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赛季初麦克-布朗在糟糕的1胜4负后被湖人炒掉后,联盟里就不断有主教练接连下课:“小将军”艾弗里-约翰逊去年11月还是当月的东部最佳教练,如今已经告别了布鲁克林。理由是篮网队在紧接下来的12月里的战绩仅有3胜10负,期间也传出过德隆和他不和的闹剧;斯科特-斯基尔斯则因为“我的战术体系和球队现在的人员配置搭不上边”而结束了在雄鹿队的执教生涯。幸运的家伙们的好运经历都是相似的。而这些不幸的家伙都有着各自的不幸。
在以上这些主教练被解雇以后,你几乎可以即时看到各大网站开始对新赛季的主帅们开始了重新评估。麦克-德安东尼(湖人)能否一改湖人颓势?汤姆-锡伯杜能否坚持带队等待罗斯重新归位?马克-杰克逊(勇士)和莱昂内尔-霍林斯(灰熊)作为这个赛季进步最大球队的主帅到底有着什么样的魔法?斯科特-布鲁克斯(雷霆)在失去哈登以后能否延续去年的强势……
似乎麦克-布朗突然而至的下课,让话题一下子从球星转移到了主教练身上。随后ESPN发起的投票内容更是牵起了所有人对教练这一角色的重新解读:“怎样才称得上完美的教练?”可想而知,唯结果论的球迷大部分会把选票投给了“评价完美教练的唯一标准就是他能否带领球队不断赢球。”
而在这背后,不禁让我们反思,到底评价一个教练的标准是什么?
看他到底在进攻端和防守端都带来了哪些变化?看他对球队的阵容轮换到底做得如何?看他是否讨得队内球星的欢心?看他到底是老好人还是大恶人?看他工作的勤奋程度?看他和管理层的关系是否融洽?还是看他能否为球队赢回总冠军?
这些我们会在接下来慢慢解读,但如今有一个结论现在就可以告诉大家:所谓的最完美教练是根本不存在的,每一个教练自己的可取之处和适合自己的地方,当然,也就有着不适合他的地方,去对了地方。他会成为幸运儿,去错了地方,他也就此踏进了鬼门关。
君不见本赛季豪华之师洛杉矶湖人的所有问题人们都几乎往主教练身上推,一把看似平淡无奇的教练椅就能折射出所有问题。而球队也因为一把小小的教练椅上届屡坐错了人而暴露出了湖人高层围绕掌门人这把金交椅而闹出的所有血雨腥风。纵如湖人这般贵族球队近年都在选帅上有着自己的难言之忍,那么其他球队在对待主教练的问题上肯定要比湖人蒙受多好几倍的焦头烂额。
要讨论关于教练的林林种种,首先我们有必要从新时代对主教练一词的重新定义开始谈起。
人们都知道在一支球队里的分工之明细简直可以追上现今社会分工细致化的程度。而在教练组这一块也不例外,类似“助理教练”、“防守教练”、“投篮教练”、“数据分析教练”,诸如此类的头衔,只要你往球队的教练组名单上喵一眼,你都会怀疑再这么下去,教练组的人数会不会超越球队里的球员数量了。而在这些人中间,“主教练”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呢?
“教练并不是教你怎么打球的人。”老尼尔森整个职业生涯都以其火爆的脾气和自成一派的执教风格而闻名联盟,在退休后谈到之前饰演过的教练角色时他说,“无论是以往,还是现在的篮球教练,都被大部分人误解为训练师的角色了。但其实我们并没有责任教球员们怎么去训练和打球。”
老尼尔森这番说话或许在很多人看来很难理解,但我们不妨来看看在其他体育项目中教练角色的一些例子:谢曼-查伏尔这位在全球拥有高知名度的游泳教练先后为泳坛培养出了不少冠军选手,他手下弟子最著名的一次获奖是施皮茨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一人勇夺7金,然而就在大伙把他推倒在泳池进行庆祝时才发现查伏尔根本不会游泳:足球场上的名帅穆里尼奥当初也不过是一个小翻译出身,他本身并不大懂如何踢足球。
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教练并不一定要懂得打球才能成为教练。否则像如今步行者队主帅弗兰克-沃格尔、热火的斯波尔斯拉特这些从未踏足过篮球赛场的教练早已逃不过下课的厄运。但话说回来,纵观史上成功的篮球教练,他们都是篮球运动员出身的,这样的好处一来可以设身处地为球员们着想,二来可以运用经验和赛场直觉占得先机。
在得出了“教练不教球”的结论以后,那么主教练到底该做哪些工作呢?
