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鸭鸭”的核心竞争力说到底就是共青人的垦荒精神,是艰苦奋斗的共青精神
坐落在庐山南麓、鄱阳湖畔的鸭鸭集团创新产业园区,颇具新型科技园区的规模。陪同前往的共青城宣传部门人士路过厂区牌子时,对记者说“中国羽绒业检测的话语权在这里”,言语中透露着骄傲。
鸭鸭股份公司总经理徐相圣,对鸭鸭的自豪之情则不止于此。这位20岁来到共青城,扎根三十余载的新共青城人,早已将自己的情怀与血脉融入这片青春热土。“作为共青城的标杆性企业,鸭鸭不仅是地方经济的巨大贡献者,也曾是国内羽绒服市场的翘楚。鸭鸭羽绒服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枝独秀、九十年代的半壁江山,直至本世纪初的生存困境、五年前的二次创业,再到如今的第三次起飞,一路走来筚路蓝缕,既浓缩了共青城的发展史,又再一次诠释出根植于这片红土地的‘农垦精神’。”
秉承“垦荒精神”的“鸭鸭”人,而今能否再创奇迹?前不久,徐相圣在共青城鸭鸭集团办公室接受本刊专访,回顾难忘的共青城岁月,解读鸭鸭第三次起飞的历程。
三十载不解“鸭鸭”情
坐在记者面前的徐相圣,面色略黝黑,一件看不出牌子的西服,白衬衣没打领带,也没戴好多企业家喜欢的名表。简洁朴素却不乏活力,几乎看不出是一家行业重量级的大型企业的掌门人。或许这正是一座城市的气质对人的影响。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徐相圣进入羽绒行业,2005年,他执掌鸭鸭集团。他和这座以“共青”命名的城市,和鸭鸭早已融为一体。“共青人对鸭鸭都有着不解的情缘,祖孙三代同在厂里的并不少见”。
翻开共青城发展史,可以看到鸭鸭的崛起,与这座城市的命运息息相关。60年前,来自上海的知青们来到鄱阳湖畔,面对一片荒滩的困境,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利用得天独厚的水土资源,开始走养殖板鸭起家的农垦发家之路。从某种程度上讲,共青城的起家确实肇基于板鸭养殖和向港澳市场输送出口,换取外汇。随之,鸭绒产品的生产也自然催生了羽绒服类产品的诞生。
徐相圣回忆,早年对共青城的发展有一个说法:板鸭起家,羽绒发家。鸭鸭作为当地最大的国企,利税贡献一度占到当地财政的三四成。
借助鄱阳湖水系地利和板鸭养殖提供的大量鸭绒,鸭鸭羽绒服在早年可谓一枝独秀。生长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人至今还记得,那时候能穿一件“鸭鸭”牌羽绒服,是无比有面子的事儿。徐相圣回忆道:“我们有一款畅销的商品,最多曾生产60万件。”同款单件产品量产60万件,这要按今天的商品生产规律看,简直是天方夜谭。这种奇迹造就了鸭鸭早期的辉煌,但也埋下了日后进入低谷的隐忧。在款式日益追求个性化、产品更新换代恨不得以“天”来要求的市场经济下,一成不变的生产模式和批量的同质产品,使得鸭鸭在其他后来居上的竞争对手面前,败下阵来。用徐相圣的话说,就是“滑坡得很厉害”,从早前的名列前茅,市场排名一度落后到十四五位,大量产品积压,销售陷入困境,导致入不敷出。那段时间,真的是“生存困境”。
二次创业再奋起
陷入谷底的鸭鸭,既是一种煎熬,也是一种力量的积蓄。或许,根植于血脉深处的垦荒精神,使得鸭鸭人有种不服输的劲头。“能把这样一个民族品牌坚持下来,在国内同行中,也还算一个奇迹吧?”徐相圣言语间颇多自豪。直到本世纪初,坚守阵地的鸭鸭人开始绝地奋起,进行“二次创业”,通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以更加灵活的机制来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的变化和要求,产品市场份额也一度跻身前三名,占到了约9%。这个成绩虽然和高峰时期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但着实是来之不易。而2003、2004年,堪称是鸭鸭集团全力恢复国内市场份额、重塑企业形象的两年。这期间,集团引进灵活高效的民营企业管理机制,从而激发了营销、生产、技术一线员工的积极性。树立了以质量为立足之本、以设计为服装灵魂、以市场为销售导向、以科学为管理手段的指导思想。在多年注重诚信建设的基础上,得到了不少老客户的大力支持。再加上成功的市场动作,市场份额逐年上升,使得市场综合占有率出现显著回升。
鸭鸭的消费群体虽然历经市场的冲击,但仍有一大批忠实的客户群,对鸭鸭品牌的信任度、依赖度还很高。让徐相圣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鸭鸭在南京一家大商场搞促销活动,老顾客用旧的鸭鸭羽绒服换新款,结果人数之多超乎想象,几乎把商场柜台都挤垮了。而重新布局和强化营销网络的建设,尤其是一直以来坚持的品质保障,让鸭鸭日后得以走出低谷。
“机制的老化、资金的匮乏、市场的丧失、消费习惯的改变、竞争的激烈……一系列问题都摆在鸭鸭面前,‘二次创业’并不轻松,这是我们和市场接轨的过程,也靠几代共青城人奋斗精神的支撑。”徐相圣颇为轻松地讲到,熬过来的鸭鸭可以说重新整装出发。不过他也坦承,相比较同行或其他品牌,鸭鸭在品牌宣传的投入上面很少,这在注重品牌营销、市场推广的当下,同样需要完善。
共青精神助推“三次革命”
“到底是什么样的核心竞争力使得鸭鸭从谷底奋起,重新走了出来并取得新的成绩?”
