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古宅体验记

来源 :南京楼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qhd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昔日达官显贵、富商豪绅的宅院,不仅在当时象征着上流阶层的荣光,随着时间流逝,也成为民族文化中闪闪发光的文化印记。如今,古宅仍存,却如迟暮的美人。岁月侵蚀加上时代的烙印,红砖绿瓦和雕梁画栋变成了陈腐的遗迹。古宅们颤颤巍巍,逐渐湮没在城市的钢铁丛林之中。
  古宅面临的尴尬还不止于此。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原先只有上流阶层才能居住的宅院,被“分拆”后流落民间,时至今日仍然发挥其居住作用。但农业文明时代的居住体验早已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文保的碑牌立在了古宅门口、钉到了古宅墙上,文物的身份是古宅们不被拆毁的护身符,但旧城改造也在此变成复杂的社会难题。古宅和古宅居住者们,在文物保护和舒适的现代化居住两者面前,面临着现实与理想的撕裂。
  南京楼市记者耗时两天两夜,深入南京市秦淮区刘芝田故居体验古宅居住。除了追忆那段逝去的时光,也试图为看清以上问题提供一个独特的角度。
  躲进小楼
  幼年时短暂住过平房,民间的寻常巷陌仅在我记忆里残存。北方的院落以平房为主,多为砖瓦结构。后来我求学在外,见惯了城市的高楼,院落居住的体验早已是陈年旧事。去之前,先行探访过的女同事告诉我,我即将入住一间二楼的小屋,房主铺了地板,房间空空的没有什么家具,看上去倒也干净。我从未有过居住南方小楼的体验,心情兴奋,3月21日就拉着同事去实地考察。
  这是位于老门西殷高巷的一座清代古宅,长长的巷口墙上镶嵌着两块文保的石碑,上方一块显得斑驳不堪,碑文时间为1992年。
  这便是刘芝田故居了。原房主刘瑞芬,字芝田,安徽贵池人。光绪二年代理两淮盐运使,光绪三年代理苏淞太兵备道,参加中俄谈判,光绪十一年为钦差大臣出使英、俄等国,光绪十二年又出使英、法、德、比四国。
  刚看到碑文,我还在猜着哪座院子是刘大人的房,后来一问才知,巷子这一片数进院子以前全是他老人家的产业,其中一座大院子还住着刘家后人。
  我的住处位于巷子口第二个院子。这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建筑,从外观看,是破旧的青瓦与白墙,而内部则是木质结构,楼梯、栏杆、二楼的地板皆是木质,木头的颜色显得陈朽不堪。
  登上小楼,二楼的过道陡然变窄,只有半米来宽,而头顶雕梁颇接地气,以我的1米82身高不得不低头侧身前行。远望对面朝外的栏杆,镂空的雕花还是颇有风韵,只是破损不全。天井头顶晾衣绳纵横交错,内裤与鞋袜齐飞,胸罩共外衣一色。
  房主秦女士恰好在家,见我们来,十分热情招呼。随后她将走廊尽头一间小房的门打开,一间面积五六平米、铺了地板、有个小窗户的房间展现在我面前——接下来两天我就要住在这里了。
  南方宅院多有跑马楼,即四周都有走廊可通行的楼屋。它非常方便家人的起居活动,具有上通下达、一团和气的文化象征。我所住的小屋,即是截断跑马楼一段改造的房间。
  小楼时光
  以现代居住标准,房屋的居住不仅要考虑内部,更要考虑外部的整体环境。经过实地考察,古宅的破旧程度超乎我的想象。
  我住的小院,木结构的楼体本身已经相当破旧,楼梯、栏杆和二楼的木板颤颤巍巍,绝对不可能像在陆地上那样上脚踏实地。而小院因为住户众多,也较为杂乱,院子里也有住户后来搭建的房屋,天井里也晾满了衣物。
  最令人担心的还是厕所和洗浴问题。现代房屋不论新旧,总有独立卫浴,但这在年久失修的古宅是无法想象的。我在进巷子时也发现到巷口的公厕,想必这已是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3月23日,我怀着复杂的心情搬进了小屋。房主好客,邀请我共进晚餐,我第一次走进了房主秦女士的房间。
