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世界经济衰退风险加剧,国际贸易壁垒增加趋势明显,国内经济面临多重挑战,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复杂严峻,2019年年末新冠疫情的突发以及2020年硕士研究生和专升本扩招,给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红海”态势进一步加剧。
高校毕业生人数年年创新高,“稳就业”已成为社会民生重点保障内容,居经济生活“六稳”之首。2018年11月28日,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林蕙青在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指出,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834万人。在国民教育序列中,博士研究生因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素养和较高的学历层次,在就业市场几乎完胜其他学历层次的毕业生;硕士研究生由于扩招导致人数增加,使得其在就业市场的“议价能力”逐年降低,处于夹在博士研究生和本专科生之间的尴尬境地;本专科生群体每年毕业数量庞大,千军万马挤独木桥,面临的就业压力最大。
毕业大学生基数的增加和各种不可预知的“黑天鹅事件”给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提出了未知挑战,如何顺利实现就业,不仅需要政府、学校、社会机构、家庭多方合力施策,更需要高校毕业生个人认清当前形势,主动作为,通过提升就业能力建立个人求职优势。
能力提升 意识先行
高校毕业生供给规模的增大,使得大学生就业市场俨然成为“买方市场”,每到毕业季,百人甚至千人争一个岗位的现实让毕业生“廉价感”无处不在,在与高校毕业班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毕业生对就业期望已降低到“有个收留自己的地方就行”。新冠疫情防范和国际经济风险压力加大,导致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牵一发动全身,经济紧缩也顺势传导就业市场缺乏活力,让毕业生群体对顺利就业基本持悲观心态。
意識指导行动,行动锻炼技能。对企事业单位招聘部门的调研得知,纵然就业形势严峻,用人单位依然不会排斥能力突出的毕业生,学力加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用人单位的招聘共识,因此,毕业生唯有修炼就业能力内功,增强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等级,才能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实现就业期望。就业能力不是先天形成,而是经过后天努力逐渐获得,面对数量庞大的求职大军,毕业生首先要建立就业能力主动培养意识,多收集就业信息以能全面地了解就业形势,通过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并对照自身资源条件来分析就业优劣势,针对优势,要挖掘求职竞争的差异化潜力,有意识地将潜力锻炼成个人的就业竞争力;针对劣势,要以“木桶原理”为指导,多方面寻求提升策略,补齐能力短板,减少求职中的选择成本。
理性认识 避免误区
误区一:知名高校毕业生就能找到好工作 知名高校包括211高校、985高校和目前正在建设的“双一流”高校。不可否认,知名高校的社会认可度要高于其他高校,其毕业生质量也多为用人单位青睐,但在一个完全竞争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知名高校毕业生同样要面对各种身份毕业生的同场竞争,知名高校的毕业证虽然能为毕业生就业增加竞争力,但有了毕业证不等同就能找到好工作。
误区二:大学生都能顺利毕业 顺利毕业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是毕业生求职的前提。2018年6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改变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2019年“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的曝光,激发了社会舆论对高校学术管理的强烈关注,而2019年教育部发文《进一步规范加强研究生考试招生及培养管理工作》对研究生的教育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过去“严进宽出”的教育模式将会向“严进严出”模式转变,大学生“躺着就能毕业”将会一去不复返。
误区三:在校期间多参与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对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语言沟通、团队合作等能力具有积极作用,“知识+技能”也已成为高校倡导的教育培养内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也为大学生的能力训练提供了良好平台。在此背景下,有部分大学生对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过于高涨,颠倒了在校生专业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的主次关系,甚至出现逃课去工作的现象,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导致有大学生因课程挂科影响毕业。
求职竞争 还需建立比较优势
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庞大,且每个毕业生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拥有的求职资源各不相同,而就业市场各行各业数量众多,因此,毕业生在求职竞争中拥有绝对优势的概率微乎其微,为实现就业期望,需有所侧重打造属于个人特色的竞争优势,可借鉴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之一的比较优势理论来指导竞争优势的建立。