面对记者的发问,徐相圣自信坦言:“作为民族品牌的典型代表,外部环境不好时,我们选择坚守。在新挑战来临时,才有可能翻转。”而在这过程中,一代又一代共青人的精神传承和血脉相融,是支撑鸭鸭走下去的精神动力。徐相圣强调,“鸭鸭的核心竞争力说到底就是共青人的垦荒精神,是艰苦奋斗的共青精神。”
近年来,走出低谷之后的鸭鸭尚未回归巅峰,却已需要电子商务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背景下重生的挑战。“这一重生不亚于凤凰涅槃。”自然,也被徐相圣称之为鸭鸭的“第三次革命”。
“传统羽绒服的衰落不可避免,在电商营销、互联网+的背景下,鸭鸭的转型之路走得怎么样?未来发展瓶颈又是什么?鸭鸭的资本市场之路又将什么时候顺利实现?”
谈及这些问题,出任鸭鸭股份公司总经理10年的徐相圣有着深刻清晰的认知:“对于这家劳动密集型、国有大型企业,转型并不容易。这些不容易包括老职工的负担比较重,机制也比较呆板。因此从2011年,鸭鸭着手进行企业机制的改制和转换,和民营企业实现了股权置换、资本层面的对接,借鉴民营资本的灵活机制,因应当前市场的变化和需求,大力推进第三次‘革命’,迎接新的挑战。”
“2015是我们的调整之年,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要强化营销能力、创新能力的建设,采用总部经济的思维,从而实现品牌经济,需要企业适应新的市场经济要求。”
对于各界所关注的鸭鸭走向资本市场之路,进行了股权改制、职工身份置换之后的鸭鸭正在稳步推进中,如果各方面条件顺利的话,徐相圣期望用未来三年的时间实现企业独立上市,那将是一次脱胎换骨的重生。
责任编辑 华南
坐落在庐山南麓、鄱阳湖畔的鸭鸭集团创新产业园区,颇具新型科技园区的规模。陪同前往的共青城宣传部门人士路过厂区牌子时,对记者说“中国羽绒业检测的话语权在这里”,言语中透露着骄傲。
鸭鸭股份公司总经理徐相圣,对鸭鸭的自豪之情则不止于此。这位20岁来到共青城,扎根三十余载的新共青城人,早已将自己的情怀与血脉融入这片青春热土。“作为共青城的标杆性企业,鸭鸭不仅是地方经济的巨大贡献者,也曾是国内羽绒服市场的翘楚。鸭鸭羽绒服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枝独秀、九十年代的半壁江山,直至本世纪初的生存困境、五年前的二次创业,再到如今的第三次起飞,一路走来筚路蓝缕,既浓缩了共青城的发展史,又再一次诠释出根植于这片红土地的‘农垦精神’。”
秉承“垦荒精神”的“鸭鸭”人,而今能否再创奇迹?前不久,徐相圣在共青城鸭鸭集团办公室接受本刊专访,回顾难忘的共青城岁月,解读鸭鸭第三次起飞的历程。
三十载不解“鸭鸭”情
坐在记者面前的徐相圣,面色略黝黑,一件看不出牌子的西服,白衬衣没打领带,也没戴好多企业家喜欢的名表。简洁朴素却不乏活力,几乎看不出是一家行业重量级的大型企业的掌门人。或许这正是一座城市的气质对人的影响。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徐相圣进入羽绒行业,2005年,他执掌鸭鸭集团。他和这座以“共青”命名的城市,和鸭鸭早已融为一体。“共青人对鸭鸭都有着不解的情缘,祖孙三代同在厂里的并不少见”。
翻开共青城发展史,可以看到鸭鸭的崛起,与这座城市的命运息息相关。60年前,来自上海的知青们来到鄱阳湖畔,面对一片荒滩的困境,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利用得天独厚的水土资源,开始走养殖板鸭起家的农垦发家之路。从某种程度上讲,共青城的起家确实肇基于板鸭养殖和向港澳市场输送出口,换取外汇。随之,鸭绒产品的生产也自然催生了羽绒服类产品的诞生。
徐相圣回忆,早年对共青城的发展有一个说法:板鸭起家,羽绒发家。鸭鸭作为当地最大的国企,利税贡献一度占到当地财政的三四成。
借助鄱阳湖水系地利和板鸭养殖提供的大量鸭绒,鸭鸭羽绒服在早年可谓一枝独秀。生长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人至今还记得,那时候能穿一件“鸭鸭”牌羽绒服,是无比有面子的事儿。徐相圣回忆道:“我们有一款畅销的商品,最多曾生产60万件。”同款单件产品量产60万件,这要按今天的商品生产规律看,简直是天方夜谭。这种奇迹造就了鸭鸭早期的辉煌,但也埋下了日后进入低谷的隐忧。在款式日益追求个性化、产品更新换代恨不得以“天”来要求的市场经济下,一成不变的生产模式和批量的同质产品,使得鸭鸭在其他后来居上的竞争对手面前,败下阵来。用徐相圣的话说,就是“滑坡得很厉害”,从早前的名列前茅,市场排名一度落后到十四五位,大量产品积压,销售陷入困境,导致入不敷出。那段时间,真的是“生存困境”。
