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终端能源消费视角对陕西2000-2014年的二氧化碳排放进行核算的结果看,陕西的碳排放量在全国属于中游水平。当前陕西的二氧化碳排放物来源主要是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和冬季供暖。建议陕西积极推进煤炭“绿化”行动;发展和培育低碳产业;大力发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低碳城区,推进智慧发展。
环境问题关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关切。而能源消耗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则是引起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重威胁。
当前,陕西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键时期,城市扩张以及城乡人口结构的转变必然增大对能源的需求,由此也带来大量二氧化碳排放,高强度的能源消耗和产业转型的长期影响给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带来巨大压力。通过对国家统计局2013年形成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020年目标值≤2.5吨/万元,经测算陕西2015年实际值为3.2吨/万元,完成度为78.13%,与目标值差距较大。因此,为加快实现碳减排目标,本文提出陕西低碳发展的路径,为陕西推进低碳试点省份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陕西二氧化碳排放的特点和趋势
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目前我国缺少对CO2排放量的监测数据,已有研究一般通过能源消耗量来估算CO2排放量。本文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提供的CO2排放量估算方法。[1]表达式如下:
式中:CE为终端能源消费的CO2排放总量;Ei为第i种能源消费实物量,依据能源平衡表中的能源分类,选取煤炭、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电力、热力等11种能源;NCVi为第i种能源的平均低位发热量;CEFi为第i种能源CO2排放系数。
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陕西能源平衡表给出的以上11种能源消费实物量数据,按照公式(1)计算出2000-2014年陕西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图1可以看出,陕西二氧化碳排放量由2000年的13781.4万吨增长到2014年的58576.8万吨,变动趋势呈“S”型曲线,“十一五”末到“十二五”初的这段时期经历了快速增长阶段,增速最高达18.9%,之后增长速度趋缓。从能源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占比也可以看出,2006-2014年一直保持50%以上的比重,说明这段时期陕西的资源型产业已发展成为陕西的支柱产业,陕西经济的高速增长从生产要素看主要还是以本省的优势矿产资源为支撑的,随着能源消耗的快速增加,必然带来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然而,近年来,在我国能源资源产能过剩的大环境趋势下,陕西能源工业开始下滑,从而使得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速放缓,逐渐降低到5%左右。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
2000-2014年,陕西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从3.78吨/人增长到15.5吨/人,尽管增长了3.1倍,但近年来增长缓慢,已经产生了抑制效应,二氧化碳排放得到了有效控制。在各类能源消费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中,煤炭消费引起的碳排放是最多的,达到80%以上,随着煤炭消费占比的下降,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也逐渐减缓。
碳排放强度
碳排放强度即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反映了能源利用效率和利用水平。从碳排放强度来看,呈波动下降趋势,将GDP换算为2000年可比价,由2000年的8.3吨/万元下降到2014年的6.6吨/万元,年均下降1.5%,2005年和2011年出现了两次大幅度的下降(见图2)。由此可以看出,GDP的增速要快于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速度,体现出节能技术在不断进步,并且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尤其近两年二产比重下降而三产比重上升,低碳产业的占比逐渐增加使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所下降。以GDP的现价来计算,2014年碳排放强度为3.31吨/万元,与2020年2.5吨/万元的目标值还有一定距离,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改善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产业结构,逐步扩大清洁能源的产值和促进产业低碳化发展。
比较分析
2000-2014年,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从17.71亿吨增长到65.21亿吨,增长了2.68倍。从省域层面来看,各省区碳排放对全国的贡献水平基本保持固定格局,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效应较为稳定。分区域来看,对中国碳排放贡献较大的省区主要有河北、江苏、山东、广东,其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比重均在6%以上。由于人口、經济发展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人均碳排放更能反映地区的真实水平。人均碳排放量最高的是宁夏、青海、内蒙古,超过10吨/人,最低的是江西和湖南,低于3吨/人。陕西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全国都排第17位,说明陕西还处在中游水平。和同批进入低碳试点省份行列的其余4个省相比,陕西的碳排放水平要高于湖北和云南,低于广东和辽宁。从其他省份对比来看,经济大省或是人口大省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较高,经济发展较快的和较慢的省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都较高。在陕西低碳试点省份推进中,在逐步提升经济水平和在全国位次的同时,还应当继续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碳排放的排名位次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
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因素
从国际国内各位学者的研究结果来看,人类活动是影响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中国二氧化碳量连年上升,也是由于社会能源消费的增多,导致了大气污染物的增加。[2-3]从污染物的来源来看,主要是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和冬季供暖等。
陕西是能源消耗大省,75%左右的能源消耗是煤炭,煤炭的粗放利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也使得工业排放大大增加。目前存在的主要在于煤炭的资源转型和资源利用的深度转化如何实现,煤化工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低端过剩而高端不足,产业链短,前沿高端高附加值产品少,部分产品产能严重过剩。
