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是科学发展的前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的宝贵品质,是创新思想的原动力。在中学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不但使学生发现问题,还会使学生努力去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思维向更高、更新的层次发展。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问题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学生在不断地试图提出问题,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会具有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品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许多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很贴近,很多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都会见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善思、敢想、乐问,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1、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前提
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思维活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紧张感和焦虑感,从而使之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展现个性。学生就会从“怕问”到“敢问”再向“乐问”发展,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例如,在学习“生物进化的原因”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适时的点拨、暗示,让学生思考马克思、达尔文的进化论是如何解释生物进化的?其观点分别是什么?在达尔文之后的综合进化理论有了什么新的突破?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学生一起既尊重教材又不迷信教材,敢于质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理解正是因为有了教师的参与,学生本不够丰富的阅历会有所增长,旧的知识能得到更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提示、启发、交流等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铺设起了更为顺畅的通道。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教师需要创设平等、民主的对话氛围,用一颗真诚的心投入到与学生的对话中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肥沃的土壤。
2、善于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育不仅不应该使学生厌恶学习,而且应该使学生感受到被一种不可抵挡的力量吸引着。”这种不可抵挡的吸引力就是学习兴趣。首先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培养学生的兴趣。自然界中的有关于生物之谜很多,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讲授内容提出疑问,从而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讲哺乳动物时可设疑:“鲸鱼为何集体自杀?”在讲植物向光性时可设疑:“为何葵花朵朵向太阳?”这些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为学习相关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现与鼓励学生学习上的进步。教育心理学认为成就可以激发兴趣的,当人们从事某项工作或学习时,如果发现自己有了进步,就会体会到一种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更大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有兴趣,养成想问题、提问题和延伸问题的良好习惯,从而促进学生不断地探索事物、发现问题,问题意识在此过程中便油然而生。。
3、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关键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依赖于一定的兴趣、融洽的师生关系,还要依赖教师的教学技能,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精心创设情境,并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引导学生的问题意识。
3.1善于观察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观察是问题的开始,没有对事物的观察,就不可能对事物提出问题,不可能提出新见解。例如,在学习“呼吸作用”内容前,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在体育课上跑步时的呼吸频率和平静时的区别,于是学生陷入了沉思,头脑中不断闪现自己跑步时和平静时的呼吸频率,不一会儿,纷纷提出问题:人在短跑的过程中,为什么呼吸频率特别快,而长跑时呼吸频率会比较慢一些?为什么平静时呼吸都比较浅,而且很有节奏?长跑过程中,有一段时间很难受,但再坚持下去,反倒轻松了许多,这与呼吸有关吗?教师可以告诉他们这就是这节课要解决的内容。同学们便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善于观察现实生活,会为提问提供更多的素材。
3.2在实验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实验教学具有真实、直观的特点,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动手实践等途径,直接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过程及现象,会产生诸多的疑问,从而寻求解答问题的方法和技能。例如,在演示“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实验时,教师可先让学生预习实验步骤,然后试着提问。同学们纷纷提出:为什么要用37℃的水浴?滴几滴NaCl溶液行不行?不设对照组实验可以吗?先肯定同学们的提问意识,然后希望他们带着问题进入实验。学生在动手实验时,教师可以一边指导实验,一边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同学们问题意识强烈,还能提出许多问题,这对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将产生极大的推动力。
3.3在多媒体的演示中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教学中,学生多个感官受到刺激,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火花由此迸发。例如,在“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中,请同学们认真观看课件(内容为繁忙的交通运输线和人体血液循环路线为动画)。首先以繁忙的交通运输线来引起学生对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的联想,产生疑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被人体吸收后,怎样才能运输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组织细胞在生活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离细胞?然后看人体血液循环路线,引导学生明白原来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面,也有一条繁忙的运输线,这些运输线就是遍布全身的大大小小的血管,血管里流动着血液,血液将来自消化道的营养物质和来自肺部的氧迅速运往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同时将细胞生活中产生的废物及时运走,从而导入“流动的组织——血液”的教学。
