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的事,总让翁一鸣牵挂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ya_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定居山西太原的泰国归侨翁一鸣(原名翁兢扬),祖籍广东潮阳(汕头市的一个区)义英乡。这里是岭南著名的侨乡,翁一鸣的祖父翁镜湖就是因家徒四壁难以为计,才加入移民大军到泰国谋生,定居曼谷。他成了翁家的第一代华侨。
  到泰国谋生的中国人同当地人民胼手胝足,共同奋斗,生活条件得以改善。翁镜湖靠着刻苦俭朴,不仅在当地站稳了脚跟,还渐渐有了积蓄。他不忘那些依然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乡亲,于是和几位华侨一起发起、创建了一个慈善机构 “华侨报德善堂”,无偿救助贫困的同胞和当地民众。这个机构越办越大越办越好,还附设一座医院华侨医院和一座大学华侨大学。现在已成为泰国华人社会著名慈善机构之一。


翁一鸣(右一)与泰国家人

  没多久,翁镜湖的儿子翁开乾带着新婚的妻子,也离开家乡到泰国曼谷谋生,成为翁家的第二代华侨。他奋力打拼,家庭条件逐渐改善。
  立下回国服务志向
  1930年10月25日,翁一鸣出生在泰国曼谷。他是翁家的第三代华侨。作为长子,父母都希望他能扎根泰国,承担起家族重担,将老一代开拓的事业发扬光大。
  翁一鸣3岁时,母亲由于体弱多病,携带他返回潮阳老家,投靠外婆家生活。
  日本投降后,翁一鸣于1946年8月又重新踏上了“过番”之路。他和一些乡亲从汕头启程,乘坐“夏美莲”号外轮,经过7天7夜的航行,回到出生地泰国曼谷。
  进入进步学校学习
  1941年底,日本侵略泰国。次年,銮披汶·颂堪政府宣布加入德、意、日轴心国集团,向英美宣战。同时采取排华反共政策,下令封闭全泰200多所华校及6家华文报刊,泰国华侨的文化教育事业也遭到重创,几乎被连根拔掉。
  日本投降后,銮披汶·颂堪成为战犯被赶下政治舞台,由乃比里·帕侬荣出任泰国总理。他任职期间,力图实行较为民主的政治,对华态度友好,泰国也进入了一个民主发展的好时期。新政府准许被封闭的华校和华文报刊复办,并准许新办华校和华文报刊注册。被封闭的中华中学、黄魂中学等华文学校得以“起死回生”。翁一鸣返回泰国后,幸运地进入黄魂中学就读。这所学校虽是私立,但有一些进步人士任教,他们与国内有密切联系,经常给学生传播进步思想,介绍中国人民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斗争。在这里,翁一鸣对于中国前途有了认识,也逐渐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
  哪知好景不长,风云突变。1947年11月,在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支持下,以銮披汶·颂堪为首的反动军人集团卷土重来,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华侨爱国民主运动遭遇厄运,教育首当其冲,许多华校被迫停办或者泰化。黄魂中学等华校又遭当局封闭,翁一鸣失学了。此时,翁一鸣一个哥哥已经到香港上学,家人也计划安排他到香港就读。但泰国又出现了一个完全由进步教师创办的“中中小组”,实际上是泰国华校进步师生为适应新的形势而秘密开设的一个学习小组,班主任和老师马戴华、陈雪君、王林伟等全是我地下党成员。是到香港上学,还是到“中中小组”学习?翁一鸣选择了后者。他当时还不知道班主任和老师的真实身份,但他喜欢这里的民主气氛和充满朝气的环境。于是,他在“中中小组”的第5组、第7组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教育,除了学习文化知识,还有机会了解祖国大陆的状况。而所有来自祖国的信息,都令翁一鸣深思、兴奋甚至神往。作为华夏儿女的一员,他认为应该为祖国的独立解放事业做点事情。于是,他踊跃参加老师组织的推销支援祖国人民的“胜利折实国债”活动,同时还推销《全民报》《民主报》等左翼报刊。他的觉悟迅速提高,坚定了日后回国服务的志向。
  回国参加人民解放军
  翁一鸣早就拿定回国的主意,此前他已悄悄做了一些准备:把衣物行李提前从家里拿出来,寄放在同学家。1950年8月,翁一鸣决然离开出生地,和一位姓郑的同班同学背着家长,回到日夜向往的祖国,进入广州第一中学念书。
  安全抵达国内以后,他才委托在曼谷的同学转告父母。父亲勃然大怒,思想一时转不过弯,立即断绝和他的经济联系;母亲伤心欲绝,一连痛哭数日。翁一鸣内心也惴惴不安,觉得对不起父母;但自古忠孝难以两全,回来报效祖国是他坚定的信念,是无法更改的。他已经把自己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尽管百废待兴,还是要面对一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知识界立即掀起“参军参战”热潮。1950年底,广州第一中学12名侨生全部报名参军。经过严格的体检、政审,有4名侨生光荣录取,翁一鸣名列其中。广东省和广州市在中山纪念堂为“参军参战”的知识青年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身兼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广州市委书记、广州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广州市长数职的叶剑英同志出席欢送仪式并讲了话。
