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要50万

来源 :今古传奇·故事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ou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城市发展的需要,市政府决定将市郊的平桥等三个村整体拆迁。此外,为了拉动房地产开发,还决定拆迁户实行货币安置,并最终定下了每人180万的标准。
  可是卢惠良家拆迁安置费却比别家更多,卢家除了像别家那样外,还多了一个人,那就是卢惠良的父亲卢锡昌。卢锡昌今年93岁了,按政策,他也能分到180万。
  面对如此大的一笔巨款,一家人就筹划开了。卢惠良夫妇俩打算将这笔钱的绝大部分都用来买房子,除了自己住的都拿来出租,这样夫妇俩的晚年生活也有保障了。但儿子准备拿钱去投资办企业。
  但就是没人去问问卢锡昌有什么想法。在他们看来,卢锡昌都已经是半截入土的人了,生命的最后一两年能过上好日子就已经很有福了,他还有什么想法?可就在这时,卢锡昌说:“房子我也不准备住了,我的那一份我想自己作主。”这一说,全家人都呆住了。
  过了半晌,卢惠良气呼呼地说:“爸,你又想折腾什么?难道你还嫌害得我们不够吗?”
  原来卢锡昌当年加入过国民党军队,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因为不愿意打内战,逃离国军回到了家乡。解放以后,卢锡昌由于参加国军的这段经历,被定性为反革命分子,家人也受到牵连。这让卢惠良对父亲有一肚子怨气,尤其是卢锡昌年老体衰基本失去劳动能力之后,更是把他当成了累赘,直到卢惠良的儿媳妇王慧书进门以后。
  王慧书大学毕业,也比较关心时势。她了解到有一批人正在为国民党抗战老兵奔走呼号,认为他们也是民族英雄。王慧书对此也很支持。当她得知卢锡昌在云南中缅边境和日寇打过仗后,就觉得爷爷不应该受到不公正待遇。在她多次上访后,有关部门终于为卢锡昌补颁了抗战胜利勋章,民政局也每月向他发放了生活费。这么一来,卢锡昌和家人的矛盾没以前那么尖锐了。但民政局发放的生活费毕竟少得可怜,因而他在家里仍然没什么地位,现在听说他竟然要分钱,也难怪卢惠良要暴跳如雷了。
  然而,卢锡昌铁了心地说:“既然如此,我那一份拆迁安置费中我只要50万,其他的都给你们,算是这些年来我亏欠你们的补偿。”但卢惠良还是很生气,他正要再次表态反对,却被王慧书止住了。王慧书毕竟比卢惠良更细心,她觉得卢锡昌突然需要50万必定有他的原因。后来,她从卢锡昌的口中得知了事情的真相。
  卢锡昌在抗战时,和一位云南籍的士兵米世忠成了好朋友。一次,他们所在的部队奉命护送一支运输队,在一个土坡上和日军交了火。当时日军动用了飞机轰炸,卢锡昌藏身的掩体被炸塌了,把他埋在了下面。而这时,地面的战斗又打响了,他们的部队经过浴血奋战,击退了日军的疯狂进攻,完成了护送任务,并接到了立刻转移的命令。部队开走了,但米世忠却悄悄地留了下来。要知道留下来是很危险的,因为日军随时有可能再次反扑。可是米世忠不肯抛下自己的战友,就冒着生命危险奋力扒开坍塌的掩体,救出了卢锡昌。
  之后,米世忠将受伤的卢锡昌背到一户山民家里,精心调理卢锡昌直到完全恢复。这时,他们已经不能回部队去了,因为他们如果回去,就会被当作逃兵抓起来。又过了段时间,抗战胜利了,他们就各自回了家乡。卢锡昌就对外宣称,他是不愿意打内战才逃回来的。
  再后来,卢锡昌的人生转入了低谷,他知道米世忠和他的情况一样。他有心想要帮米世忠一把,以报他的救命之恩,但这么多年来他自身难保,报恩的念头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卢锡昌原以为这辈子这恩已报不了了,没想到90多岁了,还能因拆迁房子而拿到这么一笔巨款,所以他决定,拿50萬到云南去找米世忠。他也不准备再回来了,以后就和米世忠葬在一起。