二次创业再奋起
陷入谷底的鸭鸭,既是一种煎熬,也是一种力量的积蓄。或许,根植于血脉深处的垦荒精神,使得鸭鸭人有种不服输的劲头。“能把这样一个民族品牌坚持下来,在国内同行中,也还算一个奇迹吧?”徐相圣言语间颇多自豪。直到本世纪初,坚守阵地的鸭鸭人开始绝地奋起,进行“二次创业”,通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以更加灵活的机制来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的变化和要求,产品市场份额也一度跻身前三名,占到了约9%。这个成绩虽然和高峰时期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但着实是来之不易。而2003、2004年,堪称是鸭鸭集团全力恢复国内市场份额、重塑企业形象的两年。这期间,集团引进灵活高效的民营企业管理机制,从而激发了营销、生产、技术一线员工的积极性。树立了以质量为立足之本、以设计为服装灵魂、以市场为销售导向、以科学为管理手段的指导思想。在多年注重诚信建设的基础上,得到了不少老客户的大力支持。再加上成功的市场动作,市场份额逐年上升,使得市场综合占有率出现显著回升。
鸭鸭的消费群体虽然历经市场的冲击,但仍有一大批忠实的客户群,对鸭鸭品牌的信任度、依赖度还很高。让徐相圣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鸭鸭在南京一家大商场搞促销活动,老顾客用旧的鸭鸭羽绒服换新款,结果人数之多超乎想象,几乎把商场柜台都挤垮了。而重新布局和强化营销网络的建设,尤其是一直以来坚持的品质保障,让鸭鸭日后得以走出低谷。
“机制的老化、资金的匮乏、市场的丧失、消费习惯的改变、竞争的激烈……一系列问题都摆在鸭鸭面前,‘二次创业’并不轻松,这是我们和市场接轨的过程,也靠几代共青城人奋斗精神的支撑。”徐相圣颇为轻松地讲到,熬过来的鸭鸭可以说重新整装出发。不过他也坦承,相比较同行或其他品牌,鸭鸭在品牌宣传的投入上面很少,这在注重品牌营销、市场推广的当下,同样需要完善。
共青精神助推“三次革命”
“到底是什么样的核心竞争力使得鸭鸭从谷底奋起,重新走了出来并取得新的成绩?”
面对记者的发问,徐相圣自信坦言:“作为民族品牌的典型代表,外部环境不好时,我们选择坚守。在新挑战来临时,才有可能翻转。”而在这过程中,一代又一代共青人的精神传承和血脉相融,是支撑鸭鸭走下去的精神动力。徐相圣强调,“鸭鸭的核心竞争力说到底就是共青人的垦荒精神,是艰苦奋斗的共青精神。”
近年来,走出低谷之后的鸭鸭尚未回归巅峰,却已需要电子商务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背景下重生的挑战。“这一重生不亚于凤凰涅槃。”自然,也被徐相圣称之为鸭鸭的“第三次革命”。
“传统羽绒服的衰落不可避免,在电商营销、互联网+的背景下,鸭鸭的转型之路走得怎么样?未来发展瓶颈又是什么?鸭鸭的资本市场之路又将什么时候顺利实现?”
谈及这些问题,出任鸭鸭股份公司总经理10年的徐相圣有着深刻清晰的认知:“对于这家劳动密集型、国有大型企业,转型并不容易。这些不容易包括老职工的负担比较重,机制也比较呆板。因此从2011年,鸭鸭着手进行企业机制的改制和转换,和民营企业实现了股权置换、资本层面的对接,借鉴民营资本的灵活机制,因应当前市场的变化和需求,大力推进第三次‘革命’,迎接新的挑战。”
“2015是我们的调整之年,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要强化营销能力、创新能力的建设,采用总部经济的思维,从而实现品牌经济,需要企业适应新的市场经济要求。”
对于各界所关注的鸭鸭走向资本市场之路,进行了股权改制、职工身份置换之后的鸭鸭正在稳步推进中,如果各方面条件顺利的话,徐相圣期望用未来三年的时间实现企业独立上市,那将是一次脱胎换骨的重生。
责任编辑 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