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有把周期看得足够长,才不容易被当前形势所影响。
中国的创投圈出现了明显的泡沫。
清科研究中心9月初公布了两组数据。从2014年1月1日到现在,全国新注册的企业数量是1200万家,其中2015年前6个月是600万家。也就是说,去年全年中国新增企业和今年上半年新增的数量相同。但是,中国的天使投资机构、VC和PE一共投了6000~7000个项目。也就是说,企业融资的成功率不到3%。还有一组更恐怖的数据,去年全年活跃的天使投资机构有52家,投了不到800个项目,平均每家机构投资15个项目;今年上半年活跃的天使投资机构是248家,投了不到1000个项目,每家只有3.7个。
从投资的角度来谈,只有把周期看得足够长,才不容易被当前的形势影响。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联想之星曾经采用“比较法”(在行业第一被证明成功后,投资一个估值相对较低的第二名或者第三名),抱着投机的心态投资了一两家,但是总体来看都不成功。很多时候,“领头羊”走得不对,跟随者肯定也是不对的。
滴滴打车成功后,补贴打车市场的公司越来越多。但是投资者对纯靠补贴的公司都很谨慎。因为补贴很难建立壁垒,最初投资机构对滴滴打车的模式持有很大疑虑。试想一下,如果腾讯和阿里不出手推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话,行业格局是未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滴滴打车是一个特例,不能作为真理去学习。
甚至火了一段时间的智能硬件也有可能是个坑。互联网思维是边做边改,但做硬件是一个系统思维,在初期就必须要把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周期、分销商等等每一步都确定好。智能硬件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难度都很大,产品交付时间又是卡死的,硬件产品一旦销量停滞,公司如山倒,就像当年的诺基亚,成本投入之后再想转型很困难。
再比如上门服务这个领域,虽然是O2O上的重要一环,但是那些单纯做上门服务的企业风险太大,原因是一些上门服务产生的是负价值,例如上门美发。而且,O2O火了之后,市场整体胃口被撑大,公司估值都很高。
投资人对于一些产生不了大公司的领域几乎也不再怎么关注。例如社交产品,大的社交需求已经被微信和QQ满足,其他都是一些旁枝末节。
这样梳理下来,能真正让投资机构掏钱的领域实在是很少了。
特别是做早期投资的机构,必须分析行业新趋势。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结合是当下投资的一条主线。有人说互联网带来了新的商业逻辑,这是不对的,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让整个商业回归了本来的逻辑。新技术的重新兴起,是对互联网的一种补充,更大的机会就在于技术升级本身,包括无人机、机器人、3D打印等。
总之,投资者的态度越来越谨慎,疯狂的状态正在归于冷静,但这并不标志着创业的冬天来临了,因为创业的大机会仍然存在。
2010年之前的互联网创业,很长一段时间是没有大机会的。那时的盈利模式单一,除了广告、游戏、电商,没有其他事情可做。当时的BAT几乎一统天下,没有新的变量出现,所以不太可能成就大公司。但是现在,移动互联网和传统产业结合的趋势还没有结束,很多行业还处在改造过程中,只要机会存在就会有人创业。
其次,资本不会一下子就撤完。假如股权投资冷了,以前投资者可以投房产或者黄金,但现在那些领域也没有投资机会了,所以大部分钱还会存在,只不过投资会相对冷静。
因此,所谓的冬天不是创业的冬天,而是资本的冬天。因为有些创业者对项目和机会的选择完全取决于带头案例的标杆作用,而不是对具体项目的价值进行评估。加上几乎每个领域都已经是红海,之前“海投”的做法也难以保证收益。
不过,资本的冷静或许能带动这股创业潮回归理性。
中国的创投圈出现了明显的泡沫。
清科研究中心9月初公布了两组数据。从2014年1月1日到现在,全国新注册的企业数量是1200万家,其中2015年前6个月是600万家。也就是说,去年全年中国新增企业和今年上半年新增的数量相同。但是,中国的天使投资机构、VC和PE一共投了6000~7000个项目。也就是说,企业融资的成功率不到3%。还有一组更恐怖的数据,去年全年活跃的天使投资机构有52家,投了不到800个项目,平均每家机构投资15个项目;今年上半年活跃的天使投资机构是248家,投了不到1000个项目,每家只有3.7个。
从投资的角度来谈,只有把周期看得足够长,才不容易被当前的形势影响。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联想之星曾经采用“比较法”(在行业第一被证明成功后,投资一个估值相对较低的第二名或者第三名),抱着投机的心态投资了一两家,但是总体来看都不成功。很多时候,“领头羊”走得不对,跟随者肯定也是不对的。
滴滴打车成功后,补贴打车市场的公司越来越多。但是投资者对纯靠补贴的公司都很谨慎。因为补贴很难建立壁垒,最初投资机构对滴滴打车的模式持有很大疑虑。试想一下,如果腾讯和阿里不出手推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话,行业格局是未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滴滴打车是一个特例,不能作为真理去学习。
甚至火了一段时间的智能硬件也有可能是个坑。互联网思维是边做边改,但做硬件是一个系统思维,在初期就必须要把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周期、分销商等等每一步都确定好。智能硬件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难度都很大,产品交付时间又是卡死的,硬件产品一旦销量停滞,公司如山倒,就像当年的诺基亚,成本投入之后再想转型很困难。
再比如上门服务这个领域,虽然是O2O上的重要一环,但是那些单纯做上门服务的企业风险太大,原因是一些上门服务产生的是负价值,例如上门美发。而且,O2O火了之后,市场整体胃口被撑大,公司估值都很高。
投资人对于一些产生不了大公司的领域几乎也不再怎么关注。例如社交产品,大的社交需求已经被微信和QQ满足,其他都是一些旁枝末节。
这样梳理下来,能真正让投资机构掏钱的领域实在是很少了。
特别是做早期投资的机构,必须分析行业新趋势。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结合是当下投资的一条主线。有人说互联网带来了新的商业逻辑,这是不对的,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让整个商业回归了本来的逻辑。新技术的重新兴起,是对互联网的一种补充,更大的机会就在于技术升级本身,包括无人机、机器人、3D打印等。
总之,投资者的态度越来越谨慎,疯狂的状态正在归于冷静,但这并不标志着创业的冬天来临了,因为创业的大机会仍然存在。
2010年之前的互联网创业,很长一段时间是没有大机会的。那时的盈利模式单一,除了广告、游戏、电商,没有其他事情可做。当时的BAT几乎一统天下,没有新的变量出现,所以不太可能成就大公司。但是现在,移动互联网和传统产业结合的趋势还没有结束,很多行业还处在改造过程中,只要机会存在就会有人创业。
其次,资本不会一下子就撤完。假如股权投资冷了,以前投资者可以投房产或者黄金,但现在那些领域也没有投资机会了,所以大部分钱还会存在,只不过投资会相对冷静。
因此,所谓的冬天不是创业的冬天,而是资本的冬天。因为有些创业者对项目和机会的选择完全取决于带头案例的标杆作用,而不是对具体项目的价值进行评估。加上几乎每个领域都已经是红海,之前“海投”的做法也难以保证收益。
不过,资本的冷静或许能带动这股创业潮回归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