“在赛前你要对球队当晚的出场人员和阵容了然于心,”弗里普-桑德斯介绍到,“接下来你要研究一叠厚厚的球探报告,在赛前制定好相应的攻防战术,当然这个复杂的过程包括了准备相应的临场应变措施和根据战局的变化而随时修订既定的战术,在比赛过程中考验得更多的是教练们的心理而非技战术布置,因为该和球员们说的在赛前都说完了。最后,你得根据比赛的结果对媒体进行比赛总结并且回答那些烦人的问题。”
如果说旧时代的篮球教练组里人手缺乏得主教练要身兼数职的话,如今的主教练则是名副其实的只教不练:他们会告知球员们应该干什么,什么时候应该出手投篮,什么时候需要反跑、掩护、挡拆,但却不会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去干。这种情况是潮流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来教练组既然分工明确,就应该有专项教练负责针对球员的技战术进行打磨;二来主教练每天不是在思考问题就是走在思考问题的路上,诸如排兵布阵、研究敌手、了解队员的身体状况、和队医和球探沟通后撰写报告、制定战术等等。这些工作都已经快要挑战到主教练们的脑力劳动极限了,哪还有心思和时间去纠正球员们的出手姿势和弧度、跑位路线、挡拆强度这些需要常年累月的加练方能成才的技术呢?
内特-麦克米兰曾经说过主教练在一支球队里表面看似风光,但本质却是球队里的弱势群体。“我们只要把目光投向最直观的签约合同,就能看出来教练和球员的区别。”麦克米兰在波特兰默默耕耘了7年之久,直到本赛季初才被开拓者队用重建的理由给替换掉,能在一支球队里呆如此长时间,对于教练一职的看法,他自然独具发言权,“当球员签下保障性合同后,能拿到多少钱和以后赢球的场次或者数据统计这些都没有关系了,简单点说就算你表现得再烂也不愁没钱花,但教练的情况却截然相反。”
另一方面让主教练成为弱势群体的是管理层对球员的万千宠爱。“当球员们失去为你打球的热情时,基本上你就完蛋了,因为接下来管理层会考虑是否应该继续相信这位教练,在经过孰轻孰重的权衡下,主教练无疑会成为牺牲品,球队现在更多是站到了球员那边。”除此以外,近年也不断传出球员和主教练间产生矛盾,而最终教练在无声的战役中还是败下阵来的那一方,最为人所知的例子莫过于2011年初,老斯隆和爵士的分道扬镳。 这种说法如果放在上古时代,或者上世纪的篮球世界里是不成立的,当时球员一旦和主教练产生争执或者有过激言论的话都会被扣上大逆不道的帽子。比尔-拉塞尔是凯尔特人接连夺冠的灵魂人物,也是绿军精神的始创者,但纵然如此,在球队里说了算的还是“红衣主教”奥尔巴赫,这一点直到后来过度到拉里-伯德时代也没发生过变化:“魔术师”约翰逊当年也曾因为不满时任主教练韦斯特-海德的战术体系和后者闹过不快,但最终吃亏的却是魔术师,他因此而留下了恶人的罪名;而最近球员在和教练的斗争中落下风的还要追溯到2004年贾森-基德在威胁管理层把斯科特赶走后便一直戴上了“独裁者、难以管教”的帽子。
自从2004年“禅师”菲尔-杰克逊出走湖人后,球员和教练的比重正式开始了替换,球员逐渐被打造成立足比赛的根本,而教练不过是照顾球队的大总管,说得不好听点就是保姆。在权力上受制于管理层,而在管理上又受制于球员,这让教练的地位变得极为尴尬,而且事实也证明了那些铁血名帅们已经不再适合这个时代了,老斯隆、禅师、拉里-布朗、老尼尔森如今都早已归隐田园了。
那么在这种大环境下,教练应该怎样作出改变来适应球员呢?简单说来就是三招:保持新鲜感;获取信任;平衡更衣室的矛盾纷争。
麦克-弗拉特罗曾经有过一个有趣的理论:“每个赛季球员和教练间的碰面次数会多于5000次,在7000次以内。换作是情侣的话,我想每天呆在一块这么长时间都会腻了,更何况我们只是球员与教练的关系。”而事实上球员和主教练的见面次数相信只会比这个数字多,训练、研究录像、飞机上、半场和全场后的更衣室总结。如何在双方频繁接触的同时为这个微妙的关系保有新鲜感呢?
