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卫星上消失的城市”重现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yajun1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7岁的郑春霞现在还记得小时候从景德镇光明瓷厂大烟囱里飘出来的黑色“雪花”。好奇的小孩子用手一接,涂在小朋友脸上,像抹了一层炭粉。大人们看见了赶忙制止,“别碰,可能是有毒的呢!”
  上世纪八十年代,这座世界闻名的中国瓷都步入生产高峰期。市区内众多陶瓷生产企业与民居混杂,600多个大烟囱探入城市上空,相伴而生的是烧煤制瓷产生的大量黑烟和降尘,整座城市笼罩在一片灰霾中,从天上已看不见,人造地球卫星都拍不到,因此景德镇也被戏称为“卫星上消失的城市”。
  这样的城市在中国还有不少。坐飞机飞临中国一些大城市上空,会看到灰黄色的云团,很难看到城市轮廓。
  糟糕的环境不仅让市民深受其害,也让投资者望而却步。如何让“卫星上消失的城市”重现,既事关人民利益和中国形象,也影响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观察家认为,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将是即将召开的中共十八大上的一个重要议题。
  7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讲话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景德镇是中共下决心作出改变的一个样板。景德镇古称“昌南”,据称是“中国China”的英文发源。“China”小写则是“瓷器”的意思。景德镇已有1700多年的制瓷历史。
  千年窑火铸就了景德镇的辉煌,但也让当地环境难以承载。尤其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柴窑被煤窑取代,每年耗煤200万吨。污染最严重时,每月自然降尘量每平方公里高达54吨。如果一年不清扫,烟尘将会有三、四十厘米厚。
  许多有意在景德镇落户的企业,在考察过后打消投资的念头。于是连续几届市人大会议上,都有代表递交治理大气污染的提案。
  “1995年,景德镇决定通过改造窑炉、拆除烟囱、集中供热等措施遏止煤烟型污染。”景德镇环保局副局长朱钢流说。
  朱钢流说,近些年,景德镇空气质量发生了显著变化。2006年景德镇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景德镇这座“卫星上消失的城市”得以重现。
  被景德镇历史文化深深吸引的台湾工艺陶瓷著名品牌法蓝瓷创立人陈立恒,在2001年第一次考察后差点因为景德镇的空气质量放弃投资建厂。可在短短三年时间内,景德镇烟囱的逐渐消失和空气质量的明显好转让他下定决心前来投资。
  景德镇环境的变化也给郑春霞带来了福音。她现在是景德镇诚德轩瓷业有限公司的质检部长,工作环境比她19岁开始从事质检工作时好了很多。2009年,诚德轩还将天然气作为新能源引入生产车间。
  景德镇只是中国众多资源型城市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中寻求平衡的一个缩影。以采煤、冶炼出名的辽宁本溪市,一年中曾有一半时间大气能见度仅为五十米左右。后来被确定为中国第一个治理环境污染的试点示范城市后,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以及发展环保产业等,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二级(良)以上天数明显增多。
  这表明,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富裕后才开始真正重视环境问题不同,中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不及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却已经高度重视环境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尽管中国在可持续发展上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后发赶超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依然很大,在这方面每取得一点进展都十分艰难。
  根据中国环境保护部公布的数据,2012年上半年中国七大水系中仅长江和珠江水质良好,淮河为轻度污染,黄河、松花江和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在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中,仍有33个城市空气质量超标。一些地方的民众也因生态环境问题而以多种方式表示不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仍将是下一届中共领导集体的重任。
  ——摘编自新华网10月29日电
其他文献
2010年澳洲民众对中国的基本评价    作为澳大利亚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澳中关系受到该国民众的普遍关注。澳大利亚罗伊国际政策研究所(Lowy Institute)发布的2010年度“澳大利亚全球民众意见及外交政策”报告的中国相关部分,以及英国广播公司所作国际民调涉华部分显示,与以往相比,2010年澳民众看待中国心态愈发复杂:在对中国经济发展以及双边经贸关系积极评价增多的同时,对中国崛起带来的战略
