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要从日常小事做起

来源 :中国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恩节是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虽然是西方一年一度的盛会,我国很多学校也将这个节日作为教育孩子的一个良好契机。说到感恩节,不得不提提时下流行的感恩教育:在感人的背景音乐下,演讲者慷慨激昂,孩子和家长哭成一片……不过,这种中国式感恩教育越来越受到质疑。专家认为,真正的感恩教育需要融入平时的生活之中,从各种日常小事做起
  目前感恩教育,悲情但不温情
  放学了,前往学校接孩子的许女士发现,读二年级的儿子不停地抽泣,班里其他同学也是哭成一片。问他为什么哭,不肯说。从别的班级同学口中,许女士才得知,老师刚刚在儿子班级做了感恩教育,孩子们从课堂一直哭到放学。
  感恩教育为何会让孩子们哭成那样?和儿子闲聊中,许女士知道了原委:孩子哭是因为害怕,害怕失去父母,害怕因为自己让父母过早衰老。“感恩教育让孩子想到的不是如何感恩,而是害怕失去妈妈。”许女士认为,感恩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人哭,而应该是引导孩子学会如何感恩。
  无独有偶,一组海南儋州一中学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的图片,近来引起诸多关注。现场,孩子们哭成泪人与家长相拥,画面感人。然而,这条新闻之下的网友评论,赞成者却寥寥无几,更多网友表达的观点是“肤浅”、“煽情”,甚至有人将这种感恩教育冠以“中国式感恩教育”,总结其特点就三个字:哭、跪、抱。
  流于形式,难达教育效果
  一堂原本充满正能量的德育课,缘何收获网友如此评价?南国早报记者在网上搜索“感恩教育”的相关报道发现,媒体报道中的感恩教育现场,大多是母子相拥而泣、上千孩子在操场上给父母集体洗脚,以及孩子对着父母痛哭忏悔乃至下跪的画面。
  这样轰轰烈烈的感恩教育,其教育效果如何?“眼泪不一定能起到持久的教育效果。”南宁一小学的周老师认为,人在痛哭的时候,会有一种情感相互传染,但这不一定是思想共鸣。说得难听点,学生听感恩教育讲座哭了,可能过半小时之后就会忘了刚才的故事,对父母任性的照样任性。
  “大家都哭,你不哭倒另类了。”在一建筑企业上班的陈先生说,他以前上学时,学校也组织过这类活动,老师讲了一些亲情故事,感觉都特别凄苦,同学都哭得稀里哗啦的。他觉得假,哭不出来,可为了合群,最后只能装哭。
  也有人认为这种教育方式有一定的效果。家长赵女士认为,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习惯了父母的付出,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这样的感恩教育最起码是一种心灵上的启迪,能够唤醒一部分人的良知,还是能增进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交流的。
  父母以身作则,最好的感恩教育
  很多年前,央视《妈妈洗脚》的广告片感动了无数人,于是很多感恩教育变成了为父母洗脚,可很多人却忘记了广告最后一句话是“其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道德教育需要‘润物细无声’,轰轰烈烈式的教育很难生根发芽。”南宁市家庭教育专家杨春成认为,真正的感恩教育,需要融入平时的生活之中,从各种日常小事做起,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给孩子怎样的感恩教育?在南宁一家长群里,家长们一致认为父母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感恩教育。“我平时除教育孩子尊老爱幼外,自己也身体力行地孝敬老人。”园湖路小学的佳裕妈说,父母做什么,孩子都看在眼里。女儿看到妈妈孝敬老人后,也懂得心疼妈妈,比如女儿知道妈妈辛苦,从不让妈妈帮背书包。
  “润物细无声,无形无相的感恩最好。”南宁天桃实验学校的明妈说,前段时间婆婆生病,她带小孩去看望老人,还帮老人按摩。女儿回家后更懂得关心人,明妈晚点不吃饭女儿就担心;咳嗽一下也帮捶背;和老公争执时,女儿会搂着妈妈的肩膀安慰说“没事的,妈妈”。而这些,都是女儿以前不会做的。
  [网友意见]
  网友“中国梦一定要实现”:以前我们学校也有过这样的感恩教育演讲,一个人在台上演讲,加上音乐,很煽情,感恩还有爱国教育,哭倒一片一片的,可是完全没用。
  网友“忧国忧民9”:激动一会回家就忘了。
  网友“四海孤旅痕”:这种东西都是即兴发挥的,也就是临时性进入情境的一种表演,根本不是真正的日常感情。教育人、转化人是长久的慢工,绝非一蹴而就。这种形式化的东西多了,反而让人厌恶本该弘扬的东西。比如,现在的在校生,有多少人对于集体性的大扫除是积极主动和热情的?
