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 要]基于“先赋与后致地位”的理论框架,研究我国当代社会先赋和后致地位对农户行为决策的影响。使用S省Z县农户调查数据进行的统计分析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后致地位对社会性别相关的家庭决策影响程度在不断加大。
[关键词]先赋;后致;农户;社会性别
[作者简介]昝 欣(1991—),女,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邰秀军(1970—),男,山西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山西临汾 04100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民族视角的黄土高原生态移民户生计重建研究”(15BMZ094);山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金融业促进山西省百企千村产业化扶贫的公共政策研究”(2014325)
一、引言
当前社会性别行为研究中,先赋和后致框架是分析家庭决策的重要工具[1]。同时这一框架为研究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户社会性别决策的相关因素提供了新的思路。近十多年来,在我国家庭结构中,女性越来越高的经济贡献和职业地位正逐步打破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务工女性知识技能的增长和社会地位的提升使得其决策独立性较传统农村家庭妇女更强,在家庭中角色地位也更为重要。随着女性对家庭经济贡献程度的增大,两性在家庭决策等方面的地位更趋于平等。与此类似,社会成员(单身、已婚无子、已婚有子等)受后致地位的影响不断加重。青年对于决策的制定也往往体现出更高的独立性。先赋地位影响力减弱,后致地位对于个体决策选择的影响趋于主导。
本文研究了在我国社会转型的新背景下,社会性别因素对农户家庭决策的影响。我们选择了S省Z县的农户调查数据。Z县地处山区,交通不发达且人均耕地面积少。近十几年来,受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Z县女性外出务工现象较为普遍。通过对Z县农户大量调查数据的系统分析,我们可以对农户家庭社会性别决策的先赋和后致因素的影响力进行客观度量,这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村社会性别行为的新变化。
二、社会性别的影响因素分析
按社会先赋和后致的理论框架,先赋地位主要分为性别和年龄,后致地位可以分为程度,婚姻状况等[1]。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先赋地位的影响逐渐融合于后致地位,而后致地位的影响则会上升并作用于社会意识与行为,更替社会上某些与生俱来的“先赋思想”。
(一)先赋地位
先赋地位通常是指不能被改变的社会地位,包括生理性别、年龄、父母户口的类型、本人的民族成分等等[1]。
1.性别的影响
罗家德(2010)研究发现:农村女性由于外出务工,受到了更高文化的熏陶和教育,获得更高的职业地位、政治背景和身份,将逐渐冲破性别先赋因素带来的束缚。男女双方平等承担社会事务也由此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两性意识观念的主导。
2.年龄的影响
不同年龄阶层社会个体的意识与行为不同。统计数据表明,80年代以来我国东西部18~30岁外出劳动力约占总外出打工者的二分之一,其中东部、中部、西部外出打工的女性占到女性务工的百分之七十以上;而在31~40岁年龄段,东、中、西部外出务工女性占总务工女性的比例下降到约1/3。由此可见年轻人的务工意识更强,处于50岁以上的人群,外出务工比例明显降低[1]。
(二)后致地位
后致地位较先赋地位涵盖范围更广,主要指一个社会个体在成长历程中通过自己努力而获得的社会地位[1],例如:文化程度、职业等等。
1.文化程度
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社会大众的重视,农村女性渐渐摒弃了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多数务工父母愿意带着孩子进入大城市,让其子女接受高等教育,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程度对农户社会性别行为的影响增强。
2.健康状况
健康状况不同者意识行为不同。以农村女性为例,配偶以及自身的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外出务工决策的制定。在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下,农村务工女性一般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体力劳动,而体力劳动又与个人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因此农村女性心理和身体健康状况愈优者,劳动参与度更高,个人收入增加,对于家庭事务的参与度和影响力也会增强。
3.政治面貌
相比其他因人而异的后致因素的影响,政治面貌倾向于同层级的一致性。例如,党员对政府政策规章等理解程度较高,倾向于按照规范约束自己的社会行为。拥有较高政治面貌的农户对村干部的信任程度较高,其参与公共活动的意识更强,群体活动积极性更高。
4.婚姻状况
