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一个突出的弊端是比较注重教育规范和要求的制定以及学生对既定规范与要求的遵守和适应程度,较忽视学生主体意识和自我教育作用的发挥,在制定教育规范和要求时,往往很少考虑学生现实的思想政治倾向和道德取向,因而严重影响了教育效果。因此,为适应社会发展及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就必须进一步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改革,着力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
一、对自我教育的认识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指出:“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不教育不是放弃教育,而是通过自我教育达到非被动教育的状态。自我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实现培养人才的有效手段,也是人才成功的必要条件。自我教育的本质和最终目标与素质教育是一致的,目的是使学生自觉地全面发展,促进其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锻炼与提高。
1.自我教育是一种道德修养。自我教育是指个人主动地明确道德修养目标并从实际行动努力完善或培养自己的人格品质的过程,它是个人品德修养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是在自我评价能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学龄前儿童由于自我评价能力水平很低,还不能理解道德品质及其培养的意义,因而谈不上自我教育,学龄初儿童步入学校开始系统的学习生活,逐步学会自我约束。而真正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方法是在青少年时期特别是在大学阶段形成的。因此,自我教育作为大学德育的一种方法,要求教育者按照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予以因势利导,充分发挥他们提高思想品德的自觉性积极性,使他们能把教育者的要求变为自己努力的方向,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追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志于道”“择善而固执之”的人生目标。养成“内自省”“内自诉”的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的“君子必慎其独”的习惯与能力,善于肯定并坚持自己正确的思想,勇于否定并改正自己错误“改过迁善”的思想言行。让大学生学会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使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自我教育是一种成才修养。自我教育就是自我要求,自我学习,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加压,自悟自励。这正是人才成功必备的非智力因素的重要内容。古今中外大凡有成就和建树甚至出类拔萃的人才,他们都具有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拼搏,“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强烈自我教育意识或者优良的非智力因素。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从14岁开始在画室中靠着自己的勤奋好学,终于成了一名世界历史上罕见的伟大画家,雕塑家,建筑师,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靠自己遍游各地的阅历和在国史馆中的自我阅读完成了流传千古的《史记》。近代世界著名的钢铁大王卡内基被美国人称为一个标准的“自我造就”的人才;我国书画家齐白石靠着自己揣摩大自然动植物生态,刻画出的花鸟鱼虫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成就了一代书画大师。当代被称为世界微软之父的比尔·盖次,中国工人出身的抓斗大王徐虎,全国劳模北京公交车售票员李素丽等模范人物,无一不是凭着自己刻苦钻研顽强拼搏自学自励精神书写了当代一线人才的绚丽传奇。
二、强化大学生自我教育是新时代的客观要求
1.造就创新型人才,需要强化自我教育。创新型人才既要有很强的智力与能力,又要有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而自我教育的本质要求就是促使学生自主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自觉修炼身心,养成良好品质。因而具备自我教育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敢于竞争的良好品质以及善于动手、勤于实践的习惯和能力。这些良好品质的形成是创新型人才所应具备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实现自我教育是新时代高校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客观要求。
2.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强化自我教育。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的主要症结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难以真正诱发学生先天的“向师”性,难以使其产生强烈的仿效情感将德育规范和要求不断内化为自身的德育素质。或者虽然能够一时产生共鸣,达到一定效果,但往往难以巩固和持久。一旦遇到情境变化,容易产生动摇。改变这一状况,最关键的是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教育中以强烈的仿效情感进入看似模仿别人实则是塑造自我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在德育中的主观悟性,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得以全面培养和发展。
3.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健康成才迫切要求强化自我教育。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国际化信息化的新形势,增强综合素质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迫切的内在要求。这就为实现自我教育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培养学生这种素质需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使其在自主、自由、自觉的环境与条件下广泛汲取知识,提高思考能力、创新教育和实践能力。在倡导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创新型社会的今天,自我教育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三、强化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
新时期大学生自我教育应在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同时,逐步建立起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德育工作者为主导,以全体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干部为骨干,以学生社团为阵地,以实践锻炼为重点的学生自我教育和德育工作新格局,并力求做到五个“变”:
1.变形式教育为目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应不断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种适应性主要是指德育要与受市场经济大潮冲击和影响下的人们的思想、生活和工作实际相适应、相结合。对于德育不能仅放在认识和觉悟的范畴上或只停留在文件、制度和口头上。应该更加注重德育的“硬操作”指标,强调教育的目的性和实效性。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个人利益相结合,变形式教育为目的的教育。明确学校领导、教师及各部门的教育职责,并要求思想品德直接影响学生的个人利益特别是对三好学生奖学金评定和毕业就业。
