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跟进式,在行为上有“去”的含义,指从施动者指向受动者,灵活根据事物或事件的变化发展顺序所进行和调整的行为,强调时效性、主动性、针对性、全面性、互动性、可持续性。所谓跟进式区域,是指在区域活动的进行过程中,根据幼儿在区域中的发展需求,不断跟进区域材料和区域指导行为的过程。
二、区域材料“多元性跟进”和“转变式跟进”
区域的重要角色是“材料”,“材料”扮演着“第二”老师的角色,幼儿是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和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图式的,所以材料的初次投放与改进投放就显得至关重要。在区域活动中材料的调整和更进策略很重要,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对区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让区域材料呈现“多元性跟进”和“转变式更进”,以便达到物尽其用,让材料体现效益,让幼儿收获效益。
(一)区域材料“多元性跟进”激活幼儿思维
1、材料多元,玩法多元(多元*多元的效应)
区域活动中所提供的材料呈现丰富和多彩局面的话,玩法也将出现多元效应,这就是“乘”的叠加效应。多元的材料往往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孩子们的探究中也将呈现多元的玩法。如在建构区的北京天安门中,我们原先给孩子提供的都是大块的积木,在区域活动的开展中,我们发现了用体积相对较大的积木所形成的建筑一方面在形态上不像北京天安门,另一方面在挑战性上无法满足幼儿的最近发展区需要。于是在大家的共同建议下,投放的材料发生了改变,有牛奶盒、体积较小的积木等废旧材料的组合。在又一次的区域活动中,我们发现虽然所提供的材料能满足幼儿建构的兴趣了,但是在逼真性方面又有所欠缺,于是我们又将目标锁定到了颜色变幻上,大面积投放红色建构材料搭建仿真天安门。
(二)区域材料“转变式跟进”拓展探索空间
区域材料投放后,我们还需要关注材料是否投放时间过长,造成幼儿的厌倦重复感,是否已太简单,对幼儿缺乏挑战,是否指向过于单一,缺少选择性等问题。在材料的更新调整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老师将原有的材料、原有的设计思路全部抛弃,全部替换成新的材料、新的思路,这样不仅浪费了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同时也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再发展的机会,其实不然,我们可以根据幼儿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层次发展水平作出相应的调整,以达资源的合理化应用。
1、内容不变,表现形式多样
在计算区“我家的电话号码”中,我们事先投放的是小圆点、实物指示等,但由于内容比较容易把握,孩子们马上就掌握了要领,在进行类似的活动显得有点多余,于是,我们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在电话本增设了分合式、有相邻数、创新页面等,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幼儿对新的内容又充满了探索的兴趣。常常能看到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讨论“我家的电话号码”。
2、思路更新,承载载体变化
科学区中的魔术箱里有各种神秘的小东西,曾一度成为大家的“众星捧月”,可是过了不久,魔术箱里的秘密全部揭晓了,魔术箱也渐渐地跑到了一个冷清的角落里,鲜少有人问津。为此,我们的老师动起了脑筋,将魔术箱的形式进行了巧妙的转换,一个小酒缸,里面盛着螺瑡、金鱼等生物,乍一看,里面什么都没有,打开小手电,往里照一照,咦,鱼儿往灯光方向游动了,小螺瑡一个一个爬在小酒缸的壁上聊天呢!承载载体的变化让幼儿在新异的思路学习了科学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三、区域指导行为“三位一体跟进”
教师要实现对游戏的有效指导,不仅要进行铺网式的指导,更要进行跟进式的指导。通过参与游戏的进程,具体指导幼儿的游戏,引导其深入不断提高行为质量和活动水平。我认为,教师的跟进指导行为主要包括点拨式即时提携推动、互动式碰撞推动、螺旋式评价跟进推动,如果能到做到“三位一体”,那么孩子在区域活动中的发展将势如破竹。
(一)点拨式即时提携推动——蜻蜓点水
区域活动不仅拥有一个动态的物质环境,也是一个动态的活动环境,就如同哲学领域所说的道理一样:人不能同时跨进同一条河流,说明了事物、事情是在每时每刻发生变化的,区域活动的开展也是有同样的道理的,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发展或是变化着的,教师的艺术在于如何抓住那些关键的时刻及时地给予点拨,这样的点拨形式或许是蜻蜓点水的,但对于幼儿来说是可能这样一个点拨、这样一个互动能够让幼儿的思路豁然开朗,让幼儿的活动呈现一个新的局面,活动的层次体现一个难度梯度的变化与递进。
(二)互动式碰撞推动——思维碰撞
“纲要”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区域活动是师幼互动的良好载体,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建构有效的师幼互动呢?
