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家港市是一座新兴的港口工业城市。市域面积999平方公里,下辖8个镇和1个管理区。本地人口88万,外来人口60万。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弘扬“张家港精神”,积极创新发展思路,努力破解发展难题,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在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全国百强县(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指数排名中名列第三。是全省首批小康达标县(市),也是唯一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殊荣的县级市。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市牢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始终以“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按照“政策支持保障发展、依托优势率先发展、城乡统筹均衡发展、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工作思路,加大资金投入,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各类教育保持了全面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市100%的镇建成省教育现代化先进镇;2002年通过了“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市”预评估;2004年通过了省政府“双高普九”专项督查,并被评为“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市”;2005年通过了“江苏省无辍学县(市、区)”验收;2006年获得了“江苏省普及高中段教育先进市”、“江苏省幼儿教育先进市”、“江苏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市”等荣誉称号;2007年被评为“江苏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市”,通过了江苏省首批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区)的考评验收。
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重点工作。
一、突出优先发展,切实加大教育现代化的保障力度
教育现代化建设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抓手,也是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民心工程,更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为确保教育现代化水平始终领先于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水平,我市牢固确立教育投入是战略性投资、基础性投资的理念,着力构建了促进教育发展的“三项保障”。
一是教育规划保障。为确保教育优先发展、超前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我市坚持把教育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规划城乡发展的同时,同步规划教育发展。2003年,全市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依据“一城四片区”的发展定位,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思路,科学制定了《张家港市2004~2010年教育发展规划》,根据区域位置、人口密度、交通条件、办学现状和发展趋势,坚持适度超前、因地制宜、方便百姓的原则,科学布点、合理取舍,做大做强优质学校,优化配置中心镇区学校,全面改造农村薄弱学校。三年来,共撤并学校35所。目前,全市小学、初中与高中的校均服务人口分别为1.64万人、2.96万人与7.82万人;全市83%以上的小学生、100%的初中生与高中生在城镇、街道就读,基本符合我市城市化发展规划和省教育厅规定的目标。
二是教育投入保障。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已初步形成了教育经费“两保证(政府保证列入预算和规费足额征收,投入总量保证逐年增加)、两渠道(突出主渠道,坚持多渠道)、两监督(市、镇人大监督和列入督政、考核内容)”的投入机制。按照“三增长一优先”原则,逐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下教育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拓展投入领域,强化投入导向,扩大投入总量。与各镇政府签订教育工作年度目标责任书,把教育实绩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凡到年底没有完成责任书目标的,要书面向市委市政府报告。2001~2006年五年间,全市累计教育经费支出51.4亿元,其中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27.85亿元。先后启动了78个教育建设改造项目,新建学校26所。其中100~1000万元的项目31个,1000万~1亿元的项目10个,1亿元以上的项目2个。投资11亿元的江苏科大张家港校区和沙洲工学院、一期投入5600万元的市青少年社会综合实践基地、投资800万元的双山岛学校、投资2000万元的港区小学、投资2100万元的塘桥幼儿园等一大批教育工程在近几年相继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与此同时,我市注重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全力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十五”至今全市用于教育信息化的投入超过2亿元,中小学多媒体电化教室总数达到1421个,学校覆盖率达100%,班级覆盖率达56%。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全部建成宽带校园网,师机比1.4∶1,生机比7.7∶1,2006年高标准通过了江苏省“校校通”工程验收。
教育经费的优先落实,推动了我市优质教育资源的不断扩充。目前,全市苏州市级以上优质学校(幼儿园)的比例达到了85%,义务教育阶段90%以上的学校通过了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的评估验收。
三是教师待遇保障。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优先保障教师待遇的提高,既是有关法律法规赋予我们的职责,也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自身需求。为此,我市始终将优先落实教师待遇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通过建立骨干教师专项奖励基金、出台农村小学和支教教师补贴政策、不断提高教师奖金收入等多种途径,不断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十五”期间,我市教师年平均收入从2.05万元增加到了4.3万元。2007年起我们在原有村校教师岗位津贴的基础上,拿出专项资金,通过增发农村教师岗位专项津贴,实现农村教师待遇高于城区教师的目标。