该理论相较于绝对优势而言,其认为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存在劳动生产率或成本的差异,各国可生产其具有相对成本优势的产品,通过劳动分工和国际交换获得利益。通过对该理论的延展分析,一是就业市场上的行业和用人单位类型、数量众多,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只有在自己熟悉的行业领域才能占据一定的就业优势,因此,建立求职的比较优势适用于各个学历层次;二是综合教育层次、成长环境、个人努力程度等方面考虑,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个人获得的资源要素存在差异性,为建立求职的比较优势提供了条件;三是比较优势不是静止不变的,会根据毕业生个人有意识地推进发生变化,建立比较优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本科生通过考上名牌大学的研究生获得就业能力提升;四是建立求职的比较优势不仅需要外部资源的帮扶,更需要毕业生个人拥有竞争实力,内外结合才能顺利达成期望;五是建立比较优势要选准意向单位,根据意向单位的用人需求有针对性制定个人自我提升的策略。
实现就业能力提升的路径选择
职业谋划进度提前 不乐观的就业形势倒逼职业谋划前置,本科生、专科生可在学校就业指导课结束后,试着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通过咨询已毕业的校友和学校就业指导教师,了解自己对职业的畅想,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有限地参与社会实践,完成与职场接触的初体验,进而修正自己的职业规划,根据职业方向对个人能力查漏补缺。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方式与本专科不同,趋近于半个职场环境,而此时同龄人正在进入职场,对于大部分研究生而言,在日常学习中就要时刻带着职业意识,以一个干练职场人的态度去完成各项任务,并有意识地将专业研究方向与未来就业取向相结合,形成个人职业发展的同一脉搏,在进入正式工作前完成前期布局。 巩固专业知识和技能素养,挖掘潜力实现差异化发展 专业知识是高校毕业生参与求职竞争的基础条件,各层次毕业生在学期间都要牢牢掌握专业知识,在学制的前半程打牢专业基础,从广度和深度熟悉学科知识和专业科学进展。实操技能水平是用人单位考核毕业生“动手能力”的重要考量,毕业生在校期间可考取相关技能证书,获得一技之长。为提升学生能力,有的高校会联合外单位安排毕业班学生到实训基地身临其境参与职场生活,这也是大部分学生第一次直接接触职场,个人一定要认真对待,带着“发现”的眼睛去观察职场运作模式和掌握日常工作技巧,查找自身技能缺陷,多主动参与,相同的问题不要重复问,随身带着笔和本随时记录职场前辈传授的工作经验,持续锻炼职场沟通、团队合作及抗压能力,最终实现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若学校没有安排实训,毕业生可在假期时间主动联系实习单位,以学习为目的,在正式就业前完成对职场的初步认识。在专业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毕业生要善于发現自身隐藏的潜力,吸收有利条件不断强化潜力的培养,使之能成为自身求职的核心竞争力。
紧跟时代发展,增强信息收集与转化,及时掌握就业新行情 当前正处于信息化升级建设浪潮,信息就是生产力,掌握足够多的信息就能及时调整求职准备,减少就业信息的不对称,快于竞争者达成就业目标。2020年2月人社部《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等职业信息的通知》、5月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关于对拟发布新职业信息进行公示的公告》相继发布了新职业信息,产业技术升级更新和“黑天鹅事件”的发生使得传统职业分类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毕业生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发展存在时间滞后性,因此,毕业生要时刻关注社会最新信息,重视信息收集与转化,减少就业行情变化对个人求职的不利影响。
高校毕业生信息收集包括就业信息的内容和就业信息的渠道,前者包含政府就业政策、学校就业指导、市场招聘资讯、职业技能等,后者包含互联网、学校就业平台、招聘单位、人才市场、熟人推荐等。强调重视对信息的收集,便于毕业生作出精准就业的决策,减少就业精力、时间、金钱成本,毕业生可从内外两个因素总结个人求职实力(如下图所示),挑选出个人具有竞争比较优势的招聘单位,再进行二次评分列出意向单位的求职先后顺序。
当前自媒体盛行,网络虚假信息真假难辨,高校毕业生即将走出校园的保护,进入复杂的社会,一定要时刻保持求职防骗意识,在自我技能培养时同步学习防骗知识,对极具诱惑的信息和把握不准的信息要多向家长和老师询问。
多种方式展示自己,拉近与用人单位距离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完全竞争的就业市场上,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要面临各种信息的干扰,短短几分钟的面试也难以让双方获得充分认识,因此,毕业生要积极地向意向就业单位展示自己,获得多的“见面”机会。一是研究生可参与导师与意向就业单位的科研合作,本专科生可以参加意向单位的实习;二是关注意向就业单位的运行动态,积极参加意向单位组织的竞赛活动,努力获得名次争取用人部门关注;三是避免“千人一面”和过度包装的个人简历,毕业生要对照意向就业单位的用人条件,有重点的设计与岗位适配的简历;四是在实习期间,每月主动汇报实习心得,实习结束后,主动撰写岗位实习须知递交实习单位以供后来实习者参考使用,可增强实习单位好感。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毕业生在与意向就业单位沟通交流及参与实习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德行操守,以良好的正面形象赢得意向就业单位抛来的橄榄枝。
