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姜云燕是新疆军区某部门诊部护士,她1993年12月入伍,1996年5月入党,历任三十里营房医疗站战士、护士、护士长,解放军第十八医院传染科护士长。
入伍以来,她以对祖国的赤胆忠心和对边防事业的无限热爱,扎根高原,不畏艰险,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先后为7000多名病人进行了护理,参与抢救高原肺水肿、脑水肿患者30多人次,成功率达100%,被广大官兵亲切称为“生命禁区的保护神”。先后荣获南疆军区“昆仑卫士”奖章,兰州军区“学雷锋先进个人”、“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第七届护理“双秀奖”,全国“三八红旗手”、“三八红旗手标兵”,第十七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2003年5月荣获第39届“南丁格尔奖”,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先后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
万里寻梦,只身踏上从军报国路
1976年3月,姜云燕出生在河北省定兴县的一个农民家庭,未满周岁时母亲去世,5岁那年又失去了父亲。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姜云燕和其他孩子一样走进了课堂,一直读到初中毕业。党和人民的哺育使她从小就感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决心长大后用青春和热血报答养育之恩。小时候,她就喜欢读关于雷锋、黄继光、邱少云等英模人物的书籍,听解放军征战疆场的英雄故事,随着年龄的增长,参军报国的愿望愈来愈强烈。
1993年5月的一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生活》节目报道了喀喇昆仑三十里营房医疗站英雄群体的感人事迹,姜云燕内心受到很大震动,牢牢记住了一个叫“三十里营房”的地方,有一群白衣天使在那里牺牲奉献。她下定决心,要加入到那个英雄群体中去。与她相依为命的姐姐说啥也不肯同意,许多好心的乡亲们知道后都纷纷劝她,却都没能劝阻姜云燕的决心。
1993年8月18日清晨,姜云燕带上东拼西凑的500元路费,毅然踏上了西去的列车,开始了万里寻梦的漫漫征程。从未出过远门的她只知道昆仑山在祖国西部,于是就一路打听来到了青海格尔木市。她找到西藏军区驻格尔木办事处一问,才知道三十里营房医疗站根本不在青海。当她得知三十里营房医疗站远在数千公里以外的新疆喀喇昆仑山上时,顾不上长途跋涉的疲惫,又从西宁返回兰州,踏上了开往乌鲁木齐的列车。1993年9月6日,经过19天的长途奔波,费尽周折,姜云燕终于找到了喀喇昆仑山脚下的解放军第十八医院。但因过度劳累,她病倒了。
面对辗转万里、要求入伍的姜云燕,医院领导犯了难:招收这样自动到部队的农村姑娘入伍,在部队尚无先例。于是,院领导苦口婆心劝她回家。可任凭怎么劝说,姜云燕就是不走,自愿留下来当编外“护士”,什么脏活、累活却抢着干。她的勇敢、真诚和执著最终感动了医院和机关的领导。当年12月,经报请上级批准,她被破格特批入伍,成为三十里营房医疗站的一名女兵。
爱洒昆仑,誓做“生命禁区”保护神
三十里营房医疗站位于海拔3700多米的喀喇昆仑山腹地,是全军海拔最高、条件最差、环境最苦的医疗机构。昆仑山号称“万山之祖”和“世界屋脊”,气温一般都在零下二、三十度,大气中含氧量不足平原的一半,是世界上高原急性病多发区。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巡诊、治病,要比在平原上多付出数十倍的辛劳。初次上山,她嘴唇发紫、眼圈红肿,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但看到哨卡上那些和她年龄差不多的战士每天身负重荷,在缺氧、陡峭的山地跋涉,在风雪中巡逻,想一想前辈们的英雄业绩,她又平添了许多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姜云燕在医疗站第一次执行任务,是到海拔4800多米的一个哨卡接一名叫屈波的昏迷病号。一路上,她呼吸困难,胸闷恶心,一阵阵地呕吐。到达哨卡时,她脸色惨白,连走路都十分吃力,但仍顽强地坚持做救护工作。在返回医疗站的途中,昏迷中的战士不停地喊:我不下山,我要回哨卡。