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是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炙手可热的关键词,“电影新常态:互联网+与产业升级”“大数据助推大电影:带你玩耍带你飞” “全球电影产业链发展论坛”“互联网巨头的影视新蓝图”“互联网电影上海高峰会”等大型论坛莫不与之相关。面对互联网与传统电影产业加速融合的趋势,国内外影业大佬、互联网巨头就“‘互联网+’加什么”“大数据如何参与产业链”“影院与互联网是‘竞’还是‘合’”等问题,展开思维对撞,解析互联网带给中国电影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加什么
阿里数娱总裁 刘春宁:
“互联网+”,加什么。我的看法是4+1。4是电影的投资融资、互联网营销和传统发行、商业模式、用户体验的四方面创新;1是指内容。内容是对人心灵和情感的把握,是创新的艺术灵感,这是互联网代替不了的。所有的创新都要为好内容服务。
光线传媒董事长 王长田:
我见了马云两次,他说:“按道理来讲,30亿元以下的投资是不需要我来见的,我之所以见你,是对中国电影怎么做到3000亿元这件事感兴趣,但对你电影具体做什么、怎么做没有太大兴趣。”这让我看清一点,我们是内容生产商,马云则关心怎么对这些内容进行更广泛的传播,并让其形成更大的产业规模。
在这个过程中我更坚定了一件事,要传播这么多东西,要把这个产业做大,最核心的是什么?还是电影本身,是电影产品。所以站在这样一个内容生产者的位置,是非常值得骄傲的,因为这才是电影的核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都是在为中国的电影观众打工,为中国的电影产业打工。
博纳影业总裁 于冬:
一方面,在“互联网+”大时代下,互联网在电影的投资、营销、粉丝经济转换、在线销售等四大环节上已经形成闭环,同时以BAT为首的互联网巨头开始强势布局内容产业,这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是好事,你首先不缺钱了,可以尝试新的电影语言和表达方式,还有了跟互联网粘合度非常高的传递机会。所以,这是一个好时代。
但是,所谓的互联网经济、粉丝经济,又把中国的电影工业和电影体系拉到了另外一个极端。突然觉得,我们大片制作不够水准了,我们的观众去哪里了?我认为,粉丝不完全等同于电影观众,IP也不是剧本。IP只是原始材料,要转化成剧本,需要创意人才。这一环是留给电影产业唯一的生存空间。所以“互联网+”,加什么?加创意、加内容、加我们的智慧。
大数据如何参与产业链
阿里影业CEO 张强:
中国电影还在逐渐适应市场化的需求,而重要的需求是我们怎么样做内容。我几年前开始尝试不用个人主观爱好选择电影,转用大数据,用畅销数据、网络点击数据等等分析。基于此,我选择了《致青春》《小时代》,包括后面的《狼图腾》等,我们用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能够取得非常稳定的成功,由此更坚定了使用大数据的信心,到阿里以后可以依托更丰富的数据进行判断。
蚂蚁金服国内事业群总裁 樊治铭:
互联网大数据和电影行业是天作之合。用户的消费信息通过支付宝、行为数据通过新浪微博等网络社交媒介记录下来,结合到一起,对电影行业的帮助是巨大的。未来,大数据对电影院整个业务的提升会有非常大的帮助。比如,通过LBS的定位系统,消费者可以得到非常好的便利和优惠。
爱奇艺高级副总裁 杨向华:
从成熟度来讲,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大数据离真正代替人决策或者提供更多的参考还有蛮长一段路要走。从大数据得出的信息可能比没有大数据之前的调研得出的信息更准确,但这个信息背后代表着什么含义,还是要靠人来去判断,然后再做出反应。
优酷土豆集团高级副总裁、合一影业CEO 朱辉龙:
数据是理性的,但决策是感性的。大数据能助推电影,但大数据不是万能的,只是多了一个决策工具。电影是一门艺术,首先,我们必须要承认有诸多变动的因子才可能把电影做好。其次,大数据需要场景化,而不只是孤零零的数据。再次,我们需要真正的大数据。真正的大数据应该把历史几十年的数据囤进去,这样同一个档期进行比较,就能分析出有意义的数据来。现在很多人说的大数据都是假的大数据。通过什么解决这个问题?通过人。人的分析,辅以大数据,最后得出决策。数据不能代替人对于事物的判断。