  这是一间没有隔断的房间,目测有七八十平米,由里向外分成了主卧、次卧和客厅,主卧与次卧的隔断是中间的一道拉帘。装修风格一如我入住的小房间,是由淡黄色的地板将整个房间包裹了一层,看上去明亮、整洁。
  秦女士的丈夫王先生告诉我,装修是今年春节后刚刚搞的,装修之前的房子破旧不堪,已经影响到居住。原来的窗户都是雕花的木窗,但在装潢中拆掉了,“原来的房子,按说应该保留一点,但老房子一年一年过去就跟原来不一样了。”
  王先生一家从1988年搬来这里居住。这间房屋并不属王先生所有,而是其父单位分配的公房。王先生描述当时刚来时居住时的不易,因为电压不够,无法安装空调,“天热比哪个地方都热,天冷比哪个地方都冷”。夏夜,吃完饭后连碗都不洗,因为屋里热得蹲不住,“家具、碗筷都是烫的”,必须到马路上去乘凉,9点以前不回来。后来,等有条件装空调了,老房子的墙壁太薄,空调挂不住。最后,还是在墙上挂了个架子,空调的问题才算解决。
  防火问题也是老宅居住的必修课。木结构的房屋,一旦失火,蔓延一片。王先生回忆,有一次楼下一位邻居酒醉睡着,烧开的水呼呼直响,他们夫妻俩半夜被吵醒,几经商量只得报警解决。
  酒过三巡,又与房主聊了一会天,该回小屋了。我意识到体验才刚刚开始。
  老宅之夜
  老宅没有设计排水系统,独立卫浴无法实现。王先生告诉我,他们洗澡都是到附近的澡堂。夏天洗澡频繁,就在院子里搭个棚子洗澡。考虑到洗澡不便,我在入住前一天白天认真洗了个澡,里外都换了干净衣服。
  跑马楼上各家各户门口都有自己家的水池,管道旁往往就是露天厨房。管道是明管,通到楼下,如果打开水管放一会水,不长时间就能听到楼下水哗哗从管道中流出的声音——这算是完成了一次排水。
  考虑到我的用水问题,秦女士为我备好了暖瓶,并给我准备了一个水杯。入住前,我向同事借了一个睡袋和防湿垫,自己又带了一床被子。直至当晚入住,才知道这些都是多虑,房东阿姨早就给我铺好了两层厚褥子和一床被子。小房间90%的空间都被床铺占满,这大约是一个双人床的面积。小房间更换了铝合金窗,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天井上空星罗棋布的衣物。   从小屋观察整栋楼可以看出,二楼是两厢对称的,我住的小屋本是走廊,而相邻的对称两端各是两间房,秦女士的家即是其中一间。二楼的走廊上每隔一段就有一个雕工精美的房梁,以我的身高必须低头才能通过。秦女士提醒了我不下三次,房梁一定要注意,“磕一下会非常疼。”
  小屋没有任何家具。为了打发长夜,我带了iPad和书本,谁知道看着看着居然睡着,一觉醒来已是凌晨1点。这时的我口干舌燥,还憋了泡尿。此前秦女士提醒我睡觉前一定要上一次厕所,我也听从了这一建议,因为上厕所不仅要上下楼,还要穿过一小段街道。此时我必须得出门了。
  暮春的夜还是有些凉,我硬着头皮披上衣服出门。老宅的隔音效果奇差,隔壁房间有规律的鼾声清晰可闻,我轻手轻脚下楼。出了小院,狭窄的殷高巷尽头终于看到了路灯,我出了巷口,一片开阔,公厕就在前头。
  我来时,鸣羊街往殷高巷走的巷子已经有半段正在拆迁,出了巷子,对过社区服务中心的大喇叭在白天还在反复播放拆迁政策,现在也都恢复了寂静。前方集庆路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在夜空中格外明亮,红绿灯旁有超市,我快步走过去,又走回了城市。
  旧时王谢
  公房的性质让昔日的大宅被充分利用,整体的院子被“分拆”,供一户户独立的人家居住。以秦女士的院落为例,一共住了7户人家,楼上3家,楼下4家,隔壁院子住了5户人家,而巷子里最大一座院子则住了16户。多数住上老宅的居民是因为单位福利分房,少数为自家私房或租赁。
  时代的变迁这在里体现得尤为深刻:旧时大宅里的根本不用做居住的门房或轿厅,很可能就是后来一家几代人数十年的居所。