  1951年1月,热血满腔的翁一鸣进入空军军事干部学校。经过半年的学习、训练,他加入共青团,并正式分配工作,先后在衡阳、孝感、广州、上饶等地的空军单位,从事机场、营房、油库的建设工作。他虽然没有亲临朝鲜战场,但执行的好多任务,都与“抗美援朝”有关。8年的军旅生涯,在解放军这座革命大熔炉里,翁一鸣经历了种种考验茁壮成长,从一个充满爱国热情、思想单纯的华侨学生,变成一个有明确信仰和较高觉悟、勇于斗争乐于奉献的革命军人。由于表现突出,他荣立了一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
  翁一鸣从1950年10月报名参军,到1958年4月从部队复员,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抗美援朝和台海对敌斗争、为建设和巩固国防,作出了无私奉献。回忆起在部队的8年生活,翁一鸣说:“军旅生涯是我人生道路中最重要的一段经历。一是我的意志得到很大的锻炼,树立了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影响我一辈子的精神财富。二是对军民关系有了深刻认识。人民军队之所以所向无敌,就是因为‘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如一人’。由此我也进一步认识到‘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意义,把它作为我终生的宗旨。”


翁一鸣与作者

  复员地方本色依旧
  1958年4月,翁一鸣怀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复员军人证明书”,离开了空军部队。
  刚好山西省工业厅去招人,翁一鸣就到山西工作了。他是在广州入伍的,本来可以复员到广州。但是他听说山西工业基础比较雄厚,大有施展的余地,加上对黄土高原感到新奇,于是就选择了山西。1958年7月18日,山西省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设置机械、轻工、冶金工业厅的通知。翁一鸣被分配到机械厅,在机电设计研究院工作。从此,他在三晋大地扎根落户。
  翁一鸣参加过山西省几项大型建设工程。修建汾河水库,就是他终生难忘的一段经历。1958年7月1日,中共山西省委做出《关于修建汾河水库的决定》,成立了汾河水库委员会,要求在1959年7月开始拦洪。1959年5、6月份,翁一鸣参加了修建汾河水库的大会战。当时施工环境和生活条件都相当艰苦,但大家的决心都很大,奋力大干。军人出身的翁一鸣更是热情高涨,奋勇当先,从不挑肥拣瘦,从不讨价还价。工程胜利结束后,上级部门给他颁发了一面奖状,以表彰他的出色工作。
  翁一鸣回到单位以后,依然保持革命军人本色,不管从事科研、情报或者财务工作,他都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出色完成任务,作出了突出成绩。他先后多次被评为“八好团员”“红旗团员”“五好青年”“先进工作者”“技术革新模范”等,受到本单位、本系统以及太原市、山西省的表彰奖励。1959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侨事务委员会和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联合表彰侨界先进人物。山西省有8位归国华侨荣获表彰,翁一鸣是其中之一。他至今仍保存1959年12月21日华侨事务委员会和全国侨联授予的“红旗”奖状。1965年,他被推选为山西省青年联合会委员,并参加共青团省委和省学联组织的学习、考察活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国家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走上高速健康的发展道路,国际地位也大大提高。对于山西省会太原市的变化,翁一鸣的体会尤为深刻。在工业建设方面,过去门类比较少,偏重于能源重化工,现在已经初步形成以能源、冶金、装备制造、化工等传统产业为支柱,兼有电子信息、生物制药、仪表仪器、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新兴工业体系。太原市的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百分之十几。至于说城市建设更是突飞猛进,生活环境明显改善。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达200亿元。无论是道路、桥梁,还是车站、机场,无论是住宅、绿地,还是文体设施,或新建或改造,都呈现了一派现代化新气象,给人民群众带来许多便利和实惠。
  翁一鸣说:我到泰国探亲,看到曼谷火车站还是60多年前的老样子,现在显得更加陈旧和拥挤了。而我们国家的面貌,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就说太原火车站,这些年来已经翻盖几回了。
  翁一鸣深有体会地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而没有独立富强的新中国,侨胞也就没有靠山,可能沦为被人欺负宰割的羔羊。所以说,建设繁荣富强的祖国,是所有侨胞共同的愿望和目标!