  网友“给你拳示爱”:同学们扔砖了。亲情需要这样扭曲夸大吗?亲情在日常如果存在,谁都能感受其淡淡的温暖。故意把亲情讲得沉重,会让一些学生出现罪恶感。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怎样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会选教法,能让学生在你的引导下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間,捕捉到最多的信息。当今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教师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模式。通过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教师
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以来,我一直只注重讲读课的教法,不管是教学研究还是公开教学,亦是如此。而对于语文阅读教学这一块,仍沿用讲读课的教法,致使我的精力承受不了,学生也不能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针对这一现状,我总结自己十年来的教学实践,把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法归纳为三种:练习法——诵读法——导读法。这三种方法始终贯穿的是以“读”为主,让学生从“读”中获得新知、从“读”中获得感悟、提高水平、培养能力。  
摘要:提出当前新课改实施中的九个问题,做细致的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行政体制的问题和没有建立完整科学的评价制度。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一是改革行政制度策略,一是评价制度健全科学化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 问题 改革行政体制 健全科学化评价  新一轮的课改已经铺开,当前新课改实施中的问题层出不穷。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不一样,城市和边远农村不一样,这些问题出现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条件下。  
一、问题的提出及背景  人类已经走进崭新的21世纪。这是一个知识经济社会,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的信息化、经济化、全球化,使得教育和科技水平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而全民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参与国际竞争。我国要加快发展,要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提高全民素质。而口语交际能力是国民素质的基本素质之一。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成为了每个社会人适应现代社会交际最基本的能力需求。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人才
通过几年的课程改革,教师们普遍感到,新教材无论从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人教版小学数学书本的第一页是两位可爱的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它们用一句话诠释了数学,让小朋友们感受到了数学,开始迈进数学大门。在新教材中,像这样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图画,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的情境图无处不在。它们图画和色彩符合学
语言的交流与掌握大量的词汇、句型、语法是两回事。就语言本身的知识来说,我们已经过关了。我们缺少的就是在交流中来运用英语,只有在交流中我们才能与对方进行思维密码的相互破译。同样的话在不同的语言交流环境中所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学习过程中要把我们学习的目标收缩,把追求大而广的英语知识转化为追求一种定量性的技巧。下面浅谈自己在教学中探索到的几种练习口语的技巧:  一,用英文简单界定一个东西。美国人和美国
物理学是一门探索和实践的课程,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人类为了适应环境,改造环境,求得发展,从古至今都在不断地观察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不断地研究各种物质世界的性质和运动规律,这就是物理学的基础之一。  一、重视学法指导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育家陶行知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会学生学。”当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多次提出:“教为了不教,主张学生学会学习。”著名的当代
小学教育主要是教授学生知识并使之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所以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的理想结果的,而是要靠长久熏陶。每期我班德育与管理工作都认真按计划进行。开学初,采用晨会、班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认真贯彻《小学生德育纲要》、《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礼仪常规》等,对学生进行安全、纪律、法制、思想品德、环境文明礼貌等教育,使学生从开学起就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为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人的学习、工作的情绪受情境的影响。好的情境能让人的创造能力得以发挥,可让人积极参与活动,思维得以活跃,兴趣得以高涨,效率得以提高。因此,情境设置是每个教师应该重视的一个课题。  一、导入情境的设置  贵州教育家汪广仁说:“一节课的导入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所以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找出知识的切入点,设计好导入情境。如《常见酸、碱》一节课的导入设置,用多媒演示生活中的一些盐酸、硫酸的颜色、气味、状态及
戴上厨师帽,嘿哟嘿哟;系上小围裙,呼啦呼啦;白花花的牛奶煮起来,咕嘟咕嘟……加上砂糖,加上蛋黄,加上绿茸茸的苔藓,今天小熊迪迪要做苔藓味儿冰激凌。  可是,松鼠丫丫还是很担心,怕今天的冰激凌不太好卖。“迪迪,今天是什么味儿的冰激凌?”小猪球球吸着鼻子跑过来。  “苔藓味儿的。”丫丫抢着说。  “为什么不是香草味、芒果味、巧克力味呢?”球球的嘴巴噘得老高,闷闷不乐地走了。  迪迪说:“丫丫别担心,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