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现就以下两个方面来谈谈笔者的做法。
一、精选教学内容,突出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首要的问题是“教什么”。在“教什么”的确定上很容易出问题。比如,把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等同起来,以为教材上的东西就是教学内容,其实这是不对的。如果教材没有经过深度加工,没有经过二度开发,就不能成为教学内容。而教师加工、开发教材的基本前提就是要仔细解读课文,确定教学内容。
面对一篇新课文,确定教什么,这需要教师的功力。需要处理好“长文短教”的问题。“长文短教”关键在于改变思路,由“教课文”转变为“用课文教”,要做到目标集中,不四面出击;内容简练,不面面俱到;过程简化,不叠床加屋;训练夯实,不浮光掠影。要像犁地一样犁过去,而不是滑过去。
例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如果全文讲完,内容较多,很多语言文字训练点不到位;如果只讲“树”的部分,课堂不完整,鸟的天堂没有鸟,又怎能称得上是“鸟的天堂”?深也不是,浅也不是。如何将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语文教学,在短短的四十分钟的课堂上巧妙地体现?笔者抓了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上,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卧在水面上一样。”
师:一个“卧”字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卧佛。很安详。
师:多么生动、巧妙的一个“卧”字啊,她静卧在水的中央,独立成一个小岛,是多么安详、优雅、自然,宛如一个隔离尘世的人间天堂啊,所以作者这样感慨——
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本文的“卧”字的处理,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具。不经意间,榕树已经被赋予了某种人格,这种人格,是传承数千年的民族文化的深刻启示和彰显。是的,谁能怀疑大自然的钟灵毓秀,谁能辩驳天地间的物华天宝?一个安详如老人,内敛如僧人,自在如仙人,优雅如美人的形象,在师生的自由对话中呼之欲出。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第二个方面:“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师:那究竟是什么在“颤动”?
生:是躲在树叶中的鸟在动。
师:哦,那是飞倦的小鸟们归巢了,躲在茂密的叶丛中。看不见躲在树上的小鸟,但是作者却感觉到了“生命在颤动”,所以作者——
生:因为这样的生命力很顽强,好象每一刻都有新的叶子在生长出来。
师:这是无法抗拒的生命力,它的每一片绿叶上都涌动着新的生命。所以——
生:树叶太绿了,在阳光的映照下,闪耀着动人的光彩。
师:那翠绿的颜色,绿得鲜亮,绿得发光,看久了,似乎感到绿叶上的点点光斑像是一些可爱的小精灵在舞蹈,所以——
师:这是树叶在颤动,是生命在颤动,分明也是作者的心在颤动,所以他情不自禁地赞叹——
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也是我们的心在赞叹——
二、合理的设计,提高教学实效
同样一篇课文,可以有不同的设计,它和自身的文化底蕴密切相关。有人问孙菘舟说:“为什么你能设计出这么好的课,我却不能?”看看孙菘舟是怎样设计《长城》一课的。
开课,充满激情地朗读世界各国元首给长城的题词:
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游览长城以后,留下了这样的题词:“我到过世界上的许多地方,中国的万里长城是最美的!”西班牙首相阿斯纳尔游览长城以后,留下了这样的题词:“对于凝聚着中国千年文明、智慧和力量的长城,我深表敬佩。”美国总统克林顿游览长城以后,留下了这样的题词:“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由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听完这些国家元首的题词,你有些什么感觉?
(生:自豪,兴奋,骄傲。)
课终,鼓励学生为长城题词。
师:面对着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请把你的话写下来,那就是你献给长城的题词。
片段:“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生读。(平淡)
师:你们知道建造长城的年代,是怎样的一个年代?
生:落后。人们生活饥寒交迫,战争时常发生,有的全家人都死了。
师:是呀,长城就建在这样科技落后,百姓贫穷,战争经常发生的年代,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用他们的双手,用他们的血汗,用他们的智慧,建造了这伟大的万里长城,想到这些,你应该怎样读这段话。
生读。
师:在这些千千万万的劳动者中,你仿佛看到了谁?
