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曲《林泉》的演奏版本之比较研究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dawang1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是对古筝独奏曲《林泉》进行演奏版本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一是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内涵进行分析;二是对乐曲的结构、内容与风格特征进行梳理;三是对三位演奏家的不同演奏版本进行比较,从共性、个性及不同的风格进行剖析、阐述。笔者意图通过比较三位演奏家的演奏版本,在同一乐曲中,运用不同的演奏手法能表现出来的不同音乐艺术效果,如何运用不同的演奏手法去表现同一作品,在充分尊重原著作品的同时而又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关键词:作品 演奏版本 风格特征 音乐处理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0-0007-05
  古筝独奏曲《林泉》是叶小纲先生于2001年应香港刘诗昆钢琴艺术中心委约而作,乐曲不仅发挥了乐器的特性,而且体现了作曲家的个性以及创作风格,同时,由于此曲具有高难度的演奏技巧,进一步推动了古筝演奏技术的发展。作品凭借其流畅优美的旋律线条和特有的人文气质、复杂多变的节奏形态以及强大的内在张力得到了众多演奏者的青睐,成为了音乐院校专业学生的必弹曲目,同时也成为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的指定比赛曲目之一。
  调查表明,目前对《林泉》这首作品进行的研究大概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通过这首作品及创作手法,推动了筝乐现代作品的创作理念;2.对该作品的音乐评论;3.论著中对乐曲的介绍与演奏提示,而对不同演奏家的演奏版本的研究尚属空白。本文通过对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三位古筝演奏家——袁莎①、吉炜②、刘乐③的演奏版本进行比较研究,从共性、个性及不同的风格进行剖析,这对于我们如何演奏好这一首作品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林泉》创作背景
  (一)作者生平
  叶小纲先生是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作曲系教授,中國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7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杜鸣心教授。1980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著教授Alexender Goehr的短期作曲班上学习。1981年首次举行个人作品音乐会。1987年,叶小纲获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奖学金,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作曲家Dr. Samuel Adler,Dr. Jpserph Schwantner,Prof. Louis Andriessen。他创作的各类作品,如古筝独奏曲《林泉》、交响乐《地平线》《释迦之沉默》、小提琴协奏曲《湘女潇潇》和电影音乐《洗澡》《花季,雨季》《格萨尔王》等,均得到广泛好评。
  (二)曲名由来
  《林泉》创作于2001年,同年11月30日由著名古筝演奏家袁莎女士在香港大会堂剧院首演,曾夺得了第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作品比赛的唯一金奖。作品根据宋代画家郭熙的《林泉高致集》而得名。《林泉》可谓是当代创作筝曲中的典范,不但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特质,同时又充满了西方作曲技法的现代风格。
