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锡高架桥坍塌,朋友应当地一家媒体之约,写了一篇文章———《爱就请拥抱》。总编亲自在文前配了一句由头:高架桥侧翻后,一名医务工作者的灵魂叩问。文章先写事发时几位罹难者正常下班回家,本该有的晚间家人相聚的温馨,却突毁于瞬间。接着,又写了几件亲历或听闻的生态灾难或疾病对人的生命的突然剥夺。最后,作者深情劝勉:珍惜眼前,珍惜拥有的幸福,学会拥抱,别等失去了,怀抱里一片冰凉。
可是,怎么才能好自为惜呢?是不是每天都要戴上頭盔出门,或者,出门前给家人一个拥抱,留一句问候,记得给需要表白的人一个电话,或一条短信?我问,朋友不语,发给我一个无可奈何的表情。
不是朋友一个人这样写的。无锡塌桥事故发生后,网上,有许多类似的文章,不探讨和交流如何做好此类事件的防范问题,却大谈这类事件如果不幸遭遇,如何让可能突然消失的当事人少一点遗憾,谈如何与时间赛跑,让自己更接近人生的目标与规划。
路桥坍塌,并不少见。此次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当地有关部门便迅速给出事故发生的原因:一辆运载钢材的货车严重超载。显然,这样的回答之外,人们可以追问的具体问题,还有许多。超载汽车经过之处,还有没有类似跨度的桥涵?对损毁的钢筋混凝土的抽样分析情况怎样?还有哪些数据可以支撑路道被超载车辆压翻的立论?即便确凿证明是被超载车辆压翻,那么,当地在路政管理上,采取了哪些措施,以禁止可能压坏压翻路道桥的车辆上路?在与道路行驶相关的安全监督方面,有关部门做了哪些工作?
超载上路,作为交通违规行为之一,这是一个久治不愈的顽症。其实,把眼界开阔一点看,规则意识的缺乏,并不鲜见。走路闯红灯,办事靠熟人,排队常加塞,擅长“擦边球”,有章不循,有规不依,指责别人无视规则的,却常常正是践踏规则的推手。贪官以权谋私,医生收受红包,教师办班补课,商贾见利忘义,无一不是对规则的藐视。
从传到网上的一些图片可以看到,塌翻的高架桥,采用的是单桩结构。该地及许多地方的高架,都是这种结构。以小孩子玩游戏的眼光,都可以看出,这种结构的高架路(桥),最大的担忧,不是被压坏,而是单侧遭遇超过安全系数的承载力,使路面失去平衡,从而导致倾翻。那么,今后建高架桥,是否应该把这种单桩结构,作为禁忌?没错,单桩结构作为舶来品,具有节约资源与成本的好处。但如果不能阻断超重车辆上路,这资源与成本的节约,比之无辜付出的生命,孰轻孰重?
当然,即便设计标准再高的路,如果不限重,都有被压坏的可能。限重和限制超重车辆,对于任何路道,都必不可少。这是一个管理层面的问题。事实上,这项工作,一直有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负责。既已出事,是不是应该有实打实的追责和担责?
我理解朋友们的无奈。突如其来的塌翻,以个人之力,防不胜防。他们最容易做到的,是出门祈平安,归来幸无恙。但是,假如换一种思路,对塌翻事件多做一些对人类灵魂的积极叩问,或许,我们出行时被突然砸中的概率,会大大降低。某种意义上说,疾病和生态灾难具有不可抗性,但塌翻不是,它既由人类所致,也一定能通过人类的努力,得到有效遏制。
可是,怎么才能好自为惜呢?是不是每天都要戴上頭盔出门,或者,出门前给家人一个拥抱,留一句问候,记得给需要表白的人一个电话,或一条短信?我问,朋友不语,发给我一个无可奈何的表情。
不是朋友一个人这样写的。无锡塌桥事故发生后,网上,有许多类似的文章,不探讨和交流如何做好此类事件的防范问题,却大谈这类事件如果不幸遭遇,如何让可能突然消失的当事人少一点遗憾,谈如何与时间赛跑,让自己更接近人生的目标与规划。
路桥坍塌,并不少见。此次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当地有关部门便迅速给出事故发生的原因:一辆运载钢材的货车严重超载。显然,这样的回答之外,人们可以追问的具体问题,还有许多。超载汽车经过之处,还有没有类似跨度的桥涵?对损毁的钢筋混凝土的抽样分析情况怎样?还有哪些数据可以支撑路道被超载车辆压翻的立论?即便确凿证明是被超载车辆压翻,那么,当地在路政管理上,采取了哪些措施,以禁止可能压坏压翻路道桥的车辆上路?在与道路行驶相关的安全监督方面,有关部门做了哪些工作?
超载上路,作为交通违规行为之一,这是一个久治不愈的顽症。其实,把眼界开阔一点看,规则意识的缺乏,并不鲜见。走路闯红灯,办事靠熟人,排队常加塞,擅长“擦边球”,有章不循,有规不依,指责别人无视规则的,却常常正是践踏规则的推手。贪官以权谋私,医生收受红包,教师办班补课,商贾见利忘义,无一不是对规则的藐视。
从传到网上的一些图片可以看到,塌翻的高架桥,采用的是单桩结构。该地及许多地方的高架,都是这种结构。以小孩子玩游戏的眼光,都可以看出,这种结构的高架路(桥),最大的担忧,不是被压坏,而是单侧遭遇超过安全系数的承载力,使路面失去平衡,从而导致倾翻。那么,今后建高架桥,是否应该把这种单桩结构,作为禁忌?没错,单桩结构作为舶来品,具有节约资源与成本的好处。但如果不能阻断超重车辆上路,这资源与成本的节约,比之无辜付出的生命,孰轻孰重?
当然,即便设计标准再高的路,如果不限重,都有被压坏的可能。限重和限制超重车辆,对于任何路道,都必不可少。这是一个管理层面的问题。事实上,这项工作,一直有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负责。既已出事,是不是应该有实打实的追责和担责?
我理解朋友们的无奈。突如其来的塌翻,以个人之力,防不胜防。他们最容易做到的,是出门祈平安,归来幸无恙。但是,假如换一种思路,对塌翻事件多做一些对人类灵魂的积极叩问,或许,我们出行时被突然砸中的概率,会大大降低。某种意义上说,疾病和生态灾难具有不可抗性,但塌翻不是,它既由人类所致,也一定能通过人类的努力,得到有效遏制。