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名词审定工作具有规范性、研究性、协调性、长期性等特点。收词、定名和定义及英译等工作都遵循着一定的规范;名词审定工作既要从科技,也要从语言的角度进行研究;学科领域内专家学者之间,名词审定工作者与专家学者之间,各学科之间,人名、地名及语言文字等,都需要进行协调;名词审定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既是历史发展的要求,也是科技进步的需要。
关键词:名词审定,规范性,研究性,协调性,长期性
中图分类号:NO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8578(2011)03-0051-04
名词审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作,具有规范性、研究性、协调性、长期性等特点。审定科技名词,实现科技名词的规范化,对支撑科技发展,保障语言健康,传承中华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规范性特点
在名词审定工作中,收词、定名和定义及英译等工作都遵循着一定的规范。
收词工作遵循着一定的规范。一般说来,先广泛征求意见,制定学科框架体系;再搜集该学科领域标准、词表、辞书、数据库、专著及论文等文献资料;然后勾选基本名词、新名词;再根据该学科领域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比对,剔除概念不清晰的名词、旧名词、人名、地名、机构名、职务名等;最后根据概念体系编排名词,同时需确保名词系统的平衡性、系统性和完备性。
定名工作也遵循着一定的规范。如,执行同家语言文字政策,使用规范字;尽量避免使用生造字、古字和生僻字;根据单义性、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民族性、国际性、约定俗成性等原则进行定名;当几种原则相互矛盾时,综合考虑,合理定名。此外,由于名词审定工作涉及的学科门类众多,如果各学科各自为阵,互不沟通,就容易出现大量的重名、同名不同义、同义不同名的情况,不利于名词的规范和统一,因此还必须在学科之间进行协调,以求意见一致。
定义工作也具有规范性。定义工作是用已知概念对新概念给出综合性的恰当描述,给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定义内容的撰写中,须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避免定义过宽或过窄、循环定义等。从定义的形式上来看,定义中的部分内容总是呈现出一定的类型特征。使各名词定义中的这些相同性质的成分在形式上保持一致,也有利于促进名词定义形式的规范化,便于梳理相关名词之间的层级关系。
英译工作也遵循着一定的规范。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医学等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名词的翻译工作也逐渐提上了工作日程。名词翻译倾向于以意译为主,这就需要在目的语中建立最贴切的对应项,且在目的语中能从名词的构造上了解名词意义,尽量做到“名副其实”。一般说来,如果源语言(汉语)中存在代表某一特定概念的名词,而目的语(英语)中也存在代表这一特定概念的名词,那么这两个名词可互为等价名词,即该名词在汉语相关概念系统中的位置相当于它在英语相关概念系统中的位置,不论在汉语还是英语中,其内涵和外延完全一致。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只需要从英语名词中寻找对应项,不需要思考汉语名词的语法结构及相应的英文译名的结构。而对于为汉语所独有的传统名词,在某些情况下还需要对汉语名词结构进行分析,并选择合适的英译结构形式。
二、研究性特点
名词审定工作是一项研究性工作。要保证名词审定工作的质量,既要从科技角度进行研究,也要从语言角度进行研究。从科技角度来说,某名称是否与其所代表的概念完全对应且能得到该领域专家的普遍认可;如果同一个概念有一个以上的名称,它们是否完全同义,这些问题都值得探讨和研究。从语言角度来说,名称是否简明,符合汉语词法、句法结构,汉语中的名词所表达的概念是否与对应的英文名词等价,都需谨慎对待。
从名词审定工作的几个重要环节来看,如何收词、如何定名、如何定义,等等,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在具体的收词过程中,哪些词可收,哪些词不可收,分支学科如何确定,各分支学科领域的收词量比例如何,如何建构理想的学科概念体系,收词完成后如何排列词条次序等,都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术语学知识,需要深入进行调研。
在定名过程中,有的名词存在几个名称,不易取舍,则往往需要查阅文献资料,追根溯源,了解各名称使用的历史和现实状况,这些都需要进行综合性研究。如,在医学领域,定名为“心肌梗塞”还是“心肌梗死”,就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研究和讨论。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50年代,infarction原定名“梗死”,1959年推广保护性医疗,为了帮助病人树立信心,将“梗死”改名为“梗塞”并一直沿用了下来。医学工具书将infarction定名为“梗塞,梗死”。一般认为前者是推荐用名,《实用内科学》、《实用医学大词典》称之为“梗塞”。研究认为,myocardialinfarction的病因是冠状动脉闭塞,造成心肌严重缺血,引起不可逆转的组织损害,而致心肌坏死,产生一系列严重症状,如合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乃至死亡。因此,全国医学名词审定工作扩大会议最后决定“心肌梗塞”修订为“心肌梗死”,这样与概念更贴切。