  筝(又名古筝)曲中表现水的作品很多,如《银河碧波》《高山流水》《浏阳河》《渔舟唱晚》等。作曲家抓住了古筝自身的特点,同时又借鉴了西方乐器的某些技法,打破了筝对水固有的演绎手段,拓宽了古筝的表现力,将对千变万化富有层次的水的描绘表达得淋漓尽致。作品的创作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其手法看似自由,实则严谨、传统。作品虽带有现代派风格特点,但曲式结构、和声与调性仍然保持着民族元素和传统韵味,是传统与现代的一次完美的碰撞。然而这并不是作曲家刻意去追求,正如他曾经说过的:“一直在追求自己一种既不前卫,又不保守;听上去不刺耳,但实际很复杂;最新技术和传统基本功相结合的手段。”从而使旋律清新脱俗、线条精致流畅、结构一气呵成成为了作曲家的创作特点。
  (三)意境表达
  整首作品具有丰富的音响效果、和声色彩和织体形态。乐曲时而迂回婉转,时而激流浩瀚,忽近忽远,表现了“林中山泉”色彩斑斓、千姿百态、一动一静的迷人境地,体现了在自然状态下的一种完全释放,表达了作曲家对大自然的深深迷恋与向往,达到物我两忘、超凡脱俗、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二、作品分析
  (一)曲式结构
  一部好的筝乐作品,它的结构是至关重要的,《林泉》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曲式结构:即带再现的多段体曲式结构(散起—慢板—快板—急板—散收)即A+B+C+D+A1。
  图1④:
  作品的结构形散而神不散,以写意的手法描绘出清泉涌动,汇入小溪,奔流入海的生动画面,运用这样的曲式结构来表现林泉,是十分贴切的。
  (二)作品内容
  作品《林泉》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色,借景抒情,以期达到一种人与自然紧密结合的境界。作曲家以独特的思维和视角,对定弦进行精心安排、设计,运用鲜明的手法进行创作,使乐曲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演奏家的精湛表演,这些情感意境得到准确与全面的表达。
  1.音乐形态
  引子(A)这一部分由两个排比式的句型组成。一上来就是一串琶音,犹如在幽幽山谷中的一阵微风,水面泛起层层涟漪。紧接着的乐音隐含着全曲的动机材料,音调在五声调式基础上延伸,旋律明快富有朝气,仿佛能清晰地听到泉水叮咚作响。第三句过后是带有任意反复的模进,速度飞快,恍若涌动的泉水汇聚入溪,溪流在蜿蜒曲折的山涧中翻腾。
  慢板(B)“泉水”的主题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由五个上下行“三音组”构成,高低起伏,错落有致,使我们联想到晶莹剔透的泉滴打破了清澈见底的宁静水面,泛起层层水澜并缓缓流动着,水的生命从此开始,被风吹落的花瓣与落叶顺流而下在迂回的沟壑中尽情的舞动。第二个层次是六个十六分音符组成的分解琶音的音群,速度稍稍加快,流动感增强,在此之中闪烁着星星点点的类似旋律的音符,音调介乎于bA、bD、bG不同宫系统之中,加深了水流动的色彩感和空间感,由远及近,若隐若现,虚实对比,动静交错,绘制出一幅生动优美的画卷。第三个层次结合了前两个层次的内容,左手演奏完全一样的第二个层次,安静的铺垫着。右手演奏的单音旋律来自第一层次的材料的延伸,旋律与和声紧密的交织在一起,好像清晨的阳光穿透山林洒落在流动的水面上,闪耀着光辉。   接下来的小快板是泉水的第二个主题(C)。气氛突然变得活泼、欢快起来,音乐情绪和性格与第一个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主题二旋律再次出现,作曲家采用了西方托卡塔风格写法,增添了旋律的弹跳感和趣味性,宛如山涧中翻腾的溪流撞于苍石,水花四溅,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往后的华彩段落,一大串琶音游离在不同宫系统的调性中,将音乐强有力的推进到了快板段落。
  快板由类似无穷动般的快速又均匀的十六分音符带入,并作为铺垫持续到该段结束。左手演奏旋律声部并打破常规的节奏进行,使这段音乐增加弹性感和律动感,似泉水奔腾,川流不息的动态场景。
  急板(D)从低音上行模进,速度极快,具有强大的推动力。作曲家试图用和声来表现水的丰富变化,而不是古筝常见的多音组合的线条旋律。急板结束部分采用非三度叠置的柱式和弦,丰富的音响效果与高涨的情绪犹如强大的水势一泻千里,倾入大海,将乐曲推向高潮,对水的渲染和描绘发挥到达了极致。
  最后尾声(A1)又再现引子的材料……进一步强化了作品的思想内涵……
  为了使这些音乐内容得到挖掘与宣泄,作曲家巧妙地设计了古筝的定弦,打破了以往筝乐作品的定弦方式,使作品的调式色彩别具一格。
  2.弦法特点
  全曲以bA为宫音的七声音阶为基础,同时相邻的音叠置构成bD、bG的不同宫系统的五声音阶,多调式的交融推动着乐曲的发展不断变化,在乐曲的进行中多次移柱转调,再加上某些偏音的精妙运用,使整首作品在保持传统民族韵味的同时,增添了丰富的音响效果和色彩变幻,延伸并拓展了民族五声调式的特点,但是作品整体风格舒展、统一,独树一帜!