2.变学生社团无序为有序。在高校各种学生社团以其自主自愿参加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倍受学生青睐。由于学生社团能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和锻炼提高,因此学生社团就成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最佳场所。而过去不少高校的学生社团、第二课堂活动大都处于自发状态,缺乏统一组织,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和指导,改变以往社团的无序活动状态,使各社团在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统一宗旨下规范的有序运转,为学校的思想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生力军作用。
3.变被动受教为主动受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思想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很容易产生“我是施教者,你是受教者”的区别。这样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学生信赖等待的思维定势或学生对德育工作者的逆反心理。而通过转换角色,让学生大胆进行“换位式”实践,使学生成为“老师”,由听众、观众成为教育活动的主持者和主角。这样就把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由被动变成主动。教师和德育工作者则成为“幕后指挥”或“顾问”。让学生按各自特点自己确定活动目标、内容和形式,使活动内容更贴近学生思想生活实际,活动形式更为学生喜闻乐见,这就会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活动效果。达到教师“不教而教”,学生“不学而学”的境地,即通过教育者的“无为”,达到受教育者“有为”。
4.变单向灌输为多项综合交叉教育。要改变德育教育主要由教师向学生进行单向灌输的局面,就必须拓宽教育渠道。除正面教育外,还要重视家庭、社会大环境的熏陶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自学等多种教育渠道。学校应增设综合素质教育选修课,努力做到“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多向学科之间的综合交叉。通过课内外、校内外多种形式及文理渗透的综合教育手段,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知识传授与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相互统一,从而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创造条件,让学生不仅要把大学作为吸收知识营养的课堂,而且把大学作为接收人生洗礼、自我塑造、迈向更高人生境界的神圣殿堂。
5.变放任为引导。在自我教育中,学生虽然处于主题地位,但决不能放任自流,必须加强引导。这是由大学生思想的可塑性决定的。比如,他们富于理想,却又容易悲观失望;爱国热情高涨,却又容易脱离国情和现实,易于盲动;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却又容易产生只享受权利不愿承担责任的行为倾向等。只有加强引导,才能使学生走上健康成才之路。根据学生的心里特点和思想状况,为学生自我教育把握方向,解疑释惑,指点迷津,牢牢把握政治导向、思想导向、文化导向和价值导向。同时,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和检验自我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和环节。学校要认真组织和指导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立足校园,面向社会,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学习社会,自觉接受教育提高素质。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院)
一、对自我教育的认识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指出:“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不教育不是放弃教育,而是通过自我教育达到非被动教育的状态。自我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实现培养人才的有效手段,也是人才成功的必要条件。自我教育的本质和最终目标与素质教育是一致的,目的是使学生自觉地全面发展,促进其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锻炼与提高。
1.自我教育是一种道德修养。自我教育是指个人主动地明确道德修养目标并从实际行动努力完善或培养自己的人格品质的过程,它是个人品德修养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是在自我评价能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学龄前儿童由于自我评价能力水平很低,还不能理解道德品质及其培养的意义,因而谈不上自我教育,学龄初儿童步入学校开始系统的学习生活,逐步学会自我约束。而真正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方法是在青少年时期特别是在大学阶段形成的。因此,自我教育作为大学德育的一种方法,要求教育者按照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予以因势利导,充分发挥他们提高思想品德的自觉性积极性,使他们能把教育者的要求变为自己努力的方向,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追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志于道”“择善而固执之”的人生目标。养成“内自省”“内自诉”的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的“君子必慎其独”的习惯与能力,善于肯定并坚持自己正确的思想,勇于否定并改正自己错误“改过迁善”的思想言行。让大学生学会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使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自我教育是一种成才修养。自我教育就是自我要求,自我学习,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加压,自悟自励。这正是人才成功必备的非智力因素的重要内容。古今中外大凡有成就和建树甚至出类拔萃的人才,他们都具有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拼搏,“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强烈自我教育意识或者优良的非智力因素。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从14岁开始在画室中靠着自己的勤奋好学,终于成了一名世界历史上罕见的伟大画家,雕塑家,建筑师,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靠自己遍游各地的阅历和在国史馆中的自我阅读完成了流传千古的《史记》。近代世界著名的钢铁大王卡内基被美国人称为一个标准的“自我造就”的人才;我国书画家齐白石靠着自己揣摩大自然动植物生态,刻画出的花鸟鱼虫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成就了一代书画大师。当代被称为世界微软之父的比尔·盖次,中国工人出身的抓斗大王徐虎,全国劳模北京公交车售票员李素丽等模范人物,无一不是凭着自己刻苦钻研顽强拼搏自学自励精神书写了当代一线人才的绚丽传奇。
二、强化大学生自我教育是新时代的客观要求
