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理性视域下人的自由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411574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启蒙运动之后,人们把自由视为重要的价值目标。但是,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人的不自由却是常态。在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基础上,马尔库塞深刻指出发达工业社会中人们受工具理性主义支配、处于不自由状态。因此,对人的不自由状态进行批判性反思以及对如何使人摆脱异化以达到自由境界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有必要性和必然性。
  关键词:自由;异化;工具理性;价值理性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10-0062-02
  從古希腊哲学的逻格斯到黑格尔哲学的“绝对精神”,历代哲学家始终在思考“何为理性”“如何让理性更好地指导生活”等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理性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事物本身的必然性,即事物的合规律性,合必然性;其二是从认识论角度进行阐释,即人们对事物合规律性的认识。由此,在本体论和认识论领域都要遵循理性的思维方式。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人的认识会或多或少偏离正确理性思维。尤其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阶段,人们过分追求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工具理性霸权地位的形成。在工具理性独霸一方的思维方式的支配下,人的发展受到了限制,人的自由难以实现。
  一、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人们通常通过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两个维度来把握理性。价值理性表现为一种“正当性”的问题,即什么样的生活是合乎理性的;工具理性表现为一种“应怎样”的问题,即为过上正当性的生活,人们应该怎么做。
  (一)价值理性
  价值理性等同于人文理性,是人对自身命运的思考。从古希腊哲学开始,哲学家就始终强调理性的重要作用。柏拉图强调通过理性把握理念,他认为人的灵魂由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组成,一个合乎正义的人应当是理性支配其激情和欲望,以此达到灵魂的和谐。价值理性引导主体“做什么”,指导人们努力过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相和谐的社会生活。
  (二)工具理性
  工具理性等同于技术理性,指人们运用语言和技术的能力,在价值观上应该是中立的[1]。工具理性主义兴起于启蒙运动,中世纪“神学”统治遭到颠覆之后,启蒙学者强调人的主体性地位,关注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工业革命之后,理性主义和机器生产密切结合,理性成为唯一的权威。同时,理性也走向其反面,工具理性以准确性、有效性和可计算性为特征来指导人们过一种所谓的“美好”生活,把人作为工具和可计算物来考量。
  人们通常通过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这两个维度来把握理性,它们二者相互借鉴,互为指导,共存于一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二者的平衡发展,避免任何一方霸权地位的形成。
  二、工具理性指导下人的不自由状态
  从笛卡尔开始,理性便向工具理性偏向,康德为理性的奠基者,黑格尔为理性的集大成者。黑格尔时代,亦称为“理性狂妄”的时代。人们过度推崇理性,同时极大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在此条件下,科学与理性联姻,理性成为一种工具,理性主义为科学技术服务。理性沦为压制人的工具,在工具理性主义的指导下,人的自由也遭到否定。对此,马克思和马尔库塞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一)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异化是指人们从事的活动和人的本质相异化。异化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通过观察大工业时代工人的生活状况,指出人的异化状态,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性,意在指导人们逐步摆脱对物的依赖性,追求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马克思最初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异化理论,他从四个角度进行论述。
  1.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相异化
  在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条件下,工人生产产品不是为了使用,而是为了售卖。产品的社会价值高于其使用价值,产品失去其本质特征而变成商品。与此同时,资本家过度要求产品标准化,这使产品无法体现出人的自由品质。工人在生产过程中,逐步与其劳动产品相异化。
  2.劳动过程的异化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本质是雇佣和被雇佣制度。工人在被雇佣过程中人身自由受到限制,工人劳动不是为了个人的全面发展,而仅仅是为了生存。他们并不是在自由状态下进行劳动,而是时时处于资本家的监督之下。其结果是:“劳动的异己性完全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一样逃避劳动。”[2]
  3.人和人关系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和工人地位的对立性,以及产品分配的不均性,直接导致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分工不断细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经济和利益为核心,每个人只把其他人当作工具而不是目的。人只是某种人,而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人与人的关系也不是完全平等的。