3.4在生物科学史介绍中创设问题情境
生物学发展过程中大量的史实闪烁着前人智慧的光芒,用这些史实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献身科学的热情。例如,“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教学中,介绍米舍尔发现的核酸。细胞核中究竟有什么物质?这是米舍尔非常感兴趣的问题。那么应该用什么材料来做研究呢?他想到了医院中伤员用过的绷带,因为这些绷带上有许多来自脓液的白细胞。然而要研究细胞核中的物质,需要将细胞核从细胞中分离出来,怎样才能就将细胞核从细胞中分离出来呢?他想出了一种方法,用稀盐酸溶去细胞中核以外的绝大部分物质,从而得到脱离细胞的细胞核,再通过化学方法提取细胞核中的物质,而且这种物质与细胞内的其他有机物不同,他认为这是一种前所未知的成分,并命名该物质为核质,20年后,这种化学成分被定名为核酸。科学家经过艰苦的努力,发现核酸有两种,一种是脱氧核糖核酸(DNA),一种是核糖核酸(RNA),在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介绍完毕,教师总结,如果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锲而不舍的追求,遇到疑问,不去攻克,那么成功将永远不会光顾的。在不同的新课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分别回忆学过的“细胞发现史”、“光合作用发现史”,思考科学家是怎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努力而获取成功的。并大力鼓励学生对现有知识要敢于超越,甚至怀疑,提出自己的见解。只要同学们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积极探索,在未来生物发展史上也将会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4、走出课堂,探索发现是培养问题意识的继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问题的答案,而是在学生得到答案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对问题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当今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应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学生不再是外界刺激的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教师应该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优选优用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完善更加深刻的问题意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培养每一位学生的拥有问题意识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问题,教师不仅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积极举办多种活动,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对事物做更深层次的探讨,也才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不断完善,促进学生思维向更高、更新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淑英.生物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冷巨丰.对生物课堂教学方式的几点思考[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出版.
[3]鲁献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提高能力的思考[J].中小学教育.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问题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学生在不断地试图提出问题,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会具有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品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许多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很贴近,很多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都会见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善思、敢想、乐问,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1、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前提
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思维活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紧张感和焦虑感,从而使之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展现个性。学生就会从“怕问”到“敢问”再向“乐问”发展,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例如,在学习“生物进化的原因”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适时的点拨、暗示,让学生思考马克思、达尔文的进化论是如何解释生物进化的?其观点分别是什么?在达尔文之后的综合进化理论有了什么新的突破?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学生一起既尊重教材又不迷信教材,敢于质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理解正是因为有了教师的参与,学生本不够丰富的阅历会有所增长,旧的知识能得到更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提示、启发、交流等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铺设起了更为顺畅的通道。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教师需要创设平等、民主的对话氛围,用一颗真诚的心投入到与学生的对话中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肥沃的土壤。
2、善于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育不仅不应该使学生厌恶学习,而且应该使学生感受到被一种不可抵挡的力量吸引着。”这种不可抵挡的吸引力就是学习兴趣。首先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培养学生的兴趣。自然界中的有关于生物之谜很多,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讲授内容提出疑问,从而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讲哺乳动物时可设疑:“鲸鱼为何集体自杀?”在讲植物向光性时可设疑:“为何葵花朵朵向太阳?”这些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为学习相关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现与鼓励学生学习上的进步。教育心理学认为成就可以激发兴趣的,当人们从事某项工作或学习时,如果发现自己有了进步,就会体会到一种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更大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有兴趣,养成想问题、提问题和延伸问题的良好习惯,从而促进学生不断地探索事物、发现问题,问题意识在此过程中便油然而生。。
