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基础设施是实现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必要条件,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这种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从古今中外的城市发展历史考察,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形成的重要条件。城市要赖以生存,必须要维持城市居民生活,要有足够的水源补给,不能想象在一个缺乏充足水源没有供水设施的地方能形成某个城市。我国历史上处于西北丝绸之路的楼兰古城、印度北部的斯育等城市,由于自然条件恶化,水源枯竭,城市由盛到衰,最后成为废墟,就是例证。城市要生存和发展,还必须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湖北省襄樊市是历史文化名城,焦柳铁路与汉渝铁路在此交汇而成为铁路交通枢纽,又陆续修建汉江一、二、三桥,扩建航空港,完善水陆联运码头,扩建自来水厂,新建排水系统,建设日供气21万立方米的煤气工程,修建城市内、中、外环路,扩大城市公共绿地等,城市基础设施有了长足的发展,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78年的20平方公里发展到1995年的5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由31.9万人发展到65万人,市区工业总产值1995年达到100亿元以上,已呈现出大城市的雏型。改革开放新时期出现的深圳、珠海等特区城市,仅用10余年时间就从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今天的现代化城市,并呈现继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城市开发初期进行的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由此可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
城市基础设施中的很大一部分以社会方式直接参与了生产企业的生产,其中,供水、排水、道路、交通、煤气、热力、电报、电话等设施,以各自特殊的方式,直接进入了物质生产部门的产品生产全过程。不容讳言,没有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雨水污水的排放处理,企业就无法生产,没有城市道路的交通设施,生产资料就难以进入社会再生产过程,产品或商品流通势必会遇到极大的困难。实际上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城市经济中,几乎所有的生产企业都以电力为动力,以水为生产手段或原料,把道路交通设施作为生产企业投资和产出的基础物质条件。据统计,我国城市供水的70%、煤气的50%、电力的80%以上用于工业生产。城市基础设施中有一部分并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但也间接地影响企业经济效益,从而影响城市经济的正常运转。很多地方路桥的修建,直接缩短了城市与城市直接的距离,运输业缩短了时间,这在经济上是间接的参与,不能说是对经济没有促动。
三、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制约因素。
城市基础设施也具有为社会服务的性质,其服务对象不仅是生产,而且还有城市居民的生活,有些设施例如防火、防洪、防震等还担负着保证城市安全的作用。为城市居民生活服务是城市基础设施一开始出现就具备的职能。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国力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水平,但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及良好与否也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很难想象,一个现代化城市,没有了电力和燃气供应,居民的生活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一个城市如果交通不畅、通讯不灵、电力燃气供应不足、给排水能力低下等,就谈不上城市居民生活的高质量,充其量也就是维持居民生活而已,最终,城市将会因此而萎缩下去。相反地,完善而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为城市居民创造清洁、卫生、优美、舒适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增强城市居民对城市的向心力、凝聚力,从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既使城市居民在生活上得到实惠而且直接感受,也使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获得推动力,其影响是潜在而深远的,因而,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四、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产生聚集效益的决定因素。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当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交换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以后,城市就产生了。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象征和生产力空间载体,聚集了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生产资料、资金、劳动力和科学技术及文化教育卫生,而成为一定区域内社会各要素的聚集体。这种聚集体产生巨大的城市聚集效益和广泛的城市辐射力。
城市聚集效益的产生是由于众多的社会经济单位集合于城市这个空间内既实现高度专业化分工,又形成经济实体、社会实体和物质实体三者的有机结构,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产生整体性高效益的结果。高度的专業化分工与经济实体、社会实体和物质实体的综合统一,要求有精密分工和广泛紧密的协作,使城市成为高度社会化的有机整体,这种社会化是建立在完善而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之上的。完善而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可以使城市各社会经济单位更好地分工协作加强联系,城市基础设施的各个方面迅速传导着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把城市地域内各社会经济要素紧密地聚合在一起,大大提高城市所有部门的经济效益、城市社会效益和城市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整体的城市聚集效益。
总之,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立足的基础,是城市社会经济运转的骨架,是城市居民获得安全美好生活的物质前提。所以,有人形象地将其喻为城市建设的先行官,城市生存发展的生命线。