“和他们保持距离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利用你手下的教练团。”里弗斯在这方面颇有自己的心得,“锡伯杜(当时任职绿军的防守教练)会帮我解决防守问题,贝尔会帮我解决球员们的投篮问题,查尔斯会替我汇总球员们的想法。这样一来你就可以避免事无巨细都缠着球员了。”
通过保持距离来维持新鲜感是一个相对保守的方法。
当年活塞在拉里-布朗时期将帅间维持新鲜感的方法竟然是通过老布朗对一众弟子的谩骂。理查德一汉密尔顿在回忆起过往的经历时说道,“我宁愿他端着架子来骂我们,也不愿意看到主教练对我们惟命是从,身处底特律这座城市,总该有点铁血的气质吧。”当然,活塞队应该算是一个较为极端复杂的例子,因为在这里球员与教练间发生冲突的几率总是要比其他地方要大,主教练稍微控制不好度的话,都会闹得不和收场。
菲尔-杰克逊之所以能被公认为历史最佳教练,更多是因为他在处理更衣室问题时的造诣以及和球员们日常相处的技巧达到了纯火炉青的境界。“我只允许自己一个赛季里对球星爆发一次,而那一次的时机需要掌握得相当精确。”禅师在与人相处方面一向走亲和路线,当年罗德曼刚抵达公牛时是联盟里出了名的刺头人物,外界都期待看禅师如何来管教他,但在第一次见面会上,禅师就做出了让人意外的举动,身穿摩托拉风装并约了罗德曼在会后去比赛一把,他深知对待这种棘手人物必须要投其所好,顺应和满足他的需求,才能让往后的路更好走。以上例子足以见得禅师在管理艺术上的恩威并施是如何的高招。
有些人可能会说或许把“信任”改成“信服”更加能彰显主教练的威严,但正如莱利所言,在球星当家作主的年代里,你很难找出一个被球员完全信服的教练,而这样的教练也是根本不存在的。乔丹早就透露过他喜欢杰克逊的原因是因为后者敢于和他对抗,能直接告诉他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什么时候要克服自己的坏习惯,哪些地方还需要提高,师徒之间的沟通只有做到无避忌,才能得到球员起码的尊重。但菲尔毕竟只有一个,想要达到他的高度,还得从基本功做起。
首先,主教练需要有充足的赛前准备。马刺的队内纪律一向以严格著称,而在赛前准备这一环节上,他们也毫不含糊。波波维奇在赛前2小时会和球员们集中讲解一次当晚对手的状况和将会用到的战术,而在比赛前半个小时内会和每一位球员都作简短的交谈,而涉及到的话题并不是有关当晚的比赛,而是该球员在近段时间里的一些优劣表现,至于比赛前的一些其他事务都会被波波维奇安排得仅仅有条,一如马刺队的打球风格。主教练只有表现出对比赛和球员本身的重视,才能让球员们找到在球队里的存在感。
然后,主教练需要在比赛的过程中展现教练团队的脑力劳动。往往我们看到在暂停后主教练的第一个动作不是忙着和球员们讲解战术而是站到另一边去和教练团商讨对策。或许主教练们已经对接下来的比赛进程胜券在握,又或许教练团这种商讨形式不过是在走过场,但在球员的眼中看来,这种团队的商讨举动也是对双方的一种尊重。
“我想没有人愿意看到主教练一个人把话都说光了这种独裁的行为出现,在他向我们发话之前必须确保他的话是整个教练团队想要表达的东西,否则我们就会各自猜疑起来。”曾经在“禅师”杰克逊手下打过球,湖人三连冠的功臣福克斯说。
最后,主教练需要管理好更衣室问题。这也是众多因素中最困难的一点。看看那些伟大的教练身上的共同点吧:他们或许根本不是什么技战术大师,但他们在处理更衣室问题,管理队内气氛这一点上都取得了各自的成功。
还记得禅师每隔一段时期或者是大战来临前就会给队内每人送书的习惯吗?还记得2006年总决赛期间莱利在更衣室故弄玄虚的大腕纸牌(15strong)吗?还记得波波维奇在回答更衣室问题时的一个个冷幽默吗?当然,这些只是大师们会用到的小技巧,普通主教练们通常还是要花大量的精神去思考该如何平衡更衣室的矛盾纷争:这当中就包括了在球队遭遇逆境时对球员们做好心理辅导,及时处理球员间潜在或已发生的问题,留意球员的心理状况和日常表现,抛却技战术方面的束缚和球员们沟通交流。
