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两年了,即使民间文物保护组织不断地呼吁、极力地阻止,但马固村这个号称“中原第一古村落”的千年古村,还是只留下了一地断壁残垣。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一些人虽然有了新的住所,但仍会经常回来看看,一些人则至今留守在村里。
“我生于此,长于此,祖辈的荣耀在此,我却守不好,哎,我们算是没有家了。”74岁的王保金望着被拆毁的村落上正在修建的马路和停工处荒地里快要及腰的野草,表情显得有些哀伤。
曾经的马固村,是一个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上街区峡窝镇的村庄,由于村庄年代久远,有大量文物、古建筑,所以被许多媒体冠以“中原第一文物古村”的称号。这个有近3000村民的村庄,曾经有过“一门三代枢密使”的辉煌,而如今,村子里的地上文物因为拆迁,而几乎全被拆除。
50岁的全国古村落保护组织志愿者彭保红告诉《方圆》记者,马固村共有7处文物名列河南省第3次文物普查名录,分别是王广林民居、王德魁故居、王氏家庙、马固大庙、张连伟民居、马固村教堂、王洪顺民居。如今在推土机轰隆的操作声里,7处文物,仅保留下了王氏家庙和马固关帝庙。
“马固村已经没有了,就因为政府要建‘智能电器产业园’,全然不顾这些是文物。”彭保红说,她得知马固村古村落被拆除的消息后,非常痛心,把事情告诉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与绿色发展保护会(下简称“绿发会”)。绿发会经过讨论,虽然村庄已经拆除,但政府破坏文物拆迁古村落的事件近几年非常多,所以他们根据《文物法》整理了大量相关证据,决定起诉郑州市上街区政府。
绿发会和彭保红希望通过法律,让当地政府为随意拆除文物导致传统文化的流失负责,同时起到警醒作用,希望别的地方以后在建设规划中注意保护文物、保护传统文化。
拆迁使得老宅被毁
彭保红第一次去马固村,已经是两年之前的事了,那是她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看到马固村的那些文物。当时,她已经是民间文物保护组织的一员了,来马固村也是奔着“中原第一古村落”的名号来的。
“马固村在拆迁以前就已经很有名了。前些年还很多人慕名来马固村参观。”村民王白龄告诉《方圆》记者,“马固村还有自己的宣传视频,现在网上都可以搜得到,马固村王家后人还专门印制了马固村文化宣传单页和开设了微信公众号,近两年以来,村里人就想通过宣传把村里老祖宗的文化推出去。”
虽然印了传单,建立微信公众号,想要把千年古村的文化推出去,但是这似乎仅仅是当地村民的一厢情愿而已。事实上,从2013年就在马固村就流传着搬迁的消息。一些当地村民介绍说,当时他们和周围村庄的人都觉得,这肯定只是流言,他们以为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马固村是很难被拆的。
然而,到了2014年4月,新的搬迁计划让村民们措手不及。安置房还没有着落,村民就收到了搬迁的消息,“他们让我们20天就搬完。20天。”村民王新生伸出两根手指,狠狠地晃了晃,占地近600亩的村落变成一片黄土和废墟。
当时,根据上街区政府总体规划,马固村要建立一个“智能电器产业园”,产业园区域总面积为规划为931亩,马固村所在的位置正是建设主干道的方位,城区的许昌路等多条道路将从此处通过。
整个村子都要拆迁,政府承诺给村民一定的补偿。“但那都是老祖宗留下的房子啊,我怎么能容许他毁在我手里。”77岁的村民王白龄告诉记者,他是清朝大将王德魁的曾孙,当年王德魁曾跟着左宗棠南征北战,平定准噶尔叛乱,战功显赫。王德魁故居和周围的几十亩地都是皇帝赏给他们的。
去年,听说拆迁的消息后,王白龄找到马固村委会,一个一个人地去说,每找一个人,他都会把曾祖父的事迹讲一遍,告诉让他们王家的祖宅是文物,拆不得。然而村委会对这件事并不重视,“村里说不懂什么是文物,苦口婆心地说也不行”。
后来,王白龄找到了上街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当时下着雨,他一下午跑了4趟,文广局给了两个说法,王德魁故居是文物,现在村子进行整体拆迁,故居可原地保留或整体移位。然而回到村委会后,王白龄却得到了必须拆除的结果。无奈之下,王白龄在上街区文广局工作人员的建議下,决定自掏腰包,请了专门的古建筑拆迁团队,对故居进行测绘,制成平面结构图,将房屋构件保存下来,以便日后复建,然后便一砖一瓦地把自己家的祖宅给拆了。现在那些拆下来的砖木和石块都被王白龄保存了起来,他希望有一天能够复建祖宅。