二、突出均衡发展,切实提升教育现代化的整体水平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中之重,没有教育的均衡化,就不会有教育的现代化。基于这样的思考,近年来,我市把办好每一所学校作为一件直接关系到代表广大人民最根本利益的大事,作为政府的基本职责和重要工作内容,以标准化为起点,缜密规划;以均衡化为核心,全力推进;以现代化为目标,稳步提升,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重点推进了“三项工程”。
一是大力推进村校基本现代化建设工程。针对我市不少村校校舍陈旧,设施不足,教师普遍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相对较差的现实,2005年上半年,我市市委、市政府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教育公平的高度出发,出台了《张家港农村小学基本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张家港市农村小学基本现代化建设标准和评估细则》,按照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坚持标准、提升内涵的原则,全面启动了村校基本现代化建设工程。市镇两级投入1亿多元,到2006年暑期末,全市村校全部完成了基本现代化建设任务。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我们还通过支教、培训、轮岗等多种形式,通过设置村校教师岗位津贴、支教教师交通补贴等多种办法,通过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名校带动战略和捆绑式考核等管理模式,优化村校教师队伍,改善村校教师待遇,提高村校管理水平,实现了农村小学与市镇小学在办学理念、硬件设施、规章制度、课程体系、人员待遇、考核标准上的“六个一样”。村校基本现代化建设工程的实施,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大力推进外来人员子女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近几年,来我市务工经商的流动人员逐年剧增,在我市中小学就读的外来人员子女也由2003年的1万多人猛增到2007年的4.17万人,占全市在校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部分镇占到三分之一。能否解决好外来人员子女就学、管理问题,关系到外来人员及其子女能否真正融入城市,关系到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关系到我市“建设人力资源强市”的战略性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为此,我们从全局出发,审时度势、转移重心、集中资源、调整政策,在实现71%的外来人员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基础上,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外来人员子女学校建设的意见》、《张家港市外来人员子女学校建设标准》等文件,2006年上半年,全面启动外来人员子女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改造后,每个学校都按标准建成六室(艺术教室、科学教室、图书室、综合活动教室、团队活动室、多功能教室)、三房(计算机房、办公用房、厨房)、两场(田径场、篮球场)、一所(水冲式厕所)。经过两年的努力,全市11所民办外来人员子女学校全部完成了达标建设改造,总投入达到1.2亿元。
在推进村校基本现代化建设和民办外来人员子女学校建设工程同时,为确保学生的交通安全,我市成功实施了学生乘车办法改革,从2006年春季起,全市范围内凡家校距离在3公里以上的学生上(放)学均由校车接送改为公交专线车接送。市政府和市公交公司共投资近2500万元,先后添置了108辆客车,开通了241条专线,每辆客车均安装了GPS系统,市财政每年补贴运营成本650万元。公交专线每天接送学生12000多名,其中外来人员子女6700多人,占乘车学生总数的56%。这一项惠及百姓的政府实事工程,得到了学生、家长和全社会的高度赞扬。
三是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优质化工程。为满足广大市民对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需求,我市在大力推进普通高中改造工程的同时,助强与扶弱并举,着力推进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化、教育资源的优质化、办学水平的现代化。2001年市委、市政府决策易地新建了市职教中心;2002年暑期,将位于原港区镇的第二职中搬入市区办学;2003年,将同处锦丰工业重镇的市机电职校与锦丰职校合并组建第三职中,将同处市区杨舍镇的技工学校与工贸职中合并办学;2004年,将第二职中、第三职中、工贸职中创建成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市技工学校(工贸职中)同时创建成为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2005年,启动市职教中心二期扩建工程。近三年,先后多渠道投入1.2亿元用于4所职业学校的设施改造和设备添置。到2005年底,我市职业学校建成了1个国家级数控技术应用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6个省级示范专业、14个苏州市级示范专业;2007年上半年,又新增3个省级示范专业。目前,以市职教中心实训基地为依托,投资2500万元添置实训设备建设的公共实训基地工程正在有序推进之中。建成后的市公共实训基地将成为全市职校生的综合实训基地,成为企业上岗、转岗职工的技能培训基地和新技术、新技能的推广基地。同时,全力推进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建设,全市形成了以社区教育培训学院(市电大)为龙头,以8所镇社区教育中心和18所街道社区教育学习中心为骨架的区域性社区教育服务体系,较好地满足了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建设“人人可学习、处处能学习”的终身教育体系与学习型城市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突出科学发展,切实优化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品质
围绕“强化基础、提升内涵,质量一流、人民满意”的总体思路,我市着重在优化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品质上做好文章,突出抓了“三项重点”工作。