听着战士的噫语,姜云燕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我们的战士在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还念念不忘他守卫的边防哨卡,世界上还有谁比他们更可敬、更可爱呢?车身在剧烈地摇晃着,为了使战友的头部减轻震动,避免碰伤,姜云燕顾不得男女之嫌,紧紧将战士的头搂在怀里,一抱就是好几个小时,到医疗站时,她的腿已麻木得不能动弹。事隔不久,神仙湾哨卡又送来一名患脑水肿的危重战士。当时,这名战士嘴唇发黑发紫,大小便失禁。姜云燕每天给这名战士喂药、倒尿、擦洗身子。为了保证战友天天有干净被褥,姜云燕每天冒着严寒,在刺骨的雪水里搓洗衣物,直到战友痊愈出院。
姜云燕常说:挽救生命是第一位的,其它都是第二位的。一次,从红柳滩送来一个已处于深度昏迷的甘肃籍民工,病人患的是高原肺水肿合并脑水肿,右心室已失去功能,粉红色泡沫样的痰从他口鼻中直往外冒。病人生命垂危,必须立即清口吸痰,可当时站里没有吸痰器,为了挽救病人的生命,姜云燕毅然嘴对嘴地把病人口中的痰吸了出来。经过紧张的抢救,病人才转危为安。病人出院后给部队写信说:解放军是我的救命恩人,我要让我的子孙后代永远记住你们,对你们的恩情,我一辈子也报答不完。
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从事医护工作,经常会因语言不通造成误会,但姜云燕都会用自己的耐心和爱心竭诚为病人服务。2001年3月,医疗站收治了一位患有急性胰腺炎并伴慢性支气管炎的维吾尔族老大娘。为了减轻病人腹部压力,需要给病人下胃管,但每次下完胃管,一转身病人就把胃管拔掉了。姜云燕发现后,主动找来维族同事给她做工作,告诉病人插胃管对治病有好处。为了打消老人的顾虑,姜云燕像亲生女儿一样,为老人陪床、打饭,还经常给她梳头、剪指甲、洗脚、擦洗按摩身子。老人出院后,逢人就夸:还是解放军好。
在“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喀喇昆仑山上,除了高山反应和病魔带来的痛苦外,最难耐的莫过于寂寞和无聊。1996年元旦前夕的一个晚上,正在值班的姜云燕接到神仙湾哨卡战士打来的电话:“我们好多同志都病了。”她焦急地问:“得了什么病?病情怎么样?”对方迟疑了一下说:“我们许多人都病得很重,但不需要你们抢救,只是在山上时间久了,心里憋得慌,想和你聊聊天。要是能听你唱支歌,那该多好啊。”听到这里,她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她非常理解战友们的心情,喘着气为这位不知名的战友唱了《说句心里话》、《什么也不说》等歌曲。唱着唱着,她泪流满面,电话里也有了抽泣声。从这以后,姜云燕开始有意识地学唱歌、学跳舞,并经常利用巡诊的机会为边防战友演出。这些年来,姜云燕通过书信、电话交谈等方法为近百名边防官兵化解思想疙瘩,赢得了边防官兵的赞扬。
矢志不渝,报效祖国终生不悔
姜云燕矢志报国的传奇经历被《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新闻媒体报道后,在全国各地引起了强烈反响。一时间,荣誉、鲜花和 掌声包围了她,还有不少的求爱信寄来,有的家住大中城市,家庭条件十分优越,有的提出结婚后将她调离艰苦地区。但姜云燕不为所动,她说:自己心目中的伴侣首先必须理解她对理想和事业的追求,支持她永不离开喀喇昆仑。于是在众多追求者中,她最终选择了一名昆仑汽车兵,在昆仑山脚下安下了一个幸福的小家。
2000年4月,已有身孕的姜云燕再次申请上医疗站,院领导安排她在医院内一科工作。临产前一个月,院领导体恤她,看到她行动不便,建议她休假。姜云燕看到科里人手少,护士忙不过来,就顽强地坚持着。由于过度劳累,小孩比预产期提前一个月降生了。儿子刚满百天,姜云燕就跟丈夫商量将孩子送回老家,自己准备上昆仑山守防。到家后,公婆有点不理解,埋怨道:“你刚生完小孩,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好,再说,这一上山,就是一年,你丢得下吗?”但姜云燕想,趁着自己年轻,还能多上几趟昆仑山,多为部队做点贡献。她耐心说服公婆,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心爱的儿子,踏上了上山的征程。
姜云燕上山后被任命为医疗站护士长,她深知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她白天进行正常的护理和管理工作,晚上加班加点学习有关管理知识,运用条令条例和医院的规章制度对人员加强管理教育。针对高原寒区特点,她挤时间组织护理人员进行高原救护训练,用切身体会为大家传技术、教方法,提高护理水平。2001年6月,某部在喀喇昆仑山进行高原适应性训练时,有20多名战士突发高原肺水肿和脑水肿。姜云燕带领抢救小分队,连夜赶到海拔4900多米的甜水海兵站接回病人,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病人无一人死亡。当时正在阿里防区视察工作的军区李乾元司令员高度赞扬姜云燕,并专程到医疗站接见了她。
