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地处我国东部沿海,总面积15.72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100多公里,人口9470多万,辖17个地级市、140个县(市、区)。山东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近年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全省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十一五”期间,全省生产总值接连突破2万亿和3万亿,2010年达到39416亿元,年均增长13.1%,人均生产总值由“十五”末的2400美元提高到6 0 0 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749亿元,年均增长2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3279亿元,年均增长2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11亿元,年均增长18.9%;进出口总额1889亿美元,年均增长19.6%;实际利用外资累计464亿美元,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工业是山东省的支柱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十一五”期间,山东工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工业发展呈现出总量跃升、结构优化、创新增强、消耗降低、效益提高的良好局面,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一是规模和实力跃上新台阶。2010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7010家,工业总资产53003亿元,是2005年的1.7倍和2.4倍。2010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跃上2万亿,是2005年的2.6倍,年均增长17.6%。二是效益和质量大幅提升。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9168亿元、利润6 0 4 0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9倍和2.8倍。培育了一批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名牌产品,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66个、中国驰名商标174件。三是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十一五”以来,全省共实施技改项目3.6万项,完成技改投资2.6万亿元,更新改造设备110余万台(套)。2010年完成技改投资7600亿元,增长1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4.7%。四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拥有的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由2005年的44家和309家增加到目前的101家和615家,建设了33家行业技术中心。五年来,累计开发新技术新产品3.4万多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五是节能减排取得扎实进展。万元GDP能耗从2005年的1.32吨标准煤,降到了2010年的1.02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05年的2.15吨标准煤,降到2010年的1.4吨标准煤。全省万元GDP能耗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均超额完成国家规定的“十一五”目标。
“十一五”期间,山东省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深加工产品少、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低、自主创新能力弱、节能环保压力大、原料对外依存度高、工业发展的环境和资源约束逐渐加剧等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和矛盾,保持工业经济健康平稳发展,必须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十二五”期间,山东省将以实现工业由大变强为核心,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突出自主创新,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双轮驱动”,深入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新特优引领、产业集群壮大等四大工程,构建以高端产业、高端产品、高端技术为主体的现代工业体系。到2015年,全省工业结构调整将取得重大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一是深入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加快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努力将胶东半岛建成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高端产业聚集区,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主体力量。全面落实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把黄河三角洲建设成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和环渤海重要的增长区域。加快建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鲁南经济带。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实施工业转方式调结构1000个重点技改项目,力争2015年,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的关键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普遍提高到3%以上,山东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分别达到2100个、230件。三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及生物、海洋开发及高端装备制造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四是推动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围绕形成规模优势、增强配套能力,发展壮大产业集群,推动生产力集中布局、基础设施集中配套、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集中管理。到2015年,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过500亿元的企业集团达到30户,销售收入过1 0 0亿元的产业集群达到2 0 0个,优质产品生产基地达到8 0个。
“十一五”期间,山东工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工业发展呈现出总量跃升、结构优化、创新增强、消耗降低、效益提高的良好局面,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一是规模和实力跃上新台阶。2010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7010家,工业总资产53003亿元,是2005年的1.7倍和2.4倍。2010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跃上2万亿,是2005年的2.6倍,年均增长17.6%。二是效益和质量大幅提升。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9168亿元、利润6 0 4 0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9倍和2.8倍。培育了一批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名牌产品,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66个、中国驰名商标174件。三是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十一五”以来,全省共实施技改项目3.6万项,完成技改投资2.6万亿元,更新改造设备110余万台(套)。2010年完成技改投资7600亿元,增长1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4.7%。四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拥有的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由2005年的44家和309家增加到目前的101家和615家,建设了33家行业技术中心。五年来,累计开发新技术新产品3.4万多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五是节能减排取得扎实进展。万元GDP能耗从2005年的1.32吨标准煤,降到了2010年的1.02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05年的2.15吨标准煤,降到2010年的1.4吨标准煤。全省万元GDP能耗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均超额完成国家规定的“十一五”目标。
“十一五”期间,山东省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深加工产品少、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低、自主创新能力弱、节能环保压力大、原料对外依存度高、工业发展的环境和资源约束逐渐加剧等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和矛盾,保持工业经济健康平稳发展,必须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十二五”期间,山东省将以实现工业由大变强为核心,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突出自主创新,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双轮驱动”,深入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新特优引领、产业集群壮大等四大工程,构建以高端产业、高端产品、高端技术为主体的现代工业体系。到2015年,全省工业结构调整将取得重大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一是深入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加快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努力将胶东半岛建成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高端产业聚集区,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主体力量。全面落实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把黄河三角洲建设成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和环渤海重要的增长区域。加快建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鲁南经济带。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实施工业转方式调结构1000个重点技改项目,力争2015年,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的关键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普遍提高到3%以上,山东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分别达到2100个、230件。三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及生物、海洋开发及高端装备制造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四是推动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围绕形成规模优势、增强配套能力,发展壮大产业集群,推动生产力集中布局、基础设施集中配套、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集中管理。到2015年,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过500亿元的企业集团达到30户,销售收入过1 0 0亿元的产业集群达到2 0 0个,优质产品生产基地达到8 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