王白龄一共花了6万多元拆除祖宅,而获得的补偿只有3万多元。“为了保护老宅子只能这样了。”王白龄说,如今这些有着百年历史的青砖、木架、石刻、木雕都被保存了起来,虽然不知道啥时候能重建老宅,但作为后人,他也只能做到这样了。
大庙艰难保卫战
对于村庄被拆迁这件事,村民王新生无奈称这是“胳膊拧不过大腿”,而彭保红却认为,这也不一定,至少现在看来,在全村人的努力下,胳膊还是拧过了大腿的。
“你看看这路,工程停在这儿了。”彭保红指着大庙后面挖了一半的沟渠,这里原本是要建路的,计划中,马固村大庙是要被推平的。眼看大庙要被推了,村民联合起来阻止,还拉了横幅,硬是阻止了大庙被拆。
阻止了一次,不代表可以一劳永逸,为了保护大庙和旁边的家庙(王氏宗祠),村民们联系彭保红一起想办法。
“当时我哪有办法?”彭保红说,那时她只好先发一条微博,希望有人能关注到。不过还好,有媒体关注了这条信息,对马固村的拆迁做了两期报道,后来其他媒体也跟进做了报道。
在媒体的关注之下,2015年4月,上街区文广局回应,已经停止了对大庙的拆除,并表示将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马固村王氏宗祠进行原址保护。 目前,村民们用政府给的过渡费租住在附近的村镇,待在马固村的只有几位守庙的老人。守家庙的老人王海生说:“我们现在就日日夜夜地来守着,扯着横幅,贴上河南省文物局关于在城镇化建设中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家庙如果拆了,我们的根就没了。”
保护村落的过程中,王海生学会了用微信,在和记者的沟通中,王海生不停地发着图片和关于马固村的新闻。平日里,王氏家庙总是大门紧闭,如今,王海生因为擅作主张给前来参观和采访的人开门,而被村里停发了工资。但他并不介意,“我出去打工挣钱,钥匙在我手里,需要我来开门就开”。
王氏家庙旁边的大庙里也有数名守庙的老人,这些守庙的老人在停水停电的大庙里守着,吃水去附近的工厂里提,晚上用蜡烛照明。王海生的手电带有电击功能,他说,这是当时拆迁的时候用的,能照明还能防身。老人王宏业已经在庙里守了7年了,“现在我们都住在附近一两公里的地方,施工停了以后,晚上回家,早上再过来”。他要守着庙,守着家。“我们小时候就在这里玩,小时候村里可气派了。”王宏业随手捡起一支粉笔,在庙口的黑板上画着他记忆中的马固,“扒了可心痛了。”
拆迁以后,村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村民都清楚,“上镜的不给发福利”,然而如今已经没有经济来源的村民并不介意,他们就像义务讲解员,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给来人讲述这个千年古村的历史、过去英雄人物的辉煌、在此生活的种种记忆……
马固的辉煌只能成为追忆
在当地探查时,《方圆》记者发现,马固村的历史不简单。据当地村民介绍:马固村曾出过宋朝王博文家族一门三代在朝廷枢密院做枢密使的“奇迹”。直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三朝枢密”,在《汉语大词典》等典籍正史中仍然有着详细记载。
王氏家族给马固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明朝万历年间,王氏家庙落成,至今仍然屹立在马固村,它还是一座无梁殿,整个大殿没有一根梁,这种建筑如今十分罕见。
王氏家庙坐北朝南,单进三口双院落,由门楼、影壁、厢房、拜殿和库房等组成。门楼正中匾额写着“三朝枢密”,意即马固王氏的祖先曾三代在宋朝枢密院掌职(枢密院是宋朝中央最高军政机关)。走入门内,迎面而来的是一道影壁墙。墙上凸悬的浮雕是一只看上去很像麒麟的神兽。村民介绍,这叫“贪”,据说贪是古时候一个神兽,因为吃了太阳而烧死了自己,建这个影壁墙,也是王家先祖提醒后世子孙为官要清廉,切忌贪。
另外一个幸存的古建筑文物马固大庙,在“文革”的时候曾被作为郑州三十五中。曾经从这里毕业的两位马固村的老人都已经年近70岁,但他们对50年前在这里受教育的經历却依然清晰:生物化学实验室里,放着7台显微镜;体育实验室里有大量的运动器材;一学期要交十几元的学费;1964年分配而来的10位大学生教员……那个时候,马固村的高中教学质量远近闻名。