2002年5月,医院考虑到姜云燕的身体状况,调整她下山到传染科任护士长。她把在喀喇昆仑山上的优良作风带到了科室,带领所属人员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护理质量。2003年5月,“非典”疫情在全国蔓延,传染科被上级指定为“非典”隔离定点科室。当时,科主任在兰州学习,她一个人带领全科人员,吃住在科室,对发热观察人员采取果断措施,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先后接收部队和地方隔离人员80多名,圆满完成了任务。
儿子长到两岁时,姜云燕回老家接他回来,儿子怎么也不肯叫妈妈。在返回的列车上,儿子醒来后哭闹着要找爷爷奶奶;归队后每次到幼儿园接儿子回家,小家伙总是不让碰他。姜云燕偷偷哭了好几次,她深知欠儿子的太多,但一想到山上的战友们,她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值得的。作为一名军人,特别是边防军人,在“小家”与“大家”的天平上,自己必须无怨无悔地选择奉献和牺牲。
姜云燕曾收到一位哨卡战士写给她的信。信中说:当我面对群山雪海,倍感寂寞无聊时,我想到了你们;当我眼望明月寻找亲人身影时,让我平静而又自然地接受现实的也是你们。因为在喀喇昆仑高原上还有像你们这样外表看似柔弱却比男子汉还要坚强的女兵与我们并肩战斗,我们再苦再累也能坚持。战友们的鼓励给了姜云燕莫大的安慰和自信,她深情地说,是喀喇昆仑这片热土造就了我,戍守边疆、报效祖国将是我一生无悔的选择和人生追求。
姜云燕同志在纪念全国青联成立六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青年朋友们:
我叫姜云燕,是新疆军区的一名普通护士。在全国青联成立60周年之际,我能够有机会向大家汇报个人思想和工作体会,感到非常荣幸。在此,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以一个青联委员的名义,向全国青联成立60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下面,我代表青联委员尤其是军队系统的青联委员就如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切实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谈几点体会。
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转化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爱国主义的核心内容,是热爱祖国、忠诚于党的事业,把实现个人价值与报效祖国统一起来。我是一名孤儿,从小就充满了对党和人民的朴素之爱与报恩之情。当兵来到喀喇昆仑山后,我常年工作生活在高寒缺氧的雪域高原,经常看到哨卡上那些和我年龄差不多的战士每天身负重荷,在缺氧、陡峭的山地跋涉,在漫天风雪中巡逻,用实际行动履行着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从他们身上,我汲取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更加坚定了从军报国、建功边疆的信念。爱国并不是要求人人都有惊天动地的壮举,热爱本职、献身本职是最实际的热爱祖国。2000年,孩子出生刚满百天,我得知科里病人多护士少,就做通丈夫和公婆的工作,回到喀喇昆仑山的工作岗位。我想,是党和部队培养了我,我必须趁着自己年轻,多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做点事情,用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践行报效祖国的青春誓言。
