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记被动句的认知分析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ausun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采用作为认知手段的常规关系从认知的视角分析研究无标记被动句,探讨其语义与语法形式之间的关系,探寻这一句式形成的认知理据。
  【关键词】常规关系 被动句 认知理据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不是自足的体系而是人类认知机制的一部分,其结构与功能是人类经验的产物。句法也不是自主的、完全任意的而是有理据有动因的。句法认知研究,是要试图推测出这样的句子形成时的认知理据。常规关系是人们把握世界图景的一种方式,被语言的表达形式所利用,成为形成一种句法结构的理据和理解语言表达内容的理据,语言运用中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设定话语中所涉及的对象和事件之间所形成的关系是常规关系,除非另有说明。常规关系对于语义与语法的对应关系具有极大的解释力。徐盛桓在他构建“句式结构常规关系分析理论模型”中指出“句式结构所表达的关系同被表達的对象之间的常规关系有同构性”。
  常规关系的补足和阐释作用也体现在无标记被动句中。例如,人们常说的“小偷抓了。”形式上看是主谓之间构成主动关系,但通常被理解为小偷被抓,这里也是“小偷”和“抓”之间构成的常规关系所致。因为生活中在人们的经验中“小偷”总是作为对象和“抓”联系在一起的,说汉语的人不自觉的把“小偷”视为受事而不是施事。这样的思路较适应汉语标记性弱的特点,“被”字带有被动标记性特点,考察无标记被动句更能靠近汉语的本质,因而对这种句式的认知分析有利于对汉语的特点做出系统性的解释。
  
  二、关于“被”字和被动句
  
  在被动句的研究方面长期以来受结构主义影响对于什么是被动句,表达被动是不是一定要用“被”字争论不休。近年来随着国外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有学者从认知的视角来阐述被动句的形成问题。熊学亮、王志军指出“典型的被动句源于从受影响者的角度来描述致使性事件这一事实,它表达的是受事受到外力影响而形成一种结果性状态的过程”,进而认为汉语被动句原型有用“被”字和不用“被”字两种。本文采用熊学亮等的观点,上文中“小偷抓了”的例子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无标记被动句,描述的是经过这一事件后,对小偷造成的影响即小偷已被抓获这样的结果。
  关于表达被动是不是一定要用“被”字这个问题的看法不一也与“被”字本身语义不定有关。“被”字的被动意义来源于古汉语中作动词“遭受”的意思,这一消极意义在被字句中仍然明显。但是必须注意的是这种有语用功能的消极意义已在渐渐淡化,例如“被”字常用于中性的景色描写中,如“河水被晚霞照得有些微红”(老舍)。这里的“被”字只有表被动的标记作用。同时“被”字表现消极意义的用法依然大量存在,比较“碗砸了”和“碗被砸了”我们可以感觉出“被”字所带来的“不如意”的语用色彩。可见在目前的使用中,“被”字有两种功能:语用功能和语法功能,语用功能表观“不如意”“不期望”等感情色彩,而语法功能区分被动和主动。文中所涉及的无标记被动句是针对“被”字的语法功能而言。
  
  三、理论基础
  
  “常规关系”,从本体论来说它是指事物自身的关系,在这里常规关系被视为认知化的产物,是人们语言运用的一般前提,这一语用前提表达为“设定语所涉及的对象和事物之间所形成的关系是常规关系,除非另有说明”,在具体的语言理解中表现为含意隐性表述(implicit expression),对语句的显性表述(explicit expression)做出阐释或补足,使话语得以理解为相对完备的表达,达至交际的理解。常规关系来源于生活经验,是经验运算的结果,再加以程式化,规范化就形成了常规关系,它使得关系获得一种抽象,再将有家族相似性的一类事物、事态的常规关系作进一步抽象,忽略某一些细节就成为了常规范型。
  我们注意到一些致使事件中某些事物总是相对稳定的处于受动的地位,如“小偷”在“_抓_”这一事件中,我们总是倾向于把它至于被抓的地位。又如“碗砸了”,“碗”在“_砸_”这一事件中只会处于被动的地位。我们从这些类似的关系中就可以抽象出体现物体与动作的常规关系,我们将这种某一事物较为恒定的处于受动地位的关系称为“受动型的常规范型”。人们把“小偷抓了”“碗砸了”理解为被动而不是主动,可能就是这种“受动型的常规范型”在起作用,作为隐性表述或含意对语句的显性表述做出阐释或补足。
  本文认同以下关于句式结构的观点,认为一个句式结构不是一堆句子成分的堆砌,而是一个“完型”(gestalt);从结构的形式来说,各成分的组合不一定都符合逻辑关系,会发生各种组合关系的嬗变,因此每个结构式都是这一形式与一定构快意义的匹配(pairing);对于句式结构的认知分析研究,就是要找到“匹配之所以会是如此的理据”。
  就汉语中无标记被动句而言,从结构形式上来说,因缺乏表示被动的标记而呈现与主动句相同的句式,但由于“受动型常规范型”的存在,主动形式仍然可以表示被动的意义,完成一个“完型”。由此我们假定形成无标记被动句的理据就在于源于生活经验的常规范型。
  