  (三)风格特征
  《林泉》这首作品深受人们喜爱,常被选作音乐会的演奏曲目,除了他的作曲技巧高超极富个性,还具有极高的“可听性”,也就是说,作品不仅前卫、现代、有难度,而且旋律优美动听,与一般印象中的一些现代曲子的抽象、松散、无序等完全不一样。《林泉》便是这样一首能让大众读懂的优秀作品。
  三、演奏版本
  经过上述对作品的曲式结构、音乐形象与创作手法的分析,使我们较好地认识了作品的音乐意境和情感内涵,为演奏者的艺术再创造提供了全面的、合理的想象空间。而在实际的演奏中,我们要尽量吃透作品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和所要表达的音乐形象、音乐情感以及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在此基础之上,要想使音乐演奏有特点、感人至深,就必须要通过对各种不同的演奏手法,处理手段进一步的挖掘,同时还要有独到的理解与个性的张扬。因为每个人的艺术鉴赏、艺术感悟和理解是不一样的,而每个听众,也因年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的不同,对音乐的感受也有所差异。在不违背作者原本的创作意图的前提下,如何对作品有更好的二度创作,挖掘出更深刻、更广阔、更具有感染力的表现手段,来表达不同个性的音乐,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演奏者思考的。
  笔者认为,准确地传达作品的思想与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是演奏好这首作品的必要条件。本文以三位国内外知名的古筝演奏家袁莎、吉炜、刘乐为例,对三位演奏家演奏的技巧特点和情感处理进行分析,为演奏者在学习《林泉》这首作品提供相应的参考。
  (一)共性
  袁莎、吉炜、刘乐三位古筝演奏家对《林泉》的演绎都堪称经典,技术精湛,被当下的学习者和古筝爱好者争相模仿。整体来说,三位演奏家都完美的诠释了林泉这首作品,他们都遵循了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准确传达了作品纯然的人文气质和深邃的美学思想,又使人感觉的各个演奏家的特点,这些特点都体现在:速度的把握、力度的起伏、韵味的变化和指法的运用等不同的表现手法上。从他们的音乐中我们能感受到情感的真挚、细腻、婉约,激情昂扬,胸有成竹,带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美好的艺术享受与思想启迪。
  (二)个性
  由于演奏者的年龄、性别、性格、自身阅历、文化素养、演奏习惯、擅长的手法等不同,所传达出的音樂风格、音乐形象、音乐意境以及艺术魅力也有所不同,只有具有个性的表达才能使演奏艺术色彩斑澜。通过仔细聆听,分析比较袁莎、吉炜、刘乐三位演奏家的演奏发现,他们在表现《林泉》这首作品时有许许多多的差异,如处理、指法等。而在许多的不同中,最能凸显他们演奏风格特点的要数演奏作品的时长。演奏时间的长短不同则说明其演奏风格不同,或是从容不迫、意味深长,或是紧凑有力、激情昂扬。
  袁莎:整首作品演奏约7分48秒,由于没有演奏某一个段落(或首演的版本不同),所以时间偏短一些。整体的演奏舒展流畅,层次分明。慢板段落音色婉转悠扬,韵味十足,快板段落颗粒清晰,极具爆发力。她演奏的《林泉》给人带来富有生机的清新的大自然气息,超脱尘俗,使人感受到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让人沉醉。
  吉炜:整首作品演奏约9分45秒,这个速度处在中间值。她的演奏从容不迫,具有强烈的层次感,音色干净通透、清澈明亮,声音空间感强,意境深远而又神秘。音乐的处理简洁质朴,发自内心,内敛、真挚、不做作。整体一气呵成,让人意犹未尽。
  刘乐:整首作品演奏约10分58秒,他的演奏时间最长,但是他的演奏并没让人感觉到慵懒、拖沓。他演奏的《林泉》充满激情,变化无穷,富有张力,细腻而又大气。对泉水的渲染生动形象,对速度和力度的拿捏精准无误,魔幻般地抓住了观众的听觉,跟着他的起伏进入到音乐的意境中去,使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同时,笔者以乐谱的结构划分来分别比较演奏家们的演奏手法的细微之处。
  乐曲开头的引子部分:散板,速度缓慢、节奏不规则、自由,这就给予演奏家发挥的广阔空间。
  袁莎:轻柔的带出一串琶音,突出后半句的重音,第二句不做对比。轻描淡写的开头,为引子结尾处凸显的张力留下余地,使得音乐从容、循序渐进,慢慢打开我们的听觉。
  吉炜:随着一串向上的琶音,力度扬起,突出最高音,后半句稍稍弱下去,第二句与第一句相似。开头的情绪与引子结尾部分的张力形成对比,使音乐显得积极、生动富有活力。   刘乐:琶音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音的留白加长,强调式的弹法,一上来的情绪显得较为冲动,第二句是一个对比处理,使色块差异拉大,现代感增强。
  接下来,慢板的第一部分没有拍号,只用虚线来划分句逗,使其在不同的演奏家手中出现了不一样的艺术效果。
  袁莎:平均时值演奏,但速度稍快,流动性多一些。特别的是,由于袁莎是这首乐曲的首演,她的演奏与我们现在看到的乐谱有着诸多不同,如没有演奏第五句。她的第四句是由现在谱面的第四句前半部分与第五句后半部分的某些地方结合而成,并且加入止音演奏,使音乐多了些俏皮、灵动。