一、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从古今中外的城市发展历史考察,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形成的重要条件。城市要赖以生存,必须要维持城市居民生活,要有足够的水源补给,不能想象在一个缺乏充足水源没有供水设施的地方能形成某个城市。我国历史上处于西北丝绸之路的楼兰古城、印度北部的斯育等城市,由于自然条件恶化,水源枯竭,城市由盛到衰,最后成为废墟,就是例证。城市要生存和发展,还必须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湖北省襄樊市是历史文化名城,焦柳铁路与汉渝铁路在此交汇而成为铁路交通枢纽,又陆续修建汉江一、二、三桥,扩建航空港,完善水陆联运码头,扩建自来水厂,新建排水系统,建设日供气21万立方米的煤气工程,修建城市内、中、外环路,扩大城市公共绿地等,城市基础设施有了长足的发展,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78年的20平方公里发展到1995年的5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由31.9万人发展到65万人,市区工业总产值1995年达到100亿元以上,已呈现出大城市的雏型。改革开放新时期出现的深圳、珠海等特区城市,仅用10余年时间就从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今天的现代化城市,并呈现继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城市开发初期进行的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由此可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
城市基础设施中的很大一部分以社会方式直接参与了生产企业的生产,其中,供水、排水、道路、交通、煤气、热力、电报、电话等设施,以各自特殊的方式,直接进入了物质生产部门的产品生产全过程。不容讳言,没有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雨水污水的排放处理,企业就无法生产,没有城市道路的交通设施,生产资料就难以进入社会再生产过程,产品或商品流通势必会遇到极大的困难。实际上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城市经济中,几乎所有的生产企业都以电力为动力,以水为生产手段或原料,把道路交通设施作为生产企业投资和产出的基础物质条件。据统计,我国城市供水的70%、煤气的50%、电力的80%以上用于工业生产。城市基础设施中有一部分并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但也间接地影响企业经济效益,从而影响城市经济的正常运转。很多地方路桥的修建,直接缩短了城市与城市直接的距离,运输业缩短了时间,这在经济上是间接的参与,不能说是对经济没有促动。
三、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制约因素。
城市基础设施也具有为社会服务的性质,其服务对象不仅是生产,而且还有城市居民的生活,有些设施例如防火、防洪、防震等还担负着保证城市安全的作用。为城市居民生活服务是城市基础设施一开始出现就具备的职能。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国力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水平,但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及良好与否也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很难想象,一个现代化城市,没有了电力和燃气供应,居民的生活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一个城市如果交通不畅、通讯不灵、电力燃气供应不足、给排水能力低下等,就谈不上城市居民生活的高质量,充其量也就是维持居民生活而已,最终,城市将会因此而萎缩下去。相反地,完善而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为城市居民创造清洁、卫生、优美、舒适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增强城市居民对城市的向心力、凝聚力,从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既使城市居民在生活上得到实惠而且直接感受,也使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获得推动力,其影响是潜在而深远的,因而,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四、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产生聚集效益的决定因素。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当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交换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以后,城市就产生了。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象征和生产力空间载体,聚集了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生产资料、资金、劳动力和科学技术及文化教育卫生,而成为一定区域内社会各要素的聚集体。这种聚集体产生巨大的城市聚集效益和广泛的城市辐射力。
城市聚集效益的产生是由于众多的社会经济单位集合于城市这个空间内既实现高度专业化分工,又形成经济实体、社会实体和物质实体三者的有机结构,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产生整体性高效益的结果。高度的专業化分工与经济实体、社会实体和物质实体的综合统一,要求有精密分工和广泛紧密的协作,使城市成为高度社会化的有机整体,这种社会化是建立在完善而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之上的。完善而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可以使城市各社会经济单位更好地分工协作加强联系,城市基础设施的各个方面迅速传导着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把城市地域内各社会经济要素紧密地聚合在一起,大大提高城市所有部门的经济效益、城市社会效益和城市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整体的城市聚集效益。
总之,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立足的基础,是城市社会经济运转的骨架,是城市居民获得安全美好生活的物质前提。所以,有人形象地将其喻为城市建设的先行官,城市生存发展的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