定义是对名词概念的本质属性的表述,应用最简练的文字,准确、清楚地说明该概念与其他概念区别的本质属性;同时,拟定定义也是一项收集、研究、比较资料的工作,必须认真分析占有的资料,下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制作功夫。不正确的资料往往会导致错误的结论,由此而产生的错误定义往往会造成对概念的曲解。总之,定义的过程也是一个深入研究的过程。
此外,在保证名词审定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近几十年来,科技发展极为迅速,科技文献大量增加,科技新词越来越多,面对海量的数据,如果依然按部就班,不更新名词审定工作方式,是难以满足现代科技发展的需求的。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给名词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利用计算机使名词审定工作自动化,建立名词数据库,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三、协调性特点
名词审定工作是一项协调性工作,如,学科领域内专家学者的相互协调,名词审定工作者与专家学者的协调,学科之间的协调,人名、地名协调及语言文字协调,等等。
在任何一个具体的学科领域,当定名(或定义)存在分歧而难以定夺时,往往需要召集有关专家学者进行讨论,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名称(或定义)。如,妇产科名词“绝经期综合征”(menopaus-al syndrome)改为“更年期综合征”(climacteric syn-drome);“盆腔脏器切除术”改为“盆腔廓清术”(pel-vic exenteration);口腔医学名词“智牙”(wisdomtooth)改定为“第三磨牙”(third molar)。
名词的定名或定义应遵循名词审定的基本原 则及方法,当出现分歧时,应进行讨论,协调处理。名词审定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从1985年至今,已出版了80多种学科名词,各名词分委员会都依既定的程序和要求开展工作,这样能保障所出版各名词书的质量和体例。因此,名词审定编辑和专家学者应充分沟通协调,尽早解决分歧,达成一致。
相邻学科应进行协调和交流,不仅能有效避免名词的重复和遗漏,还能更好地使体例保持一致。当同一个概念在不同学科中的名称不一致时,应根据有关原则统一定名,加强协调。如probability,物理学中称“几率”,数学中称“概率”,则服从了主科的数学而统一定名为“概率”。
纯粹的人名、地名不属于名词审定工作中“名词”的范畴,但含有人名、地名的名词或定义仍是名词工作的内容。一般来说,当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译名时,应查明国别,尽可能地按照该国的发音或国际习惯的发音确定其中文名称。但是对于科学界通行已久的译名,即使译名不够妥当,也应本着“约定俗成”的原则,不宜再更改。如,牛顿、达尔文等。因此,协调的译名,当明确哪些不可更改,哪些事可以协调和更改的。
语言文字方面,《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原则及方法》指出:“科技名词的用字要执行国家对语言、文字的有关规定,使用规范字”,目前科技名词中个别常用汉字用法混乱,如科技名词中有一批以“象”(像)作为名词性词素构成的复合词,应该选用哪个字,需要统一。为此,全国名词委广泛征求了意见并达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
四、长期性特点
名词审定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中国的名词工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的名词工作处于自发阶段,专家们自行确定;近代以来,为引进西方的科技概念,一直都在成立有关名词工作组织,推动名词工作的进行。如1877年成立了“益智书会”;1909年,当时的教育部设立了“科学名词编订馆”;1918年,中华医学会成立了“医学名词审查会”;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了官办名词工作机构——大学院译名统一委员会;1932年成立了“国立编译馆”,隶属当时的教育部;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成立了“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下设五个小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医药卫生、艺术科学和时事名词;1950年,中国科学院编译局下设名词室,负责组织自然科学名词编审工作;1956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1963年改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名词编订室。目前,全国名词委承担的名词审定工作正是科技发展与交流的必然要求。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科技名词总是在不断产生、成长、变化、消亡的,因此,应仔细进行分析研究。对于新名词,应及时定名;对于发展变化着的名词,应及时修订或再定名;对于过去工作中的疏漏,再次修订时需加以补充和完善。如,《大气科学名词》于1988年出了第一版,有定名,无定义;随着科技的进步,新词的出现和科技名词使用者对名词工作要求的提高,1996年出版了《大气科学名词》第二版,不但在1998年版的基础了做了修订,而且加注了定义;2009年又出版了《大气科学名词》第三版,在第二版基础上又做了较大的修订和增补,使大气科学概念系统紧跟当前科技发展水平。《测绘学名词》也是如此,于1990年出了第一版,有定名,无定义;2002年出版了《测绘学名词》第二版,不但在1990年版的基础了做了修订,而且加注了定义;2010年出版了《测绘学名词》第三版,在旧版基础上做了较大的修订和完善工作。此外,有一些名词,是短期内预见不了的,但又不得不确定一个推荐名称以供使用,这就需要全国名词委和有关专家的长期引导和调研,才能最后达成共识。