  吉炜:极为舒缓均匀的演奏,速度特别慢,偶尔特别突出高音,余音很长,但是音乐仍然具有极强的流动性。音色通透干净,高低音交错环绕,音响效果空旷,使我们仿佛看到泉水叮咚、缓缓流动的场景,同时这样的速度也加大了乐曲的张力。
  刘乐:带有伸缩性的演奏,较为自由,快慢结合、明暗交替、欲动则静、忽近忽远,变幻丰富,给人极大的想象空间。他演奏的《林泉》十分豪放有力,潇洒飘逸,其营造的泉水舞动意境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快板旋律第二次出现较第一次出现发生了织体上的改变。同样的旋律不同的织体,这需要演奏者有更加丰富的技术。以谱例2上的前四小节为例,袁莎的演奏是把第二声部的快速密集音型放在右手演奏,并完全使用抹、托交替组合(即小勾搭)完成。而吉炜的则是按谱面的上下两行谱(第一行是右手演奏,第二行是左手演奏)的原则演奏,使用抹托、勾托、指序配合完成。刘乐与袁莎的方式相同,也是用右手来演奏第二声部,不同的是,他并不全用抹托组合,还加入了指序来完成。三位演奏家的第二声部的指法运用如下表( 为“打”无名指演奏, 为“勾”中指演奏, 为“抹”食指演奏, 为“托”大指演奏)。
  乐曲的急板之前有一段华彩的段落,三位演奏家的处理也各有差异:袁莎的演奏没有该段(也可能是最早的版本没有这一段),音乐一直冲向高潮,到达极致。而吉炜演奏的这段华彩采用重复的音型上行,加入了个别带有空灵意境的和音与滑音,又增添了些许透明度和空间感,为后面急板的突然出现积蓄爆发力,并形成对比。刘乐演奏这段华彩,很明显的是在一大串向上冲的重复音型的收尾部分做的很充分,一点点地缓缓地将琴的共鸣弱下来,慢慢安静下来,再冲向急板,起到退一进三的效果,急板进来显得更加有排山倒海的气势。
  急板一上来快速且有力,通过变换拍号达到不稳定的音乐效果,最后以四度叠置的柱式和弦进行,产生强烈的音响碰撞,形成巨大的张力。
  从袁莎演奏的版本来看:急板一开始并不是用很强的力道,而是在不断变换音区的同时,由弦内方向游移到弦外,力度由弱渐强,反复的推动,使之具有很强的内在动力,并在最后的反复和弦组合中释放。速度加快,声音共鸣到达极致,直到最后结束的两个和弦强调式的渐慢并收尾,听觉很是过瘾。
  从吉炜演奏的版本来看:急板一开始就是保持同样的速度和力度,一直冲到全曲的最高潮,很明显的听到强大的不协和的音响在反复跳动,直到最后缓缓慢下来,但力度却不断递增,以此收尾一气呵成。
  从刘乐演奏的版本来看:一上来就是带有强奏音头的反复音组,并在内外弦游移,强调音区变换的同时,音色的力度的层次变化,一直持续到双手大力度的和弦进来,左手换到倍低音区才施展出最强的张力,并开始渐慢,张力到达极致,以刮奏收尾,酣畅淋漓。
  四、结语
  叶小纲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其作品题材丰富,内容广泛,得到了听众的由衷喜爱。《林泉》作为筝乐作品中的一首,问世十几年来一直广泛流传,在各种重要的音乐会以及重大的专业演奏比赛中均成为必演曲目。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在筝乐作品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可以称得上是现代筝乐作品的又一个里程碑,这样的一部优秀作品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艺术的表现形式千姿百态,演奏者的不同的理解与表达方式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各异,恰好正迎合了听众的需要。袁莎、吉炜、刘乐三位对《林泉》的演绎表达得都十分到位、传神,他们风格各异的诠释,给听众留下了不一样的艺术共鸣与享受。
  注释:
  ①袁莎:中央音乐学院古筝专业导师,中国古筝学院院长及教学总监,中筝艺术团团长。
  ②吉炜:中央音乐学院古筝专业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七届金唱片奖最佳演奏奖得主。
  ③刘乐:武汉音乐学院古筝专业教师,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金奖及当代作品演奏奖获得者。
  ④张珊:《当代古筝名作教学与演奏详解》,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64页。
  参考文献:
  [1]张珊.当代古筝名作教学与演奏详解[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
  [2]沈云芳.傳统意蕴与现代气息的交汇——叶小纲古筝独奏曲《林泉》分析[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03):58-68.
  [3]龚晓婷.千言知音凡此同 尽在不言中——《自鸣》系列Ⅱ与《林泉》两首古筝新作析评[J].人民音乐,2006,(03):26-27.
  [4]邓婷.从筝曲《幻想曲》《林泉》看现代筝乐中的“新音乐”因素[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09年.
  [5]吉炜.古筝现代作品的突破与创新——兼谈古筝独奏曲《林泉》的演奏体会(上)[J].乐器,2006,(07):38-40.