1.造就创新型人才,需要强化自我教育。创新型人才既要有很强的智力与能力,又要有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而自我教育的本质要求就是促使学生自主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自觉修炼身心,养成良好品质。因而具备自我教育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敢于竞争的良好品质以及善于动手、勤于实践的习惯和能力。这些良好品质的形成是创新型人才所应具备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实现自我教育是新时代高校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客观要求。
2.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强化自我教育。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的主要症结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难以真正诱发学生先天的“向师”性,难以使其产生强烈的仿效情感将德育规范和要求不断内化为自身的德育素质。或者虽然能够一时产生共鸣,达到一定效果,但往往难以巩固和持久。一旦遇到情境变化,容易产生动摇。改变这一状况,最关键的是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教育中以强烈的仿效情感进入看似模仿别人实则是塑造自我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在德育中的主观悟性,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得以全面培养和发展。
3.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健康成才迫切要求强化自我教育。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国际化信息化的新形势,增强综合素质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迫切的内在要求。这就为实现自我教育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培养学生这种素质需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使其在自主、自由、自觉的环境与条件下广泛汲取知识,提高思考能力、创新教育和实践能力。在倡导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创新型社会的今天,自我教育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三、强化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
新时期大学生自我教育应在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同时,逐步建立起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德育工作者为主导,以全体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干部为骨干,以学生社团为阵地,以实践锻炼为重点的学生自我教育和德育工作新格局,并力求做到五个“变”:
1.变形式教育为目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应不断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种适应性主要是指德育要与受市场经济大潮冲击和影响下的人们的思想、生活和工作实际相适应、相结合。对于德育不能仅放在认识和觉悟的范畴上或只停留在文件、制度和口头上。应该更加注重德育的“硬操作”指标,强调教育的目的性和实效性。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个人利益相结合,变形式教育为目的的教育。明确学校领导、教师及各部门的教育职责,并要求思想品德直接影响学生的个人利益特别是对三好学生奖学金评定和毕业就业。
2.变学生社团无序为有序。在高校各种学生社团以其自主自愿参加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倍受学生青睐。由于学生社团能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和锻炼提高,因此学生社团就成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最佳场所。而过去不少高校的学生社团、第二课堂活动大都处于自发状态,缺乏统一组织,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和指导,改变以往社团的无序活动状态,使各社团在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统一宗旨下规范的有序运转,为学校的思想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生力军作用。
3.变被动受教为主动受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思想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很容易产生“我是施教者,你是受教者”的区别。这样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学生信赖等待的思维定势或学生对德育工作者的逆反心理。而通过转换角色,让学生大胆进行“换位式”实践,使学生成为“老师”,由听众、观众成为教育活动的主持者和主角。这样就把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由被动变成主动。教师和德育工作者则成为“幕后指挥”或“顾问”。让学生按各自特点自己确定活动目标、内容和形式,使活动内容更贴近学生思想生活实际,活动形式更为学生喜闻乐见,这就会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活动效果。达到教师“不教而教”,学生“不学而学”的境地,即通过教育者的“无为”,达到受教育者“有为”。
4.变单向灌输为多项综合交叉教育。要改变德育教育主要由教师向学生进行单向灌输的局面,就必须拓宽教育渠道。除正面教育外,还要重视家庭、社会大环境的熏陶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自学等多种教育渠道。学校应增设综合素质教育选修课,努力做到“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多向学科之间的综合交叉。通过课内外、校内外多种形式及文理渗透的综合教育手段,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知识传授与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相互统一,从而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创造条件,让学生不仅要把大学作为吸收知识营养的课堂,而且把大学作为接收人生洗礼、自我塑造、迈向更高人生境界的神圣殿堂。
5.变放任为引导。在自我教育中,学生虽然处于主题地位,但决不能放任自流,必须加强引导。这是由大学生思想的可塑性决定的。比如,他们富于理想,却又容易悲观失望;爱国热情高涨,却又容易脱离国情和现实,易于盲动;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却又容易产生只享受权利不愿承担责任的行为倾向等。只有加强引导,才能使学生走上健康成才之路。根据学生的心里特点和思想状况,为学生自我教育把握方向,解疑释惑,指点迷津,牢牢把握政治导向、思想导向、文化导向和价值导向。同时,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和检验自我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和环节。学校要认真组织和指导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立足校园,面向社会,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学习社会,自觉接受教育提高素质。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