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针对把背诵等同于死记硬背的错误认识,援引语文学习成功者的经验,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及相关学习理论,对语文学习中的背诵进行再认识,提高背诵对增长学生语文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和语文能力起着良好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育 背诵 再认识
背诵是一种语文基本技能,是一种智力技能,从心理学角度看,它是一种智力活动方式——熟记教材的记忆活动,要求学生对课文或某种语文知识按照原样,以固定的顺序和语言,逐字逐句、分毫不爽地进行记忆,其主要方式有背诵课文(包括全文或片断),背诵语法修辞或文章的定义概念等,通过这种对记忆的严格训练,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背诵是语文教学中最常基本的训练之一,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背诵既能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两者互相影响和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反复朗读和背诵,能够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感情色彩和韵律,培养相关语文能力。
一段时间以来,背诵曾经被人们等同于死记硬背,这是一种认识上的错误。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对增长学生语文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和语文能力起着良好作用。由于背诵的教学方法基本上符合我国语文教学的规律,故能够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流传,培养造就了不可胜数的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和文学家,我们不应对这一传统教学方法一概否定,斥之为死记硬背,不科学和陈腐过时,而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大胆改革,推陈出新。
其实,古代语文教学中,背诵虽然重视对诗文熟读成诵,但却不提倡死记硬背,而是重视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清代学人崔学古认为,读书应“求明,不先求熟,明则自然易熟”。这句话精辟地阐明了理解和背诵的关系,理解是基础,熟记是结果。对文章内容理解了,自然容易熟记。清人唐彪指出:“凡读书随读随解,则能明晰其理,久之胸中自能有所开悟,若读而不讲,不明其理,虽叫读者盈笥,亦与不读者无异也,故先生教学工夫,必以勤讲解为第一义也。”唐彪在他的另一部语文教学法专著中就已朴素地论述了记忆的心理原理“读书能记,不尽在记性,在乎能解。何以见之?少时记性胜于壮年,不必言矣。然尽有少时读书不过二余行,而壮年时反能读三四十行,或少时阅书一二张犹昏然不记,壮年阅书数十张竞皆能记其大略者,无他,少时不能解,故不能记,壮年能解,所以能记也。”可见,古代要求学生背诵的做法,是要学生在阅读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而不是一味地死记硬背,这种做法也符合现代心理学的记忆理论。当然我们不能否定,由于各种各样原因,背诵的教学方法也会存在死记硬背的现象,但这不是主流,或者这不是背诵的本质要求。
背诵作为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我们应该结合现代语文教学实际,发扬光大,推陈出新。
根据新的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以及无数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实践证明,语文教学中的背诵教学活动,不仅必要而且重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背诵,能促使学生多次接触课文,必然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的理解,读的遍数越多,理解的也就越深,从而受到的教育就深刻。关于背诵问题,当代语文教育家魏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背诵和记忆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等重要的教育教学目标联系起来,可见背诵在他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他说:“十年来,我特别强调学生要背会一些名篇、名诗”“背一些激励人上进,教育人忘我,引导人开阔,启发人理智的文章、名句,本身就是养成完善人格的需要,是加强自身修养的需要。另外,人脑子里多装一些名篇名句,本身就是知识储备。背多了,语感增强了,说话、写文章都容易通顺。再就是背课文明显有利于提高记忆力。”因此,魏书生在教学中,一再强调调一个问题,“明知不考,但了解它对我们的人生有用,那就一定要背,一定要认真学。反过来,有的题尽管看起来挺时兴,但纯属文字游戏,我们也犯不着用脑子去想,到时候临时对付就行。”由于有明确的教育教学目标,魏书生不仅要求学生背诵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章,也要求背诵思想内容特别好,而教材中没有要求背诵的文章。比如《生命的支柱》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张海迪的话:“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说,倘若我能看见三天,那么,用眼睛观察到的该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景象啊。但是,那些视力健全的人,对此都视而不见,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五彩缤纷的壮观景色都理所当然的。她讲得多么好啊!就像有些天天工作的人,他们习以为常,并不珍惜自己工作的权利。能为社会,为人民做点事,对我来说是最大的幸福!”魏书生认为这段话比较长,教材没有要求背,但它包含极深刻的人生哲理,因此他不仅堂上重点讲解,并且当堂要求学生进行记忆比赛,要求每位同学一字不漏地背下来。
