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教师“生命在场”的中职语文课堂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150131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职语文课堂存在“唯权威式”、“机械重复”、“无视学生”、“春蚕蜡炬”的“生命不在场”教学现象。呼唤教师“生命在场”的中职语文课堂的声音越来越强烈。独立思考,构建主体课堂;“教学做合一”,构建灵动课堂;以学定教,构建温暖课堂;教师第一,构建成长课堂等是形成体现教师生命的存在与发展、呈现教师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生命在场”课堂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教师;语文课堂;“生命在场”呼唤;中职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1-0042-04
  近年来,随着对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价值的重新认识和正确定位,关注中职语文课堂的人越来越多,呼唤教师“生命在场”[1]的中职语文课堂的声音也越来越强烈。
  纵观这些年来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师生命“不在场”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一是“唯权威式”的教学。许多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常常被专家、领导、教参等“权威”拘囿,唯“权威”是从。至于“‘权威们’为什么这样说”“这样说到底对不对”“是否适合‘我’的课堂、‘我’的学生”等问题很少去思考。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师只是一个“传声筒”,或是他人言说的“同声翻译”,照本宣科,见“本”不见“人”,“人在场”了,教师的生命、心灵却“不在场”。二是“机械重复”的教学。2011年秋季,江苏省职业学校语文新教材投入使用。许多教师哀叹连连,为什么呢?因为新教材新篇目多,以往一套教案连用几年的状况无法持续。这种“以不变应万变”“机械重复”靠吃“老本”教学的教师不在少数。他们在语文课堂上,只是充当了一台复印机,鲜活的生命在不断复写中逐渐褪色。三是“无视学生”的教学。罔顾学生的内心需求,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满堂灌”“填鸭式”,强硬的命令、生硬的说教、僵硬的指导,把活的语文教成死的知识点是这种教学的特征。这些教师自以为在语文课上“拿得住”学生、自己的教学生命蓬勃又灿烂,殊不知,他们的生命在学生心里早已没了位置。四是“春蚕蜡炬”的教学。“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用来歌诵教师的奉献精神是不错的,但作为教师为争当“春蚕”“蜡炬”而吐丝而死、烧成灰烬却大可不必。试问一个不能关注、尊重自己生命的教师,如何能引领学生对生命的关注和珍重?我们的教育是否必须以牺牲、毁灭教师的生命才能换来学生的成长?学生成长的同时教师也在成长,学生在教育中生命焕发,教师的生命也在焕发,这难道不是我们所期待的吗?
  教师如果没有教学中“心灵在场”的感受,没有教育中“生命在场”的体验,就会变得慵懒、麻木、平庸和琐屑;变得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得过且过。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今天,我们呼唤教师“生命在场”,我们需要教师“生命在场”。教师与教育的“零距离”是以“生命”的方式存在于教育的场域中的,教育永远是教师“生命的家”。据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中职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上追求“生命在场”,以就教于方家。
  一、独立思考,构建主体课堂
  上海特级教师于漪有著名的“一课三备”:一备,不使用任何参考资料,凭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写好一案;二备,通读大量的教辅资料后,在一案的基础上形成上课教案;三备,课后根据课堂实际调整教学策略、知识的重难点、教学的方法形成三案。这启迪我们改变“唯权威式”的教学。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无数可供参考的“权威”资料,照搬照用这些资料易如反掌。可是,在用这些资料前,我们是不是应该先确定“自己”的独特地位?这些学生,是“我”的学生,这个课堂是“我”的课堂,而“我”对教材也因此有“我”的理解与处理。要不唯权威,首先要学会独立思考,通过钻研文本形成自己的思考与理解,结合学情形成初步的教学设计。然后,广泛而深入地阅读“权威”资料后,“或拿来,或使用,或存放”,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二次设计,二次设计的过程,依然离不开“独立”思考。只有这样,当我们走上讲台开展教学时,我们才可能成为课堂的主体之一,而非“传声筒”“同声翻译”。此时,我们的生命在课堂才是存在的,焕发光彩的。
  以教学语文新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千古流芳一诗心》为例,教学时,可以抓住不同诗歌的特点一首诗一首诗地教下去,每首诗都有许多现成的参考资料,“照本宣科”也许并不费劲。但当我们认真研读这一单元四首必学诗歌,研究学生实际情况后,来设计教学,或许效果更为明显。也许会生出一些只属于“我”个人的教学思考,如将四首必学诗歌对应人生的四个不同阶段,四位诗人的人生感悟体现四种不同的人生状态。(详见表1)
  这样,学生在赏析诗歌时,除感知美妙绝伦的艺术特色,领略多姿多彩的诗歌风格,体会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外,也许能引发自己对人生的思考,也许能激发他们提高审美情趣。
  而在学习方法和对学生鉴赏诗歌能力的培养上,此单元可作如下安排。(详见表2)