一是努力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在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我市通过“前伸”与“后延”,进一步完善了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在幼儿入园率保持在99%的基础上,积极向0~3周岁早期教育延伸。在高标准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向外来人员子女教育延伸,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了十五年基础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均为100%;初中生年度巩固率、升学率分别为99.9%和98%;残疾儿童入学率为99%。在保持基础教育高水准的基础上,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普高学生升学率达94%,适龄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在全力提升办学效益的基础上,不断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职业学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与此同时,大力推进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努力拓宽终身教育平台。全面普及新知识、新技术、新品种培训,全市从业人员年培训率超过了50%
二是倾力打造教育人才高地。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是实现教育均衡高位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市围绕“一足(数量充足)、二高(学历高移、师德高尚)、三优(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待遇优厚)”的总体目标,坚持多管齐下,大力营造有利于教师成长的体制机制环境,努力培育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勤于工作、善于育人的教师队伍。主要做法是:创新管理机制。本着“德、能、勤、绩”的用人标准,完善了校长年度工作质量考核、“公开报名、公平考核、竞争上岗、择优聘任”的新教师录用和校长(园长)公开招聘制度。为确保教师把全部精力用在学校工作上,2004年,我们率先出台了《关于禁止在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的规定》,坚决查处有偿家教。建立“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绩优酬”的校内分配机制,全面规范教师工资外收入的发放,缩小城乡差距;强化均衡配置。以“注重实绩、调优调强、助强扶弱、促进均衡”为原则,对学校领导班子实施轮岗交流制度,近两年来,86名中小学、幼儿园正职校长(园长)进行了岗位交流。进一步完善师资均衡配置机制,通过设置每人每月100元的村校教师岗位津贴、每人每月300元的支教教师交通补贴等多种办法,加大市区学校对口支援薄弱学校的力度,鼓励和吸引优秀教师、优秀应届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和民办外来人员子女学校任教。支教教师占村校、民办外来人员子女学校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25%~30%;提升整体素质。充分利用市教师培训中心等资源优势,有计划、有步骤,分层、分类组织好教师的岗位培训,确保教师在学历升级的同时,专业水平同步提升。深入实施名教师、名校长工程,教育硕士、职业教育“双师型”培养工程和青年教师成长计划,改善师资结构,壮大骨干群体,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2004年起设立每年80万元、2006年100万元、2007年140万元的教师奖励基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鼓励教师岗位成才。目前,全市幼儿园在编教师及小学、初中教师高一层次学历比例分别达到92%、84.2%和74%;高中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含具有教育硕士学位)的比例为1.19%,在读教育硕士学位的高中教师比例为5.41%。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0%。张家港市级教坛新秀以上骨干教师占全市教师总数的16%。
三是全力丰富素质教育内涵。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自1997年成为省级素质教育实验区以来,全市上下以转变观念为先导,努力营造实施素质教育的社会氛围;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着力构建深化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以强化保障为后盾,切实增强推进素质教育的整体合力。市政府专门发文,明确市镇两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必须履行的责任。市第九次党代会将“实施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建设人力资源强市”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工作的三大目标之一,提高到了与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同等高度。通过强化目标导向,有效促进了各级领导和全社会教育观念的转变,不断增强了全市推进素质教育的整体合力。教育部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力军,勤于探索,大胆实践,开创了我市素质教育的生动局面。
首先是在推进课程改革上大胆实践。推进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我们采取的措施有:强化课程设置的法规意识,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足开好各类课程;以信息技术学科整合为突破,切实增强农村学校课改实效;将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情况列入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估体系,并赋以较高的分值;鼓励学校充分挖掘本地区、本单位的课程资源,开发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投入5600万元在长江岸边建设市青少年社会综合实践基地;建立了市、校两级综合实践课程网站;每年12月举行为期一个月左右的课堂教学观摩及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深入开展以优质课、优秀论文、优秀教育案例、优秀教育随笔、优秀课件为主要内容的课改“五优”评比和以“一课三议”、“三课一评”为主要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在课改专家指导下,组织骨干教师编写了多册《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确定课改主课题开展研究,选定14所课题研究基地学校,27所课题研究协作学校,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
其次是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上大胆实践。在减负实践中,我们努力做到“三个到位”。
