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语文教学,需要教育的创新;而教育创新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措施的创新。在语文课堂上的听、说、读、写的教学中,要突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注重学生参与意识、探索精神、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条件、创设氛围。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呢?
〓〓一、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创新
〓〓民主的教学氛围、平等的人际关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是营造自由思维氛围的前提。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以亲切的微笑迎接每一个提问,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幼稚无理的问题,以欣赏的态度肯定充满灵性的“离经叛道”。所有这些都能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爱意和期望,汲取智慧和力量,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大胆探索,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到思考、创意中。对此,在课堂上,我常用商量的口吻和激励的语言,以激励学生去探索和创造。如:“你从中了解到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有与众不同的想法?”“你的想法很独特”“你敢于向名家名篇挑战,真了不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然就提上来了。此外,我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学生感受到老师是与我们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持之以恒,就能培养学生乐于创新、勇于创新的好习惯。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引导学生创新
〓〓创新思维来自质疑驳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个人富于创新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对事物持质疑的态度。疑是创新的起点,学生心存疑虑之时,正是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时机,教师应“相机诱导”(叶圣陶语)。抓住时机进行激疑,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 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质疑或让学生互相质疑,启发学生多思,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如讲《愚公移山》时,有的学生提出疑问:“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呢?搬家不就行了。”我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并适时举出许多讨论题目,如《我说愚公“愚”》、《我为愚公出良策》、《愚公不“愚”》……激起学生极大极浓的兴趣,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有的同学肯定愚公移山是值得学习的;而有的同学则唱反调,提出“移山不如搬家好”的看法……学生质疑后领悟作者意在愚公移山的精神,使学生触类旁通,解决疑难,培养了其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项链》一文的结尾不仅使女主人公大吃一惊,而且使我们读者也颇感意外。有一位学生就提出:真相大白后将会如何?我抓住良机,鼓励学生进行合情合理的延续,学生们想象力十分丰富,充分地表现了思维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部分,对培养创造力有重要作用。发散思维是一种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沿着不同方向去寻求事物的多样性的能力。要求人们多方面、多角度、多途径去思考问题,寻找多种方法,不拘泥于常识,善于求“异”,善于求“多”。只有学生的知识丰富了,视野开阔了,思维才会活跃,某些思维定势才会被突破。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一题多答,一题多思,一题多变。特别是开放性的题目,不拘泥于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去寻求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方法。比如,在讲解语文七年级上册的《龟虽寿》一文时,我向学生介绍作者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这时有个学生举手提问:“老师,我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的曹操是一个疑心极重、阴险毒辣的奸诈小人,为什么您说他胸襟宽广、乐观豪迈呢?”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曹操的性格,指出《三国演义》和真实历史的差异,教育学生要公平公正、一分为二地分析人物性格,这样才能使他们的思维变得灵活,变得活跃,才能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学生们深受启发,思维得到拓展。在后来的学习中,学生们基本能够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提高。
责任编辑〓黄日暖
〓〓一、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创新
〓〓民主的教学氛围、平等的人际关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是营造自由思维氛围的前提。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以亲切的微笑迎接每一个提问,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幼稚无理的问题,以欣赏的态度肯定充满灵性的“离经叛道”。所有这些都能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爱意和期望,汲取智慧和力量,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大胆探索,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到思考、创意中。对此,在课堂上,我常用商量的口吻和激励的语言,以激励学生去探索和创造。如:“你从中了解到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有与众不同的想法?”“你的想法很独特”“你敢于向名家名篇挑战,真了不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然就提上来了。此外,我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学生感受到老师是与我们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持之以恒,就能培养学生乐于创新、勇于创新的好习惯。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引导学生创新
〓〓创新思维来自质疑驳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个人富于创新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对事物持质疑的态度。疑是创新的起点,学生心存疑虑之时,正是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时机,教师应“相机诱导”(叶圣陶语)。抓住时机进行激疑,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 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质疑或让学生互相质疑,启发学生多思,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如讲《愚公移山》时,有的学生提出疑问:“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呢?搬家不就行了。”我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并适时举出许多讨论题目,如《我说愚公“愚”》、《我为愚公出良策》、《愚公不“愚”》……激起学生极大极浓的兴趣,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有的同学肯定愚公移山是值得学习的;而有的同学则唱反调,提出“移山不如搬家好”的看法……学生质疑后领悟作者意在愚公移山的精神,使学生触类旁通,解决疑难,培养了其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项链》一文的结尾不仅使女主人公大吃一惊,而且使我们读者也颇感意外。有一位学生就提出:真相大白后将会如何?我抓住良机,鼓励学生进行合情合理的延续,学生们想象力十分丰富,充分地表现了思维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部分,对培养创造力有重要作用。发散思维是一种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沿着不同方向去寻求事物的多样性的能力。要求人们多方面、多角度、多途径去思考问题,寻找多种方法,不拘泥于常识,善于求“异”,善于求“多”。只有学生的知识丰富了,视野开阔了,思维才会活跃,某些思维定势才会被突破。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一题多答,一题多思,一题多变。特别是开放性的题目,不拘泥于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去寻求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方法。比如,在讲解语文七年级上册的《龟虽寿》一文时,我向学生介绍作者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这时有个学生举手提问:“老师,我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的曹操是一个疑心极重、阴险毒辣的奸诈小人,为什么您说他胸襟宽广、乐观豪迈呢?”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曹操的性格,指出《三国演义》和真实历史的差异,教育学生要公平公正、一分为二地分析人物性格,这样才能使他们的思维变得灵活,变得活跃,才能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学生们深受启发,思维得到拓展。在后来的学习中,学生们基本能够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提高。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