  四、对无标记被动句的句法分析
  
  收集到的语料如下:(1)你要的那本书买了。(2)这个问题讨论过。(3)鸡杀了。(4)信写了。(5)棉衣穿旧了。(6)仗打完了。(7)房子炸毁了三间。(8)杯子打破了。(9)黑旋风拿住了。(10)那柳屯的人儿已接到家里来。关于语料选取的说明:这里说的被动句是符合熊学亮,王志军提出的典型的汉语被动句原型,描写的是受事经过致使事件界的影响后所处的结果性状态,这里是没有施事参与的,只有这样的被动句才会突出受事的结果性状态。因此以上的句子都是典型的无标记被动句。这些句子形式上的共同特征是N+V+(C),V为及物动词与前面的N构成逻辑上的动宾关系,C为补语,补充说明动作的结果,与V构成动词短语,说明V对前面的N造成的影响,使N处于某种结果性状态中。根据受事的性质可分为两大类:A:非人称性的(1)(2)(3)(4)(5)(6)(7)(8),B:人称性的(9)(10)。
  (1)到(8)中V与N构成的动宾关系表达的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件,买书、讨论问题、杀鸡、写信、穿衣、打仗、炸房子等,而N差不多总是恒常的出现在这些事件的受事位置上,如书只能被买,问题只可能是被讨论,因此这里N和V的关系符合上文所述的“受动型常规范型”,N相对于V来说都是受事而非形式上所体现的施事。可见“受动型常规范型”构成了A类句的语义基础或称“构快意义”,与N+V+(C)的句法形式构成统一的“匹配体”,“受动型常规范型”与句式结构形成同构关系。
  (9),(10)两句中V和N构成的动宾关系也是常见的现象,如“拿某人”和“接某人”,但不同的是N不是恒常的出现在受事的位置,这与N的人称性有关,例如“黑旋风”和“拿”之间可以是有“黑旋风拿(别人)”和“黑旋风被(别人)拿”两种情况,也就是说这里对于(9)存在两种常规范型(为方便下文的论述,我们称之为“施或受型常规范型”)。这里还必须考虑V+C的意义。“拿住了”表达一种纯粹的结果性状态,暗示动作的结束即不可再跟有动作对象,因而处于之前的“黑旋风”就不会是动作的发出者而只能是受动者。也就是说V+C所表达的语义特征使得上述“人”作为受动的常规范型得以确定下来,从而N与V+C实现“完型”的,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常规范型是在句子本身提供的语境中得以确定的。这里的语义基础是“施或受型常规范型”+动词短语的语义特征,与句式结构 N+V+C构成同构关系,实现构快意义与结构形式的“匹配”。
  必须指出的是A类句子通常是不能转换为用“被”字来表达的被动句,而B则可以。如不说信被写了,仗被打了。虽然可以有“房子被炸了三间”这样的说法,但我们认为这里的“被”表达的主要是语用色彩而不是用来区分主动或被动。因此A类句子的构快意义和形式的匹配是靠“受动型常规范型”而不是语法功能标记词“被”来实现的。B类句子存在可用和可不用“被”之间的两种情况,(9)和(10)可分别转换为(9’)“黑旋风被拿住了”和(10’)“那柳屯的人已被接到家里来”。这两句改写的句子中并没有“被”字通常所带来的任何“不愉快”、“不期望”的消极的语用色彩,因此这两句中的“被”字其功能主要是语法的,也就是说(9)和(9’)、(10)和(10’)表达的语法意义是相同的。B类句的这个特点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受动常规范型”与句式结构的同构性,B类句存在两种变体的现象与其缺乏确定的常规范型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标记被动句的语义基础与其句式结构之间存在同构性,这个语义基础就是人们头脑中的常规范型,它使得形式上表现为主动形式的被动句仍然被理解为被动意义,这种“受动型的常规范型”就是无标记被动句在认知上的理据。
  
