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思维充满中学语文课堂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12720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堂改革已实施很多年,但当前的中学语文课堂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多数中学语文老师在新课论面前采取的是“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一些老师虽然也尝试着做出改革,但也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没有对课堂教学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笔者就多年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体验,提出自己的点滴看法,以期与同仁共勉。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教育;个性求异;实践
  
  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手段,要求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必须实施“创新教育”。但是,相当数量的中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育”,并不真正理解。有的仍在“隔岸观火”,我行我素;有的则认为“创新教育”就是听听录音、看看投影,有的干脆戏称“创新教育”就是问几个“春风杨柳多少条,六亿神州怎么样”之类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创新教育是一个立足现实并以此为基础,指导年轻一代不断地构建未来的过程,语文的“创新教育”就是以课堂的形式,通过特定的文本,培养学生深邃的洞察力、大胆的预见力、丰富的想象力、准确的判断力等,从而使学生从领悟的知识中开拓一片崭新的天地。
  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课堂内实施“创新教育”,让“创新思维”充满课堂呢?笔者认为可做好以下几点。
  一、转变传统观念,营造创新氛围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营造一个“创新教育”的氛围。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人在川流不息的闹市,就会洒脱不羁,身在庄严肃穆的环境,就会庄重严谨。创新教育深同此理。中学语文课堂的创新教育,也要有灵性激荡的创新氛围。要创设这种氛围,就必须做到两点:一是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二是创造一种和谐自然的课堂环境。
  1.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我们的师生关系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师道尊严、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师道尊严”从一开始,就在师生之间画了一道“楚河汉界”,将老师和学生截然分开。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文,讲作者早年向先生请教时的情景,这样写道:或遇其论出,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试想在这种胆战心惊的环境中,谈何创新?“尊重学生”也只把学生当做一个“自然人”看待,并不能真正改变课堂上的主动与被动关系。“热爱学生”这是一种飞跃,是目前我们大力倡导的。对待学生要“满腔热情满腔爱,要师爱荡漾”。但是,我认为对学生光爱还不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只有欣赏,才有激发,就是要欣赏出学生坚定的信念:我要创新,我能创新。有了这样的氛围,学生的创新潜能就会被极大发掘。几年前,我教过一位学生叫杨阳,他很阳光,很帅气,智力不错,就是不爱学习,成绩一般,考高中没什么希望。一次考试时,恰好我监考他。考试期间,我无意中看到他做的试题。古文阅读一题,全考场没有一个同学做对,而杨阳居然全对。考试结束后,我由衷地赞赏了他,没想到一向在我面前不敢抬头的他,这次居然挺起胸脯,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这之后,他不但能及时交作业,还主动找我请教问题。渐渐地他的成绩提高了。中考时,居然考上重点高中,现在他已是一名高校的大学生。由此可见“欣赏”坚定了杨阳的信念,“欣赏”激发了杨阳的创新热情。
  2. 构建一个和谐自然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是动态的,它不可能完全掌控在教师手中,因为学生的思维火花随时会被点燃,“节外生枝”时常发生,如果老师无视和扼杀这样的“节外生枝”,无疑“创新教育”就成了一句空话。要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呵护这样的“节外生枝”,尽量变“节外生枝”为解决问题的“源头活水”。
  教学鲁迅的《社戏》,对文末“再也没有看过那夜似的好戏”一学生提出疑问“再也没有看过那夜似的好戏,是否因为那夜的戏非常精彩以后看的戏都不好!”显然学生没有理解课文的内容,老师不能马上给予否定,组织学生继续讨论,深入理解,一旦时机成熟,学生会争着发言,“昨夜看戏,是经过激烈争取才获得机会,过程刺激,得来不易,所以难忘”“这次出行没大人陪同,清一色孩子,说明孩子也能行,所以难忘”。综上所述问题迎刃而解。如果一味否定,不仅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还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谐课堂气氛会大打折扣。
  二、弘扬个性特点,强化创新意识
  人云亦云、墨守成规,不可能有创新。只有勇于展现个性,独树一帜,另僻蹊径的人,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要让学生敢于怀疑,并在怀疑的基础上,有所发现,这才是创新意识的表现。这种创新意识正是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精心呵护与着意培养的。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利用质疑、释难、问题讨论、创作表演等手段,改变教师“灌而不启”的做法,改变学生“受而不发”的陋习,让学生清楚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要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要树立起崇尚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新意识。要以争考“第一名”变成争做“第一个”,从而形成一种有求异性、创新性和独创性特征的创新思维。