第一是教育观念转变到位。为有效促进全社会教育观念的转变,我市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整体推进全市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对整体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作出了规定。市教育局先后举办了11期校长培训班、23期幼教论坛、24期小学校长和25期初中校长素质教育研讨会,就如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进行专题研讨。编印了10辑“素质教育学习材料”,做到全市教育工作者人手一册。每年至少组织三次素质教育报告会,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前来讲学,并多次举办“素质教育大家谈”征文活动。严禁媒体刊登学校渲染升学率的招生广告。这些举措,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是依法治教落实到位。实施素质教育,靠的是制度,靠的是法治。依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我们先后制定了《关于重申严格执行素质教育基本要求的几项规定》、《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等文件,就执行课程计划等办学行为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全面推行校长承诺制;为将苏州市“深化素质教育,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全面发展”的三项规定落到实处,我们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提出了“六个严格控制”的具体实施要求,即进一步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进一步严格控制学生作业总量、进一步严格执行课程计划、进一步严格控制教辅用书征订、进一步规范办班和考试行为、进一步严格控制竞赛活动等。对学校执行素质教育的情况经常性开展自查、互查、随机检查活动。仅2006年下半年,我们就对全市中小学执行课程计划和作息制度情况进行了10次集体随机抽查和暗访。之后根据检查和暗访时拍摄的实况录像,编发《素质教育简报》,在全市范围内弘扬先进,鞭策落后。我们还将检查督导结果与学校实行“五挂钩”:即与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估挂钩,与校长的奖惩、任免挂钩,与教师人事调配、职称晋升挂钩,与单位、个人评优评先挂钩,与年度奖金发放挂钩。督查力度的加大,大大增强了学校领导与广大教师依法办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识与责任。
第三是载体活动组织到位。按照“重心下移、超前介入、细化管理、创新载体”的工作思路,精心打造文化育人平台、活动育人平台和阳光育人平台。在文化育人方面,我们以江苏省教科规划重点课题《张家港市学校文化管理的实践研究》为抓手,整合全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资源,做到校校有特色。实施了以“读名著、听名曲、唱名歌、背名诗、看名片”为主要内容的“五名工程”;深入开展“十佳之星”(如“十佳读书之星”、“十佳校园歌星”等)评比活动;尝试无人监考、学生校长助理、学生文明监督岗等制度,拓展学生自主发展空间;组织“千名教师访万家”、“万名家长看学校”等活动,利用“家校路路通”、“网上家长学校”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努力优化家庭教育。在活动育人方面,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控体系,全面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课间活动和课外活动。2004年,我们以抓课间操(跑)为突破口,开展了全市中小学课间操(跑)检查、评比和考核。每天上下午各1000米的课间跑制度,既增强了学生的体质与团队意识,又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组织纪律性,更塑造了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2007年初,我们又启动了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2+1”工程(2项体育运动技能+1项艺术特长),在全市中小学推行“大课间活动”,规定每天上午将原来的课间操时间延长到25~30分钟,认真组织学生喜爱的课间体育活动;小学每天下午第二、三节课后,初中第三节课后,开放各类体育、艺术活动场所及图书室、阅览室、电脑房等,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体育、艺术、科技、综合实践活动和团队班会活动。在阳光育人方面,我们牢固确立心育即德育,心育重于智育和体育的理念,努力建设一支能满足学生心理辅导需求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扎实开展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完善了以“开心吧”、“温馨天地”、“心灵港湾”等为主要形式的学校心理辅导专用场所和以悄悄话信箱、热线电话、心育小报、网上专栏、学生同伴互助、阳光好少年评比等为主要内容的有机载体。建立问题学生成长档案,为每个问题学生聘请生活指导老师,做到“一天一见面、一周一谈话、一月一小结”。成立由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搭建学习交流平台。
再次是在改革评估考核办法上大胆实践。评价改革历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难点问题与焦点问题,没有有效的评价改革,素质教育的推进就会遭遇阻碍。为此,我们积极进行探索与实践,推行了考试、评估、校本评价“三项改革”。“考试改革”:我们从1990年起取消了小学升初中统一考试,市区各初中按施教区就近招生,规定所有小学、初中入学不得举行或变相举行与入学挂钩的考试。从1997年下半年起,全市所有小学取消了百分制,推行了等级制评价方式,取消了期中考试与毕业会考。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各类重点班、特色班;1998年起,我们重点改革普高招生办法,将省梁丰高中招生计划的70%分配到各初中学校;2003年,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所有学科类竞赛,遏制了择校风与家教风的蔓延,进一步优化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评估改革”:为引导中小学端正办学方向,近几年来我们不断完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估方案,从“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规范学校管理”、“优化师资素质”、“注重教育科研”、“加强特色建设”六个方面,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进行全方位考核。在“实现全面发展”方面,尤其增加了学生体质状况的考核权重。考核评估每学年一次,评估结果由市教育局发文公布。评估办法的改革,激发了全市中小学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校本评价改革”:2006年3月,我们制定了《关于校本评价的指导意见》,要求各校积极探索,努力在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等方面构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校本评价机制。