  听了卢锡昌的叙述,一家人都陷入了沉默。卢惠良在暗暗自责,他竟然不知道父亲有这样难忘的经历。最先开口的还是王慧书,她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更何况是救命之恩。我支持爷爷的决定。但爷爷年纪大了,一个人长途跋涉我们也不放心,所以我准备陪爷爷一起去云南。”到了这时,已经没有人再反对了。
  由于有地址,所以找到米世忠的家乡并没费太多周折,但接待他们的却是米世忠的子女,米世忠已在几年前去世了。卢锡昌得知这一噩耗,不顾旅途劳累,当即就要去祭拜战友。在米世忠的坟头,卢锡昌老泪纵横地说:“世忠,我来迟了。但既然来了,我就不走了。我要天天陪着你,以后咱哥俩就葬在一起。”在场之人无不动容。
  从米世忠的墓地回来后,卢锡昌就要把带来的50万交给米世忠的家人。可是米世忠的家人却不肯接受这笔钱,他们说,米世忠在世时经常提起卢锡昌,但只说他们是最好的朋友,却从来没提起过他救过卢锡昌的命。卢锡昌说的那段经历他们也是第一次听到。这就说明米世忠根本就没想要卢锡昌报什么恩。再说了,米世忠这么多年来所经历的人生曲折,作为子孙的他们感受深刻,而卢锡昌的情况和米世忠几乎一样,因而也必定遭遇了不少挫折和磨难,现在有了这么大一笔拆迁补偿款,正好过几年幸福富足的晚年生活,所以这笔钱他们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双方意见争执不下。这时,王慧书提议,不如请村委会来拿个主意。
  过了没多久,村支书和村主任都来了。村干部听了事情的经过后虽然都很感动,但他们也很为难,因为赠予和接受也是卢、米两家之间的私事,他们不方便表态。
  就在这时,王慧书说:“我有个建议,不如用这50万在村里建个养老院,让我爷爷和村里的孤寡老人在里面安享晚年。”对这个提议,村干部非常赞成,并当场决定,养老院由米家经营。由村里给予津贴,这样既了却了卢锡昌的心愿,也使米世忠的后人得到了实惠。其实这个方案王慧书早就想到了,她之所以要请村委会的人来,就是因为有了村委会的支持,养老院才能正规化,也才能办得长久。
  等所有的事都安排落实后,王慧书也要回去了,临行前,她悄悄问卢锡昌:“爷爷,你那个救命之恩的事是杜撰出来的吧?”
  卢锡昌一惊,愕然问道:“你是怎么知道的?”王慧书笑着说:“这么大的事,你却从未向家里人提起过,这已经很不正常了。对米爷爷来说,救人本是好事,也并不是非保密不可,所以我推测出你说的是个故事。不过爷爷请放心,我理解你对战友的一片情义。我不会对任何人说的。”听了王慧书的话,卢锡昌的表情先是尴尬,继而便露出了孩子般灿烂的笑容。
  (责编:邵强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我小时候很乖……我儿子也很乖,你知道吗……”犯人说。  “闭嘴!禁止说话!”副驾坐的法警扭过头凶神恶煞地警告道。  “警官,我都是马上要走黄泉路的人了……说两句不行吗……”犯人不软不硬地回顶道。  法警瞪着他,也许感觉他说得对,转过头不再阻拦。犯人又向身边的孙勇念叨起来,说想念田野里的花香,想念年迈的父母和不会再有依靠的媳妇儿子。“老天爷!求求你再给我一次机会!我知道错了!”说到最后,这名杀人犯号
期刊
周涛是公安局刑警,这天在街上值勤时,抓到了正在行窃的小偷王四。王四是本市有名的惯偷,擅长都市“游击战”,作案无数。  公安审讯王四,顺藤摸瓜找到了他居住的窝点,搜出了巨款。据王四交代,这笔钱是不久前撬门入室偷的,因为钱太多,一时没花完。  偷了这么多钱,本可逍遥快活,但王四偷惯了,无事闲逛,一时手痒,没想到竟然阴沟里翻了船。  警方审案觉得意外,谁家丢了这么多钱,竟不来公安报案?这事有些蹊跷!  