二、通过背诵,积累语文材料和写作范式,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是我们经常讨论的问题,我们知道,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发展能力需要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语文能力也一样,语文能力需要语文知识作为发展的基础,但语文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语文能力,它需要技能这一个中间环节,这一环节中,背诵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头我们说过,背诵是一种语文基本技能,是一种智力技能,是一种智力活动方式——熟记教材的记忆活动,要求学生对课文或某种语文知识按照原样,以固定的顺序和语言,逐字逐句、分毫不爽地进行记忆,其主要方式有背诵课文(包括全文或片断),背诵语法修辞或文章的定义概念等,通过这种对记忆的严格训练,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进而发展语文能力,有了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才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唐代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种神从何而来,即从头脑中储存的大量语言信息,一经触发,势如泉涌。这就是背诵的功劳,背诵不仅储存大量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格式,还使人从中借鉴了名人名家的各种表达方式和艺术技巧。汉代大赋家杨雄说“能读千赋,则能为之”。巴金回忆说“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脑子里……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可以使我明白文章并非神秘不可思议的。它也是有条有理,顺着我们的思路边下去。”这段话生动地说明了背诵对我们提高写作能力所起的作用。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熟读能背名篇名作,思索涵泳,感受体味,悉心探索,深刻领会,久而久之,知识涵养增加了,鉴赏能力增强了,志趣品质提高了。
三、通过背诵,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记忆是一种人类必不可少的能力。人们的一切心理特征,一切智能都源于记忆,一个人失去记忆,他的心理将会永远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前提,而记忆是储存知识的宝库。教育家、心理学家,无不重视记忆的研究和运用。背诵就是一种学习和巩固知识的有效方法。古今中外,伟大学者,都是博闻强记。马克思就有非凡的记忆力,能够整段地背诵海涅、歌德、莎士比亚等名家的作品。可见这些伟人都重视背诵,认识到背诵的重要性。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人们需要学习,需要记忆的知识很多,面对各种压力,人们心理也浮燥起来,面对成几何级差增长的知识,人们或者把希望寄托在“理解即可”之上,有的则寄托形形色色的速记方法的开发上,诸如什么“全脑速读记忆法”等,祈求一目十行甚至一目一页,诚然,快速阅读方法,对快速摄取信息出发点是好的,但从古至今,无数实践证明,浮光掠影的阅读方式阅读,对知识的吸收,学识的构成,能力的培养和运用来说,作用是甚微的。精读多思,百思求解,扎扎实实,永远是学习的精髓。
语文学习,坚持精读和泛读结合,对于名篇名作,在阅读中求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在熟读中积累知识,吸取名作精华,在诵读和玩味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在精读中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在读写结合,学以致用中培养能力。
背诵,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至今还有其积极意义,但也必须清楚一点,就是背诵对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并不是唯一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且要注意把它与当今的学习特点结合起来,发扬光大,推陈出新,才能给这古老的教学方法赋予新的意义。
(责编 覃柏生)
[关键词]语文教育 背诵 再认识
背诵是一种语文基本技能,是一种智力技能,从心理学角度看,它是一种智力活动方式——熟记教材的记忆活动,要求学生对课文或某种语文知识按照原样,以固定的顺序和语言,逐字逐句、分毫不爽地进行记忆,其主要方式有背诵课文(包括全文或片断),背诵语法修辞或文章的定义概念等,通过这种对记忆的严格训练,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背诵是语文教学中最常基本的训练之一,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背诵既能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两者互相影响和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反复朗读和背诵,能够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感情色彩和韵律,培养相关语文能力。
一段时间以来,背诵曾经被人们等同于死记硬背,这是一种认识上的错误。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对增长学生语文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和语文能力起着良好作用。由于背诵的教学方法基本上符合我国语文教学的规律,故能够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流传,培养造就了不可胜数的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和文学家,我们不应对这一传统教学方法一概否定,斥之为死记硬背,不科学和陈腐过时,而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大胆改革,推陈出新。
其实,古代语文教学中,背诵虽然重视对诗文熟读成诵,但却不提倡死记硬背,而是重视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清代学人崔学古认为,读书应“求明,不先求熟,明则自然易熟”。这句话精辟地阐明了理解和背诵的关系,理解是基础,熟记是结果。对文章内容理解了,自然容易熟记。清人唐彪指出:“凡读书随读随解,则能明晰其理,久之胸中自能有所开悟,若读而不讲,不明其理,虽叫读者盈笥,亦与不读者无异也,故先生教学工夫,必以勤讲解为第一义也。”唐彪在他的另一部语文教学法专著中就已朴素地论述了记忆的心理原理“读书能记,不尽在记性,在乎能解。何以见之?少时记性胜于壮年,不必言矣。然尽有少时读书不过二余行,而壮年时反能读三四十行,或少时阅书一二张犹昏然不记,壮年阅书数十张竞皆能记其大略者,无他,少时不能解,故不能记,壮年能解,所以能记也。”可见,古代要求学生背诵的做法,是要学生在阅读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而不是一味地死记硬背,这种做法也符合现代心理学的记忆理论。当然我们不能否定,由于各种各样原因,背诵的教学方法也会存在死记硬背的现象,但这不是主流,或者这不是背诵的本质要求。
背诵作为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我们应该结合现代语文教学实际,发扬光大,推陈出新。
