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占了大约百分之八十的内容,它一头连接着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一头关系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遗憾的是,我们许多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往往忽略了,觉得教完课文就万事大吉了,根本没有去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过分依赖教参书的现象普遍存在。本文将尝试着谈一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内容和策略,谈一谈我自己几年来教学心得和最近读书的一些感悟和思考。
【关键词】阅读教学 文本解读 策略
经过几年的教学后,我始终觉得自己在教学中存在很多不足,发觉自己很多观念不正确。因而对许多教学中的问题开始重新思考,不断阅读有关教学方面的书籍和文学方面的书籍。这学期参加国培讲座,有幸听了王荣生老师的讲座,后来又看了他的《听王荣生老师评课》,才看到自己的课存在诸多问题。又看了《听黄厚江老师讲课》、《听李镇西老师讲课》。黄厚江的《语文教师课堂诊断》,还看了孙绍振老师的书籍,后来我开始关注《语文学习》这本杂志,并且抽时间把我以前教过的课文印象比较深的重新看了一遍,有意识的阅读了教材上所选的作者的一些作品,以便更好的帮助我理解文本。这样下来就有了自己的一点心得和体会,写出来和大家分享。
一、文本解读的误区及存在的问题
我们现在的课堂虽然在改革,但是有些东西我们不能丢弃,首先是基本功的训练。其次是只有读懂了课文,后面的教学环节才能有序的展开,比如《伟大的悲剧》学生只有理解了什么是悲剧,才能理解主人公的行为为什么伟大,学生没有经历过悲剧,怎么知道什么是伟大的悲剧呢?学生也没有去过南极,体会不到那种环境的恶劣。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你看”。这句话一直帮助我对悲剧的理解。王荣生老师说得很好,我们备课一是备教材,二是备学生。任何忽略学生的教学都是失败的。我们不能忽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也就是徐江教授所说的不懂时空。没有悲情的解读,换言之就是没有读懂文本,什么是悲剧?那么下面的品味当然就是没有品位了。《阅读教学论》中讲到一个原则就是:阅读中课内外相结合的原则。不管多好的课都难免会有不足.。当今语文教学中常有的误区有以下几点:
首先,从解读者(教师)的角度看主要有:“过程倒置、有人无己、重心失当、僵化少变等。”其次,从文本解读的内容上看主要有:“顾此失彼,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惧怕概念,浅尝则止。”再次,理论认知上看:“一是陈腐的机械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狭隘社会功利论的遮蔽。二是读者主体绝对化,鼓吹超越文本的读者主体性,把尊重学生主体性无条件地放在首位。”
正是由于我们在解读文本中有这些误区所以我们才要去解决它,那么我为什么要进行文本解读呢?答案很简单:为了有效的教学,为了阅读教学的成功。王荣生老师说教学的有效开展有两个要点:合适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组织。我们可以借用到我们文本解读中来。
二、文本解读要关注的内容
1. 作者所写的内容
《阿长与<山海经>》中就写了阿长这个人,我们结合课文可以知道,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讲她对于鲁迅来讲远不止是佣人,我们在讲的时候抓住这个人来讲,山海经只是一个线索。其它无关的都是废话。
《斑羚飞渡》这一课,其实就是在讲两个字:生命。我们只要理解了这个内容就可以理解动物们的行为。
2. 作者所想表达主旨
《藤野先生》我们都看过这样一篇文章。以前关于《藤野先生》的解读,大家没有一个定论,很多人认为是表现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也有人说是对清国留学生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可是我们没有注意到对藤野先生这个人的了解,其实是表现国际的人文关怀,因为医学没有国界,他希望鲁迅通过学医去拯救他的祖国。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我恍然大悟,有时候我们是想当然给他下了个定义。就像王荣生说的:“我们有些老师总是觉得我想这样教,我认为该这样教。”现在想来我们是不对的。
3. 为了表现主题所使用的结构形式
我们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来看看对课文层次的解读。我们可以分三种结构来划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结构划分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记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描写)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情)
结构划分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背景和人物)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事情发展的经过)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抒发感慨)
结构划分三: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主要讲事情的起因 (起)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讲事情的经过(承)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景物的描写。 (转)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发夜游的感慨。 (合)
4. 不同流派、不同文体、不同内容有不同的语言
例如,我们初中的课文《安塞腰鼓》,使用的语言粗犷有力。再看《中国石拱桥》一文,因为是说明文,用的是说明文的语言准确朴实、平淡。孙犁的《芦花荡》,细腻唯美,体现对环境的细致刻画,风格又不同了。从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流派、文体、风格的差异。那么我们的教学也应该有所不同。