总而言之,真正的好教练会亲自统一更衣室,而不是退而求其次地借助老队员协调更衣室关系。在这一点上老尼尔森就一直做得不够好,当年和韦伯的冲突他没有解决好,后来职业生涯晚期又再和勇士队的管理层闹不和,通过他的例子我们或许可以得知,漠视更衣室关系的教练未必不是好教练,但重视这种关系的教练绝对比前者更加优秀。而且杰克逊已经不止一次证明了这个真理:所谓的完美教练,场外的工作才是他职业生涯的重心所在。 最后,让我们把讨论的重心转移回到斯隆那批老帅上去。以斯隆为代表,他在爵士队十年如一日,屡战屡败,越战越勇的经历都没有让铁骨铮铮的老帅流过哪怕一次眼泪,但在自己的告别会上他还是哭了出来。他的眼泪可以有多重解读,第一,这是不舍的泪水,从马龙+斯托克顿到布泽尔+德隆,从乔丹到科比再到如今的詹姆斯,他见证着的不仅仅是爵士队的成长,更是整个联盟的发展。第二,这是含恨的泪水,他在离开爵士前那一季的薪水在5D0万美元左右,终其一生在利益方面他赶不上禅师,而在荣誉方面他始终没有等来一个总冠军戒指;第三,这是愤怒的泪水,他和德隆的裂痕自然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球队最终却选择了支持德隆而非斯隆,见尽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老斯隆终究敌不过球星时代发展带来的附加痛楚。
这让我们不禁要问,到底主帅们能从这份工作中获得快乐吗?
我们都知道,排除了那些老帅各自有各自的隐忧以外,现在的主帅们找工作要么是看重薪水,要么是看重球队的队内气氛能否让自己工作起来快乐一点,像老斯隆这种拥有傲骨气概的人要他去降低身段将就球员,显然是不可能,当他捞不到更多的钱,也换不来快乐时,这个狼狈的结局似乎已经注定。
但反观现在年轻一代的主帅们,他们似乎能给我们一点启发:步行者队主帅弗兰克一沃格尔前身是助理教练,他极其善于用言语感化球员拉近彼此的距离;热火年轻的斯波帅之所以能一直呆在拥有三巨头的球队里,无非是他能哄好那三位爷,而且遇事总是一副好好先生,丑人做尽的姿态:斯科特一布鲁克斯则尽可能放权于球员,否则你也不可能看到两位20+以上的首发是如何做到琴瑟和谐到现在的。以上几位算得上是赛季迄今为止无论在带队战绩抑或管理手法上都较为成功的教练代表,而他们的共同点是:将复杂的问题尽可能简单化,战术层面还权于球员,反正年轻人经得起折腾,而且现在这股摇摆速度风,只要有个能突能投的好手,战绩都差不到哪里去,这无疑满足了球员的一切私欲,而在管理队内气氛的问题上,他们连哄带骗地供着队内的巨星,对角色球员的态度和要求都相对宽松,目标无非是营造和谐的队内气氛。如此一来,球星会被供养得顺心,教练担忧的宰相应地会骤减,这样一举两得的好事,真应该被视作现在教练生存之道的好榜样来学习了。
根据最新的数据统计,本赛季教练的平均年薪仍然是在250万美元间浮动不变。这对于在美国平均年薪5万美元的标准来说无疑已经超越了大多数人,但和动辄上千万年薪的球星相比起来的确寒酸。而且他们需要比巨星们承受更多来自球队、球员、媒体和球迷这四大群体的压力,如何在赚得少的情况下干得愉快成为了他们的最新课题,既然已经有以上成功的先例供他们参考,为何不明哲保身,改变自己做一个顺应潮流的主教练呢?虽知道在这年头,工作真的没那么好找。
在以上这些主教练被解雇以后,你几乎可以即时看到各大网站开始对新赛季的主帅们开始了重新评估。麦克-德安东尼(湖人)能否一改湖人颓势?汤姆-锡伯杜能否坚持带队等待罗斯重新归位?马克-杰克逊(勇士)和莱昂内尔-霍林斯(灰熊)作为这个赛季进步最大球队的主帅到底有着什么样的魔法?斯科特-布鲁克斯(雷霆)在失去哈登以后能否延续去年的强势……
似乎麦克-布朗突然而至的下课,让话题一下子从球星转移到了主教练身上。随后ESPN发起的投票内容更是牵起了所有人对教练这一角色的重新解读:“怎样才称得上完美的教练?”可想而知,唯结果论的球迷大部分会把选票投给了“评价完美教练的唯一标准就是他能否带领球队不断赢球。”
而在这背后,不禁让我们反思,到底评价一个教练的标准是什么?
