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但融资难这一世界性难题同样困扰着我国大量的中小企业,成为其健康发展的障碍。而金融支持是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体系的关键环节与核心层次,国外中小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证明一个非常健全的金融支持体系应该包括:中小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中小企业组织体系、各类金融机构信贷风险的金融支持供给体系、金融支持法律体系、二级市场与证券场外交易三级信用担保、互助担保、商业担保在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以及金融支持服务体系。这五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最终体现在金融支持体系的效率上。具体可以通过图1来说明。
在2007年以来的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受到很大的威胁,而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存在问题也是造成中小企业发展困难的原因之一,接下来主要是从金融支持组织体系、金融支持保证体系和金融支持法律体系三个方面来说明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机构规范与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是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本出路。目前,我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主导银行是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民生银行。据推算这三家金融机构的资产占全部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比重约为15%,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总额的比重为16%左右,其实力在整个金融体系中是较弱的。近年来,尽管国家开始重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问题,不少银行也都成立了中小企业信贷部,但收效不大,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小,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并且往往缺乏足够的固定资产,使得大银行在向中小企业贷款时“成本高、抵押难、风险大”的矛盾日益突出,从而使得大银行不愿意向中小企业贷款。首先,中小企业贷款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为主,具有时间紧、次数多、额度小、风险高的特点,贷款的周转期难以准确测算,逾期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国有商业银行缺乏面对中小企业信贷特点的灵活制度。其次,中小企业在申请贷款时,银行要对其提供的抵押物进行评估、确认、登记,中间手续麻烦,环节较多。再次,目前许多银行普遍实行了贷款第一责任制和贷款责任终身制,对出现风险的责任人实行严厉的惩罚措施,由于信贷人员的风险承担与利益回报不相称,致使信贷人员缺乏放贷的积极性。最后,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少、实力相对较弱。虽然我国已有遍及城乡的农村信用社以及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88家城市商业银行,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其数量仍然偏少,而且它们没有得到政策性融资权。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规避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职能部门,明确规定城市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和民生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对象是中小企业,同时考虑在适当时机组建中小企业银行。
(二)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生命周期较短、抗风险能力较弱等原因,融资的风险比较高,而自身对此又无能为力,只能寻求政府的援助。虽然在政府的努力下,各地纷纷成立了以政府为背景的中小企业融资专业担保公司,但是政府消减风险的功能远远发挥得不够。目前我国还没有成立全国性的担保公司,各地的担保公司都独立运作,注册资本一般为几亿元,超过10亿元的甚少,因此信用担保基金的担保总额偏少,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融资的担保力度受到限制。同时由于担保额度小、担保期短,只能为中小企业提供临时周转资金担保,不能解决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融资问题。虽然小部分民营中小企业自己组建了担保公司,但由于资本小,同时缺乏法规及有效的担保机制,流动资金贷款远没有满足中小企业迅速增长的资金需要,很难获得银行的认同,这也使这些担保公司自身的发展受到了影响。
(三)法律政策体系不全目前,我国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现行的财税、金融政策没有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有力的帮助。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需要良好的法律和经营环境,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需要公平、合理的政策保障。而我国尚未出台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法,相关法规也不配套,政府有关部门在支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中形不成共识,扶持力度也不同,工作不到位,政策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调控作用没有落实。特别是现行的税收政策存在不利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因素。税收制度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竞争力增强的重要因素,而企业自主创新税收政策是政府用税收手段来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一种特殊激励政策,旨在为企业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微观税收环境。但目前的税收政策在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设计上缺乏系统性,一些税收政策更多地表现为各项优惠措施的简单罗列,部分税收法规因临时性需要而仓促出台,不具系统性、规范性和指导性。这使得税收优惠效应大打折扣,政策性的弱化直接降低了税收优惠政策的发挥。
二、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完善对策
(一)加强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要高度重视中小金融机构的定位问题。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途径,对国有银行和包括民营机构在内的中小金融机构一视同仁,出于保护国有商业银行、抑制中小金融机构目的的政策必须修正。要减少对中小金融机构的行政干预,使它们能够依法自主经营。可以在国有商业银行设立专门的部门负责中小企业,特别是私营、小型企业的信贷管理工作,在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分级管理的基础上,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权要适当下放,在明确责任的前提下,对中小企业的小额流动资金贷款权限应下放到县支行。进一步简化贷款手续,对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应当积极推广授信额度的方式,对其中优质的中小企业,要适当扩大授信额度。在授信额度内简化贷款审批程序,可以尝试对一部分中小企业(如低风险和无风险业务)进行封闭贷款,由银行信贷人员参与贷款企业的财务管理,对贷款资金的发放、使用、回收等进行全程跟踪和监控测,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回流。在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体系的同时,应大力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比如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地方性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中小企业债券市场和地方性风险投资公司等。