  刘先生所住的房屋原是刘宅的轿厅,是整个刘芝田故居的第二进。解放伊始,刘先生一家即被分配在这间院子居住,现在这座轿厅有3户人家。
  刘先生的房间有80多平,隔成了二层。从表面上看,刘先生的房间并没有经过多大改造,只在房顶贴着墙壁贴了一层白色的塑料板,红色的房梁和立柱还露在外面。刘先生提醒我,这便是原来的立柱和房梁,他们家在装修时特意没有包进去。
  实际上,自刘先生1952年在这个院子出生以来,轿厅即进行了多次改造才变得适合居住。古宅的轿厅一般是通透的大屋,高大宽敞,立柱之间本没有墙壁。刘先生描述,原先居住时,只在立柱之间用木板隔断充作墙壁,后来才砌上砖墙。轿厅高大,为了充分利用空间隔出了二层,很像现在的挑高设计。
  二楼直通房顶,顶部的房梁和雕花精美如初,刘先生说常有学者和学生前来考察参观,他本人是书画家,对此也十分爱护。
  刘先生认为自己的居住总体上还算舒适,不过说起居住体验来,刘先生还是提出了不便。古宅普遍不如现代住所密封性好,冬季偏冷;平房所处的地段周围高楼林立,平房的采光受到影响。再一个就是周边居民普遍面临的卫浴问题。
  自从入住,我便好奇刘家大院的大门在哪。刘先生带我去看了他家前面一个院子,即是故居的第一进。原来的木质大门还在,只是已经湮没在门口小饭店的油烟里,一进院子即是呈田字排列的4座水泥质小屋,刘先生告诉我这都是后来搭建的。
  古宅在后人居住的岁月里能保持原貌的已经不多,刘先生告诉我故居已成文物,房屋外立面有规定不许修改,但内部的搭建和改造无法禁止。正如我进门看到的小屋,严格来讲就是违建。但居民的居住空间需要拓展,这便是一个矛盾。
  94岁的郑老师住在巷头的院子,她的房间原为刘宅的书房,基本上保持了原貌。木质结构呈拱形的吊顶,全木的地板,斑驳的墙壁。甚至连其使用的桌子还是初来时房屋原有的古董。
  郑老师回忆,解放时她刚来住,院子还是红砖绿瓦,后来,屋檐头的瓦片常有脱落,后用水泥糊上。栏杆的脱落也是常事,房屋也常遭白蚁侵袭。
  不过,郑老师认为自己住这样的房屋早已习惯了,如果乍一搬到楼房里住,肯定会不习惯。当然,郑老师也坦承卫浴和房屋的老旧依然是无法克服的难题。
  岁月难熬
  古宅升级为文物是否会对其保护起到一定推动作用?居民们对此的答案是否定的。一方面,古宅作为文物,其所有权完全或一定程度上归属于国家和社会,但在其所尽义务上却遭到住户的普遍诟病:“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来修就是糊一下,不能解决问题”…这类看法几乎成为当地居民的共识。在居民普遍不认可政府对古宅所尽修缮义务的前提下,为改善居住环境所做的内部改造就在所难免。
  而所有权归住户所有的古宅,情况也不尽人意。家住荷花塘的李先生所住院落的所有权归其兄弟5人所有。据李先生描述,他们家的院子是一所4进的住宅,在内部未改造之前,“从院门口可以一直望到宅子最里边”。
  如今,随着岁月流逝,院中还住着李先生的弟弟、李母以及李先生一家。李宅的破旧程度一如我所见的刘芝田故居。像秦女士家一样,李先生所住房屋也经过了较为彻底的内部装修改造。
  李宅在2014年被列为秦淮区不可移动文物,不断有人包括外宾前来参观。李先生对此颇有微词。“这里毕竟是私宅,如果瓦掉下来砸到人,我作为户主是要负责任的。”
  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李先生和家人不胜其烦,他就在门口写了副对子:“百余年老宅四代人陋居岁月难熬,六十年建国三十年改革春风不度。”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参观降了温:“以前会有人带外国人前来参观,写了对联之后就变少了。我猜他们是担心外国人也能看懂中文。”
  刘先生认为,古宅作为公房供居民居住,居民后来的改造会对文物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但是,除此之外也别无他法:“原有的东西破损了,居民哪有能力找原样的东西换上?”
