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國制造2025》在过去五年的实施中呈现出制造业的新模式,智能制造已成趋势,在下个五年发展中会需要更多的复合型、创新型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是党的十九大后获批的首个区域性国家发展战略综合试验区,智能制造与高端设备是试验区重点发展项目之一,复合型、创新型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是迫切急需人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传统专业,面对校企合作企业提出的新的岗位要求,急需培养一批复合型有创新能力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复合型;创新型
1国内外现状研究
1.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比较成熟,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教育、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加拿大的能力本位教育,欧美也有过 CDIO 工程教育模式等。但是,都是采取“工学结合”方式,形式不同,思路一致。主要的目的是培养能干会干的职业人,在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没有较多的专门研究。
1.2国内研究现状
1.2.1创新型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第一种,校企合作模式,这种方式学生的参与度小,而且学生的创新思维没有得到提升。
第二种,增加创新创业课程,效果差。
第三种,建立创新创业中心,不能够全面提高全员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
1.2.2复合型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第一种是对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复合型培养,建设复合能力文化建设,但不是职业能力的复合型培养。
第二种是复合技能型培养,是在现有实践课程的基础上研究技能的多样性、复合型培养,但不是从知识结构交叉融合等方面的复合型培养。
综上所述,目前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还需要做更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找寻更适合的途径。
2出现的问题
2.1机电专业建设不系统不规范的问题,人才培养方案与国家机电专业教学标准相差较远。
2.2机电专业建设路径不清晰、人才培养模式不清晰的问题;
2.3机电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较难提高、所培养人才适应面较窄的问题;
2.4机电专业课岗证融通不到位的问题。
3研究内容
主要研究1个标准4个模块,构建“1+4”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并在2020级、2021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中实践应用。
3.1研究1个标准
结合《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2018年)》-自动化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从职业面向、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教学基本条件和保障等五个方面,并结合本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合作企业的调研结果,审核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找差距,找问题,并最终形成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标准》。
3.2确立4个人才培养模块
3.2.1 确立机电专业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人才培养模块
3.2.1.1 确立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点发展产业(智能制造与高端设备);
3.2.1.2 确立产业对应机电人才岗位要求,结合机电专业特点制定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人才培养模块;
3.2.1.3通过研究岗位要求,确立适用课程标准;
3.2.2机电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块
3.2.2.1 “交叉融合课程体系”,机械工程、电气自动化、数控加工制造、工业机器人、计算机嵌入技术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课程体系,培养具有跨专业、跨学科素养的高端复合型应用人才;
3.2.2.2 “分类公选课”,根据专业不同,设置不同类的公选课,比如机电专业的公选课要设置比如“人工智能技术”“嵌入技术”等专业相关课程,而不是“电影欣赏”“茶艺”之类的课程;
3.2.2.3 “教师讲堂”,每位老师,每学期,开设一次与所授课程相关的拓展课程讲座,指导学生阅读或者自学,对学生和老师都是一次专业能力提升;
3.2.2.4 “学生大讲堂”,开设“学生大讲堂”,学生和老师一样,都可以开设讲座,分享专业相关内容,计入学分;
3.2.3机电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块
3.2.3.1 “融创计划”,将创新融入每一门课、每一次考试,要求每一门课都有创新教学模块,每一次考试都至少有一题是创新题目;
3.2.3.2 “校内创新大赛”,获奖可冲抵学分,并推荐市赛、省赛;
3.2.3.3 “创新假日”活动,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企业和生活找创新点,完成一项创新作业,计入学分;
3.2.3.4 “科技新闻时间”活动,利用晚自习时间组织观看科技新闻,了解关注行业发展新技术。
3.2.4机电专业“1+X”证书人才培养模块
3.2.4.1 寻找适应机电专业发展和岗位要求的“1+X”证书种类和性质(工业机器人证书、可编程控制器证书、数控操作证书、维修电工证书);
3.2.4.2 制定1+X证书融入课程体系方案;
3.2.4.3制定1+X证书培训考试方案。
4.结束语
