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人们关注的焦点,土壤侵蚀则是人类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土壤侵蚀一旦持续发展,其后果不堪设想,土壤退化、土地资源遭到破坏、下游河道与湖泊的淤积,加剧洪水灾害的威胁、破坏水资源、加剧缺水地区的水危机等。因此,保护环境,减少水土流水,刻不容缓。基于此,本文对我国水力侵蚀现状进行了简单的探究,并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以期减缓水土流失。
[关键词]水力侵蚀;水土流失;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42-0397-01
引言
随着沿河植被遭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水土流失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水土资源逐渐侵蚀,加剧了荒漠化的进程。为了保护我们仅有的水土资源,必须采取相应的手段来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由此对于水土的保护的研究尤其重要。相关人员要加强对水土流失的控制,延缓其侵蚀速度,给子孙后代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1、我国主要水力侵蚀区概况
1.1 西北黄土高原区
西北黄土高原区大部分位于黄河的中下游,是我国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总的来看,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沟深坡陡是黄土地貌的主要特征。由于这一地区的黄土质地匀细,组织疏松,颗粒粒径小,抗雨滴击溅和径流冲刷的力量很弱,加之黄土高原属大陆型季风气候,冬寒夏热,气温变化剧烈。年平均降雨量一般在300mm-600mm,且7月、8月、9月等3个月的降雨量约占全年的70%,而又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加之历史上长期滥伐滥垦,造成了本区十分强烈的土壤侵蚀。
1.2 云贵高原区
本区包括云南、贵州及湖南西部、广西西部的高原、山地和丘陵。高原上温暖多雨,年降雨量一般为1000mm上下,最多达2000mm,雨量年内分配也不均。在云南,5月-10月的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0%。在贵州季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一半。高原上的盆地、宽谷和缓坡上分布青紫红色砂页岩,坡耕地及荒山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面蚀和沟蚀。在云南西双版纳等热带季雨林——砖红壤地区,因为雨量集中,径流量大,在开垦时如不注意保护土壤,会导致严重的土壤侵蚀。
1.3 东北低山丘陵区和漫岗丘陵区
本类型区南界为吉林省南部,西、北、东3面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所围绕。这一地区降雨量大,一旦植被破坏,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漫岗丘陵区具有较缓的波状起伏地形,造成这一地区土壤侵蚀的主要有3个原因:第一,人为开垦面积过大,垦殖指数达70%以上;第二,漫岗丘陵区的坡度一般在7度以下,但坡面长,多为1000m-2000m,从而增强了径流的冲刷能力;第三,降雨多集中在夏季,多为暴雨,最大日降雨量为120mm-160mm。
1.4 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丘陵区
四川盆地大致在北以广元,南以叙永,西以雅安,东以奉节为4个顶点连成的一个菱形地区内,盆地西部为成都平原,其余部分为丘陵。四川盆地气候温和,雨量丰富,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为1000mm左右,但季节分配不均,夏季降雨集中,且多为暴雨。盆地中多紫色砂页岩,加之大量的深丘和浅山不合理的开垦,在植被受到明显破坏、地面缺乏植被覆盖的山地和丘陵,土壤侵蚀十分严重。
1.5 北方山地丘陵区
本区指东北漫岗丘陵以南,黄土高原以东,淮河以北,包括东北南部,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山东等省、自治区内有土壤侵蚀现象的山地、丘陵。这一地区侵蚀的主要原因较为复杂,通常是由土层薄、坡度大、植被覆盖率小、雨量大、雨水集中等一个或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6 南方山地丘陵区
雨量丰沛,年降雨量达1000mm-2000mm,且多为暴雨,加之高温炎热,风化作用强烈,地面花岗岩、紫色砂页岩及红土又极易破碎,因此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区主要集中在长江和珠江中游,以及东南沿海的各河流的中、上游山地丘陵。本区温暖多雨,植被破坏的浅山、丘陵岗地,土壤侵蚀就相当严重。
2、水土保持措施
2.1 人工覆盖
人工覆盖就是利用非天然生长植物或其它东西进行覆盖,一般用在无植被的坡面或农作物收获后暂时留下的裸露面上。最常见的就是收获小麦、谷物后,由于正处于一年中降雨侵蚀高峰期,这时可有意的将麦茬留高,或只收获果实部分,留下枯死的作物秸秆继续发挥其防止或减轻雨滴击溅的效果,也可以在收获后的裸露地块上,覆盖一些作物秸秆,或其它如树干、杂草等东西,可以起到同样效果。
2.2 水土保持生物林草相关的措施