  从教师带着学到自己学,从会赏析一句自己感兴趣的诗到会赏析一首诗,从个人单独学到小组合作学,层层推进。这样的处理,必须建立在教师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而这样的课堂,便是教师自己独一无二的“主体”课堂,是教师“生命在场”的课堂。
  二、“教学合一”,构建灵动课堂
  “教学合一”的思想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一般意义上说,它包含两层意思,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与教师本人的“学”。[2]这里我们重点谈的是后者。张荣伟先生在《论“教”与“学”的五种关系类型》中指出,“关于教师的‘教’和本人的‘学’的统一问题”目前的观点是“教师不仅是‘教者’,更应是‘学者’。因为‘名师出高徒’‘师不强弟子弱’。只有为学生、为教学而手不释卷的教师,才能在自我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进步。相反,长期只教不学‘吃老本’的教师,必然江郎才尽而只能老生常谈、重复自己”。[3]
  要追求教师“生命在场”的语文教学课堂,就需要教师做到自己的“教”与“学”的统一。   以教学《警察与赞美诗》为例,重复自己的教师,对苏比的六次入狱而做的努力所反映的美国社会的现状的分析是这样的:小说通过写苏比为进监狱的六次“努力”的过程与结果,从不同角度充分展示了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等级分明和“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现实,强烈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
  但是,在注意“教”与“学”合一、与时俱进的语文教师那里,如果《警察与赞美诗》的主题挖掘仍停留在这个层面,显然不够。根据近年观点,对这一小说主题的挖掘,更多地倾向于“人性论”的说法。具体分析如表3所示。
  那么,要成为一名“生命在场”的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合一”的路上,到底要“学”什么呢?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张彬福教授提出的语文教师的五项基本功也许能回答这个问题。在张教授看来,语文教师要字好、口才好、有学识、会电脑、擅写作。[4]这五项基本功,哪个不需要我们在“教”的同时认真去“学”呢。而一旦我们把“教”与“学”结合起来,我们的语文课便能做到常教常新,课堂便不再机械沉闷,有了灵气,“灵动课堂”自不在话下。
  三、以学定教,构建温暖课堂
  所谓以学定教,就是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可以看出,以学定教是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的,追求的是有效教学。教师唯有心中有学生,才能依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的认知水准,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学生对新知的情绪状态等学习主体的基本情况来“定教”,即确定教学的起点不过低或过高,在恰当的起点上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让每一位学生达到最优化的发展。正如有效教学引领者加里·鲍里奇所倡导的那样,构建出一个“温暖”的课堂。[5]在这个课堂里,师生之间彼此信任,互有信心,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关注,得到尊重,得到善待,得到发展,得到成长。教师无条件地接纳学生,并且给学生机会去探索,去研究。
  以议论文写作为例,可以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股文”式方法来训练学生,把一项项得分要点分解给学生,让学生就不同的论点写作程式完全相同的文章,反复不停地练。可是,我们要思考,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在哪里?学生从始至终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着“训”,被动、无奈、无趣、无创造性、无情感投入地“练”,练习得再好,也只不过是“练”好了写作议论文的“规范”“程式”(这些并不能决定是否能写出一篇好的文章),写作的基本素养丝毫未见提高。这是我们中职课堂常见的教学情况。
  李镇西老师教学生写议论文的方法值得学习。当班级的男生多次向李老师提出要成立班级足球队时,李老师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次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机会,他假托要“考虑考虑”,让学生回去一人给他写一封信,谈谈为什么要成立足球队,看能不能把老师说服。学生第二天就交来一封封“感情真挚、言辞恳切”的信。李老师却告诉学生“理由还不够充分”,未能使老师明白为什么非要成立足球队不可,要求学生重新写一封信。第三天,学生交来全新的信,旁征博引,论证充分。但李老师在肯定学生理由比上次充分之后,再次提出一个问题:部分信“书写很不工整”。学生马上要求重抄一遍,第四天十几封格式正确、书写工整的信又交到了李老师的案头。李老师于是给这些男生设了最后一关,就是在班级里开一个辩论赛,让这十几名男生与全班进行辩论……最后,足球队当然是成立了,主要的是在成立足球队的过程中,李老师巧妙地运思,让学生既锻炼了写议论文的能力,又锻炼了口才。这个过程,体现了“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教育理念,对“以学定教”做出了很好的诠释。
  四、教师第一,构建成长课堂
  “教师第一”这个观点是当代教育名师李希贵一再强调的。他的意思很明确,“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以学生为本,塑造他们美好的人生,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可是要知道,这一切都只能通过教师来完成,用幸福去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任何关爱都必须经过人的传递才显得真切、动人,谁都没有办法改变这一点。”李希贵认为学校的力量,首先来自教师。只有教师在学校的办学目标实现过程中处于第一位,才会协助校长落实他心中的教育理想。[6]