看他到底在进攻端和防守端都带来了哪些变化?看他对球队的阵容轮换到底做得如何?看他是否讨得队内球星的欢心?看他到底是老好人还是大恶人?看他工作的勤奋程度?看他和管理层的关系是否融洽?还是看他能否为球队赢回总冠军?
这些我们会在接下来慢慢解读,但如今有一个结论现在就可以告诉大家:所谓的最完美教练是根本不存在的,每一个教练自己的可取之处和适合自己的地方,当然,也就有着不适合他的地方,去对了地方。他会成为幸运儿,去错了地方,他也就此踏进了鬼门关。
君不见本赛季豪华之师洛杉矶湖人的所有问题人们都几乎往主教练身上推,一把看似平淡无奇的教练椅就能折射出所有问题。而球队也因为一把小小的教练椅上届屡坐错了人而暴露出了湖人高层围绕掌门人这把金交椅而闹出的所有血雨腥风。纵如湖人这般贵族球队近年都在选帅上有着自己的难言之忍,那么其他球队在对待主教练的问题上肯定要比湖人蒙受多好几倍的焦头烂额。
要讨论关于教练的林林种种,首先我们有必要从新时代对主教练一词的重新定义开始谈起。
人们都知道在一支球队里的分工之明细简直可以追上现今社会分工细致化的程度。而在教练组这一块也不例外,类似“助理教练”、“防守教练”、“投篮教练”、“数据分析教练”,诸如此类的头衔,只要你往球队的教练组名单上喵一眼,你都会怀疑再这么下去,教练组的人数会不会超越球队里的球员数量了。而在这些人中间,“主教练”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呢?
“教练并不是教你怎么打球的人。”老尼尔森整个职业生涯都以其火爆的脾气和自成一派的执教风格而闻名联盟,在退休后谈到之前饰演过的教练角色时他说,“无论是以往,还是现在的篮球教练,都被大部分人误解为训练师的角色了。但其实我们并没有责任教球员们怎么去训练和打球。”
老尼尔森这番说话或许在很多人看来很难理解,但我们不妨来看看在其他体育项目中教练角色的一些例子:谢曼-查伏尔这位在全球拥有高知名度的游泳教练先后为泳坛培养出了不少冠军选手,他手下弟子最著名的一次获奖是施皮茨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一人勇夺7金,然而就在大伙把他推倒在泳池进行庆祝时才发现查伏尔根本不会游泳:足球场上的名帅穆里尼奥当初也不过是一个小翻译出身,他本身并不大懂如何踢足球。
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教练并不一定要懂得打球才能成为教练。否则像如今步行者队主帅弗兰克-沃格尔、热火的斯波尔斯拉特这些从未踏足过篮球赛场的教练早已逃不过下课的厄运。但话说回来,纵观史上成功的篮球教练,他们都是篮球运动员出身的,这样的好处一来可以设身处地为球员们着想,二来可以运用经验和赛场直觉占得先机。
在得出了“教练不教球”的结论以后,那么主教练到底该做哪些工作呢?
