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问题的表达形式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ns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或用以师生交流,或用以推动教学进程,或用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问题的表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提问的效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提问 表达形式
  有位老师在上《狐狸和乌鸦》一课时,设计了“狐狸和乌鸦是什么动物”这个问题导入新课,学生虽然对狐狸和乌鸦有所了解,却无从答起,教室一片安静,根本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很显然,这位教师设计的问题不适合于二年级学生回答,并且提问的方式不够巧妙。如果改变常规问法,灵活地运用其他表达方式,生动活泼地表述题义,学生就一定会给出正确答案。怎样才能优化问题的表达形式呢?
  一、课堂问题一定要有明确的指向性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一群小学生,小学生的思维不像成人那么敏捷、宽泛,课上,如果教师问题设计不够明确,所提问题指向性太大或含糊不清,就会使学生一头雾水,找不到探究的切入点与方向。我在讲授《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备课时,我预设的第一个环节是:学生自由读文,教师提出问题——你读懂了什么?本来这一环节预设的目标是让学生领悟、学习作者在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如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全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但由于我提出的这个问题范围太大,指向性不明确,学生的答案有些漫无边际。有的说读懂了双龙洞的所在地点,有的说读懂了双龙洞名字的来历,还有的说明白了课文一共分了8个自然段,等等,众说纷纭,就说不到“点子上”。一时间,我慌了手脚,乱了方寸,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第二次讲授这一课时,对于这一环节,我试着将问题具体化:“同学们,读完了课文,请你们思考一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继续的?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再寻找答案,就容易多了,很快,大部分同学都得出了答案。
  二、绕道迂回,问此意彼
  在阅读训练过程中,不要直接而又正面地发问,而要采用迂回的方式,问在此而意在彼,形式灵活。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含蓄生动,富有思考余地。在教学实际中,教师习惯于直接发问而忽略曲问,往往难以引起学生的思考。
  教学《苦柚》一课时,对于相同的知识点,有位老师先后采用了两种不同的问法。第一种:“为什么伯父一下子就要买十个柚子,后来又把一筐柚子全买下?”这一种是直问,问题明确,答案肯定,但学生反应很平淡,只有部分学生举手准备发言。于是教师改变了问题的表述形式,采用了第二种问法:“伯父买小姑娘的柚子,是因为柚子很甜,所以才整筐买下吗?为什么?”这一问,学生活跃了,争着举手回答。两种问法,目的都是让学生理解老华侨买柚子是因为被小姑娘的善良、诚实所感动。但第二种问法包含多种诱答因素,所以学生反应热烈。
  三、制造矛盾,正反对比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按照教材规定的内容顺序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的最后一节表达时,不少教师就按传统方法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最后一节表达的是什么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结果效果不好,最后只好由教师包办代替。我们可从相反视角切入,改变问法,提问:“有人认为最后一节表达的也是作者的情感,与上一节重复,建议删去,你认为如何?”让学生表达想法,并按不同想法展开讨论,这种问法由于提供了正反对比材料,扩大了信息反差,便于学生从多角度思考,经过讨论,气氛活跃,学生从对比中体会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
  四、设身处地,展开想象
  这种问法是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文章中的某一人物,设身处地展开想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丰富的想象力。例如在教学《跳水》一课时,有位教师发现学生把孩子走上最高横木的原因理解为拿帽子,采用这种换位方法提问:“如果当时是你被猴子拿走了帽,你会怎么想?”让部分学生分别扮演文中角色。这样学生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孩子,体会到了孩子拿帽子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把思维引向了深处。
  五、借助情境,拓宽思维
  这种方法是在教学中创设谐趣的情境,或提供相关材料,或给予必要的提示等,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不但有明确的方向,而且有广阔的思维背景。例如《骆驼和羊》第一幅图画了骆驼吃到了树叶而羊吃不到,第二幅图画了羊走进园子吃草而骆驼却钻不进去。教学课文最后一段时,可以把这两幅图重新联系起来,创设新的情境设问:“骆驼和羊的想法对吗?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老牛说的话。
  在一堂课上,如果教师能巧妙地设计问题,优化问题的表达形式,那么不但可以实现教学目标,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富有情趣,学生乐于思考。
其他文献
摘 要: 小说《意外的旅客》中有三大有趣但意义深刻的矛盾点。喜欢离群索居的梅肯的工作却是一名需要周游世界并接触形形色色人物的旅行杂志的作家;循规蹈矩的梅肯养了一只冥顽不灵的小狗爱德华;沉默寡言的梅肯最终选择和外向开朗的穆丽尔成为夫妻。在辩证主义矛盾观中,矛盾基本属性之一的同一性指出,矛盾双方要创造积极条件,促使矛盾双方朝有利方向转换。小说中三大矛盾的存在都为主人公梅肯以后性格的改变埋下伏笔。  关
剑是一种短兵器,它主要的用途是战争、习武、防身等,常被人们赋予“百刃之君、诸兵之帅”等美名。除此之外,剑还有更加值得宣传与推广的地方——剑文化,比如:剑被帝王视为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两位伟人都强调了兴趣对学好一门功课的重要性。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才能主动积极地把认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学习对象。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下面我谈谈在课堂教学中的体会。  一、注重导入,激发兴趣  教学之道,贵在善导。一个良好的导语,可让课堂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一旦出现“
感悟,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重要目标,又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一种基本方法。小学语文新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在阅读教学中,“要让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从新大纲的表述中,我们不难发现,感悟是积累和运用语言的前提,感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语言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语文课,教师的导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开端。教师导入得好,就能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所教的课文情境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迅速了解这堂课学什么,目的是什么,学习重点是什么,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同时为教学过程定下基调,为整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流程的流畅运行提供可能。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十分注意教学伊始的导入艺术。怎样有效导入呢?笔者在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