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来源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来中西方学者都在探讨中国的政党制度的合法性问题,中国实行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其存在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作为执政党一直存在,将来是否还有存在下去的能力?本文从历史与现实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国共产党实行一党执政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是由我国的社会模式、建国模式以及后发现代化进程所要求决定的,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政党制度。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合法性
  一、引言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任何一个西方执政党都不具有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党的属性。在未取得政权之前,中国共产党已获得了人民的道义认同,因而成为领导社会对抗反动政权统治的政治力量,成为领导党;通过暴力革命取得政权后,变成了一个既领导社会又领导政权的党,是一个先领导社会、接着领导政权的党,这条道路是任何一个西方国家和政党所未走过的。下面来分析一下坚持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二、历史依据
  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和政治演进的逻辑结果。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反对封建主义,使中国成为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的总任务。中国革命是为摆脱民族压迫、阶级剥削,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众自身解放的革命。在20世纪的上半叶,特别是"二战"结束之际,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处在最佳的历史机遇,在中国向何处去的"两种命运"的决战中,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绝大多数政治力量也逐渐认同、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中共的同盟者、合作者、拥护者。这说明中共代表着中国近代历史前进的方向,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艰苦卓绝的伟大实践中确立了在全国人民中的核心地位,各民主党派是在长期政治实践中经过反复比较郑重选择了中共的领导,从而形成了一个颇具特色的在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格局。
  在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结束后,中国曾出现了暂时的多党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允许结社组党,一时间兴起"组党热潮"。但这只是昙花一现,因为这与这些政党的自身缺陷有直接关系,他们缺乏有远见的政纲、民众的苦难和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远没有纳入他们的议事日程。大多数政党组党的目的可以说是搞政治投机,为了自己小团体的利益。因此一般民众对于一党一会之胜败"毫不关心"。对于辛亥革命后中国不能建立西方式的多党制,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分析指出:一是没有共同目标,二是缺乏政治体制并缺乏人民参与,最为重要的是中华民国向西方借鉴,通过立宪议会和内阁组织政府的想法,是同中国政治传统脱节的。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新政协筹备、召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以领导者自居,不以大党自居,与各民主党派及民主人士平等协商、合作共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民主联合政府。从各政党所代表的群体利益来看,中国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多党合作制度切合中国各阶层民众的要求。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体中国人民的利益,八个民主党派各自代表不同职业和群体的利益。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邓小平在1979年6月召开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指出,各民主党派"都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各民主党派是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正如原民建党中央主席成思危所说,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好比一个合唱团内部的关系,各民主党派是歌手,中国共产党是指挥。
  另外,人类是由群体聚集而成的。聚集的模式只有两种:一种是人群就地安营扎寨的模式,即"营盘模式";另一种是整个群体在行进中的模式,即"行军模式"。营盘模式必然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社会,行军模式则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将共产党定位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种思想发展成为共产主义运动,有了共产党这样一种政党,并且开创了人类社会的一种新的社会模式。先锋体制是与中国社会模式相配套的政治体制,先锋体制是一种促优机制。在先锋体制的社会模式中,先锋队不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消失,它只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改变其任务。社会的发展只是目标的改变,而先锋队领导人民奔向目标的模式不会改变。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样的模式中成长发展的。
  三、现实依据
  现代中国的国家建设最终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对于处于后发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而言,强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由于能够同时满足现代化国家建设中"经济与社会对国家权威的需求"和"经济与社会发展之后对国家民主的需求",从而最终承担起了建设现代国家的历史使命。而共产党精英集团由于其在政党国家中的特殊地位和功能,也必然就成为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国家的核心力量。正所谓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能够保护并指导市场经济。自1978年改革之初起,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开放政策就伴随着一系列特殊的高度集权措施,这些措施使得以后的市场经济获得了成功。为保护国民经济免受国际偶然因素的影响,鼓励出口并吸引外资,促进国际集团进驻中国,政府仍然把持着闸门。这种相对的隔离能够有效地调节对外贸易,进而调节整个国民经济。因此,中国在国界的保护下,能够实行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将财政平衡、扩大内需和货币监管三者结合起来,避免出现日本曾经遭受的长期的通货紧缩或者1997年金融危机时一些亚洲国家遭受的过度通货膨胀。
  中国共产党向国内所有活跃力量敞开大门是我国政党制度制继续存在的必要条件。通过党内改革来获得新的合法性,把新的经济精英和科学精英吸引到决策过程中来。这种重新设计的政党形象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得中国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并使它在发展政策方面拥有优势,同时也确保了它的执政合法性。
  2007年11月,中国政府发表的《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第一次将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价值和功能界定为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和维护稳定等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一方面充分肯定了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也不乏为适应未来形势需要,推动多党合作制度进一步健康发展所做的规划和设计。
  四、结语
  历史是丰富多彩的,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制度,只能根据本国的国情来考虑。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也要与时俱进地改进领导方式和提高执政水平,注重人类社会执政规律的共性,特别要注意借鉴西方政党的执政经验,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借鉴西方的竞争机制与多党监督模式。我们要更进一步研究、顺应现代执政规律,既要看到政党活动与政权活动的密切联系,又要看到两者的区别,以促进我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春涛.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M].新世界出版社,2011.
  [2]程东.中国道路[M].汕头大学出版社,2011.
  [3]廖龙辉.试析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执政党的异同[J].理论与现代化,2006,(1).
  [4][德]娜拉.索斯米卡特.增加一党执政的合法性--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调整和党内改革[A].毛兴贵,译.吕增奎.执政的转型--海外学者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5][法]菲利普.德拉朗德.中国共产党能否坚持一党制[A].赵超,译.吕增奎.执政的转型--海外学者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6]黄杰.国家建设模式的类型和中国的选择[J].政治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12(1).
  作者简介:刘希凤(1987-),女,山东潍坊人,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