二要勤于学习,不断提高完成工作任务的实际本领。勤奋学习、提高本领,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在我们军区部队,青年官兵学习成才的氛围很浓,涌现出不少学习成才标兵。我虚心向这些先进典型和身边的专家学习先进的护理知识尤其是高原救护知识,先后成功抢救高原肺水肿、脑水肿患者30多人次,从“死神”手里夺回了20多名战友的生命。我深深感到,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步伐加快的时代,只有刻苦学习,努力提高素质,才不会被时代淘汰。我们许多青联委员都善于学习,是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我们要在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更好地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引导更多的青年自觉把勤奋学习作为成长进步的阶梯,不断提高能力素质,真正成为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和有用之材。
三要深入到火热的实践中去,尽已所能为部队官兵和人民群众服务。常年与雪山为伍、同艰苦相伴的经历让我体会到,艰苦的一线最能锻炼人、最能出成绩。我工作过的三十里营房医疗站海拔3700多米,是全军海拔最高、条件最差、环境最苦的医疗机构,担负着64个边防哨卡、44万平方公里国土上边防官兵和地方群众的医疗救护任务。每次执行任务,我都会被他们笑傲“生命禁区”的行动所折服,都会被他们“苦中干事业、苦中有作为”的精神所感染,更加坚定了战胜恶劣环境的信心。2006年,我有幸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我想这其实不是给我个人的荣誉,是对我们军队基层医务工作者的一种鼓励,一种鞭策。我们要以党和人民的需要为追求,自觉到条件相对较差、环境相对较苦、困难相对较多的地方去经受锻炼,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奋发创业,在实践中发挥聪明才智,实现人生理想。
各位领导,青年朋友们,前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当代青年弘扬五四精神、肩负历史使命寄予了殷切期望,使我深受教育和鼓舞。我们要牢记胡锦涛总书记的教诲,汇集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帜下,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业绩。
入伍以来,她以对祖国的赤胆忠心和对边防事业的无限热爱,扎根高原,不畏艰险,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先后为7000多名病人进行了护理,参与抢救高原肺水肿、脑水肿患者30多人次,成功率达100%,被广大官兵亲切称为“生命禁区的保护神”。先后荣获南疆军区“昆仑卫士”奖章,兰州军区“学雷锋先进个人”、“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第七届护理“双秀奖”,全国“三八红旗手”、“三八红旗手标兵”,第十七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2003年5月荣获第39届“南丁格尔奖”,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先后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
万里寻梦,只身踏上从军报国路
1976年3月,姜云燕出生在河北省定兴县的一个农民家庭,未满周岁时母亲去世,5岁那年又失去了父亲。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姜云燕和其他孩子一样走进了课堂,一直读到初中毕业。党和人民的哺育使她从小就感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决心长大后用青春和热血报答养育之恩。小时候,她就喜欢读关于雷锋、黄继光、邱少云等英模人物的书籍,听解放军征战疆场的英雄故事,随着年龄的增长,参军报国的愿望愈来愈强烈。
1993年5月的一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生活》节目报道了喀喇昆仑三十里营房医疗站英雄群体的感人事迹,姜云燕内心受到很大震动,牢牢记住了一个叫“三十里营房”的地方,有一群白衣天使在那里牺牲奉献。她下定决心,要加入到那个英雄群体中去。与她相依为命的姐姐说啥也不肯同意,许多好心的乡亲们知道后都纷纷劝她,却都没能劝阻姜云燕的决心。