校本评价改革的推进,使等级评价、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激励性评价、学生选择性考试、成长档案袋等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进入了全市各校,促进全市各中小学牢固树立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办学理念。■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市牢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始终以“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按照“政策支持保障发展、依托优势率先发展、城乡统筹均衡发展、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工作思路,加大资金投入,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各类教育保持了全面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市100%的镇建成省教育现代化先进镇;2002年通过了“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市”预评估;2004年通过了省政府“双高普九”专项督查,并被评为“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市”;2005年通过了“江苏省无辍学县(市、区)”验收;2006年获得了“江苏省普及高中段教育先进市”、“江苏省幼儿教育先进市”、“江苏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市”等荣誉称号;2007年被评为“江苏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市”,通过了江苏省首批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区)的考评验收。
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重点工作。
一、突出优先发展,切实加大教育现代化的保障力度
教育现代化建设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抓手,也是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民心工程,更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为确保教育现代化水平始终领先于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水平,我市牢固确立教育投入是战略性投资、基础性投资的理念,着力构建了促进教育发展的“三项保障”。
一是教育规划保障。为确保教育优先发展、超前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我市坚持把教育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规划城乡发展的同时,同步规划教育发展。2003年,全市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依据“一城四片区”的发展定位,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思路,科学制定了《张家港市2004~2010年教育发展规划》,根据区域位置、人口密度、交通条件、办学现状和发展趋势,坚持适度超前、因地制宜、方便百姓的原则,科学布点、合理取舍,做大做强优质学校,优化配置中心镇区学校,全面改造农村薄弱学校。三年来,共撤并学校35所。目前,全市小学、初中与高中的校均服务人口分别为1.64万人、2.96万人与7.82万人;全市83%以上的小学生、100%的初中生与高中生在城镇、街道就读,基本符合我市城市化发展规划和省教育厅规定的目标。
二是教育投入保障。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已初步形成了教育经费“两保证(政府保证列入预算和规费足额征收,投入总量保证逐年增加)、两渠道(突出主渠道,坚持多渠道)、两监督(市、镇人大监督和列入督政、考核内容)”的投入机制。按照“三增长一优先”原则,逐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下教育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拓展投入领域,强化投入导向,扩大投入总量。与各镇政府签订教育工作年度目标责任书,把教育实绩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凡到年底没有完成责任书目标的,要书面向市委市政府报告。2001~2006年五年间,全市累计教育经费支出51.4亿元,其中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27.85亿元。先后启动了78个教育建设改造项目,新建学校26所。其中100~1000万元的项目31个,1000万~1亿元的项目10个,1亿元以上的项目2个。投资11亿元的江苏科大张家港校区和沙洲工学院、一期投入5600万元的市青少年社会综合实践基地、投资800万元的双山岛学校、投资2000万元的港区小学、投资2100万元的塘桥幼儿园等一大批教育工程在近几年相继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与此同时,我市注重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全力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十五”至今全市用于教育信息化的投入超过2亿元,中小学多媒体电化教室总数达到1421个,学校覆盖率达100%,班级覆盖率达56%。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全部建成宽带校园网,师机比1.4∶1,生机比7.7∶1,2006年高标准通过了江苏省“校校通”工程验收。
教育经费的优先落实,推动了我市优质教育资源的不断扩充。目前,全市苏州市级以上优质学校(幼儿园)的比例达到了85%,义务教育阶段90%以上的学校通过了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的评估验收。
三是教师待遇保障。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优先保障教师待遇的提高,既是有关法律法规赋予我们的职责,也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自身需求。为此,我市始终将优先落实教师待遇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通过建立骨干教师专项奖励基金、出台农村小学和支教教师补贴政策、不断提高教师奖金收入等多种途径,不断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十五”期间,我市教师年平均收入从2.05万元增加到了4.3万元。2007年起我们在原有村校教师岗位津贴的基础上,拿出专项资金,通过增发农村教师岗位专项津贴,实现农村教师待遇高于城区教师的目标。
二、突出均衡发展,切实提升教育现代化的整体水平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中之重,没有教育的均衡化,就不会有教育的现代化。基于这样的思考,近年来,我市把办好每一所学校作为一件直接关系到代表广大人民最根本利益的大事,作为政府的基本职责和重要工作内容,以标准化为起点,缜密规划;以均衡化为核心,全力推进;以现代化为目标,稳步提升,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重点推进了“三项工程”。
