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究竟如何让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理解。
一、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身边的数学尤为重要。紧扣教材,针对教材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选择加工问题情景,提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假设和猜想,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对于创设的问题,由于学生想要解决,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对数学的兴趣就应运而生。例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导入中,我设计了这样一段: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例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长的比大约是1:7等等,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很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合适你穿;如果你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些都是用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用这样的方式导入新课,贴近生活,使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地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活动中。
二、利用身边事物,探究数学问题。
很多数学规律,数学思想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我们要善于捕捉,尽量提供,使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主动探究数学规律。例如:我在教学“元、角、分”时,在课堂上设计“生活剧”:我让一名学生到“商店”买4支铅笔,“售货员”告诉他一支铅笔3角2分钱,学生拿出2元钱,让“售货员”准确地找给零钱。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对元、角、分有了充分的认识,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计算。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来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生活。
三、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归宿。我们应该指导学生把学到的數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让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有趣,使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学会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就来自我身边的生活世界,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问题的有力武器;同时也获得进行数学探究的切身体验和能力。
四、探究生活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趣味化、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写“数学日记”。学生运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新思想、新发现,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找到成功的感受和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教学中让学生编写“我和数学”的故事,写“数学日记”,可以培养对数学的感受能力,深化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新教材将“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是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从而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目的。活动的主题可以依据教材进行,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或学生自己提出的,但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即数学来自生活实际,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究竟如何让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理解。
一、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身边的数学尤为重要。紧扣教材,针对教材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选择加工问题情景,提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假设和猜想,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对于创设的问题,由于学生想要解决,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对数学的兴趣就应运而生。例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导入中,我设计了这样一段: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例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长的比大约是1:7等等,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很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合适你穿;如果你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些都是用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用这样的方式导入新课,贴近生活,使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地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活动中。
二、利用身边事物,探究数学问题。
很多数学规律,数学思想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我们要善于捕捉,尽量提供,使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主动探究数学规律。例如:我在教学“元、角、分”时,在课堂上设计“生活剧”:我让一名学生到“商店”买4支铅笔,“售货员”告诉他一支铅笔3角2分钱,学生拿出2元钱,让“售货员”准确地找给零钱。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对元、角、分有了充分的认识,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计算。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来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生活。
三、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归宿。我们应该指导学生把学到的數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让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有趣,使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学会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就来自我身边的生活世界,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问题的有力武器;同时也获得进行数学探究的切身体验和能力。
四、探究生活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趣味化、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写“数学日记”。学生运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新思想、新发现,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找到成功的感受和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教学中让学生编写“我和数学”的故事,写“数学日记”,可以培养对数学的感受能力,深化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新教材将“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是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从而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目的。活动的主题可以依据教材进行,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或学生自己提出的,但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即数学来自生活实际,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