在对婚姻的研究发现,新一代务工的农村女性视野更开阔,择偶决策也由重视家庭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转化为重视个文化教育程度、素养能力等。农村外出务工观念随务工个体文化水平和能力素养的提升,其婚姻对象选择范围扩大,选择的条件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5.职业状况
在经济并不发达的农村,多数农民以单纯务农为主。但是,随着农民外出务工比例增加,农民的职业开始多样化。数据显示,自1998年始我国从事非农职业人数显著上升,其中从事生产、运输设备的操作人员占乡村就业人数的15.64%。这种职业多样化的趋势除了使得农民的文化、技术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外,也有助于打破传统农民保守的性格格局并对其社会意识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2]。
由上述分析可知:先赋后致地位的影响因素潜移默化的体现在农户的意识与行为中。后致地位对社会个体的影响加大,融合并改变了先赋地位形成的固化模式。基于先赋后致理论,我们对影响农户社会性别行为的关键因素进行了集中讨论。下文中将依照选定的模型对收集的S省Z县农户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于行为主体的意识行为的影响程度及其作用方向的进一步测定也会在下文给出。
三、计量模型及其测量 (一)模型选择及其界定
依据性别角色分工在家庭事务方面的体现为标准,本文选取家庭决策、健康教育、劳务分工、外出打工和现金支配为研究的因变量。
本文所有的因变量采取二分类变量形式,模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具体形式如公式(1)所示:
(二)变量的描述性特征
本文从性别、年龄两方面来考察先赋地位的影响。年龄区间为25-65岁,每10年划分一个年龄段。后致地位的考察从文化程度,健康、婚姻、职业状况和政治面貌五个方面展开,并根据社会分类习惯分为3—4类。
从总样本的百分比来看,样本的平均年龄约为51岁。从数据中容易发现文化程度为“初中”、健康状况为“好”、政治面貌为“共青团员”、婚姻状况为“初婚”、职业状况为“工人”占多数,其中政治面貌为“工人”和“共青团员”占总比例近九成。
四、结果分析
模型的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依旧后致地位的分类分为家庭决策、健康教育、劳务分工,外出打工和现金支配五类模型。
(一)先赋地位对决策观念的影响
先赋地位中,年龄对于农户决策行为的影响呈现出负相关关系。性别对于农户决策的影响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在决策方面性别因素有显著影响。
(二)后致地位对于决策观念的影响
后致地位对于两性决策观念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文化程度方面,文化程度为高中的农户明显通过显著性检验。此外,初中程度,在外出打工和现金支配方面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文化程度的增加,会增加农村个体的独立意识。
2.对于健康状况而言,健康状况良好的两性在家庭决策、健康教育和外出打工方面体现出积极的态度,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尤其是健康状况好的农户在这三大决策方面的态度更为积极。
3.与文化程度和健康状况不同,政治面貌对于五大决策的影响且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见农户处于什么政治面貌并未影响到决策行为。
4.婚姻状况为初婚和再婚者五大决策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初婚者较再婚者的决策更为积极。未婚和离婚这两组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与社会长期以来的思维观念相一致。
5.职业为工人的人拥有最为积极的决策态度,五大决策方面均明显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职业偏向脑力劳动的人,决策观念趋向于现代;农户的决策行为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尤其是在家庭决策方面,态度最为积极。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农户意识行为典型数据的研究,分析了社会性别行为在先赋后致不同因素下的影响,并依据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这些影响因素的显著程度。研究表明:除政治面貌外其余四大因素对于农户决策的影响不同。研究同时发现,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也会影响两性在家庭中的地位,进而影响到决策行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后致地位的影响力大于先赋地位,促使得人们的社会性别行为决策产生新的变化。
本研究揭示了农户社会性别行为的先赋后致因素之间的影响力强弱和其间内在的联系,也为进一步研究现代社会两性的决策提供了数据和参考性意见。
[参考文献]
[1]陈恢忠.市场过渡期中国大城市居民职业地位获致中的先赋因素与自致因素[J].管理世界,2005,(1).
[2]罗家德,王竞.圈子理论——以社会网的视角分析中国人的组织行为[J].战略管理,2010,(1).