村民王德安告诉记者,一位曾在这个学校教书的教师听说马固村拆迁的消息后,来到马固大庙,时隔48年归来的教师老泪纵横。怀念起当时在马固村教书的日子,这位老师还说,想到这里要拆迁,都不知道以后还要去哪里看看老地方、见见故人。
已经被拆的王白龄的祖宅王德魁故居,也是马固村的文物。此外,村子里还有马固天主教堂,那曾是郑州的第一座教堂,据现在也有百年历史了,只是这些文物现在都已经不复存在了。
村民说,在王氏家庙,有两个王氏后人,在亲戚的微信中听说马固要拆了,专程从西安赶来,如今他们年幼离家时居住的地方已经不复存在,只能在家庙里寻找些旧日的时光,“村子既然已经拆了,不能把家庙也拆了。有人说再拿钱盖一个新的,不是一回事”。
“马固的历史就要停在现在了。”王德安说,以后就没有马固人了,小孩们都不会知道有马固这个地方了。
王德安是当地知名的画家,龙泉画院的院长,如今位于家庙附近的画院也已经拆除,每次有人拜访王氏家庙,王德安便充当导游,为大家讲述家庙的故事、马固的历史。近年来,每到正月,王德安就会找村里的老人讲述记忆中的从上辈人那里听说的马固历史,本意是为了他的书《马固史话》收集史料,如今却成为追忆马固的作品。
公益诉讼是文物保护的一次破冰尝试
虽然马固的文物已经被拆得差不多了,村庄重建的可能性也不大,但是对于起诉上街区政府,绿发会负责人王文勇表示,这是通过公益诉讼的途径保护文物的一次尝试,具有一定的破冰意义。
王文勇告诉记者:“这些年,除了民间破坏力量损毁不可移动文物之外,像马固村一样,地方政府以发展、规划为名破坏文物的事例非常的多。我们可以从近几年的报道看到,类似马固村的文物或古建的流失情况并非孤例。城镇化建设中,一些文物或古建,正在拆迁中渐渐消逝。在2011年公布的第3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中,郑州上街区一共有1061处文物入选。但如今,这些文物仅剩20%左右,其余均被拆除。”
王文勇认为,地方政府追求政绩、追求眼前利益是一种短视的表现,有时候明知一些企业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违规拆除,也会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而文保部门又处于弱势地位,在行政指令前,对一些破坏不可移动文物的违法行为,也无法作为。
“被拆毁的文物原来的使用权人要么被收买,要么被威胁,总之没有人愿意提起私益诉讼。这种情况下,如果公益诉讼也无法提起的话,这些文物被拆就无人问津了。”王文勇说。根据新环保法第58条的规定,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提起诉讼,绿发会责无旁贷。在此之前,由民间环保组织提起的环境公益诉讼从未涉及文物保护。文物保护是否可以纳入环境公益诉讼的范围成为此次诉讼能否获法院立案的关键。
“之前我们一直纠结‘破坏不可移动文物能否算污染环境’,总觉得有些牵强。”王文勇说,后来中国绿发会秘书长的一句话点醒了众人:为什么一定要摁在“污染环境”上?生态破坏同样可以提起公益诉讼。不可移动文物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非生物因素,这在生态学中是一个常识性的结论,破坏不可移动文物就是破坏生态环境。”王文勇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绿发会对上街区政府等被告的第一项诉求就是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向全国人民道歉。王文勇表示,因为文物是全国人民的,让他们承认自己的错误,对其他地区的文物保护会有警示作用。
绿发会还请求法院判令被告方原地保护尚存的两处文物,在当地建一座博物馆,对已经拆除的5处文物进行复建。
“我们已经收到郑州市中级法院10月12日的案件受理通知书,这个案子法院已经正式受理了。按照步骤,法院宣布立案之后,首先要有一个月的公示期,然后是举证质证,我们预计这个案件会在年底正式开庭。”中国绿发会副秘书长马勇说,该案获得法院立案,对推进我文物保护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虽然一个案子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这将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开端”。