根据新的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以及无数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实践证明,语文教学中的背诵教学活动,不仅必要而且重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背诵,能促使学生多次接触课文,必然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的理解,读的遍数越多,理解的也就越深,从而受到的教育就深刻。关于背诵问题,当代语文教育家魏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背诵和记忆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等重要的教育教学目标联系起来,可见背诵在他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他说:“十年来,我特别强调学生要背会一些名篇、名诗”“背一些激励人上进,教育人忘我,引导人开阔,启发人理智的文章、名句,本身就是养成完善人格的需要,是加强自身修养的需要。另外,人脑子里多装一些名篇名句,本身就是知识储备。背多了,语感增强了,说话、写文章都容易通顺。再就是背课文明显有利于提高记忆力。”因此,魏书生在教学中,一再强调调一个问题,“明知不考,但了解它对我们的人生有用,那就一定要背,一定要认真学。反过来,有的题尽管看起来挺时兴,但纯属文字游戏,我们也犯不着用脑子去想,到时候临时对付就行。”由于有明确的教育教学目标,魏书生不仅要求学生背诵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章,也要求背诵思想内容特别好,而教材中没有要求背诵的文章。比如《生命的支柱》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张海迪的话:“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说,倘若我能看见三天,那么,用眼睛观察到的该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景象啊。但是,那些视力健全的人,对此都视而不见,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五彩缤纷的壮观景色都理所当然的。她讲得多么好啊!就像有些天天工作的人,他们习以为常,并不珍惜自己工作的权利。能为社会,为人民做点事,对我来说是最大的幸福!”魏书生认为这段话比较长,教材没有要求背,但它包含极深刻的人生哲理,因此他不仅堂上重点讲解,并且当堂要求学生进行记忆比赛,要求每位同学一字不漏地背下来。
二、通过背诵,积累语文材料和写作范式,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是我们经常讨论的问题,我们知道,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发展能力需要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语文能力也一样,语文能力需要语文知识作为发展的基础,但语文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语文能力,它需要技能这一个中间环节,这一环节中,背诵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头我们说过,背诵是一种语文基本技能,是一种智力技能,是一种智力活动方式——熟记教材的记忆活动,要求学生对课文或某种语文知识按照原样,以固定的顺序和语言,逐字逐句、分毫不爽地进行记忆,其主要方式有背诵课文(包括全文或片断),背诵语法修辞或文章的定义概念等,通过这种对记忆的严格训练,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进而发展语文能力,有了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才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唐代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种神从何而来,即从头脑中储存的大量语言信息,一经触发,势如泉涌。这就是背诵的功劳,背诵不仅储存大量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格式,还使人从中借鉴了名人名家的各种表达方式和艺术技巧。汉代大赋家杨雄说“能读千赋,则能为之”。巴金回忆说“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脑子里……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可以使我明白文章并非神秘不可思议的。它也是有条有理,顺着我们的思路边下去。”这段话生动地说明了背诵对我们提高写作能力所起的作用。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熟读能背名篇名作,思索涵泳,感受体味,悉心探索,深刻领会,久而久之,知识涵养增加了,鉴赏能力增强了,志趣品质提高了。
三、通过背诵,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记忆是一种人类必不可少的能力。人们的一切心理特征,一切智能都源于记忆,一个人失去记忆,他的心理将会永远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前提,而记忆是储存知识的宝库。教育家、心理学家,无不重视记忆的研究和运用。背诵就是一种学习和巩固知识的有效方法。古今中外,伟大学者,都是博闻强记。马克思就有非凡的记忆力,能够整段地背诵海涅、歌德、莎士比亚等名家的作品。可见这些伟人都重视背诵,认识到背诵的重要性。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人们需要学习,需要记忆的知识很多,面对各种压力,人们心理也浮燥起来,面对成几何级差增长的知识,人们或者把希望寄托在“理解即可”之上,有的则寄托形形色色的速记方法的开发上,诸如什么“全脑速读记忆法”等,祈求一目十行甚至一目一页,诚然,快速阅读方法,对快速摄取信息出发点是好的,但从古至今,无数实践证明,浮光掠影的阅读方式阅读,对知识的吸收,学识的构成,能力的培养和运用来说,作用是甚微的。精读多思,百思求解,扎扎实实,永远是学习的精髓。
语文学习,坚持精读和泛读结合,对于名篇名作,在阅读中求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在熟读中积累知识,吸取名作精华,在诵读和玩味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在精读中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在读写结合,学以致用中培养能力。
背诵,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至今还有其积极意义,但也必须清楚一点,就是背诵对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并不是唯一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且要注意把它与当今的学习特点结合起来,发扬光大,推陈出新,才能给这古老的教学方法赋予新的意义。
(责编 覃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