通常为了对水土进行保持,可以在易发生水土流失的一些区域内种植一些草木,這样使得地表被相应的草木所覆盖,致使雨滴不能够直接对地表土壤进行打击,这样便使得土壤抵抗水流的冲刷能力增强,防止了土壤的侵蚀,从而改善了相应的生态环境,这便是水土保持的生物林草措施。
2.2.1 轮作的种植方式
轮作的种植方式俗称倒茬,也就是按照一定时间的先后顺序,在不同的时期,种植不同的农作物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不仅能够满足各种农作物的生产需要,而且有效的利用农作物对土壤进行了相关的保护。
2.2.2 间作、套种和混播
间作是在同一块土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栽培方法,如玉米与大豆间作;套种是在同一块地上,不同时间播种两种以上的不同作物,当前种作物未收获时,就把后作播种在前作的行间,如小麦与黑豆套种等;混播指在同一块地上,两种作物均匀撒播或混合播种在同一播种行内,或在同一播种行内进行间隔种植,如小麦与豌豆混播等。
2.2.3 耕作措施
第一,等高耕作。等高耕作是指耕作者以等高线为界限,截断地表径流,降低土壤侵蚀,最终实现减流减沙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耕作人需要按照流程作业,截断地表径流的方式主要是挖坑蓄水,这能很好地将土壤侵蚀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满足水土保持的目的;第二,带状耕作。带状耕作是减沙减流措施中比较常见的手段,主要是指耕作者通过加强土壤的粗糙度与蓄水节流措施严格控制水土流失和土质污染,降低土壤侵蚀程度和提高土壤肥力,防止发生沙化状况;第三,水平梯田。水平梯田是指采取措施将15度以下的坡地改造成适合耕作的水平台阶式田地,这样不仅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还可以增加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水平梯田在运行过程中可以明显减少缓坡坡长,将水流冲刷的泥沙截住,降低地表径流的流量,从而最终到达保护水土资源、预防水土流失和改善土壤结构的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进行工作的时候,关键就在于如何进行对水土的合理优化配置。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什么防护措施都有其相应的优点和对应的缺点,只有在合理的地区配置了相应的保护措施,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保护土壤和水分。
参考文献
[1] 郑立新,卢爱华.水土保持措施及其减水减沙效益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5,22:213-214.
[2] 杨发勇.水土保持措施及其减水减沙效益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4,01:42-44.
[3] 李想.水土保持措施及其减水减沙效益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35:162.
[关键词]水力侵蚀;水土流失;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42-0397-01
引言
随着沿河植被遭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水土流失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水土资源逐渐侵蚀,加剧了荒漠化的进程。为了保护我们仅有的水土资源,必须采取相应的手段来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由此对于水土的保护的研究尤其重要。相关人员要加强对水土流失的控制,延缓其侵蚀速度,给子孙后代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1、我国主要水力侵蚀区概况
1.1 西北黄土高原区
西北黄土高原区大部分位于黄河的中下游,是我国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总的来看,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沟深坡陡是黄土地貌的主要特征。由于这一地区的黄土质地匀细,组织疏松,颗粒粒径小,抗雨滴击溅和径流冲刷的力量很弱,加之黄土高原属大陆型季风气候,冬寒夏热,气温变化剧烈。年平均降雨量一般在300mm-600mm,且7月、8月、9月等3个月的降雨量约占全年的70%,而又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加之历史上长期滥伐滥垦,造成了本区十分强烈的土壤侵蚀。
1.2 云贵高原区
本区包括云南、贵州及湖南西部、广西西部的高原、山地和丘陵。高原上温暖多雨,年降雨量一般为1000mm上下,最多达2000mm,雨量年内分配也不均。在云南,5月-10月的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0%。在贵州季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一半。高原上的盆地、宽谷和缓坡上分布青紫红色砂页岩,坡耕地及荒山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面蚀和沟蚀。在云南西双版纳等热带季雨林——砖红壤地区,因为雨量集中,径流量大,在开垦时如不注意保护土壤,会导致严重的土壤侵蚀。
1.3 东北低山丘陵区和漫岗丘陵区