关键词:名词审定,规范性,研究性,协调性,长期性
中图分类号:NO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8578(2011)03-0051-04
名词审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作,具有规范性、研究性、协调性、长期性等特点。审定科技名词,实现科技名词的规范化,对支撑科技发展,保障语言健康,传承中华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规范性特点
在名词审定工作中,收词、定名和定义及英译等工作都遵循着一定的规范。
收词工作遵循着一定的规范。一般说来,先广泛征求意见,制定学科框架体系;再搜集该学科领域标准、词表、辞书、数据库、专著及论文等文献资料;然后勾选基本名词、新名词;再根据该学科领域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比对,剔除概念不清晰的名词、旧名词、人名、地名、机构名、职务名等;最后根据概念体系编排名词,同时需确保名词系统的平衡性、系统性和完备性。
定名工作也遵循着一定的规范。如,执行同家语言文字政策,使用规范字;尽量避免使用生造字、古字和生僻字;根据单义性、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民族性、国际性、约定俗成性等原则进行定名;当几种原则相互矛盾时,综合考虑,合理定名。此外,由于名词审定工作涉及的学科门类众多,如果各学科各自为阵,互不沟通,就容易出现大量的重名、同名不同义、同义不同名的情况,不利于名词的规范和统一,因此还必须在学科之间进行协调,以求意见一致。
定义工作也具有规范性。定义工作是用已知概念对新概念给出综合性的恰当描述,给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定义内容的撰写中,须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避免定义过宽或过窄、循环定义等。从定义的形式上来看,定义中的部分内容总是呈现出一定的类型特征。使各名词定义中的这些相同性质的成分在形式上保持一致,也有利于促进名词定义形式的规范化,便于梳理相关名词之间的层级关系。
英译工作也遵循着一定的规范。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医学等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名词的翻译工作也逐渐提上了工作日程。名词翻译倾向于以意译为主,这就需要在目的语中建立最贴切的对应项,且在目的语中能从名词的构造上了解名词意义,尽量做到“名副其实”。一般说来,如果源语言(汉语)中存在代表某一特定概念的名词,而目的语(英语)中也存在代表这一特定概念的名词,那么这两个名词可互为等价名词,即该名词在汉语相关概念系统中的位置相当于它在英语相关概念系统中的位置,不论在汉语还是英语中,其内涵和外延完全一致。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只需要从英语名词中寻找对应项,不需要思考汉语名词的语法结构及相应的英文译名的结构。而对于为汉语所独有的传统名词,在某些情况下还需要对汉语名词结构进行分析,并选择合适的英译结构形式。
二、研究性特点
名词审定工作是一项研究性工作。要保证名词审定工作的质量,既要从科技角度进行研究,也要从语言角度进行研究。从科技角度来说,某名称是否与其所代表的概念完全对应且能得到该领域专家的普遍认可;如果同一个概念有一个以上的名称,它们是否完全同义,这些问题都值得探讨和研究。从语言角度来说,名称是否简明,符合汉语词法、句法结构,汉语中的名词所表达的概念是否与对应的英文名词等价,都需谨慎对待。
从名词审定工作的几个重要环节来看,如何收词、如何定名、如何定义,等等,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在具体的收词过程中,哪些词可收,哪些词不可收,分支学科如何确定,各分支学科领域的收词量比例如何,如何建构理想的学科概念体系,收词完成后如何排列词条次序等,都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术语学知识,需要深入进行调研。
在定名过程中,有的名词存在几个名称,不易取舍,则往往需要查阅文献资料,追根溯源,了解各名称使用的历史和现实状况,这些都需要进行综合性研究。如,在医学领域,定名为“心肌梗塞”还是“心肌梗死”,就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研究和讨论。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50年代,infarction原定名“梗死”,1959年推广保护性医疗,为了帮助病人树立信心,将“梗死”改名为“梗塞”并一直沿用了下来。医学工具书将infarction定名为“梗塞,梗死”。一般认为前者是推荐用名,《实用内科学》、《实用医学大词典》称之为“梗塞”。研究认为,myocardialinfarction的病因是冠状动脉闭塞,造成心肌严重缺血,引起不可逆转的组织损害,而致心肌坏死,产生一系列严重症状,如合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乃至死亡。因此,全国医学名词审定工作扩大会议最后决定“心肌梗塞”修订为“心肌梗死”,这样与概念更贴切。
定义是对名词概念的本质属性的表述,应用最简练的文字,准确、清楚地说明该概念与其他概念区别的本质属性;同时,拟定定义也是一项收集、研究、比较资料的工作,必须认真分析占有的资料,下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制作功夫。不正确的资料往往会导致错误的结论,由此而产生的错误定义往往会造成对概念的曲解。总之,定义的过程也是一个深入研究的过程。