  张荣伟老师也曾经说过:“一个没有理想的老师,不可能走得多远;一个处于职业倦怠期的教师,不可能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一个有知识而无智慧的教师,不可能教出富有灵性的学生;而一个没有教育良知的教师,根本不配教师这个称谓。”[7]
  目前,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是,作为教师个人,在等待别人创造机会创造条件之前,自己是否就应该有所行动?在其他人把我们当成“第一”之前,先把自己当成“第一”,追求自我成长。这个成长,既是作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更是作为人的生命成长。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实现教学质量的功利化的工具,而是鲜活的生命。这样的“成长”要求才能成为教师发展的内驱力。
  一般说来,我们把教师发展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教书匠阶段,这是一名教师的准备期;二是经验型教师阶段,这是适应期;三是学者型教师阶段,这是发展期;四是教学大师阶段,这是创造期。
  可以先自问一下,我们准备做一名怎么样的教师?明白“一个人一贫如洗,对别人决不可能慷慨解囊。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教育别人”这个道理。然后对照教师发展的四个阶段自查自己正处于哪一个阶段,从而确定接下来要追求的发展目标,要继续做一个“教教材”的教书匠,还是用教材去教学生“学会”,抑或是用教材使学生“会学”,全由教师个人来决定。一旦有了目标,才可能有接下来的不断自我努力、自我教育的行动。
  钱理群先生说:“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以教师与学生生命的共同发展与成全为旨归的。”[8]教师在教学课堂中热情奔放、活力四射——“生命在场”,势必感动、感染那些在内心深处怀有永不泯灭成长、成熟、成才理想的职校学生。一起努力,一起成长,一起“生命在场”,把中职语文课堂引向光明的希望之路!   参考文献:
  [1]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7]张荣伟.论“教”与“学”的五种关系范型[J].教育发展研究,2012(10).
  [4]张彬福.怎样成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美】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M].易东平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6]李希贵.学生第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钱理群.做教师真难,真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沈彬)
  Call for Teachers' “Life-on-the-spot” in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PAN Li-ping
  (Jiangsu Wujia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Wujiang 215200,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In light of the problems occurr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classroom teaching of Chinese, so has the call for teachers' “life-on-the-spot” in classroom teaching. Independent thinking, integrity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practice, and student-centered classroom teaching are effective ways to achieve teachers' value and meaning of life.
  Key words: teachers; Chinese classroom; call for “life-on-the-spot”;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其他文献
摘要:调查显示,当前英语口语教学在高中和高职院校均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通常以考试为导向, 组织形式单一。不同阶段的学生对课堂活动有不同的偏好,对语言的理解运用以及学习策略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何对不同阶段学习者展开有效的英语口语教学是英语教师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不同阶段学习者;英语口语学习;调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1-0
从昆明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出发,阐述了中国昆明“99”世界园艺博览会期间以及较长一段时期内淑及城市人类居住环境的道路交通问题,就管理与决策等有关方面的思考,提出了决策过程
介绍了PC斜拉桥施工过程中主梁应力测试的方法和原理, 在工程实例中结合番禺大桥的实际情况, 对应变分离作了有益的尝试.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市场经济发展,我国工业经济已经取得了巨大发展,在国民经济总量中占到重要地位。在工业经济发展中,工业机械设备起到重要作用,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保障,影响着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