[3]景晓芬,李松柏.农村婚姻迁移女性社会适应差异性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责任编辑:邵猷芬]
[关键词]先赋;后致;农户;社会性别
[作者简介]昝 欣(1991—),女,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邰秀军(1970—),男,山西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山西临汾 04100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民族视角的黄土高原生态移民户生计重建研究”(15BMZ094);山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金融业促进山西省百企千村产业化扶贫的公共政策研究”(2014325)
一、引言
当前社会性别行为研究中,先赋和后致框架是分析家庭决策的重要工具[1]。同时这一框架为研究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户社会性别决策的相关因素提供了新的思路。近十多年来,在我国家庭结构中,女性越来越高的经济贡献和职业地位正逐步打破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务工女性知识技能的增长和社会地位的提升使得其决策独立性较传统农村家庭妇女更强,在家庭中角色地位也更为重要。随着女性对家庭经济贡献程度的增大,两性在家庭决策等方面的地位更趋于平等。与此类似,社会成员(单身、已婚无子、已婚有子等)受后致地位的影响不断加重。青年对于决策的制定也往往体现出更高的独立性。先赋地位影响力减弱,后致地位对于个体决策选择的影响趋于主导。
本文研究了在我国社会转型的新背景下,社会性别因素对农户家庭决策的影响。我们选择了S省Z县的农户调查数据。Z县地处山区,交通不发达且人均耕地面积少。近十几年来,受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Z县女性外出务工现象较为普遍。通过对Z县农户大量调查数据的系统分析,我们可以对农户家庭社会性别决策的先赋和后致因素的影响力进行客观度量,这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村社会性别行为的新变化。
二、社会性别的影响因素分析
按社会先赋和后致的理论框架,先赋地位主要分为性别和年龄,后致地位可以分为程度,婚姻状况等[1]。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先赋地位的影响逐渐融合于后致地位,而后致地位的影响则会上升并作用于社会意识与行为,更替社会上某些与生俱来的“先赋思想”。
(一)先赋地位
先赋地位通常是指不能被改变的社会地位,包括生理性别、年龄、父母户口的类型、本人的民族成分等等[1]。
1.性别的影响
罗家德(2010)研究发现:农村女性由于外出务工,受到了更高文化的熏陶和教育,获得更高的职业地位、政治背景和身份,将逐渐冲破性别先赋因素带来的束缚。男女双方平等承担社会事务也由此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两性意识观念的主导。
2.年龄的影响
不同年龄阶层社会个体的意识与行为不同。统计数据表明,80年代以来我国东西部18~30岁外出劳动力约占总外出打工者的二分之一,其中东部、中部、西部外出打工的女性占到女性务工的百分之七十以上;而在31~40岁年龄段,东、中、西部外出务工女性占总务工女性的比例下降到约1/3。由此可见年轻人的务工意识更强,处于50岁以上的人群,外出务工比例明显降低[1]。
(二)后致地位
后致地位较先赋地位涵盖范围更广,主要指一个社会个体在成长历程中通过自己努力而获得的社会地位[1],例如:文化程度、职业等等。
1.文化程度
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社会大众的重视,农村女性渐渐摒弃了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多数务工父母愿意带着孩子进入大城市,让其子女接受高等教育,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程度对农户社会性别行为的影响增强。
2.健康状况
健康状况不同者意识行为不同。以农村女性为例,配偶以及自身的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外出务工决策的制定。在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下,农村务工女性一般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体力劳动,而体力劳动又与个人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因此农村女性心理和身体健康状况愈优者,劳动参与度更高,个人收入增加,对于家庭事务的参与度和影响力也会增强。
3.政治面貌
相比其他因人而异的后致因素的影响,政治面貌倾向于同层级的一致性。例如,党员对政府政策规章等理解程度较高,倾向于按照规范约束自己的社会行为。拥有较高政治面貌的农户对村干部的信任程度较高,其参与公共活动的意识更强,群体活动积极性更高。
4.婚姻状况
在对婚姻的研究发现,新一代务工的农村女性视野更开阔,择偶决策也由重视家庭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转化为重视个文化教育程度、素养能力等。农村外出务工观念随务工个体文化水平和能力素养的提升,其婚姻对象选择范围扩大,选择的条件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5.职业状况