  4.人与类本质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类属性,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劳动。但是,在劳动异化的条件下,劳动仅仅变成了谋生的手段,越来越束缚人的自由。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劳动并不是人的本能意愿,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使得每个工人基本上只能掌握某种技能,这并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是否能实现直接体现着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否合理,以此区分了真正的人和异化的人,真正的社会和异化的社会,为劳动者追求自由全面的个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马尔库塞关于人的异化理论
  在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阶段,马尔库塞发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存在一系列矛盾,其中最值得警惕的就是理性与科学技术联姻的问题。统治者利用技术理性工具同化人们的思维方式,技术合理性已经变成政治合理性。这种表面合理性的实质是人受技术控制,人被技术排挤的极大不合理性。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阐述了其异化理论。   1.经济领域的虚假需求
  在马尔库塞看来,在资本主义新阶段,劳动者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受资本家的压迫,而是被科学技术所异化。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资本家为了谋求更大的利润,他们利用大众传播媒介把社会需要移植成个人需要,从而造成一种虚假的需要、虚假的繁荣,而人们真正的需要却被掩盖。而一个人在连自己的真正需要都不知道是什么的情況下,就很难说他是自由的。
  2.政治领域的阶级同化
  马尔库塞认为技术的独特性已经使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对立矛盾基本得到解决,因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同时受技术的支配而趋于同化。同时,人的不自由程度在这种同化社会中得到加强和巩固。发达工业社会中人地位的平等只是表面现象,他们被表面的自由、平等所迷惑,造成人们身为奴隶而不自知的结果。
  3.文化领域的俗化
  马尔库塞认为当前技术合理性的进步使文化失去其否定特征而不断俗化。工具理性的统治使文化失去批判功能,文化艺术处处表达的是对社会的赞美。在这样一种表面一体化的社会中,人们的文艺特征本质在很大程度上遭到了限制,人的自由个性也被限制。
  4.社会领域的虚假幸福
  由于语言、思维、艺术的单向度发展,人们误以为他们是幸福的。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种顺从主义的特征。马尔库塞认为人们普遍的虚假幸福是以人自由的丧失为前提的,虚假幸福感形成于一个简单特权被满足的不自由的社会。
  总之,马尔库塞通过对“单向度的人”的分析来揭示并批判发达工业社会的不合理性,并力图为突破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寻找出路,重建非压抑性文明。
  三、对人的不自由的批判性反思
  启蒙运动之后,对自由价值观念的追求成为当代世界人们的普遍追求。但是关于何为自由,如何追求自由及如何解决当前人的不自由状态,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洛克从天赋人权的角度来谈论自由,他认为人从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的过程中,法律是自由的基础,自由通过法律而得以保障。柏林从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两个角度论述自由,他更强调消极自由的重要性,即个人不受他人、国家或社会控制的自由,这是对国家强制的否定。马克思实践哲学从实践的角度论述自由,他看到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工人和资本家不自由的现状,并指出其根源。他强调阶级斗争,重视革命的作用,主张通过实践追求自由状态。但是,在如今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中,人们认识不到自由的本质,科技统治之下的人们很多时候都处于虚假自由之中。
  关于自由,康德认为一切可回到其自身者,才是自由者。即具有反思能力、否定性思维的个人才可能是自由的人。有自由的自我不是因为有感觉,也不仅仅是因为有理性,而是因为人能自我否定。无论是马克思所观察的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异化的人,还是马尔库塞所看到的受工具理性控制而异化的人,都是无法在社会中自我否定的人,在本质上都是不自由的人。
  对于如何消解异化。马克思主张劳动者通过无产阶级革命,解放无产者和资产者,进而解放全人类,实现所有人的自由发展。马尔库塞试图通过“唤醒主体”,恢复人的完整性,重塑丰富的、超越的、自由的人,为人性寻找一条回返之路。他们两个人都对现代人的生存状态表示深切关怀,对现代性文明加以反思,提倡在唤醒人们在追求物质满足时注重精神需求的满足,关注人与自我、他人、社会的和谐。
  笔者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在当今时代条件下难以在短期内实现,而一味否定科学技术也并不合理。人们应当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结合起来,用价值理性指导人们“求善”,同时用工具理性指导人们“求真”。“求善”与“求真”相结合才能使人逐步摆脱异化状态。与此同时,整个社会要注重从道德、制度层面来控制科学技术的发展,只有如此,才不至于使工具理性走向极端,才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建构。
  参考文献:
  [1]胡慧华.价值理性的重建及其当代意义[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
其他文献
摘 要:增强西藏高校大学生党员的“四个自信”是西藏各族人民赢得伟大斗争的必然要求,是西藏高校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是西藏各族人民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西藏篇章的必然要求。本文以西藏农牧学院为例,随机抽取100名本专科大学生党员展开此次调查。通过调查可知,当前西藏高校大学生党员的“四个自信”度较高,但也存在部分大学生党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方面认知模糊和认知偏差等问