5、写作的手法上看
《湖心亭看雪》用的是白描:“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芦花荡》用的是的铺垫手法,为后文故事叙述做准备。《三
峡》用的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手法刻画:从层次安排上看,四段的层次划分;从语言表达上看,文辞中体现了深沉的情感;从视角观察上看,俯仰、全景和特写结合;从手法表现上看,动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石壕吏》用的侧面描写:课文不是直接写劳动人民的疾苦,而是从侧面进行描写。
6、分析矛盾和联系
《咏柳》这首诗歌我们要抓住作者为什么要把春风比作剪刀而不是别的什么,原因是什么呢?在作者的心中春天的柳树那样美好,只有最好的丝绸才配得上。那万条的绿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绸缎,再想到剪刀。抓住这个矛盾让学生体会为什么比作剪刀?就抓住了诗歌的关键。
《小石潭记》是一个冷清的小水潭为什么会让作者喜欢,为什么会让他感到宁静和安慰。那么偏远的小石潭,交通不便?只要抓住这些矛盾就更好的解读了文本。《醉翁亭记》中作者被贬于此为什么那么快乐?抓住这个矛盾也就理解了主旨与民同乐的思想。
《再别康桥》是作者在离别康桥回国前写的,我们不是他不会了解他当时的苦闷,我们很多人以为徐志摩写这首诗是怀念康桥,其实不是,我们只有抓住了当他要回国和陆小曼结婚,告别自己的爱人林徽因的痛苦。我们才可以想象作者当时会有多么的徘徊。一面是不得不回国,一面是自己的爱人,怎么不让人伤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内容看充满了对大家的祝福,和人生的美好的向往。可是你不去解读,怎会知道不久海子就卧轨自杀了,这就是矛盾。
7、 找出切入口
我们找到切入口:一是找表达文本主旨的关键句。如《荷塘月色》一文中关键句就是第一句话。二是找文中关键性的词语。又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两个部分的过度段。课文中的关键句和段落都是我们文本解读的切入点。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十分重要,因为任何一个作者在写任何一篇文章时没有想到你会把它作为教材选入课本,所以我们不能去责怪作者,只有我们自己调动一切知识去进行文本解读,帮助我们去教学。我们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固步自封。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不必多讲,我们最好在教每一篇课文时都多去想一想,我们是不是都读懂了,只有我们老师自己读懂了,我们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这是我几年教学的一些体会,也是自己半年来读书的一些体会。
【参考文献】
[1]黄厚江著,《黄厚江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年版。
[2]黄厚江著,《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年12月版。
[3]孙绍振著,《心灵自述》,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
[4]徐江,徐江点评优质课,新浪网。
[5]李海龙著,《阅读教学论》,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印刷。
[6]王荣生著,《听王荣生老师评课》,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关键词】阅读教学 文本解读 策略
经过几年的教学后,我始终觉得自己在教学中存在很多不足,发觉自己很多观念不正确。因而对许多教学中的问题开始重新思考,不断阅读有关教学方面的书籍和文学方面的书籍。这学期参加国培讲座,有幸听了王荣生老师的讲座,后来又看了他的《听王荣生老师评课》,才看到自己的课存在诸多问题。又看了《听黄厚江老师讲课》、《听李镇西老师讲课》。黄厚江的《语文教师课堂诊断》,还看了孙绍振老师的书籍,后来我开始关注《语文学习》这本杂志,并且抽时间把我以前教过的课文印象比较深的重新看了一遍,有意识的阅读了教材上所选的作者的一些作品,以便更好的帮助我理解文本。这样下来就有了自己的一点心得和体会,写出来和大家分享。
一、文本解读的误区及存在的问题
我们现在的课堂虽然在改革,但是有些东西我们不能丢弃,首先是基本功的训练。其次是只有读懂了课文,后面的教学环节才能有序的展开,比如《伟大的悲剧》学生只有理解了什么是悲剧,才能理解主人公的行为为什么伟大,学生没有经历过悲剧,怎么知道什么是伟大的悲剧呢?学生也没有去过南极,体会不到那种环境的恶劣。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你看”。这句话一直帮助我对悲剧的理解。王荣生老师说得很好,我们备课一是备教材,二是备学生。任何忽略学生的教学都是失败的。我们不能忽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也就是徐江教授所说的不懂时空。没有悲情的解读,换言之就是没有读懂文本,什么是悲剧?那么下面的品味当然就是没有品位了。《阅读教学论》中讲到一个原则就是:阅读中课内外相结合的原则。不管多好的课都难免会有不足.。当今语文教学中常有的误区有以下几点:
首先,从解读者(教师)的角度看主要有:“过程倒置、有人无己、重心失当、僵化少变等。”其次,从文本解读的内容上看主要有:“顾此失彼,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惧怕概念,浅尝则止。”再次,理论认知上看:“一是陈腐的机械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狭隘社会功利论的遮蔽。二是读者主体绝对化,鼓吹超越文本的读者主体性,把尊重学生主体性无条件地放在首位。”
正是由于我们在解读文本中有这些误区所以我们才要去解决它,那么我为什么要进行文本解读呢?答案很简单:为了有效的教学,为了阅读教学的成功。王荣生老师说教学的有效开展有两个要点:合适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组织。我们可以借用到我们文本解读中来。
二、文本解读要关注的内容
1. 作者所写的内容
《阿长与<山海经>》中就写了阿长这个人,我们结合课文可以知道,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讲她对于鲁迅来讲远不止是佣人,我们在讲的时候抓住这个人来讲,山海经只是一个线索。其它无关的都是废话。