1993年8月18日清晨,姜云燕带上东拼西凑的500元路费,毅然踏上了西去的列车,开始了万里寻梦的漫漫征程。从未出过远门的她只知道昆仑山在祖国西部,于是就一路打听来到了青海格尔木市。她找到西藏军区驻格尔木办事处一问,才知道三十里营房医疗站根本不在青海。当她得知三十里营房医疗站远在数千公里以外的新疆喀喇昆仑山上时,顾不上长途跋涉的疲惫,又从西宁返回兰州,踏上了开往乌鲁木齐的列车。1993年9月6日,经过19天的长途奔波,费尽周折,姜云燕终于找到了喀喇昆仑山脚下的解放军第十八医院。但因过度劳累,她病倒了。
面对辗转万里、要求入伍的姜云燕,医院领导犯了难:招收这样自动到部队的农村姑娘入伍,在部队尚无先例。于是,院领导苦口婆心劝她回家。可任凭怎么劝说,姜云燕就是不走,自愿留下来当编外“护士”,什么脏活、累活却抢着干。她的勇敢、真诚和执著最终感动了医院和机关的领导。当年12月,经报请上级批准,她被破格特批入伍,成为三十里营房医疗站的一名女兵。
爱洒昆仑,誓做“生命禁区”保护神
三十里营房医疗站位于海拔3700多米的喀喇昆仑山腹地,是全军海拔最高、条件最差、环境最苦的医疗机构。昆仑山号称“万山之祖”和“世界屋脊”,气温一般都在零下二、三十度,大气中含氧量不足平原的一半,是世界上高原急性病多发区。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巡诊、治病,要比在平原上多付出数十倍的辛劳。初次上山,她嘴唇发紫、眼圈红肿,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但看到哨卡上那些和她年龄差不多的战士每天身负重荷,在缺氧、陡峭的山地跋涉,在风雪中巡逻,想一想前辈们的英雄业绩,她又平添了许多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姜云燕在医疗站第一次执行任务,是到海拔4800多米的一个哨卡接一名叫屈波的昏迷病号。一路上,她呼吸困难,胸闷恶心,一阵阵地呕吐。到达哨卡时,她脸色惨白,连走路都十分吃力,但仍顽强地坚持做救护工作。在返回医疗站的途中,昏迷中的战士不停地喊:我不下山,我要回哨卡。听着战士的噫语,姜云燕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我们的战士在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还念念不忘他守卫的边防哨卡,世界上还有谁比他们更可敬、更可爱呢?车身在剧烈地摇晃着,为了使战友的头部减轻震动,避免碰伤,姜云燕顾不得男女之嫌,紧紧将战士的头搂在怀里,一抱就是好几个小时,到医疗站时,她的腿已麻木得不能动弹。事隔不久,神仙湾哨卡又送来一名患脑水肿的危重战士。当时,这名战士嘴唇发黑发紫,大小便失禁。姜云燕每天给这名战士喂药、倒尿、擦洗身子。为了保证战友天天有干净被褥,姜云燕每天冒着严寒,在刺骨的雪水里搓洗衣物,直到战友痊愈出院。
姜云燕常说:挽救生命是第一位的,其它都是第二位的。一次,从红柳滩送来一个已处于深度昏迷的甘肃籍民工,病人患的是高原肺水肿合并脑水肿,右心室已失去功能,粉红色泡沫样的痰从他口鼻中直往外冒。病人生命垂危,必须立即清口吸痰,可当时站里没有吸痰器,为了挽救病人的生命,姜云燕毅然嘴对嘴地把病人口中的痰吸了出来。经过紧张的抢救,病人才转危为安。病人出院后给部队写信说:解放军是我的救命恩人,我要让我的子孙后代永远记住你们,对你们的恩情,我一辈子也报答不完。
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从事医护工作,经常会因语言不通造成误会,但姜云燕都会用自己的耐心和爱心竭诚为病人服务。2001年3月,医疗站收治了一位患有急性胰腺炎并伴慢性支气管炎的维吾尔族老大娘。为了减轻病人腹部压力,需要给病人下胃管,但每次下完胃管,一转身病人就把胃管拔掉了。姜云燕发现后,主动找来维族同事给她做工作,告诉病人插胃管对治病有好处。为了打消老人的顾虑,姜云燕像亲生女儿一样,为老人陪床、打饭,还经常给她梳头、剪指甲、洗脚、擦洗按摩身子。老人出院后,逢人就夸:还是解放军好。
在“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喀喇昆仑山上,除了高山反应和病魔带来的痛苦外,最难耐的莫过于寂寞和无聊。1996年元旦前夕的一个晚上,正在值班的姜云燕接到神仙湾哨卡战士打来的电话:“我们好多同志都病了。”她焦急地问:“得了什么病?病情怎么样?”对方迟疑了一下说:“我们许多人都病得很重,但不需要你们抢救,只是在山上时间久了,心里憋得慌,想和你聊聊天。要是能听你唱支歌,那该多好啊。”听到这里,她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她非常理解战友们的心情,喘着气为这位不知名的战友唱了《说句心里话》、《什么也不说》等歌曲。唱着唱着,她泪流满面,电话里也有了抽泣声。从这以后,姜云燕开始有意识地学唱歌、学跳舞,并经常利用巡诊的机会为边防战友演出。这些年来,姜云燕通过书信、电话交谈等方法为近百名边防官兵化解思想疙瘩,赢得了边防官兵的赞扬。