一是大力推进村校基本现代化建设工程。针对我市不少村校校舍陈旧,设施不足,教师普遍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相对较差的现实,2005年上半年,我市市委、市政府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教育公平的高度出发,出台了《张家港农村小学基本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张家港市农村小学基本现代化建设标准和评估细则》,按照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坚持标准、提升内涵的原则,全面启动了村校基本现代化建设工程。市镇两级投入1亿多元,到2006年暑期末,全市村校全部完成了基本现代化建设任务。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我们还通过支教、培训、轮岗等多种形式,通过设置村校教师岗位津贴、支教教师交通补贴等多种办法,通过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名校带动战略和捆绑式考核等管理模式,优化村校教师队伍,改善村校教师待遇,提高村校管理水平,实现了农村小学与市镇小学在办学理念、硬件设施、规章制度、课程体系、人员待遇、考核标准上的“六个一样”。村校基本现代化建设工程的实施,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大力推进外来人员子女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近几年,来我市务工经商的流动人员逐年剧增,在我市中小学就读的外来人员子女也由2003年的1万多人猛增到2007年的4.17万人,占全市在校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部分镇占到三分之一。能否解决好外来人员子女就学、管理问题,关系到外来人员及其子女能否真正融入城市,关系到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关系到我市“建设人力资源强市”的战略性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为此,我们从全局出发,审时度势、转移重心、集中资源、调整政策,在实现71%的外来人员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基础上,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外来人员子女学校建设的意见》、《张家港市外来人员子女学校建设标准》等文件,2006年上半年,全面启动外来人员子女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改造后,每个学校都按标准建成六室(艺术教室、科学教室、图书室、综合活动教室、团队活动室、多功能教室)、三房(计算机房、办公用房、厨房)、两场(田径场、篮球场)、一所(水冲式厕所)。经过两年的努力,全市11所民办外来人员子女学校全部完成了达标建设改造,总投入达到1.2亿元。
在推进村校基本现代化建设和民办外来人员子女学校建设工程同时,为确保学生的交通安全,我市成功实施了学生乘车办法改革,从2006年春季起,全市范围内凡家校距离在3公里以上的学生上(放)学均由校车接送改为公交专线车接送。市政府和市公交公司共投资近2500万元,先后添置了108辆客车,开通了241条专线,每辆客车均安装了GPS系统,市财政每年补贴运营成本650万元。公交专线每天接送学生12000多名,其中外来人员子女6700多人,占乘车学生总数的56%。这一项惠及百姓的政府实事工程,得到了学生、家长和全社会的高度赞扬。
三是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优质化工程。为满足广大市民对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需求,我市在大力推进普通高中改造工程的同时,助强与扶弱并举,着力推进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化、教育资源的优质化、办学水平的现代化。2001年市委、市政府决策易地新建了市职教中心;2002年暑期,将位于原港区镇的第二职中搬入市区办学;2003年,将同处锦丰工业重镇的市机电职校与锦丰职校合并组建第三职中,将同处市区杨舍镇的技工学校与工贸职中合并办学;2004年,将第二职中、第三职中、工贸职中创建成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市技工学校(工贸职中)同时创建成为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2005年,启动市职教中心二期扩建工程。近三年,先后多渠道投入1.2亿元用于4所职业学校的设施改造和设备添置。到2005年底,我市职业学校建成了1个国家级数控技术应用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6个省级示范专业、14个苏州市级示范专业;2007年上半年,又新增3个省级示范专业。目前,以市职教中心实训基地为依托,投资2500万元添置实训设备建设的公共实训基地工程正在有序推进之中。建成后的市公共实训基地将成为全市职校生的综合实训基地,成为企业上岗、转岗职工的技能培训基地和新技术、新技能的推广基地。同时,全力推进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建设,全市形成了以社区教育培训学院(市电大)为龙头,以8所镇社区教育中心和18所街道社区教育学习中心为骨架的区域性社区教育服务体系,较好地满足了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建设“人人可学习、处处能学习”的终身教育体系与学习型城市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突出科学发展,切实优化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品质
围绕“强化基础、提升内涵,质量一流、人民满意”的总体思路,我市着重在优化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品质上做好文章,突出抓了“三项重点”工作。
一是努力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在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我市通过“前伸”与“后延”,进一步完善了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在幼儿入园率保持在99%的基础上,积极向0~3周岁早期教育延伸。在高标准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向外来人员子女教育延伸,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了十五年基础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均为100%;初中生年度巩固率、升学率分别为99.9%和98%;残疾儿童入学率为99%。在保持基础教育高水准的基础上,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普高学生升学率达94%,适龄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在全力提升办学效益的基础上,不断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职业学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与此同时,大力推进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努力拓宽终身教育平台。全面普及新知识、新技术、新品种培训,全市从业人员年培训率超过了50%