  [6]吉炜.古筝现代作品的突破与创新——兼谈古筝独奏曲《林泉》的演奏体会(下)[J].乐器,2006,(08):30-33.
其他文献
摘要:常熟花边又称常熟雕绣,是汉族传统手工雕绣抽纱制品之一,其以雕绣技法见长。常熟花边品目繁多、针法多样,与常熟人文相生相长,具有鲜明、独特的地方风格,进入新时期以来,常熟花边需要在传承与创新中砥砺前行。  关键词:常熟花边 技艺美 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J5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5-0046-02  山清水秀、
期刊
摘要:2012年起,畅销作家郭敬明便将自己的小说着手改编成影视作品,《小时代》四部曲上映,包揽了超20亿电影票房,其崇尚物质的价值取向、时尚富丽的视听语言以及叙述的碎片化,表现了极具郭敬明导演的风格。在重在讨论电影的主题、青春片类型以及其营销策略的当下,本文试叙事学角度进行分析,从叙事元素中的人物、母题、模式类型以及叙事结构中的非线性、少逻辑,剖析郭敬明导演的电影“叫座不叫好”“在骂声中一路高歌前
期刊
摘要: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通过对物-器具-艺术作品的本质讨论,得出“艺术作品的本质是艺术”这一惊人结论。而对于当代艺术而言,这远远不够。在海德格尔那里自行设置入艺术品的真理,也成为困扰当代艺术的关键问题之一。来自科学、技术、美学、文化等方面的真实性革命,引发了当代艺术的真实性危机,用海德格尔的方法能解决它们吗?这是需要当代艺术家们用艺术作品来回答的问题。  关键词:当代艺术 真实
期刊
摘要:常熟理工学院音乐系自1998年开设古琴课程,至今已有20年。这20年间开设了包括古琴在内的多门吴地音乐课程,使学生在掌握古琴演奏技能的同时更对苏南音乐文化有全面的了解。笔者通过回顾这20年本系的古琴教学,对其进行点评,并展望今后古琴课程的开展,使高校真正传承好古琴这门古老的艺术,使虞山琴派在新时代换发出新声。  关键词:常熟理工学院 音乐系 古琴 课程  中图分类号:J0-05
期刊
1983年12月生于贵州黔西县,2007年毕业于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现为贵州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贵州省青年画院特聘画师、贵州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外聘教师。毕业创作《苗岭》被评为贵州大学优秀毕业作品。作品《黔中细雨薄如沙》在《迎奥运》贵州省第二届中国画精品展中荣获优秀奖。作品《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入选由国际奥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第29届奥运会主委会等
期刊
摘要:笔者以实验昆曲《椅子》为观摩对象,比较了原著、剧本与演出实况,对其价值取向与当下意识形态的符合性提出了不同见解并对此进行探讨,提出中国昆曲的传播不应贪图捷径,迎合流俗品味,应当树立文化自信,踏踏实实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推陈出新,打磨精品。  关键词:昆曲 演出 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J8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8-3359(2018)
期刊
摘要:二胡协奏曲《江河云梦》中作者通过对壮美山河、云雾缭绕的美景描写,借此有感而发,对壮美山河的赞美之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对二胡的演奏技巧在乐曲《江河云梦》中的运用进行了思考与讨论。  关键词:二胡 《江河云梦》 演奏技巧 音乐感觉  中图分类号:J63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0-0055-02  一、《江河云梦》介绍  二胡协奏曲《江河云梦
期刊
摘要:本文以现代筝曲《莲花谣》为例,探讨了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在现代筝曲中的体现,其 “渐变”式的调性布局,“生长”型的旋律创作手法,“散整结合”的结构布局,都为其意象的表达与意境的空间营造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使作品呈现了一种传统音乐形态与作品意境的高度融合。  关键词:传统音乐形态 现代筝曲 意境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0-0015-03
期刊
摘要: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是当之无愧的民族瑰宝,更是无可争议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千年传承,历久弥新。笔者根据本人近年来潜心创作《盛世景德镇唐英1728》工筆长卷的经历,深入分析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希望可以让这门技艺永远成为我国文化中璀璨的明星。  关键词:景德镇手工制瓷 技艺 文化 保护 传承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要:戏剧大众化的理论和实践作为文艺大众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了1930年代和1940年代的时空。随着战争和工农革命的进行,戏剧大众化也从单纯为启蒙、为艺术的乌托邦理想实验转变为适应战时环境和革命要求的实用工具,服务于现实的政治和经济,承担起社会革命的担子。  关键词:戏剧大众化 延安戏剧 延安文艺座谈会  中图分类号:J8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