  对祖国的事总是牵挂
  1992年8月,翁一鸣赴泰国曼谷探亲,年事已高的老母希望他留在身边,弟妹们希望他留下来共同支撑和拓展翁家的事业。在家人的动员、挽留下,翁一鸣在曼谷定居下来。
  随着时间的流逝,翁一鸣发现自己还是留恋祖国。他经常想起在人民空军部队为建设国防而战斗的日日夜夜,想起复员后在山西参加修建汾河水库等重大工程时热火朝天的场面,想起在国内同亲属、朋友聚会的温馨欢乐气氛……总之,对于国内一切事物的点滴回忆,都令他魂牵梦绕,挥之不去。
  于是,在泰国定居了14年之后,翁一鸣又于2006年告别亲人回归中国。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华侨委员会和山西省侨办、侨联领导的关心重视下,翁一鸣所在单位迅速为他解决了落户、工龄、退休金等问题。翁一鸣说:“我很高兴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也很感激各部门为我的回归所提供的一切帮助。在祖国的怀抱里,在亲人朋友的关爱中,我感到非常温馨。”
  对于祖国大地发生的每件事,无论是喜悦的事,还是伤感的事,翁一鸣都会关注。特别是事关民生的事,他都会记在心里,甚至着急。遇到有大灾大难发生的时候,他总是及时奉献爱心,伸出援助之手。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翁一鸣没等省侨务部门和单位号召,立即通过中国红十字会向灾区捐献500元;2009年8月6至10日台湾中南部和东南部遭受严重水灾,翁一鸣通过中国红十字会,给灾区民众捐献200元;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大地震,翁一鸣立即通过中国慈善总会向灾区捐献200元;2010年8月7日,甘肃舟曲遭受特大泥石流灾害,翁一鸣通过中国红十字会向灾区捐献200元……这一切,都是自觉自愿,都是第一时间。他说:“我们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靠的是党的领导,国家的好政策。我们应该怀着感恩的心,回报社会。灾区人民有困难,我们力所能及尽一份爱心,是应该的。”
  安享幸福晚年
  翁一鸣的妻子黄文华是河北深县人。他们是1964年10月在太原喜结连理的。黄文华原来在山西省广播电台从事技术工作,后来为了生活方便,调到翁一鸣所在单位。他们有一个女儿两个儿子。黄文华秀外慧中,通情达理,刻苦耐劳,里里外外一把手。虽然因为调动工作而影响了待遇收入,但为了支持丈夫工作和抚养孩子,也无怨无悔,默默奉献。
  对于现在的生活,翁一鸣说:“我感到很满意。”
  一是对党的政策和社会环境满意。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政局稳定,社会安定,国家建设日新月异,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每个国民享有更多的民主自由,例如可以出国探亲旅游,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虽然存在贪污腐败等现象,还有许多方面不尽人意,但中央决心很大,措施得力。民生问题备受关注,不断改善。一切歪风邪气都没有市场,而是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翁一鸣深有感触地说:“还是社会主义祖国好!”