二是倾力打造教育人才高地。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是实现教育均衡高位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市围绕“一足(数量充足)、二高(学历高移、师德高尚)、三优(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待遇优厚)”的总体目标,坚持多管齐下,大力营造有利于教师成长的体制机制环境,努力培育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勤于工作、善于育人的教师队伍。主要做法是:创新管理机制。本着“德、能、勤、绩”的用人标准,完善了校长年度工作质量考核、“公开报名、公平考核、竞争上岗、择优聘任”的新教师录用和校长(园长)公开招聘制度。为确保教师把全部精力用在学校工作上,2004年,我们率先出台了《关于禁止在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的规定》,坚决查处有偿家教。建立“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绩优酬”的校内分配机制,全面规范教师工资外收入的发放,缩小城乡差距;强化均衡配置。以“注重实绩、调优调强、助强扶弱、促进均衡”为原则,对学校领导班子实施轮岗交流制度,近两年来,86名中小学、幼儿园正职校长(园长)进行了岗位交流。进一步完善师资均衡配置机制,通过设置每人每月100元的村校教师岗位津贴、每人每月300元的支教教师交通补贴等多种办法,加大市区学校对口支援薄弱学校的力度,鼓励和吸引优秀教师、优秀应届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和民办外来人员子女学校任教。支教教师占村校、民办外来人员子女学校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25%~30%;提升整体素质。充分利用市教师培训中心等资源优势,有计划、有步骤,分层、分类组织好教师的岗位培训,确保教师在学历升级的同时,专业水平同步提升。深入实施名教师、名校长工程,教育硕士、职业教育“双师型”培养工程和青年教师成长计划,改善师资结构,壮大骨干群体,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2004年起设立每年80万元、2006年100万元、2007年140万元的教师奖励基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鼓励教师岗位成才。目前,全市幼儿园在编教师及小学、初中教师高一层次学历比例分别达到92%、84.2%和74%;高中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含具有教育硕士学位)的比例为1.19%,在读教育硕士学位的高中教师比例为5.41%。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0%。张家港市级教坛新秀以上骨干教师占全市教师总数的16%。
三是全力丰富素质教育内涵。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自1997年成为省级素质教育实验区以来,全市上下以转变观念为先导,努力营造实施素质教育的社会氛围;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着力构建深化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以强化保障为后盾,切实增强推进素质教育的整体合力。市政府专门发文,明确市镇两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必须履行的责任。市第九次党代会将“实施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建设人力资源强市”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工作的三大目标之一,提高到了与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同等高度。通过强化目标导向,有效促进了各级领导和全社会教育观念的转变,不断增强了全市推进素质教育的整体合力。教育部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力军,勤于探索,大胆实践,开创了我市素质教育的生动局面。
首先是在推进课程改革上大胆实践。推进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我们采取的措施有:强化课程设置的法规意识,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足开好各类课程;以信息技术学科整合为突破,切实增强农村学校课改实效;将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情况列入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估体系,并赋以较高的分值;鼓励学校充分挖掘本地区、本单位的课程资源,开发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投入5600万元在长江岸边建设市青少年社会综合实践基地;建立了市、校两级综合实践课程网站;每年12月举行为期一个月左右的课堂教学观摩及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深入开展以优质课、优秀论文、优秀教育案例、优秀教育随笔、优秀课件为主要内容的课改“五优”评比和以“一课三议”、“三课一评”为主要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在课改专家指导下,组织骨干教师编写了多册《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确定课改主课题开展研究,选定14所课题研究基地学校,27所课题研究协作学校,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
其次是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上大胆实践。在减负实践中,我们努力做到“三个到位”。
