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装配式建筑是指在施工工地现场预制装配的构件而成的建筑,具有绿色环保、缩短施工工期等优点,在我国大力发展建筑业的形势的大背景下,装配式建筑已然成为建筑业发展的重要一部分本文从装配式建筑的特点、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及国内外发展史进行对装配式建筑发展前景的分析。
关键词:装配式住宅;发展阻力:发展前景
1引言
從建筑业本身来看,装配式建筑是提升质量和效率的一条好路子;而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来看,装配式建筑也更加绿色,更有利于减少污染、节约资源。
传统建筑工地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尘土飞扬、垃圾满地、叮叮当当”。相较之下,装配式建筑的现场作业则干净安静得多。施工装配机械化程度很高,大大减少了现场的和泥、抹灰、砌墙等湿作业。传统施工的建筑垃圾约为每立方米50-60公斤,而装配式能将其减少80%以上。“此外,还能节水60%、节省木材80%、减少能耗70%,噪音也大为降低。”
从经济发展全局看,发展装配式建筑也有重要意义。“装配式建筑量大面广、产业链条长、产业分支众多。发展它,能够带动部品部件生产企业、专用设备制造企业、物流产业、信息产业等新的市场需求,有利于促进产业再造和增加就业,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文林峰表示。
为何难推广,技术有待完善,每平方米成本高出约100元-200兀。
在国际上,装配式建筑被视为建造业的重大变革,早已被发达国家广泛采用。但在我国,它的推广却非顺风顺水——其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至今仍不足5%,并且多运用在体育馆等公共建筑中。
2装配式住宅受阻因素分析
这其中,确实有技术不够成熟的原因。
目前,我国已建成的钢结构住宅的主体结构问题不大,但也表现出墙面开裂、板材拼接缝隙不均、隔音效果不佳、保温隔热效果差等缺点。一些建筑实施单位缺乏经验,技术水平低下、管理不到位,造成工程质量还比不上传统建筑。拆分方案不合理,会造成土建造价上升30%;构件吊装时,各工种配合不好,轻则费时返工、重则会造成伤亡。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对此表示乐观。技术问题可以通过反复试验来完善。从2014年起,在满足现有标准的基础上进行钢结构住宅的技术攻关,到目前为止,已经攻克了防火、防腐、隔音等难题,比起传统建造的水平,装配式建筑的水平只会更高。
相较技术上的缺陷,成本因素对于装配式建筑推广的制约显得更为明显,也更亟待化解。
一般来说,在组装阶段,装配式住宅在人力、工期、装修等方面均可节约成本,唯独在预制构件上成本更高。预制混凝土结构与传统现浇对比,按照预制率不同,每平方米的单价要增加100:~--200元不等。高出的部分在京沪等特大城市的建房成本中微不足道,但在大中城市的建筑业中却是个不小的数目。
成本上的劣势,很大程度上是由项目规模小造成的。像在生产预制混凝土构件时,模具成本占了很~--块,工程量小了,它摊到每个构件中的成本势必就会走高。在规模比较小时,装配式建筑比常规方式略贵一些。当工程量达到一定规模、企业有规范科学有序的管理、有一支比较娴熟的职工队伍后,完全能够降低成本。
3装配式住宅发展前景分析
政策扶持将逐步化解成本难题,外界环境有待再优化,规模小导致成本高,成本高又反过来限制规模扩大。不让装配式住宅陷入发展“死循环”,还需政府伸手拉一把,“市场需求激活了,项目多了,成本难题就能迎刃而解,优势也会更明显,装配式住宅才能更快走上良性轨道。否则,多数企业还会继续观望。从“恶性循环”到“良性轨道”,不可或缺的是政策外力。事实上,在国务院文件出台之前,近年来已有不少省市出于环保、节能、推进建筑方式变革等目的出台了激励扶持政策。
有些是“硬杠杠”。比如上海市提出,从2016年起,外环线以内新建民用建筑应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外环线以外超过50%;又如南京市在今年6月一次地块出让中,也对装配式建筑面积的比例和建筑的预制装配率提出明确要求。
有些则是“真金白银”。在北京,满足相关条件的住宅产业化项目可获不超3%的规划建筑面积奖励。在上海,一定政策期限內,总建筑面积在3万平方米以上的装配式住宅项目,预制装配率达到40%及以上的,每平方米可获补贴100元,单个项目最高补贴1000万元。
4结论
一项新事物的快速成长,需要自身“本领过硬”、政策“保驾护航”,还需要市场主体“相互提携”。记者调查中发现,对处于起步阶段的装配式建筑而言,产业链不成熟、标准不健全等带来的“烦恼”同样亟待解决。
类似的“烦恼”还有不少。前几年,就有钢结构企业在做装配式住宅时,脱离了现行建筑标准,导致建好之后也没能验收。此外,由于具备能力的企业在行业中属于少数,其在话语权上也往往处于弱势。有企业反映,做不了装配式的企业自然会千方百计劝开发商,还有企业表示,装配式住宅若能做到精装修,比如统一安装壁纸、飘窗、橱柜等,完全能把结构件上高出的成本给“抹平”,但作为建筑行业的“闯入者”,还要在装修行业分一杯羹,可谓难上加难。