此外,在保证名词审定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近几十年来,科技发展极为迅速,科技文献大量增加,科技新词越来越多,面对海量的数据,如果依然按部就班,不更新名词审定工作方式,是难以满足现代科技发展的需求的。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给名词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利用计算机使名词审定工作自动化,建立名词数据库,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三、协调性特点
名词审定工作是一项协调性工作,如,学科领域内专家学者的相互协调,名词审定工作者与专家学者的协调,学科之间的协调,人名、地名协调及语言文字协调,等等。
在任何一个具体的学科领域,当定名(或定义)存在分歧而难以定夺时,往往需要召集有关专家学者进行讨论,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名称(或定义)。如,妇产科名词“绝经期综合征”(menopaus-al syndrome)改为“更年期综合征”(climacteric syn-drome);“盆腔脏器切除术”改为“盆腔廓清术”(pel-vic exenteration);口腔医学名词“智牙”(wisdomtooth)改定为“第三磨牙”(third molar)。
名词的定名或定义应遵循名词审定的基本原 则及方法,当出现分歧时,应进行讨论,协调处理。名词审定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从1985年至今,已出版了80多种学科名词,各名词分委员会都依既定的程序和要求开展工作,这样能保障所出版各名词书的质量和体例。因此,名词审定编辑和专家学者应充分沟通协调,尽早解决分歧,达成一致。
相邻学科应进行协调和交流,不仅能有效避免名词的重复和遗漏,还能更好地使体例保持一致。当同一个概念在不同学科中的名称不一致时,应根据有关原则统一定名,加强协调。如probability,物理学中称“几率”,数学中称“概率”,则服从了主科的数学而统一定名为“概率”。
纯粹的人名、地名不属于名词审定工作中“名词”的范畴,但含有人名、地名的名词或定义仍是名词工作的内容。一般来说,当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译名时,应查明国别,尽可能地按照该国的发音或国际习惯的发音确定其中文名称。但是对于科学界通行已久的译名,即使译名不够妥当,也应本着“约定俗成”的原则,不宜再更改。如,牛顿、达尔文等。因此,协调的译名,当明确哪些不可更改,哪些事可以协调和更改的。
语言文字方面,《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原则及方法》指出:“科技名词的用字要执行国家对语言、文字的有关规定,使用规范字”,目前科技名词中个别常用汉字用法混乱,如科技名词中有一批以“象”(像)作为名词性词素构成的复合词,应该选用哪个字,需要统一。为此,全国名词委广泛征求了意见并达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
四、长期性特点
名词审定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中国的名词工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的名词工作处于自发阶段,专家们自行确定;近代以来,为引进西方的科技概念,一直都在成立有关名词工作组织,推动名词工作的进行。如1877年成立了“益智书会”;1909年,当时的教育部设立了“科学名词编订馆”;1918年,中华医学会成立了“医学名词审查会”;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了官办名词工作机构——大学院译名统一委员会;1932年成立了“国立编译馆”,隶属当时的教育部;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成立了“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下设五个小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医药卫生、艺术科学和时事名词;1950年,中国科学院编译局下设名词室,负责组织自然科学名词编审工作;1956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1963年改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名词编订室。目前,全国名词委承担的名词审定工作正是科技发展与交流的必然要求。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科技名词总是在不断产生、成长、变化、消亡的,因此,应仔细进行分析研究。对于新名词,应及时定名;对于发展变化着的名词,应及时修订或再定名;对于过去工作中的疏漏,再次修订时需加以补充和完善。如,《大气科学名词》于1988年出了第一版,有定名,无定义;随着科技的进步,新词的出现和科技名词使用者对名词工作要求的提高,1996年出版了《大气科学名词》第二版,不但在1998年版的基础了做了修订,而且加注了定义;2009年又出版了《大气科学名词》第三版,在第二版基础上又做了较大的修订和增补,使大气科学概念系统紧跟当前科技发展水平。《测绘学名词》也是如此,于1990年出了第一版,有定名,无定义;2002年出版了《测绘学名词》第二版,不但在1990年版的基础了做了修订,而且加注了定义;2010年出版了《测绘学名词》第三版,在旧版基础上做了较大的修订和完善工作。此外,有一些名词,是短期内预见不了的,但又不得不确定一个推荐名称以供使用,这就需要全国名词委和有关专家的长期引导和调研,才能最后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