在经济并不发达的农村,多数农民以单纯务农为主。但是,随着农民外出务工比例增加,农民的职业开始多样化。数据显示,自1998年始我国从事非农职业人数显著上升,其中从事生产、运输设备的操作人员占乡村就业人数的15.64%。这种职业多样化的趋势除了使得农民的文化、技术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外,也有助于打破传统农民保守的性格格局并对其社会意识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2]。
由上述分析可知:先赋后致地位的影响因素潜移默化的体现在农户的意识与行为中。后致地位对社会个体的影响加大,融合并改变了先赋地位形成的固化模式。基于先赋后致理论,我们对影响农户社会性别行为的关键因素进行了集中讨论。下文中将依照选定的模型对收集的S省Z县农户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于行为主体的意识行为的影响程度及其作用方向的进一步测定也会在下文给出。
三、计量模型及其测量 (一)模型选择及其界定
依据性别角色分工在家庭事务方面的体现为标准,本文选取家庭决策、健康教育、劳务分工、外出打工和现金支配为研究的因变量。
本文所有的因变量采取二分类变量形式,模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具体形式如公式(1)所示:
(二)变量的描述性特征
本文从性别、年龄两方面来考察先赋地位的影响。年龄区间为25-65岁,每10年划分一个年龄段。后致地位的考察从文化程度,健康、婚姻、职业状况和政治面貌五个方面展开,并根据社会分类习惯分为3—4类。
从总样本的百分比来看,样本的平均年龄约为51岁。从数据中容易发现文化程度为“初中”、健康状况为“好”、政治面貌为“共青团员”、婚姻状况为“初婚”、职业状况为“工人”占多数,其中政治面貌为“工人”和“共青团员”占总比例近九成。
四、结果分析
模型的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依旧后致地位的分类分为家庭决策、健康教育、劳务分工,外出打工和现金支配五类模型。
(一)先赋地位对决策观念的影响
先赋地位中,年龄对于农户决策行为的影响呈现出负相关关系。性别对于农户决策的影响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在决策方面性别因素有显著影响。
(二)后致地位对于决策观念的影响
后致地位对于两性决策观念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文化程度方面,文化程度为高中的农户明显通过显著性检验。此外,初中程度,在外出打工和现金支配方面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文化程度的增加,会增加农村个体的独立意识。
2.对于健康状况而言,健康状况良好的两性在家庭决策、健康教育和外出打工方面体现出积极的态度,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尤其是健康状况好的农户在这三大决策方面的态度更为积极。
3.与文化程度和健康状况不同,政治面貌对于五大决策的影响且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见农户处于什么政治面貌并未影响到决策行为。
4.婚姻状况为初婚和再婚者五大决策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初婚者较再婚者的决策更为积极。未婚和离婚这两组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与社会长期以来的思维观念相一致。
5.职业为工人的人拥有最为积极的决策态度,五大决策方面均明显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职业偏向脑力劳动的人,决策观念趋向于现代;农户的决策行为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尤其是在家庭决策方面,态度最为积极。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农户意识行为典型数据的研究,分析了社会性别行为在先赋后致不同因素下的影响,并依据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这些影响因素的显著程度。研究表明:除政治面貌外其余四大因素对于农户决策的影响不同。研究同时发现,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也会影响两性在家庭中的地位,进而影响到决策行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后致地位的影响力大于先赋地位,促使得人们的社会性别行为决策产生新的变化。
本研究揭示了农户社会性别行为的先赋后致因素之间的影响力强弱和其间内在的联系,也为进一步研究现代社会两性的决策提供了数据和参考性意见。
[参考文献]
[1]陈恢忠.市场过渡期中国大城市居民职业地位获致中的先赋因素与自致因素[J].管理世界,2005,(1).
[2]罗家德,王竞.圈子理论——以社会网的视角分析中国人的组织行为[J].战略管理,2010,(1).
[3]景晓芬,李松柏.农村婚姻迁移女性社会适应差异性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责任编辑: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