关键词:装配式住宅;发展阻力:发展前景
1引言
從建筑业本身来看,装配式建筑是提升质量和效率的一条好路子;而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来看,装配式建筑也更加绿色,更有利于减少污染、节约资源。
传统建筑工地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尘土飞扬、垃圾满地、叮叮当当”。相较之下,装配式建筑的现场作业则干净安静得多。施工装配机械化程度很高,大大减少了现场的和泥、抹灰、砌墙等湿作业。传统施工的建筑垃圾约为每立方米50-60公斤,而装配式能将其减少80%以上。“此外,还能节水60%、节省木材80%、减少能耗70%,噪音也大为降低。”
从经济发展全局看,发展装配式建筑也有重要意义。“装配式建筑量大面广、产业链条长、产业分支众多。发展它,能够带动部品部件生产企业、专用设备制造企业、物流产业、信息产业等新的市场需求,有利于促进产业再造和增加就业,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文林峰表示。
为何难推广,技术有待完善,每平方米成本高出约100元-200兀。
在国际上,装配式建筑被视为建造业的重大变革,早已被发达国家广泛采用。但在我国,它的推广却非顺风顺水——其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至今仍不足5%,并且多运用在体育馆等公共建筑中。
2装配式住宅受阻因素分析
这其中,确实有技术不够成熟的原因。
目前,我国已建成的钢结构住宅的主体结构问题不大,但也表现出墙面开裂、板材拼接缝隙不均、隔音效果不佳、保温隔热效果差等缺点。一些建筑实施单位缺乏经验,技术水平低下、管理不到位,造成工程质量还比不上传统建筑。拆分方案不合理,会造成土建造价上升30%;构件吊装时,各工种配合不好,轻则费时返工、重则会造成伤亡。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对此表示乐观。技术问题可以通过反复试验来完善。从2014年起,在满足现有标准的基础上进行钢结构住宅的技术攻关,到目前为止,已经攻克了防火、防腐、隔音等难题,比起传统建造的水平,装配式建筑的水平只会更高。
相较技术上的缺陷,成本因素对于装配式建筑推广的制约显得更为明显,也更亟待化解。
一般来说,在组装阶段,装配式住宅在人力、工期、装修等方面均可节约成本,唯独在预制构件上成本更高。预制混凝土结构与传统现浇对比,按照预制率不同,每平方米的单价要增加100:~--200元不等。高出的部分在京沪等特大城市的建房成本中微不足道,但在大中城市的建筑业中却是个不小的数目。
成本上的劣势,很大程度上是由项目规模小造成的。像在生产预制混凝土构件时,模具成本占了很~--块,工程量小了,它摊到每个构件中的成本势必就会走高。在规模比较小时,装配式建筑比常规方式略贵一些。当工程量达到一定规模、企业有规范科学有序的管理、有一支比较娴熟的职工队伍后,完全能够降低成本。
3装配式住宅发展前景分析
政策扶持将逐步化解成本难题,外界环境有待再优化,规模小导致成本高,成本高又反过来限制规模扩大。不让装配式住宅陷入发展“死循环”,还需政府伸手拉一把,“市场需求激活了,项目多了,成本难题就能迎刃而解,优势也会更明显,装配式住宅才能更快走上良性轨道。否则,多数企业还会继续观望。从“恶性循环”到“良性轨道”,不可或缺的是政策外力。事实上,在国务院文件出台之前,近年来已有不少省市出于环保、节能、推进建筑方式变革等目的出台了激励扶持政策。
有些是“硬杠杠”。比如上海市提出,从2016年起,外环线以内新建民用建筑应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外环线以外超过50%;又如南京市在今年6月一次地块出让中,也对装配式建筑面积的比例和建筑的预制装配率提出明确要求。
有些则是“真金白银”。在北京,满足相关条件的住宅产业化项目可获不超3%的规划建筑面积奖励。在上海,一定政策期限內,总建筑面积在3万平方米以上的装配式住宅项目,预制装配率达到40%及以上的,每平方米可获补贴100元,单个项目最高补贴1000万元。
4结论
一项新事物的快速成长,需要自身“本领过硬”、政策“保驾护航”,还需要市场主体“相互提携”。记者调查中发现,对处于起步阶段的装配式建筑而言,产业链不成熟、标准不健全等带来的“烦恼”同样亟待解决。
类似的“烦恼”还有不少。前几年,就有钢结构企业在做装配式住宅时,脱离了现行建筑标准,导致建好之后也没能验收。此外,由于具备能力的企业在行业中属于少数,其在话语权上也往往处于弱势。有企业反映,做不了装配式的企业自然会千方百计劝开发商,还有企业表示,装配式住宅若能做到精装修,比如统一安装壁纸、飘窗、橱柜等,完全能把结构件上高出的成本给“抹平”,但作为建筑行业的“闯入者”,还要在装修行业分一杯羹,可谓难上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