“在赛前你要对球队当晚的出场人员和阵容了然于心,”弗里普-桑德斯介绍到,“接下来你要研究一叠厚厚的球探报告,在赛前制定好相应的攻防战术,当然这个复杂的过程包括了准备相应的临场应变措施和根据战局的变化而随时修订既定的战术,在比赛过程中考验得更多的是教练们的心理而非技战术布置,因为该和球员们说的在赛前都说完了。最后,你得根据比赛的结果对媒体进行比赛总结并且回答那些烦人的问题。”
如果说旧时代的篮球教练组里人手缺乏得主教练要身兼数职的话,如今的主教练则是名副其实的只教不练:他们会告知球员们应该干什么,什么时候应该出手投篮,什么时候需要反跑、掩护、挡拆,但却不会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去干。这种情况是潮流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来教练组既然分工明确,就应该有专项教练负责针对球员的技战术进行打磨;二来主教练每天不是在思考问题就是走在思考问题的路上,诸如排兵布阵、研究敌手、了解队员的身体状况、和队医和球探沟通后撰写报告、制定战术等等。这些工作都已经快要挑战到主教练们的脑力劳动极限了,哪还有心思和时间去纠正球员们的出手姿势和弧度、跑位路线、挡拆强度这些需要常年累月的加练方能成才的技术呢?
内特-麦克米兰曾经说过主教练在一支球队里表面看似风光,但本质却是球队里的弱势群体。“我们只要把目光投向最直观的签约合同,就能看出来教练和球员的区别。”麦克米兰在波特兰默默耕耘了7年之久,直到本赛季初才被开拓者队用重建的理由给替换掉,能在一支球队里呆如此长时间,对于教练一职的看法,他自然独具发言权,“当球员签下保障性合同后,能拿到多少钱和以后赢球的场次或者数据统计这些都没有关系了,简单点说就算你表现得再烂也不愁没钱花,但教练的情况却截然相反。”
另一方面让主教练成为弱势群体的是管理层对球员的万千宠爱。“当球员们失去为你打球的热情时,基本上你就完蛋了,因为接下来管理层会考虑是否应该继续相信这位教练,在经过孰轻孰重的权衡下,主教练无疑会成为牺牲品,球队现在更多是站到了球员那边。”除此以外,近年也不断传出球员和主教练间产生矛盾,而最终教练在无声的战役中还是败下阵来的那一方,最为人所知的例子莫过于2011年初,老斯隆和爵士的分道扬镳。 这种说法如果放在上古时代,或者上世纪的篮球世界里是不成立的,当时球员一旦和主教练产生争执或者有过激言论的话都会被扣上大逆不道的帽子。比尔-拉塞尔是凯尔特人接连夺冠的灵魂人物,也是绿军精神的始创者,但纵然如此,在球队里说了算的还是“红衣主教”奥尔巴赫,这一点直到后来过度到拉里-伯德时代也没发生过变化:“魔术师”约翰逊当年也曾因为不满时任主教练韦斯特-海德的战术体系和后者闹过不快,但最终吃亏的却是魔术师,他因此而留下了恶人的罪名;而最近球员在和教练的斗争中落下风的还要追溯到2004年贾森-基德在威胁管理层把斯科特赶走后便一直戴上了“独裁者、难以管教”的帽子。
自从2004年“禅师”菲尔-杰克逊出走湖人后,球员和教练的比重正式开始了替换,球员逐渐被打造成立足比赛的根本,而教练不过是照顾球队的大总管,说得不好听点就是保姆。在权力上受制于管理层,而在管理上又受制于球员,这让教练的地位变得极为尴尬,而且事实也证明了那些铁血名帅们已经不再适合这个时代了,老斯隆、禅师、拉里-布朗、老尼尔森如今都早已归隐田园了。
那么在这种大环境下,教练应该怎样作出改变来适应球员呢?简单说来就是三招:保持新鲜感;获取信任;平衡更衣室的矛盾纷争。
麦克-弗拉特罗曾经有过一个有趣的理论:“每个赛季球员和教练间的碰面次数会多于5000次,在7000次以内。换作是情侣的话,我想每天呆在一块这么长时间都会腻了,更何况我们只是球员与教练的关系。”而事实上球员和主教练的见面次数相信只会比这个数字多,训练、研究录像、飞机上、半场和全场后的更衣室总结。如何在双方频繁接触的同时为这个微妙的关系保有新鲜感呢?