  王先生觉得,原来的老房子,按说应该保留一点,但是国家应该对此作出投资,住户的安置也应该妥善解决。
  李先生和妻子表示并不排斥拆迁安置,“如果给出的条件合适,不让我们遭受太大的损失,能在距离不远的地方买个二手房,我们也可以接受。”
  原住古宅的年轻人们大多都已搬出,王先生和李先生都为后代购置了商品房,融入到城市化的浪潮。据他们描述,现在居住在这里大多是中老年住户。随着时代发展,古宅居住的延续早晚要画上句号,但对于当地居民而言,古宅如何延续还要画一个问号。
  TIPS
  古宅居住五大难
  1、缺少独立卫浴
  古宅普遍没有设计排水系统,如厕、洗浴都成问题。少数有条件的居民自费设置了卫生间,但对于多数居民来说,解决以上两大问题都需要到公共空间。
  2、年久失修,私搭乱建
  古宅普遍年久失修,密封性差,居住体验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居住的需要。因为历史原因,住户因家庭人口增加为解决居住空间自行搭建,导致公共空间逐渐局促,一层变二层,庭院变小巷,昔日古宅面目全非,而居住环境也进入恶性循环。
  3、白蚁侵袭
  木结构房屋易遭受白蚁侵袭,政府部门需定期进行检查。
  4、防火风险大
  木结构房屋火灾风险更大。而因为公共空间逼仄,巷道狭窄,一旦有警,车辆无法驶入,增加救灾难度。
  5、治安环境复杂
  社会流动程度加大,居住人员素质参次不一,昔日夜不闭户的环境不再,居民对治安环境普遍不满。
其他文献
对于每天接触院子的别墅销售员而言,什么才是他们心目中最美的院子?院子应该做什么用?回答这些似乎都已经不成为问题。每天在与客户的对接中了解客户的需求,销售员自己也在现实与理想中寻求平衡,找到最佳契合点。  “生活有多好”  薄雪的身影、争春斗俏的腊梅,怀旧的黄色土墙、长势喜人的苔藓……这些院子的风光都是李建坤微信内容的一部分。李建坤是无锡某度假别墅项目的销售主管,她上班的地点就是在这充满唐风的小院里
期刊
能让我们心底柔软的家,是有情怀、有梦、有诗意的家。在这样的家里,往往不可或缺的是一个斑斓的庭院,用来盛放自己的心事和愿望。踏进这样的家,满眼春意,烦恼或不见,尽情享受家庭天伦。  千年的庭院  王原君从事地产品牌营销类的工作,工作性质让他可以天南海北地看各种美丽的房子。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开始为一个别墅项目服务。过去的一年,为了写《院子系》这本书,王原君无数次地深入全国各地的庭院。和院子相处多了,无
期刊
好多次点开微信朋友圈,我都皱着眉头指尖一抖——“舒服是给死人准备的”、“诸葛亮从来不问刘备给多少兵”、“你要感恩你的老板”……  按照这些励志心灵鸡汤的逻辑和转发频率,无论是作为自然人还是社会人,我们最佳的选择就是在磕头感恩之后速度赴死,以期完成人生价值的大圆满。  原因很简单,自然人的本能就是趋利避害,追求舒适;社会人的自我评判虽然要迈过人生价值这道坎,但是起码也不会拒绝安逸。我们天天刷卡上班刷
期刊
站在证大九间堂的庭院中,远处青山叠翠连绵起伏,红霞漫天倒映于湖泊,2只野鸭在水里尽情嬗戏。看到此景,心底一颗弦温暖地荡漾开来。  走进九间堂,明显感受到江南民居的风格。不过这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新中式别墅的演绎,这里有青砖、绿瓦、高墙、门楼、庭院、飞檐等中国传统建筑意象,也有院落、窗台楼榭等现代中式的布置,这使得九间堂风格别具一格。不仅给现代舒适的生活提供可能,又给眷恋传统文化的当代士大夫们提供了
