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江断裂带及水系的分形特征和构造活动性研究

来源 :东北地震研究 | 被引量 : 23次 | 上传用户:A51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分形几何学方法对浑江断裂带及水系进行了分形特征研究,计算结果表明,浑江断裂带具有较强的活动性,而且次级NNE向断层比NE和NW向断层活动性更强,结合地震活动性、地质地貌、构造应力场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了该断裂带的活动性及区域新构造运动特征。
其他文献
本文对磁通门磁变仪定向标准、定向稳定性、影响定向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将定向标准分为定向操作标准和定向期望标准,讨论了实际记录精度等问题。
利用地震学分析预报方法程式指南以及“八五”和“九五”攻关研究成果中有关震群序列的分析方法 ,对北宁震群作了详细研究。根据该震群序列本身的统计参数及其时空强表现出的某些特征 ,进行自然类比和定量识别 ,结果认为 ,北宁震群前兆意义不明显 ,属于一般性震群。
对数字化形变观测资料在地震分析预报中的应用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重点分析了中短及短临异常的识别方法,并采用"异常类比法"对所采用的异常分析方法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非潮汐分析、斜率差信息、从属函数、自适应阀值等方法适合于识别短临异常;K-L最佳直线拟合、傅里叶变换等方法适合于识别中短期异常。
利用MAPSIS系统软件的P波初动求解方法,得到了1999年11月29日岫岩5 4级地震的55个ML≥3 0余震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余震震源机制解的优势空间取向与主震震源机制解相近。受主震的影响,部分余震的机制解空间分布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离散,表明余震震源破裂特征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印刷电路板(PCB)平面型Rogowski线圈电流互感器的测量精度.根据PCB线圈的特点建立了线圈的等值电路;推导出线圈二次感应电压和一次被测电流的关系式。从频率和温
以1975年以来中国大陆6 0级以上地震震例作为研究对象,在一定的扫描时段和扫描半径等条件的约束下,选择了10种物理意义明确、独立性较强的测震学指标,对大陆西南、华北、西北3个研究区进行了强震前震源区附近地震学参数中期震兆标志研究,结果发现,西南研究区15个震例异常的平均对应率为0 8,华北研究区10个震例的异常的平均对应率为0 7,西北研究区18个震例异常的平均对应率为0 7。提取了中国大陆强震
地面荷载的变化 ,引起了垂直附加应力的变化 ,通过弹性理论中应变应力的关系 ,确定了水准标志沉降量的积分表达式 ,并用梯形法近似地求出。同时 ,进行了误差估计。
本文以山东三个分区为例,以y=a+bx线性统计建模,进行逐年和分月地震活动水平拟合分析,给出了三个分区地震年、月应变能释放水平的经验关系,依此可以对相应区域的地震活动水平进行统计预测。使用山东地区地震资料进行内符和外推检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不但简单,效果也较好,可以用于日常和年度及分月地震水平预测估计。
应用A(b)值空间扫描方法对东北地区赤峰-开原深大断裂以北MS≥4 8级地震前的A(b)值空间图像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A(b)值空间扫描方法可以对东北地区中等强度以上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大致做出中短期预测。
1999年11月29日,辽宁省岫岩发生了Ms5 4地震,本文研究了该地震前后岫岩、营口、丹东、本溪、宽甸、东陵六个数字化地震台记录的数字地震波振幅比的变化特征。并通过分析S波、P波振幅关系探讨了岫岩地震前后震源机制的变化。结果表明:岫岩5 4级地震前,营口、本溪、丹东、东陵四个台在震前都出现低值异常现象;岫岩5 1级地震前,岫岩、本溪、丹东、东陵四个台震前均出现低值现象。岫岩5 4级前震序列P波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