“和他们保持距离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利用你手下的教练团。”里弗斯在这方面颇有自己的心得,“锡伯杜(当时任职绿军的防守教练)会帮我解决防守问题,贝尔会帮我解决球员们的投篮问题,查尔斯会替我汇总球员们的想法。这样一来你就可以避免事无巨细都缠着球员了。”
通过保持距离来维持新鲜感是一个相对保守的方法。
当年活塞在拉里-布朗时期将帅间维持新鲜感的方法竟然是通过老布朗对一众弟子的谩骂。理查德一汉密尔顿在回忆起过往的经历时说道,“我宁愿他端着架子来骂我们,也不愿意看到主教练对我们惟命是从,身处底特律这座城市,总该有点铁血的气质吧。”当然,活塞队应该算是一个较为极端复杂的例子,因为在这里球员与教练间发生冲突的几率总是要比其他地方要大,主教练稍微控制不好度的话,都会闹得不和收场。
菲尔-杰克逊之所以能被公认为历史最佳教练,更多是因为他在处理更衣室问题时的造诣以及和球员们日常相处的技巧达到了纯火炉青的境界。“我只允许自己一个赛季里对球星爆发一次,而那一次的时机需要掌握得相当精确。”禅师在与人相处方面一向走亲和路线,当年罗德曼刚抵达公牛时是联盟里出了名的刺头人物,外界都期待看禅师如何来管教他,但在第一次见面会上,禅师就做出了让人意外的举动,身穿摩托拉风装并约了罗德曼在会后去比赛一把,他深知对待这种棘手人物必须要投其所好,顺应和满足他的需求,才能让往后的路更好走。以上例子足以见得禅师在管理艺术上的恩威并施是如何的高招。
有些人可能会说或许把“信任”改成“信服”更加能彰显主教练的威严,但正如莱利所言,在球星当家作主的年代里,你很难找出一个被球员完全信服的教练,而这样的教练也是根本不存在的。乔丹早就透露过他喜欢杰克逊的原因是因为后者敢于和他对抗,能直接告诉他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什么时候要克服自己的坏习惯,哪些地方还需要提高,师徒之间的沟通只有做到无避忌,才能得到球员起码的尊重。但菲尔毕竟只有一个,想要达到他的高度,还得从基本功做起。
首先,主教练需要有充足的赛前准备。马刺的队内纪律一向以严格著称,而在赛前准备这一环节上,他们也毫不含糊。波波维奇在赛前2小时会和球员们集中讲解一次当晚对手的状况和将会用到的战术,而在比赛前半个小时内会和每一位球员都作简短的交谈,而涉及到的话题并不是有关当晚的比赛,而是该球员在近段时间里的一些优劣表现,至于比赛前的一些其他事务都会被波波维奇安排得仅仅有条,一如马刺队的打球风格。主教练只有表现出对比赛和球员本身的重视,才能让球员们找到在球队里的存在感。
然后,主教练需要在比赛的过程中展现教练团队的脑力劳动。往往我们看到在暂停后主教练的第一个动作不是忙着和球员们讲解战术而是站到另一边去和教练团商讨对策。或许主教练们已经对接下来的比赛进程胜券在握,又或许教练团这种商讨形式不过是在走过场,但在球员的眼中看来,这种团队的商讨举动也是对双方的一种尊重。
“我想没有人愿意看到主教练一个人把话都说光了这种独裁的行为出现,在他向我们发话之前必须确保他的话是整个教练团队想要表达的东西,否则我们就会各自猜疑起来。”曾经在“禅师”杰克逊手下打过球,湖人三连冠的功臣福克斯说。
最后,主教练需要管理好更衣室问题。这也是众多因素中最困难的一点。看看那些伟大的教练身上的共同点吧:他们或许根本不是什么技战术大师,但他们在处理更衣室问题,管理队内气氛这一点上都取得了各自的成功。