期刊
监狱长雷切尔看着眼前这个叫哈利的满脸稚气的男孩,感到十分惋惜。哈利参与了一起针对外国游客的抢劫,但他们刚动手就被巡逻的警察抓了个正着,奇怪的是,哈利没有像同伙一样逃走,反而束手就擒,嘴里嚷着:“你们抓我吧,判我几年才好呢!”  果然,哈利如愿以偿被判了5年的刑期,转到雷切尔这里。  “监狱长,您能让我在3号监区服刑吗?”哈利哀求说。  还是第一次有罪犯向他要求选择监区服刑,雷切尔眉头一皱说:“为什
期刊
真倒霉!王经理刚和女儿琳琳从手机卖场走出来,就发现自己的“法拉利”被刮了个大口子。说实在的,有找肇事者的时间,王经理不知道能赚多少钱。所以,保险公司出完现场,王经理便匆匆忙忙地离开了。  可琳琳没走,她是市电视台的记者。刮了车,不赔付也罢,总得有个说法吧?琳琳刚要去查监控,却被一位花甲老人拦住了去路。  老人说:“我知道这事是谁干的,还知道他在哪里上班……”琳琳瞅了老人一眼,这人长得慈眉善目,应该
期刊
1.消失的女主播  刘警官抬头望向眼前的大厦,对身边的实习女警员王小勤说:“就是这里,很快你就能见到VEONE创投公司的老板黎原了。”  VEONE创投位于大厦顶楼。两人走进黎原的办公室,只见黎原正坐在办公桌后面画一幅装饰设计图,对他俩视若不见。刘警官掏出随身带的酒壶,抿一口烧酒,黎原闻到酒味,鼻子抽了抽,从他手中抢过来啜了一口:“老刘头,你又来烦我。”二人显然很熟。    “你有麻烦了。”刘警官
期刊
阿岁是精明的生意人,虽说他生意做得不错,却经常要为了谈业务,给人“装孙子”。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别人也给他装一回孙子。  这天,阿岁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广告,说有一家公司以帮人圆梦为业务,能够帮助客户成为他们想成为的人。其中一款以热播剧《人民的名义》里主人公侯亮平为原型的“反贪局长”套餐最受欢迎,是圆梦公司的“招牌菜”。  阿岁一看,顿时来劲了。他立马和对方取得了联系,订下了一套“反贪局长”套餐。几天后
期刊
民国年间,皖西朱仙镇有个小伙子叫刘晓地,家贫如洗,但会一门空手抓老鼠的绝技,常年帮人抓老鼠过日子。  一天,刘晓地在抓老鼠时不慎跌落地上,腿部骨折,伤筋动骨三个月。刘晓地在床上躺了两个月后,家里的粮食吃光了,可腿伤未愈,又接不了活儿,急坏了夫妻俩。没办法,只好去借。当时正逢春荒,有余粮的人家实在太少。刘晓地拄着拐杖,夫妻俩一起从早上跑到傍晚,但一粒粮食都未借到。  刘晓地夫妻俩回到家里,望着冰冷的
期刊
熙攘街头,一名妙龄女子拎着坤包走进车中,车辆驶过早市,一辆轿车悄悄滑出慢慢跟上。二号摄像头内,女子在车中边涂口红边开车,轿车在车流中若隐若现。女子驱车一路来到小区,上楼又下来,女子上车,关门,打火,起步,“轰”的一声,车辆突然爆炸变成火团,热浪碎片隔着屏幕四处飞溅,滚滚黑烟遮住天日,好似突然陰了下来。轿车掉头仓皇逃走。  “这名女子是他的情人。”司法人员请官兵看手中资料,资料上的这个高官在本地名声
期刊
雷大石参军不到一年,就违反了部队纪律,要被执行枪决。  雷大石是连队的炊事班班长。那天部队接到上面的紧急战斗任务,必须当夜12点前赶到百里外的历山阻击敌人。连长让炊事班20分钟内做好全连的伙食。雷大石瞅一眼空空的粮袋子,万般无奈之下,只好领着炊事班的两个人到当地埠东村一块叫笔尖地的玉米地里,掰了老乡七分熟的玉米。战士们这才吃了顿饱饭,并在规定时间内赶到了历山,打了胜仗。可是,那笔尖地里的一地玉米是
期刊
搬家时,李滨在一本旧书中发现了一张泛黄的半身照片,是爸爸与一个女人的合影,这个女人和妈妈长得有点像,可这个女人肯定不是妈妈!  这张照片拍摄于1978年,比父母结婚照上的1980年早两年。难道照片上的女人是爸爸的前妻?但爸妈从来没有说过此事,应该不可能。爸爸妈妈有难言之隐?或者这个女人是爸爸年轻时的情人?  李滨突然想起来,他读中学的时候,有天晚自习回家,发现门锁了,他又忘了带钥匙,就去工厂找爸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