高校毕业生人数年年创新高,“稳就业”已成为社会民生重点保障内容,居经济生活“六稳”之首。2018年11月28日,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林蕙青在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指出,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834万人。在国民教育序列中,博士研究生因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素养和较高的学历层次,在就业市场几乎完胜其他学历层次的毕业生;硕士研究生由于扩招导致人数增加,使得其在就业市场的“议价能力”逐年降低,处于夹在博士研究生和本专科生之间的尴尬境地;本专科生群体每年毕业数量庞大,千军万马挤独木桥,面临的就业压力最大。
毕业大学生基数的增加和各种不可预知的“黑天鹅事件”给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提出了未知挑战,如何顺利实现就业,不仅需要政府、学校、社会机构、家庭多方合力施策,更需要高校毕业生个人认清当前形势,主动作为,通过提升就业能力建立个人求职优势。
能力提升 意识先行
高校毕业生供给规模的增大,使得大学生就业市场俨然成为“买方市场”,每到毕业季,百人甚至千人争一个岗位的现实让毕业生“廉价感”无处不在,在与高校毕业班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毕业生对就业期望已降低到“有个收留自己的地方就行”。新冠疫情防范和国际经济风险压力加大,导致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牵一发动全身,经济紧缩也顺势传导就业市场缺乏活力,让毕业生群体对顺利就业基本持悲观心态。
意識指导行动,行动锻炼技能。对企事业单位招聘部门的调研得知,纵然就业形势严峻,用人单位依然不会排斥能力突出的毕业生,学力加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用人单位的招聘共识,因此,毕业生唯有修炼就业能力内功,增强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等级,才能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实现就业期望。就业能力不是先天形成,而是经过后天努力逐渐获得,面对数量庞大的求职大军,毕业生首先要建立就业能力主动培养意识,多收集就业信息以能全面地了解就业形势,通过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并对照自身资源条件来分析就业优劣势,针对优势,要挖掘求职竞争的差异化潜力,有意识地将潜力锻炼成个人的就业竞争力;针对劣势,要以“木桶原理”为指导,多方面寻求提升策略,补齐能力短板,减少求职中的选择成本。
理性认识 避免误区
误区一:知名高校毕业生就能找到好工作 知名高校包括211高校、985高校和目前正在建设的“双一流”高校。不可否认,知名高校的社会认可度要高于其他高校,其毕业生质量也多为用人单位青睐,但在一个完全竞争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知名高校毕业生同样要面对各种身份毕业生的同场竞争,知名高校的毕业证虽然能为毕业生就业增加竞争力,但有了毕业证不等同就能找到好工作。
误区二:大学生都能顺利毕业 顺利毕业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是毕业生求职的前提。2018年6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改变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2019年“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的曝光,激发了社会舆论对高校学术管理的强烈关注,而2019年教育部发文《进一步规范加强研究生考试招生及培养管理工作》对研究生的教育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过去“严进宽出”的教育模式将会向“严进严出”模式转变,大学生“躺着就能毕业”将会一去不复返。
误区三:在校期间多参与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对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语言沟通、团队合作等能力具有积极作用,“知识+技能”也已成为高校倡导的教育培养内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也为大学生的能力训练提供了良好平台。在此背景下,有部分大学生对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过于高涨,颠倒了在校生专业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的主次关系,甚至出现逃课去工作的现象,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导致有大学生因课程挂科影响毕业。
求职竞争 还需建立比较优势
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庞大,且每个毕业生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拥有的求职资源各不相同,而就业市场各行各业数量众多,因此,毕业生在求职竞争中拥有绝对优势的概率微乎其微,为实现就业期望,需有所侧重打造属于个人特色的竞争优势,可借鉴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之一的比较优势理论来指导竞争优势的建立。