《斑羚飞渡》这一课,其实就是在讲两个字:生命。我们只要理解了这个内容就可以理解动物们的行为。
2. 作者所想表达主旨
《藤野先生》我们都看过这样一篇文章。以前关于《藤野先生》的解读,大家没有一个定论,很多人认为是表现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也有人说是对清国留学生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可是我们没有注意到对藤野先生这个人的了解,其实是表现国际的人文关怀,因为医学没有国界,他希望鲁迅通过学医去拯救他的祖国。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我恍然大悟,有时候我们是想当然给他下了个定义。就像王荣生说的:“我们有些老师总是觉得我想这样教,我认为该这样教。”现在想来我们是不对的。
3. 为了表现主题所使用的结构形式
我们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来看看对课文层次的解读。我们可以分三种结构来划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结构划分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记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描写)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情)
结构划分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背景和人物)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事情发展的经过)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抒发感慨)
结构划分三: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主要讲事情的起因 (起)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讲事情的经过(承)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景物的描写。 (转)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发夜游的感慨。 (合)
4. 不同流派、不同文体、不同内容有不同的语言
例如,我们初中的课文《安塞腰鼓》,使用的语言粗犷有力。再看《中国石拱桥》一文,因为是说明文,用的是说明文的语言准确朴实、平淡。孙犁的《芦花荡》,细腻唯美,体现对环境的细致刻画,风格又不同了。从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流派、文体、风格的差异。那么我们的教学也应该有所不同。
5、写作的手法上看
《湖心亭看雪》用的是白描:“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芦花荡》用的是的铺垫手法,为后文故事叙述做准备。《三
峡》用的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手法刻画:从层次安排上看,四段的层次划分;从语言表达上看,文辞中体现了深沉的情感;从视角观察上看,俯仰、全景和特写结合;从手法表现上看,动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石壕吏》用的侧面描写:课文不是直接写劳动人民的疾苦,而是从侧面进行描写。
6、分析矛盾和联系
《咏柳》这首诗歌我们要抓住作者为什么要把春风比作剪刀而不是别的什么,原因是什么呢?在作者的心中春天的柳树那样美好,只有最好的丝绸才配得上。那万条的绿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绸缎,再想到剪刀。抓住这个矛盾让学生体会为什么比作剪刀?就抓住了诗歌的关键。
《小石潭记》是一个冷清的小水潭为什么会让作者喜欢,为什么会让他感到宁静和安慰。那么偏远的小石潭,交通不便?只要抓住这些矛盾就更好的解读了文本。《醉翁亭记》中作者被贬于此为什么那么快乐?抓住这个矛盾也就理解了主旨与民同乐的思想。
《再别康桥》是作者在离别康桥回国前写的,我们不是他不会了解他当时的苦闷,我们很多人以为徐志摩写这首诗是怀念康桥,其实不是,我们只有抓住了当他要回国和陆小曼结婚,告别自己的爱人林徽因的痛苦。我们才可以想象作者当时会有多么的徘徊。一面是不得不回国,一面是自己的爱人,怎么不让人伤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内容看充满了对大家的祝福,和人生的美好的向往。可是你不去解读,怎会知道不久海子就卧轨自杀了,这就是矛盾。
7、 找出切入口
我们找到切入口:一是找表达文本主旨的关键句。如《荷塘月色》一文中关键句就是第一句话。二是找文中关键性的词语。又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两个部分的过度段。课文中的关键句和段落都是我们文本解读的切入点。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十分重要,因为任何一个作者在写任何一篇文章时没有想到你会把它作为教材选入课本,所以我们不能去责怪作者,只有我们自己调动一切知识去进行文本解读,帮助我们去教学。我们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固步自封。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不必多讲,我们最好在教每一篇课文时都多去想一想,我们是不是都读懂了,只有我们老师自己读懂了,我们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这是我几年教学的一些体会,也是自己半年来读书的一些体会。
【参考文献】
[1]黄厚江著,《黄厚江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年版。
[2]黄厚江著,《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年12月版。
[3]孙绍振著,《心灵自述》,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
[4]徐江,徐江点评优质课,新浪网。
[5]李海龙著,《阅读教学论》,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印刷。
[6]王荣生著,《听王荣生老师评课》,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