“我生于此,长于此,祖辈的荣耀在此,我却守不好,哎,我们算是没有家了。”74岁的王保金望着被拆毁的村落上正在修建的马路和停工处荒地里快要及腰的野草,表情显得有些哀伤。
曾经的马固村,是一个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上街区峡窝镇的村庄,由于村庄年代久远,有大量文物、古建筑,所以被许多媒体冠以“中原第一文物古村”的称号。这个有近3000村民的村庄,曾经有过“一门三代枢密使”的辉煌,而如今,村子里的地上文物因为拆迁,而几乎全被拆除。
50岁的全国古村落保护组织志愿者彭保红告诉《方圆》记者,马固村共有7处文物名列河南省第3次文物普查名录,分别是王广林民居、王德魁故居、王氏家庙、马固大庙、张连伟民居、马固村教堂、王洪顺民居。如今在推土机轰隆的操作声里,7处文物,仅保留下了王氏家庙和马固关帝庙。
“马固村已经没有了,就因为政府要建‘智能电器产业园’,全然不顾这些是文物。”彭保红说,她得知马固村古村落被拆除的消息后,非常痛心,把事情告诉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与绿色发展保护会(下简称“绿发会”)。绿发会经过讨论,虽然村庄已经拆除,但政府破坏文物拆迁古村落的事件近几年非常多,所以他们根据《文物法》整理了大量相关证据,决定起诉郑州市上街区政府。
绿发会和彭保红希望通过法律,让当地政府为随意拆除文物导致传统文化的流失负责,同时起到警醒作用,希望别的地方以后在建设规划中注意保护文物、保护传统文化。
拆迁使得老宅被毁
彭保红第一次去马固村,已经是两年之前的事了,那是她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看到马固村的那些文物。当时,她已经是民间文物保护组织的一员了,来马固村也是奔着“中原第一古村落”的名号来的。
“马固村在拆迁以前就已经很有名了。前些年还很多人慕名来马固村参观。”村民王白龄告诉《方圆》记者,“马固村还有自己的宣传视频,现在网上都可以搜得到,马固村王家后人还专门印制了马固村文化宣传单页和开设了微信公众号,近两年以来,村里人就想通过宣传把村里老祖宗的文化推出去。”
虽然印了传单,建立微信公众号,想要把千年古村的文化推出去,但是这似乎仅仅是当地村民的一厢情愿而已。事实上,从2013年就在马固村就流传着搬迁的消息。一些当地村民介绍说,当时他们和周围村庄的人都觉得,这肯定只是流言,他们以为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马固村是很难被拆的。
然而,到了2014年4月,新的搬迁计划让村民们措手不及。安置房还没有着落,村民就收到了搬迁的消息,“他们让我们20天就搬完。20天。”村民王新生伸出两根手指,狠狠地晃了晃,占地近600亩的村落变成一片黄土和废墟。
当时,根据上街区政府总体规划,马固村要建立一个“智能电器产业园”,产业园区域总面积为规划为931亩,马固村所在的位置正是建设主干道的方位,城区的许昌路等多条道路将从此处通过。
整个村子都要拆迁,政府承诺给村民一定的补偿。“但那都是老祖宗留下的房子啊,我怎么能容许他毁在我手里。”77岁的村民王白龄告诉记者,他是清朝大将王德魁的曾孙,当年王德魁曾跟着左宗棠南征北战,平定准噶尔叛乱,战功显赫。王德魁故居和周围的几十亩地都是皇帝赏给他们的。
去年,听说拆迁的消息后,王白龄找到马固村委会,一个一个人地去说,每找一个人,他都会把曾祖父的事迹讲一遍,告诉让他们王家的祖宅是文物,拆不得。然而村委会对这件事并不重视,“村里说不懂什么是文物,苦口婆心地说也不行”。
后来,王白龄找到了上街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当时下着雨,他一下午跑了4趟,文广局给了两个说法,王德魁故居是文物,现在村子进行整体拆迁,故居可原地保留或整体移位。然而回到村委会后,王白龄却得到了必须拆除的结果。无奈之下,王白龄在上街区文广局工作人员的建議下,决定自掏腰包,请了专门的古建筑拆迁团队,对故居进行测绘,制成平面结构图,将房屋构件保存下来,以便日后复建,然后便一砖一瓦地把自己家的祖宅给拆了。现在那些拆下来的砖木和石块都被王白龄保存了起来,他希望有一天能够复建祖宅。