同时,私家车数量增长非常迅速,陕西2014年民用汽车拥有量347万辆,是2000年的10倍,这导致汽车尾气的排放水平也显著增加。
环境问题关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关切。而能源消耗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则是引起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重威胁。
当前,陕西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键时期,城市扩张以及城乡人口结构的转变必然增大对能源的需求,由此也带来大量二氧化碳排放,高强度的能源消耗和产业转型的长期影响给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带来巨大压力。通过对国家统计局2013年形成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020年目标值≤2.5吨/万元,经测算陕西2015年实际值为3.2吨/万元,完成度为78.13%,与目标值差距较大。因此,为加快实现碳减排目标,本文提出陕西低碳发展的路径,为陕西推进低碳试点省份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陕西二氧化碳排放的特点和趋势
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目前我国缺少对CO2排放量的监测数据,已有研究一般通过能源消耗量来估算CO2排放量。本文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提供的CO2排放量估算方法。[1]表达式如下:
式中:CE为终端能源消费的CO2排放总量;Ei为第i种能源消费实物量,依据能源平衡表中的能源分类,选取煤炭、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电力、热力等11种能源;NCVi为第i种能源的平均低位发热量;CEFi为第i种能源CO2排放系数。
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陕西能源平衡表给出的以上11种能源消费实物量数据,按照公式(1)计算出2000-2014年陕西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图1可以看出,陕西二氧化碳排放量由2000年的13781.4万吨增长到2014年的58576.8万吨,变动趋势呈“S”型曲线,“十一五”末到“十二五”初的这段时期经历了快速增长阶段,增速最高达18.9%,之后增长速度趋缓。从能源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占比也可以看出,2006-2014年一直保持50%以上的比重,说明这段时期陕西的资源型产业已发展成为陕西的支柱产业,陕西经济的高速增长从生产要素看主要还是以本省的优势矿产资源为支撑的,随着能源消耗的快速增加,必然带来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然而,近年来,在我国能源资源产能过剩的大环境趋势下,陕西能源工业开始下滑,从而使得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速放缓,逐渐降低到5%左右。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
2000-2014年,陕西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从3.78吨/人增长到15.5吨/人,尽管增长了3.1倍,但近年来增长缓慢,已经产生了抑制效应,二氧化碳排放得到了有效控制。在各类能源消费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中,煤炭消费引起的碳排放是最多的,达到80%以上,随着煤炭消费占比的下降,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也逐渐减缓。
碳排放强度
碳排放强度即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反映了能源利用效率和利用水平。从碳排放强度来看,呈波动下降趋势,将GDP换算为2000年可比价,由2000年的8.3吨/万元下降到2014年的6.6吨/万元,年均下降1.5%,2005年和2011年出现了两次大幅度的下降(见图2)。由此可以看出,GDP的增速要快于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速度,体现出节能技术在不断进步,并且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尤其近两年二产比重下降而三产比重上升,低碳产业的占比逐渐增加使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所下降。以GDP的现价来计算,2014年碳排放强度为3.31吨/万元,与2020年2.5吨/万元的目标值还有一定距离,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改善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产业结构,逐步扩大清洁能源的产值和促进产业低碳化发展。
比较分析
2000-2014年,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从17.71亿吨增长到65.21亿吨,增长了2.68倍。从省域层面来看,各省区碳排放对全国的贡献水平基本保持固定格局,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效应较为稳定。分区域来看,对中国碳排放贡献较大的省区主要有河北、江苏、山东、广东,其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比重均在6%以上。由于人口、經济发展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人均碳排放更能反映地区的真实水平。人均碳排放量最高的是宁夏、青海、内蒙古,超过10吨/人,最低的是江西和湖南,低于3吨/人。陕西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全国都排第17位,说明陕西还处在中游水平。和同批进入低碳试点省份行列的其余4个省相比,陕西的碳排放水平要高于湖北和云南,低于广东和辽宁。从其他省份对比来看,经济大省或是人口大省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较高,经济发展较快的和较慢的省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都较高。在陕西低碳试点省份推进中,在逐步提升经济水平和在全国位次的同时,还应当继续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碳排放的排名位次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
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因素
从国际国内各位学者的研究结果来看,人类活动是影响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中国二氧化碳量连年上升,也是由于社会能源消费的增多,导致了大气污染物的增加。[2-3]从污染物的来源来看,主要是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和冬季供暖等。
陕西是能源消耗大省,75%左右的能源消耗是煤炭,煤炭的粗放利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也使得工业排放大大增加。目前存在的主要在于煤炭的资源转型和资源利用的深度转化如何实现,煤化工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低端过剩而高端不足,产业链短,前沿高端高附加值产品少,部分产品产能严重过剩。
同时,私家车数量增长非常迅速,陕西2014年民用汽车拥有量347万辆,是2000年的10倍,这导致汽车尾气的排放水平也显著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