第一是教育观念转变到位。为有效促进全社会教育观念的转变,我市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整体推进全市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对整体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作出了规定。市教育局先后举办了11期校长培训班、23期幼教论坛、24期小学校长和25期初中校长素质教育研讨会,就如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进行专题研讨。编印了10辑“素质教育学习材料”,做到全市教育工作者人手一册。每年至少组织三次素质教育报告会,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前来讲学,并多次举办“素质教育大家谈”征文活动。严禁媒体刊登学校渲染升学率的招生广告。这些举措,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是依法治教落实到位。实施素质教育,靠的是制度,靠的是法治。依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我们先后制定了《关于重申严格执行素质教育基本要求的几项规定》、《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等文件,就执行课程计划等办学行为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全面推行校长承诺制;为将苏州市“深化素质教育,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全面发展”的三项规定落到实处,我们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提出了“六个严格控制”的具体实施要求,即进一步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进一步严格控制学生作业总量、进一步严格执行课程计划、进一步严格控制教辅用书征订、进一步规范办班和考试行为、进一步严格控制竞赛活动等。对学校执行素质教育的情况经常性开展自查、互查、随机检查活动。仅2006年下半年,我们就对全市中小学执行课程计划和作息制度情况进行了10次集体随机抽查和暗访。之后根据检查和暗访时拍摄的实况录像,编发《素质教育简报》,在全市范围内弘扬先进,鞭策落后。我们还将检查督导结果与学校实行“五挂钩”:即与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估挂钩,与校长的奖惩、任免挂钩,与教师人事调配、职称晋升挂钩,与单位、个人评优评先挂钩,与年度奖金发放挂钩。督查力度的加大,大大增强了学校领导与广大教师依法办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识与责任。
第三是载体活动组织到位。按照“重心下移、超前介入、细化管理、创新载体”的工作思路,精心打造文化育人平台、活动育人平台和阳光育人平台。在文化育人方面,我们以江苏省教科规划重点课题《张家港市学校文化管理的实践研究》为抓手,整合全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资源,做到校校有特色。实施了以“读名著、听名曲、唱名歌、背名诗、看名片”为主要内容的“五名工程”;深入开展“十佳之星”(如“十佳读书之星”、“十佳校园歌星”等)评比活动;尝试无人监考、学生校长助理、学生文明监督岗等制度,拓展学生自主发展空间;组织“千名教师访万家”、“万名家长看学校”等活动,利用“家校路路通”、“网上家长学校”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努力优化家庭教育。在活动育人方面,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控体系,全面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课间活动和课外活动。2004年,我们以抓课间操(跑)为突破口,开展了全市中小学课间操(跑)检查、评比和考核。每天上下午各1000米的课间跑制度,既增强了学生的体质与团队意识,又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组织纪律性,更塑造了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2007年初,我们又启动了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2+1”工程(2项体育运动技能+1项艺术特长),在全市中小学推行“大课间活动”,规定每天上午将原来的课间操时间延长到25~30分钟,认真组织学生喜爱的课间体育活动;小学每天下午第二、三节课后,初中第三节课后,开放各类体育、艺术活动场所及图书室、阅览室、电脑房等,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体育、艺术、科技、综合实践活动和团队班会活动。在阳光育人方面,我们牢固确立心育即德育,心育重于智育和体育的理念,努力建设一支能满足学生心理辅导需求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扎实开展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完善了以“开心吧”、“温馨天地”、“心灵港湾”等为主要形式的学校心理辅导专用场所和以悄悄话信箱、热线电话、心育小报、网上专栏、学生同伴互助、阳光好少年评比等为主要内容的有机载体。建立问题学生成长档案,为每个问题学生聘请生活指导老师,做到“一天一见面、一周一谈话、一月一小结”。成立由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搭建学习交流平台。
再次是在改革评估考核办法上大胆实践。评价改革历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难点问题与焦点问题,没有有效的评价改革,素质教育的推进就会遭遇阻碍。为此,我们积极进行探索与实践,推行了考试、评估、校本评价“三项改革”。“考试改革”:我们从1990年起取消了小学升初中统一考试,市区各初中按施教区就近招生,规定所有小学、初中入学不得举行或变相举行与入学挂钩的考试。从1997年下半年起,全市所有小学取消了百分制,推行了等级制评价方式,取消了期中考试与毕业会考。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各类重点班、特色班;1998年起,我们重点改革普高招生办法,将省梁丰高中招生计划的70%分配到各初中学校;2003年,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所有学科类竞赛,遏制了择校风与家教风的蔓延,进一步优化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评估改革”:为引导中小学端正办学方向,近几年来我们不断完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估方案,从“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规范学校管理”、“优化师资素质”、“注重教育科研”、“加强特色建设”六个方面,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进行全方位考核。在“实现全面发展”方面,尤其增加了学生体质状况的考核权重。考核评估每学年一次,评估结果由市教育局发文公布。评估办法的改革,激发了全市中小学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校本评价改革”:2006年3月,我们制定了《关于校本评价的指导意见》,要求各校积极探索,努力在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等方面构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校本评价机制。校本评价改革的推进,使等级评价、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激励性评价、学生选择性考试、成长档案袋等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进入了全市各校,促进全市各中小学牢固树立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办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