生:孟姜女的丈夫。
生:背着重重条石的老人,一步一步地往上攀爬。
生:面黄肌瘦的小孩,累得倒在了地上。
生再读。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一、精选教学内容,突出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首要的问题是“教什么”。在“教什么”的确定上很容易出问题。比如,把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等同起来,以为教材上的东西就是教学内容,其实这是不对的。如果教材没有经过深度加工,没有经过二度开发,就不能成为教学内容。而教师加工、开发教材的基本前提就是要仔细解读课文,确定教学内容。
面对一篇新课文,确定教什么,这需要教师的功力。需要处理好“长文短教”的问题。“长文短教”关键在于改变思路,由“教课文”转变为“用课文教”,要做到目标集中,不四面出击;内容简练,不面面俱到;过程简化,不叠床加屋;训练夯实,不浮光掠影。要像犁地一样犁过去,而不是滑过去。
例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如果全文讲完,内容较多,很多语言文字训练点不到位;如果只讲“树”的部分,课堂不完整,鸟的天堂没有鸟,又怎能称得上是“鸟的天堂”?深也不是,浅也不是。如何将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语文教学,在短短的四十分钟的课堂上巧妙地体现?笔者抓了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上,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卧在水面上一样。”
师:一个“卧”字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卧佛。很安详。
师:多么生动、巧妙的一个“卧”字啊,她静卧在水的中央,独立成一个小岛,是多么安详、优雅、自然,宛如一个隔离尘世的人间天堂啊,所以作者这样感慨——
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本文的“卧”字的处理,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具。不经意间,榕树已经被赋予了某种人格,这种人格,是传承数千年的民族文化的深刻启示和彰显。是的,谁能怀疑大自然的钟灵毓秀,谁能辩驳天地间的物华天宝?一个安详如老人,内敛如僧人,自在如仙人,优雅如美人的形象,在师生的自由对话中呼之欲出。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第二个方面:“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师:那究竟是什么在“颤动”?
生:是躲在树叶中的鸟在动。
师:哦,那是飞倦的小鸟们归巢了,躲在茂密的叶丛中。看不见躲在树上的小鸟,但是作者却感觉到了“生命在颤动”,所以作者——
生:因为这样的生命力很顽强,好象每一刻都有新的叶子在生长出来。
师:这是无法抗拒的生命力,它的每一片绿叶上都涌动着新的生命。所以——
生:树叶太绿了,在阳光的映照下,闪耀着动人的光彩。
师:那翠绿的颜色,绿得鲜亮,绿得发光,看久了,似乎感到绿叶上的点点光斑像是一些可爱的小精灵在舞蹈,所以——
师:这是树叶在颤动,是生命在颤动,分明也是作者的心在颤动,所以他情不自禁地赞叹——
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也是我们的心在赞叹——
二、合理的设计,提高教学实效
同样一篇课文,可以有不同的设计,它和自身的文化底蕴密切相关。有人问孙菘舟说:“为什么你能设计出这么好的课,我却不能?”看看孙菘舟是怎样设计《长城》一课的。
开课,充满激情地朗读世界各国元首给长城的题词:
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游览长城以后,留下了这样的题词:“我到过世界上的许多地方,中国的万里长城是最美的!”西班牙首相阿斯纳尔游览长城以后,留下了这样的题词:“对于凝聚着中国千年文明、智慧和力量的长城,我深表敬佩。”美国总统克林顿游览长城以后,留下了这样的题词:“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由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听完这些国家元首的题词,你有些什么感觉?
(生:自豪,兴奋,骄傲。)
课终,鼓励学生为长城题词。
师:面对着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请把你的话写下来,那就是你献给长城的题词。
片段:“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生读。(平淡)
师:你们知道建造长城的年代,是怎样的一个年代?
生:落后。人们生活饥寒交迫,战争时常发生,有的全家人都死了。
师:是呀,长城就建在这样科技落后,百姓贫穷,战争经常发生的年代,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用他们的双手,用他们的血汗,用他们的智慧,建造了这伟大的万里长城,想到这些,你应该怎样读这段话。
生读。
师:在这些千千万万的劳动者中,你仿佛看到了谁?
生:孟姜女的丈夫。
生:背着重重条石的老人,一步一步地往上攀爬。
生:面黄肌瘦的小孩,累得倒在了地上。
生再读。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