1、口头言语跟进
幼儿在参与活动区游戏的时候,教师的语言指导很关键。良好的语言引导和介入能提高幼儿游戏的水平,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反之,则画蛇添足,干扰幼儿游戏。
2、体态言语跟进
如今,不少教师在活动中为了树立教师的威严而缺少对孩子的情感交流,忽略了体态语言的作用,其实,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轻轻地抚摸有时候其作用更甚于直接的语言交流,当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体态语言的鼓励和支持的时候,他们的自信心也会增强的,这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与互动,也是促进活动深化的一个催化剂。
3、书面言语跟进
口头语言、体态言语的更进是相辅相成的,那么除了这些言语的更进之外,书面言语也是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书面言语包括幼儿的自我评价语言和教师对幼儿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形式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发展水平,并且明确下一步发展的要求。
(三)螺旋式评价跟进推动——纽带联系
对于孩子在区域活动中的观察和评价不是一时的,而是一个持续观察的动态的过程,在观察中评价,在评价中发展,在发展中继续评价,继续发展,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如果其中一个环節“脱链”,可能会导致整个干预陷入失败的境地,其实“螺旋式”是我们提供给孩子的一个支架,有了这个支架,孩子就能顺势而上,关键是我们如何搭好这个支架,并能使支架顺着正确的方向延伸,这就需要教师的教育机智,在活动中,师幼双方既是充当发起者,也充当反馈者,教师要善于抓住孩子抛出的问题,再将一定难度的球抛给孩子,孩子在打球的过程,再将有问题的球抛给老师,往返循环中使幼儿获得主动发展。
跟进式区域能够活化区域活动,但是这对老师是一个挑战,我们需要在挑战中不断反思自己的工作,对教育元素本身要不断思考,不断深入探索,让区域活动能够真正如有源头活水般流畅起来!
二、区域材料“多元性跟进”和“转变式跟进”
区域的重要角色是“材料”,“材料”扮演着“第二”老师的角色,幼儿是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和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图式的,所以材料的初次投放与改进投放就显得至关重要。在区域活动中材料的调整和更进策略很重要,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对区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让区域材料呈现“多元性跟进”和“转变式更进”,以便达到物尽其用,让材料体现效益,让幼儿收获效益。
(一)区域材料“多元性跟进”激活幼儿思维
1、材料多元,玩法多元(多元*多元的效应)
区域活动中所提供的材料呈现丰富和多彩局面的话,玩法也将出现多元效应,这就是“乘”的叠加效应。多元的材料往往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孩子们的探究中也将呈现多元的玩法。如在建构区的北京天安门中,我们原先给孩子提供的都是大块的积木,在区域活动的开展中,我们发现了用体积相对较大的积木所形成的建筑一方面在形态上不像北京天安门,另一方面在挑战性上无法满足幼儿的最近发展区需要。于是在大家的共同建议下,投放的材料发生了改变,有牛奶盒、体积较小的积木等废旧材料的组合。在又一次的区域活动中,我们发现虽然所提供的材料能满足幼儿建构的兴趣了,但是在逼真性方面又有所欠缺,于是我们又将目标锁定到了颜色变幻上,大面积投放红色建构材料搭建仿真天安门。
(二)区域材料“转变式跟进”拓展探索空间
区域材料投放后,我们还需要关注材料是否投放时间过长,造成幼儿的厌倦重复感,是否已太简单,对幼儿缺乏挑战,是否指向过于单一,缺少选择性等问题。在材料的更新调整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老师将原有的材料、原有的设计思路全部抛弃,全部替换成新的材料、新的思路,这样不仅浪费了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同时也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再发展的机会,其实不然,我们可以根据幼儿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层次发展水平作出相应的调整,以达资源的合理化应用。
1、内容不变,表现形式多样
