],因此首先“城市应该支援农村,农民需要城市工业”[3];其次,通过发展工业带动农村发展,及时运用小资金和小工业来帮助农民提升经济水平;再次,利用电气化来连接城乡,列宁指出:“农村居民流入城市,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生活条件接近是消灭城乡对立的条件”[4],依托现代最高科技连接的城乡电气化是打破城乡对立局面的基础,允许农民有自由迁徙的权利。
1.3 重视农村合作组织
列宁认为,合作社是一个过渡阶段的过渡形式,“对待合作社,在政策上不僅要使它能经常地享受一定的优待,而且要使这种优待成为纯粹资财上的优待;此外,国家应该从组织上广泛帮助农民合作组织,特别是进行农产品加工,改良土壤,扶持手工业等”[5],通过合作社改造小农,不能急于求成,而要采取逐步过渡的方法。在俄共(布)十大上,列宁明确指出:“只要我们有了实力雄厚的大工业,能够给小生产者好处,使他们实际看到这种大经济的优越性,就能保证实现这个过渡”[5]。
2 贵州塘约改革对列宁农民观的反映和发展
2.1 贵州塘约改革对列宁农民观的反映
塘约村位于贵州省安顺市,3年前还是国家二级贫困村、空心村。全村3千余人口,劳动人口1 400多人,最多时外出打工人数超过1 100人。2014年,塘约村遭遇洪灾,导致全村大面积受灾,之后被确定为精准扶贫对象。在这种情况下,村民在村委会和村党支部组织下重建家园,在困难面前,村民更加团结,成立了“村社一体”合作社,共同开展生产工作, 根据自身情况、家庭情况加入运输、种植、建筑或加工专业社,为家园建设贡献力量。全村整合发展,走集体化道路,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一年内实现了脱贫。 显而易见,塘约村的改革达到了列宁农民观的基本要求,但是用列宁农民观对其解释存在不足。塘约改革带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比如村党支部体现党领导一切;村委会是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主要组织形式等。原因主要有2个方面:一方面,列宁农民观是在俄国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用于我国具体改革和事件中需要适应过程,经过实践检验再指导实践,多次往复,才可能行之有效;另一方面,列宁农民观尽管比较全面,但也比较零散,不够系统化,而理论只有越系统,指向性才越明确,准确性也就越高。
2.2 贵州塘约改革对列宁农民观的发展
塘约改革不仅部分体现了列宁农民观,并且对中国境况有所表现,这应当被认为是一种对列宁农民观的发展。
2.2.1 组织是基础和前提 农民只有组织起来,发展成為能够依托的主体,才能有更大的生存空间。农村去组织化后,农民陷入贫困不能自拔,市场起决定作用的经济条件下,小农自身素质不足以支撑有效的经济生活决策。卡尔·波兰尼曾经阐述过新时期的农村集体经济拥有新的特性,比如合作社是一种具有共同目标,在一定范围内能够整合资源的组织,可以将经济活动有序地嵌入到国家和社会之中,而不是让市场的逻辑凌驾于社会的逻辑之上。现实的农村发展中,遵循集体发展轨迹的农村,其发展现状和前景都较个人发展更胜一筹,给予了帕累托最优发挥和体现的机会,并且当下中国也有丰富的农村管理人才,只要能够实现“1+1>2”,集体化就有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2.2.2 共同利益是纽带和合力 以建设村社共同体为目标关乎农民各个方面的利益,全方位覆盖经济、文化、社会、生态。通过推进农村生产关系创新,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农民解放和农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致力于改变农业生产方式,使农民也可以体面地生活;打造新时代农业,培育新时代农民,着力振兴乡村。总的来说,通过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形成“四轮驱动”,最终实现农民解放。
2.2.3 阶级分析是内隐条件 阶级分析起到指引政治方向的作用,列宁在阐述马克思主义这个原理时说:“一个社会中一部分人的意向同另一部分人的意向相抵触,社会生活充满着矛盾……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事实”[6]。但是阶级分析主要体现在决策制定,最终要实现基层组织扎根农村,在组织动员群众的活动中焕发生机。
3 新时期推动三农发展的对策建议
组织可以对农村社会进行梳理,摒弃纷繁杂乱的状况,利用制度、部门等使其条理化、清晰化。因此组织是当前中国农村应该优先解决的问题,此处的组织可以理解为广义的组织。
3.1 再造村社共同体
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需要农村教育的深化、农民素质的提升、农业技术的推广等。这样一个系统性工作直接在农户之间进行显然成本过高,推行很有难度,此时可以考虑借助组织的力量。组织是进行系统性工作最有效的工具,在农村构建村社共同体,让农民有更多的归属感、主体感和获得感,将大大降低政策执行和落实的成本,但是村社共同体的建立要注意上下衔接,既对农民负责,也对上级政府负责。
3.2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农村集体经济除了社会维系功能,更重要的是以经济联系、经济建设为基本任务,在新时代以产业融合、技术应用等新手段力求创造农业、农村的新局面,开创农民的新生活。“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是振兴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力”[7]。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必将改变农村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形成利益共同体,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将使农村的社会生态形成良性循环,农村就业岗位的增加、工作质量的提升,势必能够吸引农民工返乡,从而缓解农村空心化、留守儿童以及农村教育发展等一系列问题。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
[2] 列宁.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13.
[3] 列宁.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93.
[4] 列宁.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97.
[5] 列宁.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1.
[6] 李若谷.试论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矛盾与阶级斗争[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4):1-8.
[7] 肖锐,陆华勇.兖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能力调查报告[J]. 山西农经, 2016(2):43-44.
责任编辑:李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