该理论相较于绝对优势而言,其认为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存在劳动生产率或成本的差异,各国可生产其具有相对成本优势的产品,通过劳动分工和国际交换获得利益。通过对该理论的延展分析,一是就业市场上的行业和用人单位类型、数量众多,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只有在自己熟悉的行业领域才能占据一定的就业优势,因此,建立求职的比较优势适用于各个学历层次;二是综合教育层次、成长环境、个人努力程度等方面考虑,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个人获得的资源要素存在差异性,为建立求职的比较优势提供了条件;三是比较优势不是静止不变的,会根据毕业生个人有意识地推进发生变化,建立比较优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本科生通过考上名牌大学的研究生获得就业能力提升;四是建立求职的比较优势不仅需要外部资源的帮扶,更需要毕业生个人拥有竞争实力,内外结合才能顺利达成期望;五是建立比较优势要选准意向单位,根据意向单位的用人需求有针对性制定个人自我提升的策略。
实现就业能力提升的路径选择
职业谋划进度提前 不乐观的就业形势倒逼职业谋划前置,本科生、专科生可在学校就业指导课结束后,试着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通过咨询已毕业的校友和学校就业指导教师,了解自己对职业的畅想,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有限地参与社会实践,完成与职场接触的初体验,进而修正自己的职业规划,根据职业方向对个人能力查漏补缺。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方式与本专科不同,趋近于半个职场环境,而此时同龄人正在进入职场,对于大部分研究生而言,在日常学习中就要时刻带着职业意识,以一个干练职场人的态度去完成各项任务,并有意识地将专业研究方向与未来就业取向相结合,形成个人职业发展的同一脉搏,在进入正式工作前完成前期布局。 巩固专业知识和技能素养,挖掘潜力实现差异化发展 专业知识是高校毕业生参与求职竞争的基础条件,各层次毕业生在学期间都要牢牢掌握专业知识,在学制的前半程打牢专业基础,从广度和深度熟悉学科知识和专业科学进展。实操技能水平是用人单位考核毕业生“动手能力”的重要考量,毕业生在校期间可考取相关技能证书,获得一技之长。为提升学生能力,有的高校会联合外单位安排毕业班学生到实训基地身临其境参与职场生活,这也是大部分学生第一次直接接触职场,个人一定要认真对待,带着“发现”的眼睛去观察职场运作模式和掌握日常工作技巧,查找自身技能缺陷,多主动参与,相同的问题不要重复问,随身带着笔和本随时记录职场前辈传授的工作经验,持续锻炼职场沟通、团队合作及抗压能力,最终实现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若学校没有安排实训,毕业生可在假期时间主动联系实习单位,以学习为目的,在正式就业前完成对职场的初步认识。在专业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毕业生要善于发現自身隐藏的潜力,吸收有利条件不断强化潜力的培养,使之能成为自身求职的核心竞争力。
紧跟时代发展,增强信息收集与转化,及时掌握就业新行情 当前正处于信息化升级建设浪潮,信息就是生产力,掌握足够多的信息就能及时调整求职准备,减少就业信息的不对称,快于竞争者达成就业目标。2020年2月人社部《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等职业信息的通知》、5月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关于对拟发布新职业信息进行公示的公告》相继发布了新职业信息,产业技术升级更新和“黑天鹅事件”的发生使得传统职业分类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毕业生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发展存在时间滞后性,因此,毕业生要时刻关注社会最新信息,重视信息收集与转化,减少就业行情变化对个人求职的不利影响。
高校毕业生信息收集包括就业信息的内容和就业信息的渠道,前者包含政府就业政策、学校就业指导、市场招聘资讯、职业技能等,后者包含互联网、学校就业平台、招聘单位、人才市场、熟人推荐等。强调重视对信息的收集,便于毕业生作出精准就业的决策,减少就业精力、时间、金钱成本,毕业生可从内外两个因素总结个人求职实力(如下图所示),挑选出个人具有竞争比较优势的招聘单位,再进行二次评分列出意向单位的求职先后顺序。
当前自媒体盛行,网络虚假信息真假难辨,高校毕业生即将走出校园的保护,进入复杂的社会,一定要时刻保持求职防骗意识,在自我技能培养时同步学习防骗知识,对极具诱惑的信息和把握不准的信息要多向家长和老师询问。
多种方式展示自己,拉近与用人单位距离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完全竞争的就业市场上,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要面临各种信息的干扰,短短几分钟的面试也难以让双方获得充分认识,因此,毕业生要积极地向意向就业单位展示自己,获得多的“见面”机会。一是研究生可参与导师与意向就业单位的科研合作,本专科生可以参加意向单位的实习;二是关注意向就业单位的运行动态,积极参加意向单位组织的竞赛活动,努力获得名次争取用人部门关注;三是避免“千人一面”和过度包装的个人简历,毕业生要对照意向就业单位的用人条件,有重点的设计与岗位适配的简历;四是在实习期间,每月主动汇报实习心得,实习结束后,主动撰写岗位实习须知递交实习单位以供后来实习者参考使用,可增强实习单位好感。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毕业生在与意向就业单位沟通交流及参与实习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德行操守,以良好的正面形象赢得意向就业单位抛来的橄榄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