在计算区“我家的电话号码”中,我们事先投放的是小圆点、实物指示等,但由于内容比较容易把握,孩子们马上就掌握了要领,在进行类似的活动显得有点多余,于是,我们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在电话本增设了分合式、有相邻数、创新页面等,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幼儿对新的内容又充满了探索的兴趣。常常能看到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讨论“我家的电话号码”。
2、思路更新,承载载体变化
科学区中的魔术箱里有各种神秘的小东西,曾一度成为大家的“众星捧月”,可是过了不久,魔术箱里的秘密全部揭晓了,魔术箱也渐渐地跑到了一个冷清的角落里,鲜少有人问津。为此,我们的老师动起了脑筋,将魔术箱的形式进行了巧妙的转换,一个小酒缸,里面盛着螺瑡、金鱼等生物,乍一看,里面什么都没有,打开小手电,往里照一照,咦,鱼儿往灯光方向游动了,小螺瑡一个一个爬在小酒缸的壁上聊天呢!承载载体的变化让幼儿在新异的思路学习了科学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三、区域指导行为“三位一体跟进”
教师要实现对游戏的有效指导,不仅要进行铺网式的指导,更要进行跟进式的指导。通过参与游戏的进程,具体指导幼儿的游戏,引导其深入不断提高行为质量和活动水平。我认为,教师的跟进指导行为主要包括点拨式即时提携推动、互动式碰撞推动、螺旋式评价跟进推动,如果能到做到“三位一体”,那么孩子在区域活动中的发展将势如破竹。
(一)点拨式即时提携推动——蜻蜓点水
区域活动不仅拥有一个动态的物质环境,也是一个动态的活动环境,就如同哲学领域所说的道理一样:人不能同时跨进同一条河流,说明了事物、事情是在每时每刻发生变化的,区域活动的开展也是有同样的道理的,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发展或是变化着的,教师的艺术在于如何抓住那些关键的时刻及时地给予点拨,这样的点拨形式或许是蜻蜓点水的,但对于幼儿来说是可能这样一个点拨、这样一个互动能够让幼儿的思路豁然开朗,让幼儿的活动呈现一个新的局面,活动的层次体现一个难度梯度的变化与递进。
(二)互动式碰撞推动——思维碰撞
“纲要”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区域活动是师幼互动的良好载体,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建构有效的师幼互动呢?
1、口头言语跟进
幼儿在参与活动区游戏的时候,教师的语言指导很关键。良好的语言引导和介入能提高幼儿游戏的水平,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反之,则画蛇添足,干扰幼儿游戏。
2、体态言语跟进
如今,不少教师在活动中为了树立教师的威严而缺少对孩子的情感交流,忽略了体态语言的作用,其实,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轻轻地抚摸有时候其作用更甚于直接的语言交流,当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体态语言的鼓励和支持的时候,他们的自信心也会增强的,这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与互动,也是促进活动深化的一个催化剂。
3、书面言语跟进
口头语言、体态言语的更进是相辅相成的,那么除了这些言语的更进之外,书面言语也是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书面言语包括幼儿的自我评价语言和教师对幼儿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形式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发展水平,并且明确下一步发展的要求。
(三)螺旋式评价跟进推动——纽带联系
对于孩子在区域活动中的观察和评价不是一时的,而是一个持续观察的动态的过程,在观察中评价,在评价中发展,在发展中继续评价,继续发展,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如果其中一个环節“脱链”,可能会导致整个干预陷入失败的境地,其实“螺旋式”是我们提供给孩子的一个支架,有了这个支架,孩子就能顺势而上,关键是我们如何搭好这个支架,并能使支架顺着正确的方向延伸,这就需要教师的教育机智,在活动中,师幼双方既是充当发起者,也充当反馈者,教师要善于抓住孩子抛出的问题,再将一定难度的球抛给孩子,孩子在打球的过程,再将有问题的球抛给老师,往返循环中使幼儿获得主动发展。
跟进式区域能够活化区域活动,但是这对老师是一个挑战,我们需要在挑战中不断反思自己的工作,对教育元素本身要不断思考,不断深入探索,让区域活动能够真正如有源头活水般流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