本类型区南界为吉林省南部,西、北、东3面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所围绕。这一地区降雨量大,一旦植被破坏,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漫岗丘陵区具有较缓的波状起伏地形,造成这一地区土壤侵蚀的主要有3个原因:第一,人为开垦面积过大,垦殖指数达70%以上;第二,漫岗丘陵区的坡度一般在7度以下,但坡面长,多为1000m-2000m,从而增强了径流的冲刷能力;第三,降雨多集中在夏季,多为暴雨,最大日降雨量为120mm-160mm。
1.4 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丘陵区
四川盆地大致在北以广元,南以叙永,西以雅安,东以奉节为4个顶点连成的一个菱形地区内,盆地西部为成都平原,其余部分为丘陵。四川盆地气候温和,雨量丰富,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为1000mm左右,但季节分配不均,夏季降雨集中,且多为暴雨。盆地中多紫色砂页岩,加之大量的深丘和浅山不合理的开垦,在植被受到明显破坏、地面缺乏植被覆盖的山地和丘陵,土壤侵蚀十分严重。
1.5 北方山地丘陵区
本区指东北漫岗丘陵以南,黄土高原以东,淮河以北,包括东北南部,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山东等省、自治区内有土壤侵蚀现象的山地、丘陵。这一地区侵蚀的主要原因较为复杂,通常是由土层薄、坡度大、植被覆盖率小、雨量大、雨水集中等一个或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6 南方山地丘陵区
雨量丰沛,年降雨量达1000mm-2000mm,且多为暴雨,加之高温炎热,风化作用强烈,地面花岗岩、紫色砂页岩及红土又极易破碎,因此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区主要集中在长江和珠江中游,以及东南沿海的各河流的中、上游山地丘陵。本区温暖多雨,植被破坏的浅山、丘陵岗地,土壤侵蚀就相当严重。
2、水土保持措施
2.1 人工覆盖
人工覆盖就是利用非天然生长植物或其它东西进行覆盖,一般用在无植被的坡面或农作物收获后暂时留下的裸露面上。最常见的就是收获小麦、谷物后,由于正处于一年中降雨侵蚀高峰期,这时可有意的将麦茬留高,或只收获果实部分,留下枯死的作物秸秆继续发挥其防止或减轻雨滴击溅的效果,也可以在收获后的裸露地块上,覆盖一些作物秸秆,或其它如树干、杂草等东西,可以起到同样效果。
2.2 水土保持生物林草相关的措施
通常为了对水土进行保持,可以在易发生水土流失的一些区域内种植一些草木,這样使得地表被相应的草木所覆盖,致使雨滴不能够直接对地表土壤进行打击,这样便使得土壤抵抗水流的冲刷能力增强,防止了土壤的侵蚀,从而改善了相应的生态环境,这便是水土保持的生物林草措施。
2.2.1 轮作的种植方式
轮作的种植方式俗称倒茬,也就是按照一定时间的先后顺序,在不同的时期,种植不同的农作物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不仅能够满足各种农作物的生产需要,而且有效的利用农作物对土壤进行了相关的保护。
2.2.2 间作、套种和混播
间作是在同一块土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栽培方法,如玉米与大豆间作;套种是在同一块地上,不同时间播种两种以上的不同作物,当前种作物未收获时,就把后作播种在前作的行间,如小麦与黑豆套种等;混播指在同一块地上,两种作物均匀撒播或混合播种在同一播种行内,或在同一播种行内进行间隔种植,如小麦与豌豆混播等。
2.2.3 耕作措施
第一,等高耕作。等高耕作是指耕作者以等高线为界限,截断地表径流,降低土壤侵蚀,最终实现减流减沙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耕作人需要按照流程作业,截断地表径流的方式主要是挖坑蓄水,这能很好地将土壤侵蚀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满足水土保持的目的;第二,带状耕作。带状耕作是减沙减流措施中比较常见的手段,主要是指耕作者通过加强土壤的粗糙度与蓄水节流措施严格控制水土流失和土质污染,降低土壤侵蚀程度和提高土壤肥力,防止发生沙化状况;第三,水平梯田。水平梯田是指采取措施将15度以下的坡地改造成适合耕作的水平台阶式田地,这样不仅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还可以增加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水平梯田在运行过程中可以明显减少缓坡坡长,将水流冲刷的泥沙截住,降低地表径流的流量,从而最终到达保护水土资源、预防水土流失和改善土壤结构的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进行工作的时候,关键就在于如何进行对水土的合理优化配置。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什么防护措施都有其相应的优点和对应的缺点,只有在合理的地区配置了相应的保护措施,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保护土壤和水分。
参考文献
[1] 郑立新,卢爱华.水土保持措施及其减水减沙效益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5,22:213-214.
[2] 杨发勇.水土保持措施及其减水减沙效益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4,01:42-44.
[3] 李想.水土保持措施及其减水减沙效益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3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