影院与互联网是“竞”还是“合”
阿里数娱总裁 刘春宁:
中国电影市场比美国电影市场大得多,一定会到2000亿甚至3000亿的规模,我们有8万张银幕的可能。未来中国电影将迎来票房加版权、在线收费等带来的一系列商业模式上的突破,加上与电影相关的整个IP延伸的商业模式,这个产业会很大,我们正处在拐点,阿里巴巴肯定会起到推动作用。不过,今天无论是爱奇艺、万达还是阿里,都处在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态体系中,谁都不能替代谁。
万达影视总经理 赵方:
这两方面现在还没有到完全竞争的阶段,因为整个中国市场足够大。首先从院线观影来讲,越来越多的观众养成到影院观影的习惯,尤其三四线城市,票房还会继续以很高的增长速度成长。同时对于网上观影,随着国内盗版环境治理的逐步进展,这部分收入也会逐渐增加。而且在窗口期方面,传统的影视产业和互联网产业之间沟通得非常好,基本是在影片上映后的一个月再上线,这对于两部分观众来说都是比较合适的时间。我觉得现在在中国市场,不是竞争,而是良好配合的一种健康状态。
爱奇艺CEO 龚宇:
电影行业、互联网行业、内容、渠道四方面是交叉的,从宏观和商业模型来看,内容是“铁打的营盘”,渠道是“流水的兵”,渠道由科技决定,科技在快速发展,渠道也在不断变化。互联网已经对传统的渠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统院线如果不做创新,再有5年好时光就过了。下一个是什么?互联网渠道。也许互联网渠道还有50年,又有更好的渠道取代互联网。
6月16日爱奇艺发布了付费VIP会员数,501.7万;2014年国产电影在爱奇艺平台上映的数量为700部。对视频网站而言,最健康的商业模式是,一半左右的收入来自优质节目带来的用户付费,另一半则是通过提供海量的普通内容,吸引大量用户免费观看,获得广告收入。
HBO亚洲区CEO 施鹏宗:
大家都在谈论电影的线上发行,但是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我们还没有看到非常成功的案例。HBO仍然是非常赚钱的,但我们想的是怎么在互联网时代变得更加有竞争力。这是有非常多机会的时代,我们要做好应对。很多人都说院线很快就会灭亡,讲了很多年了,但是院线并没有灭亡,院线只要适应时代变化,就会找出适合自己的繁荣之路。
“互联网+”加什么
阿里数娱总裁 刘春宁:
“互联网+”,加什么。我的看法是4+1。4是电影的投资融资、互联网营销和传统发行、商业模式、用户体验的四方面创新;1是指内容。内容是对人心灵和情感的把握,是创新的艺术灵感,这是互联网代替不了的。所有的创新都要为好内容服务。
光线传媒董事长 王长田:
我见了马云两次,他说:“按道理来讲,30亿元以下的投资是不需要我来见的,我之所以见你,是对中国电影怎么做到3000亿元这件事感兴趣,但对你电影具体做什么、怎么做没有太大兴趣。”这让我看清一点,我们是内容生产商,马云则关心怎么对这些内容进行更广泛的传播,并让其形成更大的产业规模。
在这个过程中我更坚定了一件事,要传播这么多东西,要把这个产业做大,最核心的是什么?还是电影本身,是电影产品。所以站在这样一个内容生产者的位置,是非常值得骄傲的,因为这才是电影的核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都是在为中国的电影观众打工,为中国的电影产业打工。
博纳影业总裁 于冬:
一方面,在“互联网+”大时代下,互联网在电影的投资、营销、粉丝经济转换、在线销售等四大环节上已经形成闭环,同时以BAT为首的互联网巨头开始强势布局内容产业,这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是好事,你首先不缺钱了,可以尝试新的电影语言和表达方式,还有了跟互联网粘合度非常高的传递机会。所以,这是一个好时代。
但是,所谓的互联网经济、粉丝经济,又把中国的电影工业和电影体系拉到了另外一个极端。突然觉得,我们大片制作不够水准了,我们的观众去哪里了?我认为,粉丝不完全等同于电影观众,IP也不是剧本。IP只是原始材料,要转化成剧本,需要创意人才。这一环是留给电影产业唯一的生存空间。所以“互联网+”,加什么?加创意、加内容、加我们的智慧。