还记得禅师每隔一段时期或者是大战来临前就会给队内每人送书的习惯吗?还记得2006年总决赛期间莱利在更衣室故弄玄虚的大腕纸牌(15strong)吗?还记得波波维奇在回答更衣室问题时的一个个冷幽默吗?当然,这些只是大师们会用到的小技巧,普通主教练们通常还是要花大量的精神去思考该如何平衡更衣室的矛盾纷争:这当中就包括了在球队遭遇逆境时对球员们做好心理辅导,及时处理球员间潜在或已发生的问题,留意球员的心理状况和日常表现,抛却技战术方面的束缚和球员们沟通交流。
总而言之,真正的好教练会亲自统一更衣室,而不是退而求其次地借助老队员协调更衣室关系。在这一点上老尼尔森就一直做得不够好,当年和韦伯的冲突他没有解决好,后来职业生涯晚期又再和勇士队的管理层闹不和,通过他的例子我们或许可以得知,漠视更衣室关系的教练未必不是好教练,但重视这种关系的教练绝对比前者更加优秀。而且杰克逊已经不止一次证明了这个真理:所谓的完美教练,场外的工作才是他职业生涯的重心所在。 最后,让我们把讨论的重心转移回到斯隆那批老帅上去。以斯隆为代表,他在爵士队十年如一日,屡战屡败,越战越勇的经历都没有让铁骨铮铮的老帅流过哪怕一次眼泪,但在自己的告别会上他还是哭了出来。他的眼泪可以有多重解读,第一,这是不舍的泪水,从马龙+斯托克顿到布泽尔+德隆,从乔丹到科比再到如今的詹姆斯,他见证着的不仅仅是爵士队的成长,更是整个联盟的发展。第二,这是含恨的泪水,他在离开爵士前那一季的薪水在5D0万美元左右,终其一生在利益方面他赶不上禅师,而在荣誉方面他始终没有等来一个总冠军戒指;第三,这是愤怒的泪水,他和德隆的裂痕自然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球队最终却选择了支持德隆而非斯隆,见尽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老斯隆终究敌不过球星时代发展带来的附加痛楚。
这让我们不禁要问,到底主帅们能从这份工作中获得快乐吗?
我们都知道,排除了那些老帅各自有各自的隐忧以外,现在的主帅们找工作要么是看重薪水,要么是看重球队的队内气氛能否让自己工作起来快乐一点,像老斯隆这种拥有傲骨气概的人要他去降低身段将就球员,显然是不可能,当他捞不到更多的钱,也换不来快乐时,这个狼狈的结局似乎已经注定。
但反观现在年轻一代的主帅们,他们似乎能给我们一点启发:步行者队主帅弗兰克一沃格尔前身是助理教练,他极其善于用言语感化球员拉近彼此的距离;热火年轻的斯波帅之所以能一直呆在拥有三巨头的球队里,无非是他能哄好那三位爷,而且遇事总是一副好好先生,丑人做尽的姿态:斯科特一布鲁克斯则尽可能放权于球员,否则你也不可能看到两位20+以上的首发是如何做到琴瑟和谐到现在的。以上几位算得上是赛季迄今为止无论在带队战绩抑或管理手法上都较为成功的教练代表,而他们的共同点是:将复杂的问题尽可能简单化,战术层面还权于球员,反正年轻人经得起折腾,而且现在这股摇摆速度风,只要有个能突能投的好手,战绩都差不到哪里去,这无疑满足了球员的一切私欲,而在管理队内气氛的问题上,他们连哄带骗地供着队内的巨星,对角色球员的态度和要求都相对宽松,目标无非是营造和谐的队内气氛。如此一来,球星会被供养得顺心,教练担忧的宰相应地会骤减,这样一举两得的好事,真应该被视作现在教练生存之道的好榜样来学习了。
根据最新的数据统计,本赛季教练的平均年薪仍然是在250万美元间浮动不变。这对于在美国平均年薪5万美元的标准来说无疑已经超越了大多数人,但和动辄上千万年薪的球星相比起来的确寒酸。而且他们需要比巨星们承受更多来自球队、球员、媒体和球迷这四大群体的压力,如何在赚得少的情况下干得愉快成为了他们的最新课题,既然已经有以上成功的先例供他们参考,为何不明哲保身,改变自己做一个顺应潮流的主教练呢?虽知道在这年头,工作真的没那么好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