(二)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小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有力的担保支持,因而应建立一种动态的、综合的担保体系来引入再担保从而达到分化风险的效果。现在我国的担保机构一般有三种模式:一是政府型信用担保模式,以政府出资为主,吸收企业投资;二是中小企业互助型担保模式,由中小企业作为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会员自愿组成并出资,以互助方式在会员中进行担保,目的是有效分散中小民营企业的风险;三是商业银行担保模式,以民营企业投资为主。应着手完善各种担保形式,建立信用担保的风险控制与防范体系,如通过设立风险准备金,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抵押制度,加强抵押物市场建设以解决中小企业抵押物变现难的问题,强化中小企业的信用观念,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和信用登记制度,扩大担保覆盖面,简化手续,降低费率,坚持信用担保机构按市场化、规范化、系统化原则进行,不能使担保公司行为行政化。可以支持区域或行业投资机构与金融机构联合成立担保组织,支持社会团体、行业协会、企业群体共同出资设立以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为主的服务机构,为区域内、行业内、群体内的民营企业贷款提供规范有效的担保。此外,银行也应在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前提下,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使中小企业能够及时抓住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而得到迅速全面发展。包括为中小企业结算、汇兑转账和财务管理、清产核资等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为中小企业提供产品、市场融资、新技术推广应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咨询服务,对一些规模相对较大、信誉良好的中小企业可考虑建立主办银行制度,减少对客户的管理层次,简化审批程序,或实行先贷后审制度,以适应中小企业资金“时间紧、频率高、额度小”的特点,及时满足其合理的资金需要。
(三)完善金融支持法律法规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我国也制定了一些法律,如有关城乡集体企业、私营和个体企业的专门立法以及涉及税务、工商行政管理以及劳动工资等方面的法规,为中小企业的广泛建立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但是对中小企业建立专门性的法律法规几乎是空白。应制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法规体系如“民间借贷法”、“商业信用法”等法规,以法律形式规范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等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融资办法和保障措施,使中小企业融资需要得到有效保证。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确保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有效解决的金融体制、贷款制度、财政投资等大量金融财政法规的建立和健全。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应该考虑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优惠政策比如保持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份额,确保中小企业有充分的融资来源、通过实行诸如冲销坏账和补贴资本金以及扩大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浮动区间等措施,提高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修改国有商业银行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为中小企业平等获得银行贷款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允许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等。通过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以法律形式规范各有关经济主体的责任范围、融资办法和保障措施,使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多样性融资需求能够得到有效满足。
参考文献:
[1]马俊海:《中小企业融资创新探讨》,《经济问题》2003年第8期。(编辑向玉章)
在2007年以来的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受到很大的威胁,而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存在问题也是造成中小企业发展困难的原因之一,接下来主要是从金融支持组织体系、金融支持保证体系和金融支持法律体系三个方面来说明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机构规范与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是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本出路。目前,我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主导银行是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民生银行。据推算这三家金融机构的资产占全部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比重约为15%,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总额的比重为16%左右,其实力在整个金融体系中是较弱的。近年来,尽管国家开始重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问题,不少银行也都成立了中小企业信贷部,但收效不大,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小,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并且往往缺乏足够的固定资产,使得大银行在向中小企业贷款时“成本高、抵押难、风险大”的矛盾日益突出,从而使得大银行不愿意向中小企业贷款。首先,中小企业贷款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为主,具有时间紧、次数多、额度小、风险高的特点,贷款的周转期难以准确测算,逾期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国有商业银行缺乏面对中小企业信贷特点的灵活制度。其次,中小企业在申请贷款时,银行要对其提供的抵押物进行评估、确认、登记,中间手续麻烦,环节较多。再次,目前许多银行普遍实行了贷款第一责任制和贷款责任终身制,对出现风险的责任人实行严厉的惩罚措施,由于信贷人员的风险承担与利益回报不相称,致使信贷人员缺乏放贷的积极性。最后,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少、实力相对较弱。虽然我国已有遍及城乡的农村信用社以及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88家城市商业银行,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其数量仍然偏少,而且它们没有得到政策性融资权。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规避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职能部门,明确规定城市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和民生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对象是中小企业,同时考虑在适当时机组建中小企业银行。
(二)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生命周期较短、抗风险能力较弱等原因,融资的风险比较高,而自身对此又无能为力,只能寻求政府的援助。虽然在政府的努力下,各地纷纷成立了以政府为背景的中小企业融资专业担保公司,但是政府消减风险的功能远远发挥得不够。目前我国还没有成立全国性的担保公司,各地的担保公司都独立运作,注册资本一般为几亿元,超过10亿元的甚少,因此信用担保基金的担保总额偏少,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融资的担保力度受到限制。同时由于担保额度小、担保期短,只能为中小企业提供临时周转资金担保,不能解决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融资问题。虽然小部分民营中小企业自己组建了担保公司,但由于资本小,同时缺乏法规及有效的担保机制,流动资金贷款远没有满足中小企业迅速增长的资金需要,很难获得银行的认同,这也使这些担保公司自身的发展受到了影响。