  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引导他们在立意、选材、构思、语言表达方面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让他们意识到作文是“以我手写我口,以我笔抒我情”,是体现自己独到的东西,是自我个性的张显。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不能满足于一般的感受和现成的结论,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敢说“我认为”,要相信“我能行”大胆质疑问题,寻找最能表现自己个性的答案。以“创新意识”武装起来的大脑,一旦点燃起创新思维的火花,思维就会大放异彩。例如,在讲授《雷电颂》一文时,有一学生提出这样的观点:屈原投汨罗江而死非常不值。他讲,生命诚可贵,对每个人来讲都只有一次,死意味着一切都结束了,不如活下来,以另一种形式为国家继续战斗!这个同学的观点虽然与常人相悖,但也不无道理。教师应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角度出发,肯定和鼓励这种从新角度思考问题的做法。
  三、鼓励大胆求异,发展创新思维
  陶行知先生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如果有了创造的天时地利,培养创造之人就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和殷切鼓励。许多学生对教材中涉及的知识常常有独到的见解,事实上这就是“创新意识”。教师应激发和鼓励,最大限度满足他们的创新欲望,启发他们的求异心理,逐步养成利于创新,敢于创新的思维方法。例如,在讲授成语和典故时,我们不妨“反其意而思之”,“东施效颦”中的东施丑不自弃以为美,“狐假虎威”中的狐狸善于假借外物仍为智;“班门弄斧”中的班门弄斧人挑战权威的精神着实可嘉等。这些反向思维虽然有时显得肤浅,但至少比那些墨守成规的人来讲要好得多。
  当然,鼓励学生创新思维,不等于为异而异,创新一定要合情合理,与现实相对应,对社会有作用。
  四、激励勇于实践,倡导创新行为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不断探索、创新的活动。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活动中对知识的传授一定要做到少讲、精讲或不讲,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让他们不断讨论、推理最后得出结论。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的做法是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这样不仅可以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扩大知识面,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对于文学作品的教学,教师应充分挖掘作品中富于想象的语言材料,抓住作品中值得思索玩味,符合学生“奇思妙想”的心理特点因素,鼓励他们以自己角度审视,以自己心灵感悟、大胆想象创新。如在讲授孙梨的《芦花荡》一文时,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老头子”智斗日本鬼子的场景,并写成一篇文章,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从而达到“标新立异”的创新境界。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长盛不衰的动力,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而又艰巨的历史使命,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它做好,真正让创新思维充满中学语文课堂。
  
  (沛县郝寨中学)
其他文献
时间反转技术作为一种可以克服传输信道的"多径效应",从而实现目标的自适应聚焦及定位的新技术,近年来被广泛地应用于无线通信、医学治疗、材料学、水声学等领域。本文将时间反
孔子治学"三境界",即《论语》开篇那三句话。第一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能够感受辛勤学习、温故知新之乐。一个人修养达到这种境界,就能感受到学习的愉悦。所以,热爱学习
摘要:培养问题意识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生物课堂有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了相关认识。
目的:探讨心电图Tv1>TV6对高血压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高血压病患者及非高血压者采用常规12导心电图描记进行比较.结果:非高血压组TV1>TV6发生率为3.1%,而高血压组发生率为29.5
本文主要对原发性高血压并心脑损害的24小时动态血压特征进行研究.1资料与方法1.1观察对象本组140例,经询问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均符合WHO的高血压诊断
基于更好地研究虚拟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利用3D Max软件进行三维建模,利用Unity3D软件搭建虚拟场景模拟实景和实物,最终完成虚拟电路实验平台的设计。通过还原日光灯照明
由于听力所限,聋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与正常儿童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大部分聋生惧怕写作,他们写出的句子既不完整、不生动,又缺乏情感,而且语序颠倒,让人不知所
本文设计了基于B/S结构的钻井平台管理信息系统,运用了JSP、网络服务器、数据库等技术,设计了系统的体系结构,调查分析了平台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范围,并进行功能结构设计。同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取决于教师的本身素质,更取决于教学设计的优劣,即着重看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构思和安排是否达到最优化。  一、坚持教学目标多元化是前提  教学目标是教学双方积极活动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的方式以及学生学的方式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问题:(1)学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