  二是对子女满意。他说:“孩子们个个都很争气,我们很省心。”女儿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土木系,现在山西省研究设计院工作,担任研究室主任。长子毕业于天津大学化工系,已移民加拿大,担任高级工程师。次子技校毕业,有一技之长,现在某酒店当厨师。3个孩子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都很努力。
  三是对退休生活满意。翁一鸣常说:“我们现在的环境、条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甚至不亚于东南亚一些国家啊!”他从转业地方一直到1993年1月退休,生活美满幸福。
其他文献
旅居日本的中国人已经超过了50万人。改革开放以后赴日的新华侨,因其知识水平高、思想观念新、活动能力强而备受人们关注。其中,日本山西同乡会首任理事长李扩建就是他们当中的佼佼者。在促进中日友好交往方面所做出的成绩尤为突出,曾多次被国务院侨办邀请回国参加国庆观礼,也曾多次作为旅日华侨代表在东京会见访问日本的中国领导人。  李扩建先生1956年7月出生于山西省太原市。他经历了到农村插队、在工厂当工人的磨练
期刊
览胜攀登天柱山,  松濤海啸迷人眼。  白玉天梯通九天,  琼楼玉宇枕山间。  凉亭小憩漱琼泉,  举步虔心悟尘缘。  吻醉仙床自在天,  天阙灯火邀我还。
期刊
当你打开山西省地图,在西北角方向,我们可以看到母亲河——黄河在这儿拐了一个弯,变为由东向西出流,这儿便是陕东重镇鸡鸣三省的河曲。黄河龙口段由峡谷泄向辽阔的河面。这儿有黄河上唯一的岛上人家——娘娘滩、太子滩。这儿有长城,有烽火台,是晋右严疆。这儿在历史上就曾是商贾云集的水旱码头,经济繁荣,是晋、陕、蒙三省物资重要集散地。现在随着黄河龙口电站的建成、引黄工程的建设、黄河大桥及高速公路的相继通车、“鲁能
期刊
1965年“四清”运动开始后,中央机关各部委都派出干部去全国各地搞“社教”。来到山西省长治县的除了国家体委的69名同志外(第一批队员),还有中央文化部的321人。他们分别来自北京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乐团、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东方歌舞团、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工学院等单位。其中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大部分同志都被分配到苏店公社各个大队,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苏店“四清”工作团是9月14日背着行李、唱着歌曲
期刊
不知不觉又是梨花吐蕊的季节,恰巧我接到一个电话,朋友相约去静升镇苏溪村寻访目录学家耿文光先生的“万卷精华楼”遗址。  苏溪村离县城很近,我们跨过公路,沿着小河旁,一面谈笑一面走。张宝铸先生说:“静升镇能够荣列全国首批重点保护的历史文化名镇之首,不单是因为有一个被专家学者誉为民间故宫的王家大院,如果没有目录学家耿文光和他的万卷精华楼,恐怕连名次也排不上呢!”  张佰仟老师接着说:“ 清朝末年,耿文光
期刊
大同古称云中、平城,别名凤凰城,辽崇熙十七年改名为大同,沿用至今。大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同时还是中国九大古都之一,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性交通枢纽城市、中国雕塑之都、中国十佳运动休闲城市、中国山水美丽城市。大同的名片确实不少,但最能代表体现大同自然地理和人文社會特征的名片名号应该是“五都俱全”的大同,即古都大同、夏都大同、商都大同、文化之都大同、融合之都大同。  
期刊
板峪村隶属于介休市张兰镇,位于张兰镇驻地张兰村东南约11公里的张板公路沿线,南2.5公里出红卫庄村即为沁源县境,东南3.5公里处为平遥下庄、四十亩等村,可谓“声闻三县”的交通要冲。  说到板峪,人们印象最深的是流传至今的两处特色古建筑——噤师庙和三开戏楼,这两座古建筑在全国都属罕见。噤师庙主要是庙名罕见,至今无法确证“噤师”究竟是何方神圣?三开戏楼的独出心裁之处是三面都装有木隔扇,三面开台酬神唱戏
期刊
各路红军长征出发前共有约20万兵力,到达陕北时只剩下五六万人。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所编《红军长征(综述·大事记·表册)》一书提供的名单,长征期间牺牲的红军官兵中,有名有姓的营以上干部约为430人,其中师职干部约有80多人,包括红三军团第四师师长洪超、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红三军团第六师师长曹德清、红四方面军第十师师长余永寿等;在战斗中牺牲的军职干部有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红
期刊
历史之眼,思想之源。  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有曰:“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其大意是说历史对于一个民族国家的兴衰极为重要,如果要瓦解、消灭一国之存在,首先要去除其历史,那么,随之而来的则会导致民族认同、国家观念的消解和散失。由此,我们很容易会想到列宁说过的一句话:“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一旦忘却了历史,就等于背叛自己、背叛国家、背叛民族。所以,铭记历史,于人于己于国,既是一种使
期刊
编者按 长征是一次考验和塑造人类精神和意志的伟大远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如今,红军所经过的许多地方都成为红色旅游圣地,这些过去并不为世人瞩目的地名已经永远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追寻红军长征的足迹,追寻的是足迹,更是一种精神。红军所经过的每一个地方都留下一段不平凡的故事,每一段故事的背后都蕴含着一种不屈的精神。历史虽已远去,但永远值得铭记。为缅怀革命先烈、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笔者沿着红军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