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全球化的今天,开展地区间的协作与构建全球合作不仅仅是一句政治口号,更成为学术研究的基本着力点。亚洲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民族最多样、文化事项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有必要在亚洲范围内促进不同民族进行更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在理论和实践上强化对亚洲这一生活区域的认同感。构建"亚洲文化经济共同体"远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它需要的历程也并非我们所能想到的那么短暂,这是一条漫长的充满坎坷的道路,然而"亚洲文化经济共同体"并非不可实现。构建一个有助于推动亚洲民族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亚洲各国的学术精英对
【机 构】
: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081
【基金项目】
:
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民族志研究及数据库建设”(编号:17ZDA155);2017年国家民委教改项目“《世界民族志》教材与系列教学资源库建设”(编号:17003)的阶段性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化的今天,开展地区间的协作与构建全球合作不仅仅是一句政治口号,更成为学术研究的基本着力点。亚洲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民族最多样、文化事项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有必要在亚洲范围内促进不同民族进行更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在理论和实践上强化对亚洲这一生活区域的认同感。构建"亚洲文化经济共同体"远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它需要的历程也并非我们所能想到的那么短暂,这是一条漫长的充满坎坷的道路,然而"亚洲文化经济共同体"并非不可实现。构建一个有助于推动亚洲民族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亚洲各国的学术精英对话与交流,最有效的途径是:首先,构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亚洲学术共同体,致力于共同推动该地区民族文化的研究与交流对话;其次,将这种来自亚洲的区域性本土性知识推而广之,这才是亚洲学术共同体以及全体公共知识分子的共同使命。
其他文献
"中国的道理"概括起来有两个关键内容:农耕文明的农本"社稷";"家国天下"之家族-宗族的礼仪伦常。林耀华先生的《金翼》《义序的宗族研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土地上的家族"历史风俗之画卷,特别是《金翼》以小说体"客观"记述了他的家乡张、黄两个家族的社会变迁,为民族志的实验语体提供了一个典范。在林先生诞辰110周年的特殊时刻,笔者谨以此文表示纪念。
创造中国影像中的英雄,既往影像已经做了许多努力,但是要铸造夺人眼目的超级英雄,却依然是人们迫切热烈的期待.超级英雄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既要有和生活的联系,更要有
21世纪的世界充斥着以形形色色的民族主义为基调的矛盾和冲突。两个共同体理念对内坚持铸牢全体中国人民组成的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对外推动构建包括全体中国人民在内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理念从根本上超越了西方国家的公民民族主义、世界公民主义及国家联盟理念。在思想渊源上,两个共同体理念既有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思想及全球化命运观,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下大同观念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体思想。在全球化遭遇空前挑战的今天,两个共同体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世界意义。
全面准确地理解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对我国国情有一个基本的认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总量比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总和还多,这就决定了我国很难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吸
程憬的著作《中国古代神话研究》对前人学说的继承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著作中建构了较为完整的中国神话体系,而这是在茅盾草创工作的基础上完成的.程憬对茅盾研究的发展体现在先论述中国神话,再类比引用外国神话上,由此可见程憬进行中国神话体系建构时,仅以西方为大框架及参考坐标,而非对西方神话体系全然模仿.而且,在西方神话的大框架下,程憬的具体论述似乎也隐藏着尝试建构本土神话体系的痕迹.另一方面,程憬的神话研究方法受古史辨学派的影响很深,但也有所创新.其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反对默证;二是反对过于强
中央明确要求:“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有机衔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
文章以谷苞先生在学术生涯早期参与的魁阁研究为起点,追踪其学术研究的流变与发展,在此基础上讨论其西北民族研究的问题意识、学术理论与方法的内在理路.谷先生的民族研究在继承魁阁研究的问题意识与学术方法的同时又对其扬弃,形成了一种综合社会调查、经济类型学与文化史研究的民族学.这一风格的民族学基于谷先生之西北民族研究经验与中国民族学的整体观照发展而来,并在其对多民族统一之中国的阐释中得到集中体现.谷先生的民族学对于理解西北民族研究与中国民族学的历史和现状仍有价值.
思想与技术是沿着不同方向、遵从不同逻辑而演进的,技术要不断向前进步,技术的革新要突破旧技术的限制,而思想的演变往往是在回顾和反思中进行的.重温经典,重读费孝通的文化
五代十国,天下剖分,道德沦丧,士风颓坏,生民涂炭,徐铉不遗余力地弘扬儒家伦理纲纪,提出以“赤心”为准则重建君臣伦理,并积极推进以儒士为核心的文官秩序的建设,宣扬契合儒家
既有研究倾向于认为慢性病带来患者人生进程的破坏,他们只能带病生存。基于一个侗寨的调查,本文认为虽然慢性病带给患者及其家人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但人们不仅要生存,还要努力在地方道德世界中过有道德的生活。患者尝试与疾病共处,寻求患病状态下的生活方式,继续保持着与公共生活的联系。慢性病人并没有因为疾病而放弃家庭的角色,继续力所能及地承担家庭的事务。在照护和被照护之间,患者和家人一道体验到各种无奈和痛苦,但也经历着道德意识和责任感的不断深化。即使面对严重的病痛,有道德的生活也意味着患者要坚强地活着,这不仅缘于生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