(三)法律政策体系不全目前,我国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现行的财税、金融政策没有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有力的帮助。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需要良好的法律和经营环境,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需要公平、合理的政策保障。而我国尚未出台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法,相关法规也不配套,政府有关部门在支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中形不成共识,扶持力度也不同,工作不到位,政策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调控作用没有落实。特别是现行的税收政策存在不利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因素。税收制度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竞争力增强的重要因素,而企业自主创新税收政策是政府用税收手段来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一种特殊激励政策,旨在为企业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微观税收环境。但目前的税收政策在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设计上缺乏系统性,一些税收政策更多地表现为各项优惠措施的简单罗列,部分税收法规因临时性需要而仓促出台,不具系统性、规范性和指导性。这使得税收优惠效应大打折扣,政策性的弱化直接降低了税收优惠政策的发挥。
二、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完善对策
(一)加强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要高度重视中小金融机构的定位问题。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途径,对国有银行和包括民营机构在内的中小金融机构一视同仁,出于保护国有商业银行、抑制中小金融机构目的的政策必须修正。要减少对中小金融机构的行政干预,使它们能够依法自主经营。可以在国有商业银行设立专门的部门负责中小企业,特别是私营、小型企业的信贷管理工作,在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分级管理的基础上,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权要适当下放,在明确责任的前提下,对中小企业的小额流动资金贷款权限应下放到县支行。进一步简化贷款手续,对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应当积极推广授信额度的方式,对其中优质的中小企业,要适当扩大授信额度。在授信额度内简化贷款审批程序,可以尝试对一部分中小企业(如低风险和无风险业务)进行封闭贷款,由银行信贷人员参与贷款企业的财务管理,对贷款资金的发放、使用、回收等进行全程跟踪和监控测,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回流。在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体系的同时,应大力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比如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地方性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中小企业债券市场和地方性风险投资公司等。
(二)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小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有力的担保支持,因而应建立一种动态的、综合的担保体系来引入再担保从而达到分化风险的效果。现在我国的担保机构一般有三种模式:一是政府型信用担保模式,以政府出资为主,吸收企业投资;二是中小企业互助型担保模式,由中小企业作为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会员自愿组成并出资,以互助方式在会员中进行担保,目的是有效分散中小民营企业的风险;三是商业银行担保模式,以民营企业投资为主。应着手完善各种担保形式,建立信用担保的风险控制与防范体系,如通过设立风险准备金,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抵押制度,加强抵押物市场建设以解决中小企业抵押物变现难的问题,强化中小企业的信用观念,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和信用登记制度,扩大担保覆盖面,简化手续,降低费率,坚持信用担保机构按市场化、规范化、系统化原则进行,不能使担保公司行为行政化。可以支持区域或行业投资机构与金融机构联合成立担保组织,支持社会团体、行业协会、企业群体共同出资设立以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为主的服务机构,为区域内、行业内、群体内的民营企业贷款提供规范有效的担保。此外,银行也应在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前提下,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使中小企业能够及时抓住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而得到迅速全面发展。包括为中小企业结算、汇兑转账和财务管理、清产核资等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为中小企业提供产品、市场融资、新技术推广应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咨询服务,对一些规模相对较大、信誉良好的中小企业可考虑建立主办银行制度,减少对客户的管理层次,简化审批程序,或实行先贷后审制度,以适应中小企业资金“时间紧、频率高、额度小”的特点,及时满足其合理的资金需要。
(三)完善金融支持法律法规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我国也制定了一些法律,如有关城乡集体企业、私营和个体企业的专门立法以及涉及税务、工商行政管理以及劳动工资等方面的法规,为中小企业的广泛建立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但是对中小企业建立专门性的法律法规几乎是空白。应制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法规体系如“民间借贷法”、“商业信用法”等法规,以法律形式规范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等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融资办法和保障措施,使中小企业融资需要得到有效保证。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确保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有效解决的金融体制、贷款制度、财政投资等大量金融财政法规的建立和健全。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应该考虑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优惠政策比如保持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份额,确保中小企业有充分的融资来源、通过实行诸如冲销坏账和补贴资本金以及扩大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浮动区间等措施,提高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修改国有商业银行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为中小企业平等获得银行贷款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允许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等。通过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以法律形式规范各有关经济主体的责任范围、融资办法和保障措施,使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多样性融资需求能够得到有效满足。
参考文献:
[1]马俊海:《中小企业融资创新探讨》,《经济问题》2003年第8期。(编辑向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