  五、结语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利用常规关系理论分析了汉语中无标记被动句,认为被动概念的表达不一定要用表示被动的标记词“被”字,基于生活经验的常规关系,为隐性表述对显性表述起补充和阐释的作用,从而无标记的被动句找到了语法化的理据。这样的理据同样可以解释用“被”表达的被动句。在缺乏明确的受动型常规范型时,必须用“被”,也就是说缺乏明确的施动关系的常规范型是使用“被”字被动句的认知理据。
  这样的理据也适用于对主、被动意义不确定的歧义句的解释。这一现象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不用被动标记被动句之所以能被理解成被動句而不是主动句就是底层的受动型常规范型作为语义基础在起作用,一旦这种范型被取消,被动句就会转变成主动句。
  可见,汉语被动概念的表达是否要用语法功能词“被”字与话语中表达的内容是否存在“受动型常规范型”有直接联系。无标记被动句其语义基础往往是一个确定的“受动型常规范型”,它作为一个“默认值”对句法形式的产生与理解起着规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2.
  [2]吕文华.“被”字句和无标记被动句的变换关系[A].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研究室句型和动词[C].1987.
  [3]王志军,韦汉.英汉被动句式的衍生[J].外国语,2002,(3).
  [4]熊学亮,王志军.英汉被动句的认知对比分析[J].外语学刊,2001,(3).
  [5]熊学亮,王民军.被动句式的原型研究[J].外语研究,2002,(1).
  [6]熊学亮,王志军.被动句认知解读一二[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5).
  [7]徐盛桓.常规关系与认知化——再论常规关系[J].外国语.2002,(1).
  [8]徐盛桓.常规关系与句式结构研究[J].外国语.2003,(2).
  [9]徐盛桓.句法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视野[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4).
  [10]薛凤生.“把”字句和“被”字句的结构意义——真的表示“处置”和“被动”[A].北京:北京语言出版社,1994.
  [11]戴浩一,薛凤生.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C].北京:北京语言出版社,1994.
  [12]张潜.“被”字句研究综述[J].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学报,1999,(3).
  [1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
测量实习是土建类专业必须进行的实践环节 ,该校每年有 15 0 0多名学生要进行测量实习 ,实习时间均集中在暑期 (亦称第三学期 ) ,导致测量仪器数量不足及严重老化。陈旧的仪器设备与先进的教学手段 ,学生实习现状与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已是刻不容缓。
摘要:在工程建设中,经常会遇到业主方和施工方的纠纷问题,因此,就出现了监理这个行业,主要是为业主服务,受业主委托监管施工单位现场施工情况,从而避免业主的过多参与引起双方的矛盾,起到一个调节作用。因此,监理人员如何有效调节,如何有效监管施工单位,确定自身威信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就监理人员如何在施工现场树立威信进行了研究探讨,提出了一些看法观点。  关键词:监理;监理工作;监理人员;威信  随着我
当今国内外短跑运动员的训练,十分注重三大方面的问题:技术、心理与营养恢复。特别是比赛期的运动营养恢复,更是十分重要。
就国家的法令、法规,动物实验室的种类及国际发展趋势,联系该校建设的经验体会,探讨了建设高校达标动物实验室的“硬件”、“软件”等一系列对策和措施
[摘要]本文以计算机专业部分选修课(计算方法、网络信息安全、密码学基础)为例,探讨了选修课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路,如尝试引入小组作业、自主实验、无纸化考试、开放式考试等多种考核方式,改一次性闭卷考试为开放的形成性考试。对三门课程为期一年的考核改革实践表明,上述方法能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选修课 考核方式 改革实践 改革探索    选修课是大专院校建立和
介绍该校通过自制实验设备,使电工教学实验可对学生实行低耗持久地完全开放,从而促使实验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应日本体育协会的邀请,以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司长杨树安同志为团长的中国青少年体育代表团一行225人于8月23日至29日赴日本熊本参加了第10届中、日、韩青少年体育交流大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外语教学中,导入文化知识、了解相关的语言背景知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论述了文化导入在德语学习中的重要性,提出文化导入的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作为国际最重要的语言交流工具之一,英语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但是,如何获得良好的英语知识和能力则是英语教学所面临的严峻而急待
一、提高学生对耐久跑的理性认识,激发练习兴趣重视耐久跑理论知识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耐久跑对增进健康的重要意义;了解耐久跑到底该“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了解耐久跑出现“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