期刊
摘 要:“微课”的出现顺应了信息化时代高校课程教学的真实需求,推动着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当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微课”的应用,有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科学转化,促进教学内容优化与提升,推动教育教学方式改革与创新,不断建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新模式等,这些都对当前增强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获得感产生着积极影响。  关键词: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
期刊
摘 要:青年是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青年一代的政治信仰教育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教育思想。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教育思想所蕴含的青年政治信仰教育价值,为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开展青年政治信仰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政治信仰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
期刊
摘 要: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遵循,推进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与对外开放的重大使命。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实践成果显著,包括校企协同“走出去”模式、产教协同联盟模式、边境职业教育联盟模式、校际合作“鲁班工坊”模式等。要积极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发展路径:包括统筹规划,多方联动;突出重点,务求实效;明确路径,整体推进
期刊
摘 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内涵丰富,对于我们具有意义重大。它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唯物史观,我们应该深刻学习其内涵。本文通过背景介绍,对旧唯物主义批判来论证第三条的科学内涵,进而指出它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的启示。  关键词:提纲;旧唯物主义;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10-0031-02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期刊
摘 要: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政治观念和方法,被罗尔斯在其《政治自由主义》中称之为“政治建构主义”,用作解释他的正义理论。而柯亨则在《拯救正义与平等》中,集中批判了这种社会正义的建构主义。社会正义的建构主义试图在原初状态下建构出正义原则,柯亨认为无论是建构的方法还是关于正义原则的解释,都存在着许多问题。柯亨对罗尔斯为代表的社会正义的建构主义的批判主要从正义的特殊性、首要性以及受环境的影响等几个层面展开。
期刊
摘 要:高职学报为学校的发展和学术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是职业教育专业与课程建设的主要媒介之一,因此高职学报的发展状况及其发展方向就有着重要意义。当前,虽然大部分高职学报发展状况稳定,但却面临着对新技术重视程度不够、稿源质量普遍不高、编辑学术底蕴不深等尴尬问题。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学术期刊的出版已经进入数字化变革的关键时期,这对于高职学报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新媒体环境为学报的发展提供了更丰富
期刊
摘 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系统地阐述机器与大工业的关系,从机器取代劳动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缩减必要劳动时间的发展路线,阐明人类进入“自由人联合体”社会的现实可能性,为我们理解人工智能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内在关系提供一种新的理论研究路径。基于人类劳动的解放,人工智能促进人机融合,变革社会生产模式,使人的劳动回归到“自由自觉”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增加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且人工智能为人类走向“自由人联
期刊
摘 要:MOOC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很好地体现ISEC项目的教学理念。文章通过分析ISEC项目通识课程《西方文明史》的课程定位、反思传统教学模式、尝试加入MOOC元素以及对MOOC混合教学模式的探讨,达到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ISEC;MOOC;《西方文明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7-0143-02  基于“將世界上最
期刊
摘 要:二审生效刑事判决、裁定审查工作是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之一,其程序的后置性能够更好地反向审视一审公诉、审判及二审审判中存在的问题,其较大的数据量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检、法机关的办案规律和问题。通过优化二审刑事生效判决、裁定的审查工作,可以提升检、法机关的刑事案件办理能力,提升司法规范化水平,达成对刑事案件更为公正、公平的处理。  关键词:二审生效刑事判决、裁定;刑事审判监督;二审程序;公诉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