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应在每一堂课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程序的设计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各方面论述.
第一,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进行探究的各种情境,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逐渐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新课程标准提倡通过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单纯地依赖于教师的讲授,而是在主动探究的模式下,教师选用恰当的物理情景沟通现实生活与物理学习、具体问题和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努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协作者、促进者和组织者,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经验、策略、模式、感受和兴趣.
例如,在讲“牛顿第三定律”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生活中的物理情景或实验设备,让学生自主分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性质、大小、方向、作用点等,使学生在一定情景下进行主动探究,这样学生会不自觉地暴露问题,教师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对学生的帮助很大,教学效果很好,学生也很容易接受.
另外,主动探究的这种教学模式,应该避免实验过多、过繁,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负面的情感因素(如焦虑、厌倦等),学生一节课都在看表演,而不知道表演背后的实质,没有新鲜感,导致对探究活动的抑制和阻碍,这样就画蛇添足了.
第二,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倡导团结、互助的良好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的交往互动的教学模式,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对话、交流、协作,使学生的情感能得到有效激发而处于积极状态,学生的思维畅通而处于兴奋状态,从而将教学活动推向深入.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提高学生整体参与的热情,从而使每个合作成员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共同达到学习的目标,真正地贯彻新课程标准的“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例如,在讲“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时,教师可以将阴极射线管的实验让学生分组操作,观察现象,交流结论;还可以为学生准备条形磁铁和示波器,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示波器的亮点在磁场作用下偏转的分组实验,并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与同学们分享,学生交流之后教师作点评.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多向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积极,是真正的教与学的过程.
第三,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物理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有关,物理与我有关.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这一理念无疑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物理与用物理有效地结合起来.学用结合的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生活背景,即物理源于生活,其学习的结果还是要用到生活中去,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用现实的方法去学习物理,也就是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去逐步发现,并得出物理结论.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第四,发挥物理的学科优势,注重学生动手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培养.这就对物理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合理安排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适当加大实验教学的力度,增强实验教学的灵活性,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综合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分析、评价的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抽象概括思维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运用抽象法设计实验的基本思路:突出哪个观测因素,控制什么实验条件,记录哪些实验数据,如何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等等.如果时间允许,要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报告和实验步骤.如,有的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了学案,里面有实验的内容和实验的步骤,这样做节省了课堂时间,学生的活动目的性很强,避免走弯路,但这样做是不是剥夺了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值得商榷.
第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和实际情况,从实效出发,适当地选择信息技术手段和先进的实验仪器进行辅助教学,可以为教学效果锦上添花.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借助计算机快速形象、活動优越的功能,设计和编制各种课件,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是不能片面地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更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种媒体.若过分地强调信息技术会导致平庸、单调的操作,师生之间就缺少必要的交流,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得不到充分的体现,而且会导致学生思维和推理的单一化,以致对学生的智力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总之,教师要以自己的素养、技能、教学激情以及个人魅力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自主、开放的思维环境,将物理理论知识、科学方法和过程传递给学生.
第一,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进行探究的各种情境,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逐渐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新课程标准提倡通过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单纯地依赖于教师的讲授,而是在主动探究的模式下,教师选用恰当的物理情景沟通现实生活与物理学习、具体问题和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努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协作者、促进者和组织者,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经验、策略、模式、感受和兴趣.
例如,在讲“牛顿第三定律”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生活中的物理情景或实验设备,让学生自主分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性质、大小、方向、作用点等,使学生在一定情景下进行主动探究,这样学生会不自觉地暴露问题,教师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对学生的帮助很大,教学效果很好,学生也很容易接受.
另外,主动探究的这种教学模式,应该避免实验过多、过繁,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负面的情感因素(如焦虑、厌倦等),学生一节课都在看表演,而不知道表演背后的实质,没有新鲜感,导致对探究活动的抑制和阻碍,这样就画蛇添足了.
第二,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倡导团结、互助的良好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的交往互动的教学模式,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对话、交流、协作,使学生的情感能得到有效激发而处于积极状态,学生的思维畅通而处于兴奋状态,从而将教学活动推向深入.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提高学生整体参与的热情,从而使每个合作成员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共同达到学习的目标,真正地贯彻新课程标准的“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例如,在讲“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时,教师可以将阴极射线管的实验让学生分组操作,观察现象,交流结论;还可以为学生准备条形磁铁和示波器,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示波器的亮点在磁场作用下偏转的分组实验,并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与同学们分享,学生交流之后教师作点评.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多向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积极,是真正的教与学的过程.
第三,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物理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有关,物理与我有关.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这一理念无疑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物理与用物理有效地结合起来.学用结合的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生活背景,即物理源于生活,其学习的结果还是要用到生活中去,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用现实的方法去学习物理,也就是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去逐步发现,并得出物理结论.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第四,发挥物理的学科优势,注重学生动手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培养.这就对物理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合理安排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适当加大实验教学的力度,增强实验教学的灵活性,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综合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分析、评价的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抽象概括思维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运用抽象法设计实验的基本思路:突出哪个观测因素,控制什么实验条件,记录哪些实验数据,如何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等等.如果时间允许,要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报告和实验步骤.如,有的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了学案,里面有实验的内容和实验的步骤,这样做节省了课堂时间,学生的活动目的性很强,避免走弯路,但这样做是不是剥夺了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值得商榷.
第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和实际情况,从实效出发,适当地选择信息技术手段和先进的实验仪器进行辅助教学,可以为教学效果锦上添花.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借助计算机快速形象、活動优越的功能,设计和编制各种课件,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是不能片面地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更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种媒体.若过分地强调信息技术会导致平庸、单调的操作,师生之间就缺少必要的交流,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得不到充分的体现,而且会导致学生思维和推理的单一化,以致对学生的智力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总之,教师要以自己的素养、技能、教学激情以及个人魅力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自主、开放的思维环境,将物理理论知识、科学方法和过程传递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