期刊
六十年前,逢春天,听妈妈和邻居说买菜,母鸡头,狗鸡头,马浪头……又是鸡头又是狗头的,很让人期盼;不料中午端上桌的,仍是几样绿叶菜。待与妈妈理论,才知道大人说的其实是苜蓿头、枸杞头、马兰头,南京人常吃的野菜而已。“头”,指茎叶的嫩尖。类似的“头头脑脑”,还有豌豆头、香椿头、菊花脑,此外荠菜、野苋、韭黄、白芹、芦蒿、春笋、蘑菇、雷菌……扳起手指头数不清。而且,人们爱吃野菜,既非出于充饥果腹之需,也非贪
期刊
我们的狗狗都是从哪里来的呢?大部分朋友是购买得来的。购买的渠道基本上是专业犬舍、家养繁殖、宠物市场。其中以专业犬舍的价格最为昂贵,对于很多喜爱纯种犬的朋友来说望尘莫及。为什么同一品种的纯种犬,专业犬舍的价格会高出许多呢?今天,我们就来解读一下专业犬舍。  —说起犬舍,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铁笼、栏杆,脏乱的环境以及狂吠的狗群,但事实上专业犬舍并非如此。专业犬舍对于犬只的管理、饲养、繁殖以及性格培养都是
期刊
2015年3月8日下午3点,颜料坊49号古宅以一声闷响宣告了对这个时代的告别。与之毗邻的另一座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牛市64号也被卷入了舆情的热潮。在残破瓦砾与扬起黄沙的掩映下,牛市64号老宅是这块工地唯一的守护者,蒋氏兄妹则是这座老宅的唯一看护者。当舆论质疑,执法部门对施工方破坏文物的行径,仅处罚50万元是否过轻时,蒋氏兄妹的生活,成为了这些看似痛心疾首的新闻的注脚,这令他们有些不解。当他们一次
期刊
3月30日,财政部联合国家税务总局发布通知,明确了营业税5年改2年的举措。而就在当天上午,央行及多部委联合发布通知,对拥有一套住房且相应购房贷款未结清的居民家庭,将二套房商贷首付从6成降至4成。  新政的横空出世,被广泛理解为去库存和稳定市场的有力措施。并将有效促进房地产市场尤其是二手房市场的活跃度。但也有专业人士称,在经历了2014年系统性的市场调整后,需理性看待新政对市场的刺激作用。  新政的
期刊
风水术,也称青囊或者青乌。风就是元气和场能,水就是流动和变化。风水本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也叫地相、古称堪舆术,是一门流传千年的学说。现存最早出现“风水”一词的文献为旧题晋郭璞撰的《葬书》:“《经》云:‘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后世术家兼作“堪舆”的代称,指相宅、相墓之法。庭院风水,之于现代中国人,也是在调整住
期刊
前几天我在咖啡馆闲坐,听互联网IT精英们聊项目,突然见到远远走来的老王。老王之前在地产公司帮人搞融资,怎么会跑到这里来呢?一聊,才知道去年他空手套白狼赚了一大笔钱后财务自由了,现在成了天使投资人,每天在咖啡馆听项目,顺手就投了十几个,现在在互联网圈子里面混得风生水起。  他乡遇故知,久旱逢甘霖,老王许久没有见到我,这甫一露面,话匣子就被打开了收都收不住。老王说最近领投了一个社区O2O项目,现在已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