大数据如何参与产业链
阿里影业CEO 张强:
中国电影还在逐渐适应市场化的需求,而重要的需求是我们怎么样做内容。我几年前开始尝试不用个人主观爱好选择电影,转用大数据,用畅销数据、网络点击数据等等分析。基于此,我选择了《致青春》《小时代》,包括后面的《狼图腾》等,我们用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能够取得非常稳定的成功,由此更坚定了使用大数据的信心,到阿里以后可以依托更丰富的数据进行判断。
蚂蚁金服国内事业群总裁 樊治铭:
互联网大数据和电影行业是天作之合。用户的消费信息通过支付宝、行为数据通过新浪微博等网络社交媒介记录下来,结合到一起,对电影行业的帮助是巨大的。未来,大数据对电影院整个业务的提升会有非常大的帮助。比如,通过LBS的定位系统,消费者可以得到非常好的便利和优惠。
爱奇艺高级副总裁 杨向华:
从成熟度来讲,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大数据离真正代替人决策或者提供更多的参考还有蛮长一段路要走。从大数据得出的信息可能比没有大数据之前的调研得出的信息更准确,但这个信息背后代表着什么含义,还是要靠人来去判断,然后再做出反应。
优酷土豆集团高级副总裁、合一影业CEO 朱辉龙:
数据是理性的,但决策是感性的。大数据能助推电影,但大数据不是万能的,只是多了一个决策工具。电影是一门艺术,首先,我们必须要承认有诸多变动的因子才可能把电影做好。其次,大数据需要场景化,而不只是孤零零的数据。再次,我们需要真正的大数据。真正的大数据应该把历史几十年的数据囤进去,这样同一个档期进行比较,就能分析出有意义的数据来。现在很多人说的大数据都是假的大数据。通过什么解决这个问题?通过人。人的分析,辅以大数据,最后得出决策。数据不能代替人对于事物的判断。
影院与互联网是“竞”还是“合”
阿里数娱总裁 刘春宁:
中国电影市场比美国电影市场大得多,一定会到2000亿甚至3000亿的规模,我们有8万张银幕的可能。未来中国电影将迎来票房加版权、在线收费等带来的一系列商业模式上的突破,加上与电影相关的整个IP延伸的商业模式,这个产业会很大,我们正处在拐点,阿里巴巴肯定会起到推动作用。不过,今天无论是爱奇艺、万达还是阿里,都处在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态体系中,谁都不能替代谁。
万达影视总经理 赵方:
这两方面现在还没有到完全竞争的阶段,因为整个中国市场足够大。首先从院线观影来讲,越来越多的观众养成到影院观影的习惯,尤其三四线城市,票房还会继续以很高的增长速度成长。同时对于网上观影,随着国内盗版环境治理的逐步进展,这部分收入也会逐渐增加。而且在窗口期方面,传统的影视产业和互联网产业之间沟通得非常好,基本是在影片上映后的一个月再上线,这对于两部分观众来说都是比较合适的时间。我觉得现在在中国市场,不是竞争,而是良好配合的一种健康状态。
爱奇艺CEO 龚宇:
电影行业、互联网行业、内容、渠道四方面是交叉的,从宏观和商业模型来看,内容是“铁打的营盘”,渠道是“流水的兵”,渠道由科技决定,科技在快速发展,渠道也在不断变化。互联网已经对传统的渠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统院线如果不做创新,再有5年好时光就过了。下一个是什么?互联网渠道。也许互联网渠道还有50年,又有更好的渠道取代互联网。
6月16日爱奇艺发布了付费VIP会员数,501.7万;2014年国产电影在爱奇艺平台上映的数量为700部。对视频网站而言,最健康的商业模式是,一半左右的收入来自优质节目带来的用户付费,另一半则是通过提供海量的普通内容,吸引大量用户免费观看,获得广告收入。
HBO亚洲区CEO 施鹏宗:
大家都在谈论电影的线上发行,但是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我们还没有看到非常成功的案例。HBO仍然是非常赚钱的,但我们想的是怎么在互联网时代变得更加有竞争力。这是有非常多机会的时代,我们要做好应对。很多人都说院线很快就会灭亡,讲了很多年了,但是院线并没有灭亡,院线只要适应时代变化,就会找出适合自己的繁荣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