以国家标准为依据,依托本地经济发展趋势,融合各学科交叉课程,打破专业界限,围绕“四个模块”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受益的是山东省内高职院校机电专业的学生,其次带动其他专业的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最后带动更多区域及其专业。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复合型;创新型
1国内外现状研究
1.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比较成熟,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教育、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加拿大的能力本位教育,欧美也有过 CDIO 工程教育模式等。但是,都是采取“工学结合”方式,形式不同,思路一致。主要的目的是培养能干会干的职业人,在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没有较多的专门研究。
1.2国内研究现状
1.2.1创新型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第一种,校企合作模式,这种方式学生的参与度小,而且学生的创新思维没有得到提升。
第二种,增加创新创业课程,效果差。
第三种,建立创新创业中心,不能够全面提高全员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
1.2.2复合型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第一种是对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复合型培养,建设复合能力文化建设,但不是职业能力的复合型培养。
第二种是复合技能型培养,是在现有实践课程的基础上研究技能的多样性、复合型培养,但不是从知识结构交叉融合等方面的复合型培养。
综上所述,目前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还需要做更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找寻更适合的途径。
2出现的问题
2.1机电专业建设不系统不规范的问题,人才培养方案与国家机电专业教学标准相差较远。
2.2机电专业建设路径不清晰、人才培养模式不清晰的问题;
2.3机电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较难提高、所培养人才适应面较窄的问题;
2.4机电专业课岗证融通不到位的问题。
3研究内容
主要研究1个标准4个模块,构建“1+4”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并在2020级、2021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中实践应用。
3.1研究1个标准
结合《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2018年)》-自动化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从职业面向、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教学基本条件和保障等五个方面,并结合本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合作企业的调研结果,审核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找差距,找问题,并最终形成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标准》。
3.2确立4个人才培养模块
3.2.1 确立机电专业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人才培养模块
3.2.1.1 确立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点发展产业(智能制造与高端设备);
3.2.1.2 确立产业对应机电人才岗位要求,结合机电专业特点制定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人才培养模块;
3.2.1.3通过研究岗位要求,确立适用课程标准;
3.2.2机电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块
3.2.2.1 “交叉融合课程体系”,机械工程、电气自动化、数控加工制造、工业机器人、计算机嵌入技术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课程体系,培养具有跨专业、跨学科素养的高端复合型应用人才;
3.2.2.2 “分类公选课”,根据专业不同,设置不同类的公选课,比如机电专业的公选课要设置比如“人工智能技术”“嵌入技术”等专业相关课程,而不是“电影欣赏”“茶艺”之类的课程;
3.2.2.3 “教师讲堂”,每位老师,每学期,开设一次与所授课程相关的拓展课程讲座,指导学生阅读或者自学,对学生和老师都是一次专业能力提升;
3.2.2.4 “学生大讲堂”,开设“学生大讲堂”,学生和老师一样,都可以开设讲座,分享专业相关内容,计入学分;
3.2.3机电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块
3.2.3.1 “融创计划”,将创新融入每一门课、每一次考试,要求每一门课都有创新教学模块,每一次考试都至少有一题是创新题目;
3.2.3.2 “校内创新大赛”,获奖可冲抵学分,并推荐市赛、省赛;
3.2.3.3 “创新假日”活动,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企业和生活找创新点,完成一项创新作业,计入学分;
3.2.3.4 “科技新闻时间”活动,利用晚自习时间组织观看科技新闻,了解关注行业发展新技术。
3.2.4机电专业“1+X”证书人才培养模块
3.2.4.1 寻找适应机电专业发展和岗位要求的“1+X”证书种类和性质(工业机器人证书、可编程控制器证书、数控操作证书、维修电工证书);
3.2.4.2 制定1+X证书融入课程体系方案;
3.2.4.3制定1+X证书培训考试方案。
4.结束语
以国家标准为依据,依托本地经济发展趋势,融合各学科交叉课程,打破专业界限,围绕“四个模块”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受益的是山东省内高职院校机电专业的学生,其次带动其他专业的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最后带动更多区域及其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