王白龄一共花了6万多元拆除祖宅,而获得的补偿只有3万多元。“为了保护老宅子只能这样了。”王白龄说,如今这些有着百年历史的青砖、木架、石刻、木雕都被保存了起来,虽然不知道啥时候能重建老宅,但作为后人,他也只能做到这样了。
大庙艰难保卫战
对于村庄被拆迁这件事,村民王新生无奈称这是“胳膊拧不过大腿”,而彭保红却认为,这也不一定,至少现在看来,在全村人的努力下,胳膊还是拧过了大腿的。
“你看看这路,工程停在这儿了。”彭保红指着大庙后面挖了一半的沟渠,这里原本是要建路的,计划中,马固村大庙是要被推平的。眼看大庙要被推了,村民联合起来阻止,还拉了横幅,硬是阻止了大庙被拆。
阻止了一次,不代表可以一劳永逸,为了保护大庙和旁边的家庙(王氏宗祠),村民们联系彭保红一起想办法。
“当时我哪有办法?”彭保红说,那时她只好先发一条微博,希望有人能关注到。不过还好,有媒体关注了这条信息,对马固村的拆迁做了两期报道,后来其他媒体也跟进做了报道。
在媒体的关注之下,2015年4月,上街区文广局回应,已经停止了对大庙的拆除,并表示将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马固村王氏宗祠进行原址保护。 目前,村民们用政府给的过渡费租住在附近的村镇,待在马固村的只有几位守庙的老人。守家庙的老人王海生说:“我们现在就日日夜夜地来守着,扯着横幅,贴上河南省文物局关于在城镇化建设中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家庙如果拆了,我们的根就没了。”
保护村落的过程中,王海生学会了用微信,在和记者的沟通中,王海生不停地发着图片和关于马固村的新闻。平日里,王氏家庙总是大门紧闭,如今,王海生因为擅作主张给前来参观和采访的人开门,而被村里停发了工资。但他并不介意,“我出去打工挣钱,钥匙在我手里,需要我来开门就开”。
王氏家庙旁边的大庙里也有数名守庙的老人,这些守庙的老人在停水停电的大庙里守着,吃水去附近的工厂里提,晚上用蜡烛照明。王海生的手电带有电击功能,他说,这是当时拆迁的时候用的,能照明还能防身。老人王宏业已经在庙里守了7年了,“现在我们都住在附近一两公里的地方,施工停了以后,晚上回家,早上再过来”。他要守着庙,守着家。“我们小时候就在这里玩,小时候村里可气派了。”王宏业随手捡起一支粉笔,在庙口的黑板上画着他记忆中的马固,“扒了可心痛了。”
拆迁以后,村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村民都清楚,“上镜的不给发福利”,然而如今已经没有经济来源的村民并不介意,他们就像义务讲解员,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给来人讲述这个千年古村的历史、过去英雄人物的辉煌、在此生活的种种记忆……
马固的辉煌只能成为追忆
在当地探查时,《方圆》记者发现,马固村的历史不简单。据当地村民介绍:马固村曾出过宋朝王博文家族一门三代在朝廷枢密院做枢密使的“奇迹”。直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三朝枢密”,在《汉语大词典》等典籍正史中仍然有着详细记载。
王氏家族给马固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明朝万历年间,王氏家庙落成,至今仍然屹立在马固村,它还是一座无梁殿,整个大殿没有一根梁,这种建筑如今十分罕见。
王氏家庙坐北朝南,单进三口双院落,由门楼、影壁、厢房、拜殿和库房等组成。门楼正中匾额写着“三朝枢密”,意即马固王氏的祖先曾三代在宋朝枢密院掌职(枢密院是宋朝中央最高军政机关)。走入门内,迎面而来的是一道影壁墙。墙上凸悬的浮雕是一只看上去很像麒麟的神兽。村民介绍,这叫“贪”,据说贪是古时候一个神兽,因为吃了太阳而烧死了自己,建这个影壁墙,也是王家先祖提醒后世子孙为官要清廉,切忌贪。
另外一个幸存的古建筑文物马固大庙,在“文革”的时候曾被作为郑州三十五中。曾经从这里毕业的两位马固村的老人都已经年近70岁,但他们对50年前在这里受教育的經历却依然清晰:生物化学实验室里,放着7台显微镜;体育实验室里有大量的运动器材;一学期要交十几元的学费;1964年分配而来的10位大学生教员……那个时候,马固村的高中教学质量远近闻名。