3、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关键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依赖于一定的兴趣、融洽的师生关系,还要依赖教师的教学技能,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精心创设情境,并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引导学生的问题意识。
3.1善于观察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观察是问题的开始,没有对事物的观察,就不可能对事物提出问题,不可能提出新见解。例如,在学习“呼吸作用”内容前,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在体育课上跑步时的呼吸频率和平静时的区别,于是学生陷入了沉思,头脑中不断闪现自己跑步时和平静时的呼吸频率,不一会儿,纷纷提出问题:人在短跑的过程中,为什么呼吸频率特别快,而长跑时呼吸频率会比较慢一些?为什么平静时呼吸都比较浅,而且很有节奏?长跑过程中,有一段时间很难受,但再坚持下去,反倒轻松了许多,这与呼吸有关吗?教师可以告诉他们这就是这节课要解决的内容。同学们便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善于观察现实生活,会为提问提供更多的素材。
3.2在实验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实验教学具有真实、直观的特点,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动手实践等途径,直接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过程及现象,会产生诸多的疑问,从而寻求解答问题的方法和技能。例如,在演示“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实验时,教师可先让学生预习实验步骤,然后试着提问。同学们纷纷提出:为什么要用37℃的水浴?滴几滴NaCl溶液行不行?不设对照组实验可以吗?先肯定同学们的提问意识,然后希望他们带着问题进入实验。学生在动手实验时,教师可以一边指导实验,一边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同学们问题意识强烈,还能提出许多问题,这对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将产生极大的推动力。
3.3在多媒体的演示中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教学中,学生多个感官受到刺激,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火花由此迸发。例如,在“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中,请同学们认真观看课件(内容为繁忙的交通运输线和人体血液循环路线为动画)。首先以繁忙的交通运输线来引起学生对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的联想,产生疑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被人体吸收后,怎样才能运输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组织细胞在生活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离细胞?然后看人体血液循环路线,引导学生明白原来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面,也有一条繁忙的运输线,这些运输线就是遍布全身的大大小小的血管,血管里流动着血液,血液将来自消化道的营养物质和来自肺部的氧迅速运往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同时将细胞生活中产生的废物及时运走,从而导入“流动的组织——血液”的教学。
3.4在生物科学史介绍中创设问题情境
生物学发展过程中大量的史实闪烁着前人智慧的光芒,用这些史实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献身科学的热情。例如,“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教学中,介绍米舍尔发现的核酸。细胞核中究竟有什么物质?这是米舍尔非常感兴趣的问题。那么应该用什么材料来做研究呢?他想到了医院中伤员用过的绷带,因为这些绷带上有许多来自脓液的白细胞。然而要研究细胞核中的物质,需要将细胞核从细胞中分离出来,怎样才能就将细胞核从细胞中分离出来呢?他想出了一种方法,用稀盐酸溶去细胞中核以外的绝大部分物质,从而得到脱离细胞的细胞核,再通过化学方法提取细胞核中的物质,而且这种物质与细胞内的其他有机物不同,他认为这是一种前所未知的成分,并命名该物质为核质,20年后,这种化学成分被定名为核酸。科学家经过艰苦的努力,发现核酸有两种,一种是脱氧核糖核酸(DNA),一种是核糖核酸(RNA),在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介绍完毕,教师总结,如果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锲而不舍的追求,遇到疑问,不去攻克,那么成功将永远不会光顾的。在不同的新课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分别回忆学过的“细胞发现史”、“光合作用发现史”,思考科学家是怎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努力而获取成功的。并大力鼓励学生对现有知识要敢于超越,甚至怀疑,提出自己的见解。只要同学们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积极探索,在未来生物发展史上也将会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4、走出课堂,探索发现是培养问题意识的继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问题的答案,而是在学生得到答案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对问题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当今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应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学生不再是外界刺激的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教师应该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优选优用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完善更加深刻的问题意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培养每一位学生的拥有问题意识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问题,教师不仅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积极举办多种活动,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对事物做更深层次的探讨,也才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不断完善,促进学生思维向更高、更新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淑英.生物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冷巨丰.对生物课堂教学方式的几点思考[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出版.
[3]鲁献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提高能力的思考[J].中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