矢志不渝,报效祖国终生不悔
姜云燕矢志报国的传奇经历被《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新闻媒体报道后,在全国各地引起了强烈反响。一时间,荣誉、鲜花和 掌声包围了她,还有不少的求爱信寄来,有的家住大中城市,家庭条件十分优越,有的提出结婚后将她调离艰苦地区。但姜云燕不为所动,她说:自己心目中的伴侣首先必须理解她对理想和事业的追求,支持她永不离开喀喇昆仑。于是在众多追求者中,她最终选择了一名昆仑汽车兵,在昆仑山脚下安下了一个幸福的小家。
2000年4月,已有身孕的姜云燕再次申请上医疗站,院领导安排她在医院内一科工作。临产前一个月,院领导体恤她,看到她行动不便,建议她休假。姜云燕看到科里人手少,护士忙不过来,就顽强地坚持着。由于过度劳累,小孩比预产期提前一个月降生了。儿子刚满百天,姜云燕就跟丈夫商量将孩子送回老家,自己准备上昆仑山守防。到家后,公婆有点不理解,埋怨道:“你刚生完小孩,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好,再说,这一上山,就是一年,你丢得下吗?”但姜云燕想,趁着自己年轻,还能多上几趟昆仑山,多为部队做点贡献。她耐心说服公婆,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心爱的儿子,踏上了上山的征程。
姜云燕上山后被任命为医疗站护士长,她深知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她白天进行正常的护理和管理工作,晚上加班加点学习有关管理知识,运用条令条例和医院的规章制度对人员加强管理教育。针对高原寒区特点,她挤时间组织护理人员进行高原救护训练,用切身体会为大家传技术、教方法,提高护理水平。2001年6月,某部在喀喇昆仑山进行高原适应性训练时,有20多名战士突发高原肺水肿和脑水肿。姜云燕带领抢救小分队,连夜赶到海拔4900多米的甜水海兵站接回病人,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病人无一人死亡。当时正在阿里防区视察工作的军区李乾元司令员高度赞扬姜云燕,并专程到医疗站接见了她。
2002年5月,医院考虑到姜云燕的身体状况,调整她下山到传染科任护士长。她把在喀喇昆仑山上的优良作风带到了科室,带领所属人员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护理质量。2003年5月,“非典”疫情在全国蔓延,传染科被上级指定为“非典”隔离定点科室。当时,科主任在兰州学习,她一个人带领全科人员,吃住在科室,对发热观察人员采取果断措施,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先后接收部队和地方隔离人员80多名,圆满完成了任务。
儿子长到两岁时,姜云燕回老家接他回来,儿子怎么也不肯叫妈妈。在返回的列车上,儿子醒来后哭闹着要找爷爷奶奶;归队后每次到幼儿园接儿子回家,小家伙总是不让碰他。姜云燕偷偷哭了好几次,她深知欠儿子的太多,但一想到山上的战友们,她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值得的。作为一名军人,特别是边防军人,在“小家”与“大家”的天平上,自己必须无怨无悔地选择奉献和牺牲。
姜云燕曾收到一位哨卡战士写给她的信。信中说:当我面对群山雪海,倍感寂寞无聊时,我想到了你们;当我眼望明月寻找亲人身影时,让我平静而又自然地接受现实的也是你们。因为在喀喇昆仑高原上还有像你们这样外表看似柔弱却比男子汉还要坚强的女兵与我们并肩战斗,我们再苦再累也能坚持。战友们的鼓励给了姜云燕莫大的安慰和自信,她深情地说,是喀喇昆仑这片热土造就了我,戍守边疆、报效祖国将是我一生无悔的选择和人生追求。
姜云燕同志在纪念全国青联成立六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青年朋友们:
我叫姜云燕,是新疆军区的一名普通护士。在全国青联成立60周年之际,我能够有机会向大家汇报个人思想和工作体会,感到非常荣幸。在此,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以一个青联委员的名义,向全国青联成立60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下面,我代表青联委员尤其是军队系统的青联委员就如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切实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谈几点体会。
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转化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爱国主义的核心内容,是热爱祖国、忠诚于党的事业,把实现个人价值与报效祖国统一起来。我是一名孤儿,从小就充满了对党和人民的朴素之爱与报恩之情。当兵来到喀喇昆仑山后,我常年工作生活在高寒缺氧的雪域高原,经常看到哨卡上那些和我年龄差不多的战士每天身负重荷,在缺氧、陡峭的山地跋涉,在漫天风雪中巡逻,用实际行动履行着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从他们身上,我汲取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更加坚定了从军报国、建功边疆的信念。爱国并不是要求人人都有惊天动地的壮举,热爱本职、献身本职是最实际的热爱祖国。2000年,孩子出生刚满百天,我得知科里病人多护士少,就做通丈夫和公婆的工作,回到喀喇昆仑山的工作岗位。我想,是党和部队培养了我,我必须趁着自己年轻,多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做点事情,用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践行报效祖国的青春誓言。
二要勤于学习,不断提高完成工作任务的实际本领。勤奋学习、提高本领,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在我们军区部队,青年官兵学习成才的氛围很浓,涌现出不少学习成才标兵。我虚心向这些先进典型和身边的专家学习先进的护理知识尤其是高原救护知识,先后成功抢救高原肺水肿、脑水肿患者30多人次,从“死神”手里夺回了20多名战友的生命。我深深感到,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步伐加快的时代,只有刻苦学习,努力提高素质,才不会被时代淘汰。我们许多青联委员都善于学习,是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我们要在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更好地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引导更多的青年自觉把勤奋学习作为成长进步的阶梯,不断提高能力素质,真正成为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和有用之材。
三要深入到火热的实践中去,尽已所能为部队官兵和人民群众服务。常年与雪山为伍、同艰苦相伴的经历让我体会到,艰苦的一线最能锻炼人、最能出成绩。我工作过的三十里营房医疗站海拔3700多米,是全军海拔最高、条件最差、环境最苦的医疗机构,担负着64个边防哨卡、44万平方公里国土上边防官兵和地方群众的医疗救护任务。每次执行任务,我都会被他们笑傲“生命禁区”的行动所折服,都会被他们“苦中干事业、苦中有作为”的精神所感染,更加坚定了战胜恶劣环境的信心。2006年,我有幸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我想这其实不是给我个人的荣誉,是对我们军队基层医务工作者的一种鼓励,一种鞭策。我们要以党和人民的需要为追求,自觉到条件相对较差、环境相对较苦、困难相对较多的地方去经受锻炼,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奋发创业,在实践中发挥聪明才智,实现人生理想。
各位领导,青年朋友们,前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当代青年弘扬五四精神、肩负历史使命寄予了殷切期望,使我深受教育和鼓舞。我们要牢记胡锦涛总书记的教诲,汇集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帜下,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