村民王德安告诉记者,一位曾在这个学校教书的教师听说马固村拆迁的消息后,来到马固大庙,时隔48年归来的教师老泪纵横。怀念起当时在马固村教书的日子,这位老师还说,想到这里要拆迁,都不知道以后还要去哪里看看老地方、见见故人。
已经被拆的王白龄的祖宅王德魁故居,也是马固村的文物。此外,村子里还有马固天主教堂,那曾是郑州的第一座教堂,据现在也有百年历史了,只是这些文物现在都已经不复存在了。
村民说,在王氏家庙,有两个王氏后人,在亲戚的微信中听说马固要拆了,专程从西安赶来,如今他们年幼离家时居住的地方已经不复存在,只能在家庙里寻找些旧日的时光,“村子既然已经拆了,不能把家庙也拆了。有人说再拿钱盖一个新的,不是一回事”。
“马固的历史就要停在现在了。”王德安说,以后就没有马固人了,小孩们都不会知道有马固这个地方了。
王德安是当地知名的画家,龙泉画院的院长,如今位于家庙附近的画院也已经拆除,每次有人拜访王氏家庙,王德安便充当导游,为大家讲述家庙的故事、马固的历史。近年来,每到正月,王德安就会找村里的老人讲述记忆中的从上辈人那里听说的马固历史,本意是为了他的书《马固史话》收集史料,如今却成为追忆马固的作品。
公益诉讼是文物保护的一次破冰尝试
虽然马固的文物已经被拆得差不多了,村庄重建的可能性也不大,但是对于起诉上街区政府,绿发会负责人王文勇表示,这是通过公益诉讼的途径保护文物的一次尝试,具有一定的破冰意义。
王文勇告诉记者:“这些年,除了民间破坏力量损毁不可移动文物之外,像马固村一样,地方政府以发展、规划为名破坏文物的事例非常的多。我们可以从近几年的报道看到,类似马固村的文物或古建的流失情况并非孤例。城镇化建设中,一些文物或古建,正在拆迁中渐渐消逝。在2011年公布的第3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中,郑州上街区一共有1061处文物入选。但如今,这些文物仅剩20%左右,其余均被拆除。”
王文勇认为,地方政府追求政绩、追求眼前利益是一种短视的表现,有时候明知一些企业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违规拆除,也会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而文保部门又处于弱势地位,在行政指令前,对一些破坏不可移动文物的违法行为,也无法作为。
“被拆毁的文物原来的使用权人要么被收买,要么被威胁,总之没有人愿意提起私益诉讼。这种情况下,如果公益诉讼也无法提起的话,这些文物被拆就无人问津了。”王文勇说。根据新环保法第58条的规定,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提起诉讼,绿发会责无旁贷。在此之前,由民间环保组织提起的环境公益诉讼从未涉及文物保护。文物保护是否可以纳入环境公益诉讼的范围成为此次诉讼能否获法院立案的关键。
“之前我们一直纠结‘破坏不可移动文物能否算污染环境’,总觉得有些牵强。”王文勇说,后来中国绿发会秘书长的一句话点醒了众人:为什么一定要摁在“污染环境”上?生态破坏同样可以提起公益诉讼。不可移动文物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非生物因素,这在生态学中是一个常识性的结论,破坏不可移动文物就是破坏生态环境。”王文勇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绿发会对上街区政府等被告的第一项诉求就是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向全国人民道歉。王文勇表示,因为文物是全国人民的,让他们承认自己的错误,对其他地区的文物保护会有警示作用。
绿发会还请求法院判令被告方原地保护尚存的两处文物,在当地建一座博物馆,对已经拆除的5处文物进行复建。
“我们已经收到郑州市中级法院10月12日的案件受理通知书,这个案子法院已经正式受理了。按照步骤,法院宣布立案之后,首先要有一个月的公示期,然后是举证质证,我们预计这个案件会在年底正式开庭。”中国绿发会副秘书长马勇说,该案获得法院立案,对推进我文物保护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虽然一个案子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这将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