期刊
近年来,中新社的“两会”报道主动调研海外华侨华人的需求,发挥图文通稿、专稿、专版、报刊、网络及视频的综合优势,根据自身定位,贴近中国的发展实际、海外受众对中国的信息需求和海外受众的思维习惯,有的放矢地采用海外受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强调用事实说话,寓理于事,以小见大,因独取胜,坚持“中国声音,国际表达”,使报道“海味(海外特色汁足、侨情(符合侨情)更浓”。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中新社两会报道文
期刊
据媒体报道,2010年下半年我国拍摄了新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跟之前商务部推出的“Made with China'’宣传片不同的是,此次采用全明星路线,可谓星光灿烂,在60秒钟的广告中诉说或展现了中国的新风貌。在胡锦涛主席1月份访美期间,该广告在纽约时报广场高频率播出,成为新闻事件。  我一直思考的是,假设美国拍这样一套国家形象宣传片,他们会采用怎样的策略?我没听说过美国近期有这样的作品,但北
期刊
同全国“两会”相比,国外媒体对中国地方“两会”的关注度一直相对较低,使其难以像全国“两会”那样引人瞩目。我们不妨以美国全国性报纸对各州议会新闻的报道作参照,结合国内外宣媒体的报道实践,通过对比研究,探索拓展地方“两会”的对外报道空间,虽然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与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存在根本差别,但是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还是能够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些相通之处。  由于时间仓促,本文仅尝试通过对中美新闻报
期刊
大部分外国人对中国知之甚少,甚至多有误解。对外报道要善于从普通外国人能够理解、能够对接以及能够触摸的故事讲起。人的故事通常具有可以超越国界和不同文化背景的穿透力、冲击力,讲好中国故事,是非常有效的。    讲故事的魅力    新闻事件以故事的形态出现往往更容易让观众接受。同样,作为继文学和电影之后最重要的叙事载体——电视媒介特性决定了电视更擅长新闻故事的形式,因为电视最大的长处是它很快地让具体的形
期刊
自2003年以来,五洲传播中心与国际媒体一起,共同制作、播出了200余小时的合拍纪录片,向全球电视观众介绍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历史文明、科研技术,以及自然地理,节目到达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五洲传播中心与Discovery亚太电视网联合出品,由英国Roast Beef(罗斯特比夫)制作公司承担制作,由世界著名旅游探险节目主持人伊恩·莱特主持的电视纪录片《连
期刊
2012年10月10日至14日,笔者随新闻出版总署代表团参加了第64届法兰克福书展。本届书展吸引了来自全世界100多个国家的7000多家参展商和近30万观众。今年书展的重点是儿童和青少年图书,以及图书行业的数字化趋势,书展的主宾国是新西兰。尽管数字化革命带来新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出版商推出电子图书、网络图书,但印刷书籍仍占主导地位。  随新闻出版总署代表团参展的共有70多家中国出版单位,参展的图书有
期刊
在对外传播工作中,如何有效影响受众是重点更是难点。不管我们将传播途径、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等设计得如何完美,在实践中有时却往往因为国外的种种客观因素而大打折扣。然而不用迈出国门,在我们身边却活跃着一个十分渴望了解中国社会和学习中国文化的外国留学生群体。这些留学生大多会成为未来的对华友好人士,成为中外沟通的纽带和桥梁。从人际传播意义上讲,外国留学生眼里的中国和口中的中国,要远远比大众媒体传播的中国更让
期刊
虽然我喜欢看书,但远非博览群书之人。回想这些年,能够在旅途中随身携带,并且翻来覆去看,以至于封面凹印的书名都被摩掉色的,除却教科书,恐怕就是外文出版社今年出版的“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之十五——《对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设计》了。  在书商纷纷抢做标题党的当下,它那不是很出挑的书名,并不太容易让读者“一见钟情”。然而,简洁、平实的序《创新中国形象的内涵与载体》扼要地点出了这本书的意义,以国家社科
期刊
编者按:本期选取《纽约时报》和新华社的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两篇文章进行点评,剖析了对外传播方式方法中两种较有代表性的表现手法——讲故事和设置议题,对这两种表现手法的实际运用给出了一些启发。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一个个奇迹,也给新闻工作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发挥空间。然而由于语言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差异,如何将中国新闻用外国读者接受和欢迎的方法传播出去,这是外宣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